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敬保迁 邓世山 +1 位作者 张仁刚 张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方法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方法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以PDQuest1.0软件分析,并对主要差异表达蛋白点用电喷雾质谱法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前鞭毛体与纯培养的无鞭毛体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均可获近700个蛋白点,其中超过90%的蛋白点的分布和相对强度基本一致。与前鞭毛体比较,6个蛋白点在无鞭毛体蛋白中明显高表达,3个蛋白点低表达。6个明显高表达的蛋白点中有5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Reiske铁硫蛋白前体、α微管蛋白、过氧化物酶1、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前体和甘露糖-1-磷酸瓜氨酸转移酶;3个低表达的蛋白点中有2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和β微管蛋白。这些差异调节表达蛋白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膜和细胞骨架形成相关。结论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 比较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生物学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9 位作者 陈信忠 洪玉梅 苏忠伟 刘丕宗 陈生邦 任文蔚 魏露生 李万宏 袁海树 张勇 《武夷科学》 1992年第1期7-18,406,共13页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观察和分析,指出它是阐明蛉口动力学、预报和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征。饲血测试表明中华白蛉吸犬血率为61.5%(198/322),当地犬感染内脏利什曼病是与当地中华白蛉吸犬血的习性密切相关。不同垂直高度中华白蛉的发育史比较观察,证明其发育期长短是受自然因素的严格制约。提高温度和增加光照并不能使滞育幼虫提前解除滞育;相反,在自然室温和自然光下饲养的滞育幼虫是实验室饲养越冬幼虫的理想方法。中华白蛉人工感染试验和自然感染调查数据表明,本区中华白蛉是传播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唯一媒介。同时证明本区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说明了媒介生态习性与其传病有直接的关系,并可表达在相互间传播,它们是怎样起着不同的传播作用,因此,研究媒介的生物学及其传病的各种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性营养周期 自体生殖 垂直分布 野栖 野外吸血 前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 野生动物自然疫源地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8
3
作者 敬保迁 胡孝素 +1 位作者 陈建平 刘洪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70-372,共3页
目的 :建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以获取个体基因表达产物和研究基因结构。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 m RNA为模板 ,体外合成 c DNA,以噬菌体λgt11DNA为载体构建文库。结果 :共获 2× 10 6重组子 ,插入比例为 4 8%... 目的 :建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以获取个体基因表达产物和研究基因结构。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 m RNA为模板 ,体外合成 c DNA,以噬菌体λgt11DNA为载体构建文库。结果 :共获 2× 10 6重组子 ,插入比例为 4 8%。文库经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全虫兔抗血清筛选 ,共筛 2× 10 4重组子 ,获 3个阳性表达克隆 ,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分别为 :136k Da、160 k Da和 148k Da。结论 :已构建成的表达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其插入比例和表达效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CDNA文库 免疫筛选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DNA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芦殿梅 胡孝素 乔中东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97-99,共3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 F C M )检测分析了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D N A 的作用。4 个不同浓度(177×10- 4,353×10- 4,71×10- 4,141×104m ol/ L)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 F C M )检测分析了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D N A 的作用。4 个不同浓度(177×10- 4,353×10- 4,71×10- 4,141×104m ol/ L)的药物对虫体 D N A 均有抑制作用,用药组虫体 D N A 含量的荧光分布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减弱,抑制率分别为 323% ,326% ,864% ,892%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后两个用药组与前两个用药组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005)。本研究结果与光镜观察、3 H Td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杜氏利什曼原虫 DNA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垂直分布及其与黑热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地方病通报》 1989年第4期15-21,共7页
陇南、川北是我国目前黑热病高发区,病人与病犬颇为常见。中华白蛉是本区常见的、分布广泛的优势种,也是本区山野唯一昼夜吸取人、畜血的蛉种。中华白蛉随海拔高度递增蛉体大小差异显著,大个体多见于海拔2000米或以上,小个体则常见于海... 陇南、川北是我国目前黑热病高发区,病人与病犬颇为常见。中华白蛉是本区常见的、分布广泛的优势种,也是本区山野唯一昼夜吸取人、畜血的蛉种。中华白蛉随海拔高度递增蛉体大小差异显著,大个体多见于海拔2000米或以上,小个体则常见于海拔1600米以下。 给311只中华白蛉饲吸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背纹仑鼠,结果有229只白蛉感染了前鞭毛体,感染率为69.2%。前鞭毛体不仅见于白蛉中胃内,也见于食道、咽喉和啄部等。前鞭毛体见于白蛉食道的有104只(54.4%),见于咽喉和啄部的分别为40只(17.5%)和5只(2.2%)。 在海拔2000米以上山野剖检吸血雌性中华白蛉440只,其中有1只(0.23%)发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其病原鉴定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海拔1600米以下剖检吸血雌性中华白蛉1293只,发现3只(0.23%)白蛉有自然前鞭毛体感染,其中一只阳性白蛉经斑点ELISA检侧确定为杜氏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前鞭毛体在白蛉体内的分布与人工感染所见结果相似。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区黑热病患者和病犬主要见于海拔1600米以下地带,在海拔2000米以上山野系无人居住,既无病人又无病犬,显然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来自野生动物,这一山野为黑热病自然疫源地。 根据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资料论证结果,作者认为大个体中华白蛉主要在海拔2000米以上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黑热病 垂直分布 感染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表膜的制备及保护性McAb识别膜抗原的研究
6
作者 刘佩娜 胡孝素 +3 位作者 阚兵 吕洪刚 王远萍 杨志梅 《单克隆抗体通讯》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9-22,共4页
本文用匀浆及超声波破碎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犬分离株前鞭毛体,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其表膜,电镜观察见所得样品是单位膜和膜下微管组成的表膜,测得微管直径平均为23.3nm,微管间距巨平均为15.7nm,经SDS-PAGE分离显示1条主带,次带约15条,... 本文用匀浆及超声波破碎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犬分离株前鞭毛体,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其表膜,电镜观察见所得样品是单位膜和膜下微管组成的表膜,测得微管直径平均为23.3nm,微管间距巨平均为15.7nm,经SDS-PAGE分离显示1条主带,次带约15条,再转移到硝化纤维膜上,用单克隆抗体2H6-E3识别,仅见有一条区带,分子量为63kDa,该单克隆抗体是己经被证实定位于前鞭毛体表膜,并具有免疫保护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虫 前鞭毛体表膜 抗体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a抗原基因结构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敬保迁 胡孝素 +1 位作者 刘洪斌 陈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 :探讨杜氏利什曼原虫 39k Da抗原基因的结构。方法 :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 39k Da抗原肽段的重组噬菌体中插入 DNA片段亚克隆人质粒载体 p UC18中 ,并对插入片段进行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结果 :插入片段大小近 1.3kb,其 3 端含有... 目的 :探讨杜氏利什曼原虫 39k Da抗原基因的结构。方法 :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 39k Da抗原肽段的重组噬菌体中插入 DNA片段亚克隆人质粒载体 p UC18中 ,并对插入片段进行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结果 :插入片段大小近 1.3kb,其 3 端含有单一的 kpn I、Xba I、Hinc 和 Pst 识别位点 ,表明该片段为一非重复序列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抗原基因 结构
下载PDF
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单克隆抗体对利什曼原虫入侵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薛长贵 杨柳萍 崔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了解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 Mac- 1单克隆抗体 ( M1/70 和 M18/2 )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 M1/70 和 M18/2 处理巨噬细胞 ,观察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易感性。结果 :巨噬细胞经上述... 目的 :了解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 Mac- 1单克隆抗体 ( M1/70 和 M18/2 )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 M1/70 和 M18/2 处理巨噬细胞 ,观察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易感性。结果 :巨噬细胞经上述单抗处理后 ,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明显降低 ,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 M1/70 和 M18/2 两种单抗同时应用 ,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巨噬细胞受染率只有 13.8% ,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仅有 1- 2个。结论 :M1/70 和 M18/2 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 Mac- 1的结合 ,分别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不同的连接位点 ,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巨噬细胞 补体受体 抗体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工感染家犬血清中IgG动态观察
9
作者 刘佩娜 王子龙 +1 位作者 阚兵 林芳清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CAS 1994年第4期32-34,共3页
本文采用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前出毛体人工感染家犬11只,按不同感染剂量(1×104~1×108/只)分组并设未感染对照犬2只,骨髓涂片法感染组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感染成功。感染前犬血清IgG含量均... 本文采用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前出毛体人工感染家犬11只,按不同感染剂量(1×104~1×108/只)分组并设未感染对照犬2只,骨髓涂片法感染组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感染成功。感染前犬血清IgG含量均数为126.59Iu/ml,15周时达192.54Iu/ml,(P<0.05)。说明本试验人工感染L.d前毛体导致了犬IgG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IGG
下载PDF
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蓖麻蛋白A链结合物的制备及对前鞭毛体的毒性初试
10
作者 刘佩娜 吕洪刚 胡孝素 《地方病通报》 1991年第4期19-22,共4页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纯化抗体。方法一,经DE-52阴离子层析纯化获IgG;方法二,采用Sepharose-4B-Protein A亲和层析抗体,用纯化的McAb 2H_6-E_3与蓖麻毒蛋白A链偶连形成免疫毒素。体外将免疫毒素加入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培养,经...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纯化抗体。方法一,经DE-52阴离子层析纯化获IgG;方法二,采用Sepharose-4B-Protein A亲和层析抗体,用纯化的McAb 2H_6-E_3与蓖麻毒蛋白A链偶连形成免疫毒素。体外将免疫毒素加入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培养,经计数测定,可见免疫毒素对前鞭毛体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毒素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沙鼠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蛋白质组成与抗原特性的分析
11
作者 詹斌 王捷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63-66,143,共4页
对沙鼠利什曼原虫及其他5种寄生于人体内常见的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可溶性抗原进行SDS-PAGE,并用抗沙鼠利什曼原虫免疫兔血清进行免疫印渍。结果... 对沙鼠利什曼原虫及其他5种寄生于人体内常见的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可溶性抗原进行SDS-PAGE,并用抗沙鼠利什曼原虫免疫兔血清进行免疫印渍。结果表明:尽管沙鼠利什曼原虫与其它人体利什曼原虫间的蛋白质及抗原组成存在广泛交叉,但也存在明显差异。于沙鼠利什曼原虫中65KD、33KD及31.5KD蛋白质含量较丰富,并寻找到68KD、65KD、43KD及33KD4条种特异性抗原成分,从生化特性上进一步说明了该原虫是一种独立的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鼠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下载PDF
四川汶川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及犬分离株培养观察
12
作者 李国茹 吴远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7-19,共3页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汶川地区分离的两株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分离株和犬分离株)前鞭毛体在培养中的生物学特征。犬株的生长迟缓期较长,为6~7天,人株仅2天。人株和犬株前鞭毛体达到增殖高峰的时间分别在培养6天和10天。人株梭状前鞭毛体大小(...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汶川地区分离的两株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分离株和犬分离株)前鞭毛体在培养中的生物学特征。犬株的生长迟缓期较长,为6~7天,人株仅2天。人株和犬株前鞭毛体达到增殖高峰的时间分别在培养6天和10天。人株梭状前鞭毛体大小(长×宽)为6.68~10.02×1.17~1.84μm(平均8.77×1.59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1.69~18.37×1.17~1.67μm(平均14.41×1.59μm)。犬株梭状前鞭毛体为8.35~11.69×1.67~2.00μm(平均10.25×1.93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3.36~21.71×1.50~2.17μm(平均15.97×1.85μm)。两株原虫前鞭毛体的大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者的生长曲线亦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体外 培养
下载PDF
<i>Leishmania donovani</i>-Induced Immune Dysregulation among Sudanese Patients with Visceral and 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es: Possible Roles in Pathogenesis
13
作者 Elsamani Elmotwafig Mohamed Elsammani Brima Younis Musa +2 位作者 Mona Elfaki Eltahir Elfaki Ahmed Mudawi Mudawi Eltahir Awad Gasim Khalil 《Advance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年第4期235-242,共8页
<em>L. donovani</em> infections (visceral and 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fection-induced reversible immune suppression. Autoimmunity is a well-documented phenomenon among p... <em>L. donovani</em> infections (visceral and 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fection-induced reversible immune suppression. Autoimmunity is a well-documented phenomenon among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e deficiencies. This study aimed to study auto-immune phenomena accompanying <em>L. donovani</em> infections. In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led study and following informed consent, 155 individuals with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em>n</em> = 62), 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 (PKDL;<em>n</em> = 31) and apparently healthy volunteers (<em>n</em> = 62) were recruited. Sera antinuclear (ANA), anti-dsDNA, anti-thyroid peroxidase (TPO), anti-smooth muscles (ASMA) and F-actin auto-antibodies were measured using ELISA and indirect immune-fluorescence assay. The mean ages of VL, PDKL patients and apparently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17.5 ± 12.5, 15.0 ± 7.0 and 17.5 ± 9.5 years with Male:Female ratios of 2:0, 1:2 and 1:5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high frequencies of F-actin (74.2%;46/62) and ASMA (50%;31/62) auto-antibodies were seen among VL patients (<strong><em>p</em> = 0.003</strong>, <strong><em>p</em> = 0.001</strong>) compared to apparently healthy volunteers. Likewise, significantly high frequencies of F-actin (64.5%;20/31;<strong><em>p</em> = 0.001</strong>), ASMA (42%;13/31;<strong><em>p</em> = 0.003</strong>), ANA (36%;11/31;<strong><em>p</em> = 0.00</strong><strong>1</strong>) and anti-dsDNA (16%;5/31;<strong><em>p</em> = 0.01</strong>) auto-antibodies were seen among PKDL patients. Development of tissue-based autoantibodies in <em>L. donovani</em> infections probably indicates loss of peripheral tolerance with activation of circulating auto-reactive T and B cells probably contributing to disease pathogenesis (increased bilirubin/liver enzymes, prolonged QT interval/arrythmias and blood cytopenias). In conclusion, <em>L. donovani</em> infection-induced immune suppression with development of tissue-based auto-antibodies is prevalent among Sudanese patients with VL and PKDL leishmaniases and contributes to some aspects of the disease path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 donovani-Induced Immune Suppression Tissue-Based Autoimmunity PATHOGENE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