期刊文献+
共找到89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changes o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Xining City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iYi Gao HaiFeng Zhang +1 位作者 XiaoNan Yang ZhiYuan So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3期194-207,共14页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ELPL)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in an effort to steer China's land pattern to an ecological-centered path,with the development model shifting from a single function in...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ELPL)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in an effort to steer China's land pattern to an ecological-centered path,with the development model shifting from a single function into more integrated multifunction land use.The focus is coordinating the man-land 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ing an intensive,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policy in an increasingly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rapid population growth,many cities are undergoing urban sprawl,which involves the consumption of cropland and ecological land and threatens the ecological balance.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ritical effects of ELPL changes o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ccording to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leading function of ecology,living and production from 1990 to 2015 with a case study of Xining City.Also,four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s were simulated for 2030 using the 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model that couples human and natural effects.Our results show a decrease in productive land(PL)and an increase in ecological land(EL)and living land(LL)in Xining City.Forestry ecological land(FEL)covered the top largest proportion;agriculture productive land(APL)showed the greatest reduc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living land(U-RLL)presented a dramatic increase.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d in 1990-2010,mainly affected by the conversion of APL to FEL and GEL.However,the encroachment of U-RLL into APL,other ecological land(OEL)and FEL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decline i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2010-2015 as well a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area of lower-quality.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HD)-Scenario,characterized by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L and PL and a better eco-environment,w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monitoring future management of ELPL,and may represent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local policy-m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LAND changes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FLUS model Xining CITY
下载PDF
Clean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Industry:A Key to Eco-city Development
2
作者 Paulussen Juerge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共6页
Eco-city development is a healthy proc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ecosystem through changing production mode,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decision instrument based on ecolog... Eco-city development is a healthy proc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ecosystem through changing production mode,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decision instru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key to its planning is a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to make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wealth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betwee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human eco-cybernetics.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catalyzing are the key instru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city plan. "Clean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industry" are key elements i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owards an eco-city. Beyond the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questions, how to interlink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reduction at the local and regional level, the spatial and urban dimen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perform an integrative urban eco-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eco-city development clean production ecological industry URBANIZATION eco- scape eco-culture integration of urban functions.
下载PDF
Industrial Policy Analysis of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in Western China——A Study of State-level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3
作者 Chen Yi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2期74-85,共12页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licies of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the industrial polic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space control abilit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A restricted d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licies of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the industrial polic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space control abilit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A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 is a type of main functional area which provid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cological products, assures the supply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tability of ecosystems, as well as safeguard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agricultural functions of wider regions by restricting its own development. Therefore scientific, complete and operable industrial policy support is needed.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western China.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their main functions, differential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Dealing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ing special industries which are friendly to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appropriate for local conditions, guiding and encouraging industries to learn from regions with favorabl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rderly withdrawing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dverse to main functions, facilita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ptimizing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roving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rationalizing industrial lay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China RESTRICTED development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INDUSTRIAL policies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One Disease, One Product" Nursing Program in Improv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ADL of Stroke Patients
4
作者 Xueping ZHANG Chao ZUO +3 位作者 Haiju LI Yan ZHAN Junlin XIA Longti LI 《Medicinal Plant》 2024年第6期73-74,78,共3页
[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One Disease, One Product" nursing program in improv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 240 patients with stroke co... [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One Disease, One Product" nursing program in improv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 240 patients with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dysphagia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1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ne Disease, One Product" nursing program for standardized process nurs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for stroke. Three weeks later,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evaluated by water swallowing test. At the same time, Barthel life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before nursing, after 3 weeks and after 3 months of nursing.[Results] After 3 weeks, the propor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normal swallowing function in both group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and the increase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normal swallowing function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BI index scores after 3 weeks or at the follow-up three months later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care, the BI index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but the increase was even great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close to normal.[Conclusions] The "One Disease, One Product" nursing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nd can improve the near and long-te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 thus creating a high-quality nursing service br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 Disease One product" STROKE Swallowing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以江西抚州临川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2 位作者 刘建生 刘卫平 吕雅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32,共11页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划定339个行政村的村庄类型,进而提出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指数总体较高,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585和0.466,前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指数的“北热南冷”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的“中间冷边缘热”;临川区村庄类型分为4类2型,城郊融合类与集聚提升类中的集聚发展型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村庄类型识别结果提出以地类管控为基础的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明确村域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三生”功能 村庄评价 村庄分类 临川区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显著。生态空间面积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空间面积逐年缩减;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扩张显著。“三生”空间类型转移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向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为主。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存在关联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澄湖等水域生态空间,中风险区主要为沿湖荡分布的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低风险区多为成片聚集分布的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较高、高风险区面积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4.43%、7.50%。3)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与低-低聚集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水网乡村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优化研究——以井陉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1 位作者 陈宇轩 靳晓雯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源-汇”理论 MCR模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与“三生”空间融合——二论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光远 李平 《新经济》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共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只有立足于这个愿景,才能让新质生产力与空间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发展形成新模式、实现新引领、塑造新形态、达到新目标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形态 “三生”空间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研究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年松 徐贵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74-76,92,共4页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分析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用地的转入转出以及增减情况;再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绘制三生空间流转的桑基图,对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长江岸线 转移矩阵模型 土地利用 桑基图
下载PDF
绿道综合带三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晓青 谢泽圆 刘博新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1-257,共7页
以绿道为基础,复合区域多种功能与设施的综合性廊道已是城乡人居环境空间的一部分,绿道综合带在改善城乡生态、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备受关注。但在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缺少政策管控和范式引导的绿道营建已无法满足社... 以绿道为基础,复合区域多种功能与设施的综合性廊道已是城乡人居环境空间的一部分,绿道综合带在改善城乡生态、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备受关注。但在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缺少政策管控和范式引导的绿道营建已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以绿道综合带建成后绩效要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量化整合,包含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绿道综合带三生绩效指标体系;选取浙江省三类典型绿道综合带样本,采用“段分轴接”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处理、评价与分析;利用评价体系生成三类样本60个研究单元的绩效指数E及绩效分项指数,根据绩效指数划分成5个等级,评选出6大特色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适用浙江省各类型绿道综合带的建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浙江省绿道综合带差异化建设提供了决策工具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 绿道综合带 绩效评价 三生融合
下载PDF
“三生”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发展路径——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11
作者 毛广雄 曹玉华 +1 位作者 曹蕾 任启龙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基于“三生”协同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5大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江苏省及其各设区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并以淮安市为例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 基于“三生”协同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5大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江苏省及其各设区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并以淮安市为例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总体进入后疫情时期的恢复和调整阶段;当前淮安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不充分问题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潜力有待挖掘等方面,究其本质,在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因此,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破解淮安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三生”协同 发展路径 淮安市
下载PDF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基于阳朔道山村的调研与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骞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192-196,共5页
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 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过生态文化来赋能乡村,在桂北乡村振兴模式中树立了“三生”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融合 生产 生活 生态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湖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13
作者 雷文韬 古杰 谢宏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83-293,共11页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ArcGIS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双视角探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功能转变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波动较大,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收缩,生活空间扩张;其中又以生活空间扩张显著,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转换较为频繁为主要特点,是造成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波动重组的主要因素。2)区域分布格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省北部的常德、益阳、岳阳以及中部衡阳、娄底、邵阳、永州4市交界的中心区域;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以及各市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空间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省西部及西南部丘陵山地区域,以及位于省北部的洞庭湖水域区等;区域变化以环长株潭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剧烈,其次是东、西、南三面山地区域;动态度结果显示全省土地利用总体动态变化率有提升态势。3)2000—2020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态功能评分最高,变化最明显,生产功能次之,波动中水平趋于稳定,生活功能最低,呈逐年提升趋势;区域间水平差异由低水平高差距向高水平的相对均衡转变。4)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与功能转变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尤其在时序变化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一对多”机制关系研究中,未来需要结合土地多功能测度方法更加准确识别“三生”空间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利用多功能 湖南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收缩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14
作者 雷敏 江星月 +3 位作者 王蓉 郑清 刘虹 崔秋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内90个地级市(州、盟)中,持续收缩型城市有27个,阶段收缩型城市有9个,潜在收缩型城市有29个,城市收缩现象显著;不同区域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水平差异显著,其中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呈上升态势;“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发展的特征,中、下游区域协调度优于上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随机森林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都市圈“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15
作者 苑韶峰 黄洁雨 +1 位作者 朱从谋 梅志恒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7,共12页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杭州都市圈生产功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生活功能快速提升,生态功能稳中有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生活功能表现出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杭州都市圈生活功能网络密度持续提升,生产功能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生态功能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杭州和绍兴主城区为核心节点的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3)地理空间邻近性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均产生正向影响,耕地和林地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都市圈“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依托一体化建设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空间关联网络 形成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杭州都市圈
下载PDF
安徽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
16
作者 於冉 储昭君 +2 位作者 陈锦涛 张茜 王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16-426,共11页
研究“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效应是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研究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研究“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效应是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研究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土地利用转型期间产生生态效应的驱动力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得出3点结论。一是安徽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整体趋于稳定,生活空间逐渐扩张,研究期内面积增加2588.41平方千米,生产、生态空间略有紧缩,面积分别减少2517.77平方千米、73.61平方千米。二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稳定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4424下降到0.4396。生态环境质量分布呈阶梯状,整体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略微下降,生态质量指数变化明显地区主要分布于合肥市周边、皖江城市带及淮河沿岸等地。三是各驱动因素中,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口增加、社会消费增加、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对外贸易各指标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提出:关注重点区域环境提升,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先保护生态空间,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倒逼作用,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三生空间 安徽省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构建及特征解析——以扎尕那村为例
17
作者 杜森 秦雨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空间基因的新维度;(2)运用参数化方法进行空间基因识别提取具有可操作性;(3)借助“三生空间关系”图形及“地理信息要素分类”编码的形式实现空间基因图谱表达可更好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4)基于空间基因图谱识别出的扎尕那三生空间特征明显,生态空间由9种景观类型组成,裸岩与林地是景观的基质;生活空间建设用地破碎度较高,呈自由式带状布局;生产空间形成农林牧垂直经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传统村落 基因图谱 三生空间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与障碍诊断——以新一线城市南京市为例
18
作者 张俊峰 徐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态功能呈衰退态势;南京市土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协同权衡关系;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增大,其中SO 2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影响较突出,生活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减小。因此新一线城市应在权衡土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中强化土地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减少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引导土地功能向高度协调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 熵权TOPSIS 障碍度 权衡/协同分析
下载PDF
汉中市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19
作者 赵磊 王雅晴 +4 位作者 胡雄蛟 蒋皓韦 臧振华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是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GEP提升。文章分析了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为1794.66亿...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是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GEP提升。文章分析了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为1794.6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固碳和气候调节合计占比99.9%;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增加了92.69亿元;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变化、海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驱动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87.9%的价值变化,森林面积和NPP的提升促进了调节服务价值的提高。建议未来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确保调节服务价值的提升,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调节服务产品 随机森林 驱动因素 GEP提升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三生”用地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20
作者 邱爽 张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和冷热点分析等对成渝城市群1990—2020年“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之间的转型以生产用地...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和冷热点分析等对成渝城市群1990—2020年“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之间的转型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相互转型为主,其次是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的转型,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相互转型最少;(2)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分布具有中部凹陷、两边凸起的特征;(3)人地关系的改变导致成渝城市群各时段冷热点分布空间差异较大,2000年前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冷点区面积大于热点区面积。因此,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现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三生”用地 生态环境 热点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