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Flavan-4-ol Glycoside from Pronephrium triphyllum 被引量:7
1
作者 ZHONG Xi-wen1,2,ZHANG Wen-xia3,LU Hai-xiao3,GAO You-heng3 1.Zho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ongshan 528400,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ongshan,Zhongshan 528400,China 3.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1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ronephrium triphyllum.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plant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with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20.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ronephrium triphyllum.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plant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with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20.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ses of spectral data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Results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shelincaoide A(1),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2),triphyllin A(3),6,7-di-hydroxycoumarin(4),daucosterol(5),and β-sitosterol(6),respectively.Conclusion Compound 1 is found to be a new compound.Compounds 2 and 4 are firstly isolated from the plants in Pronephrium Presl.and all compounds except 3 are obtained from the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 7-di-hydroxycoumarin flavan-4-ol glycoside pronephrium triphyllum shelincaoide A triphyllin A
原文传递
Genus Pronephrium Presl 1851 (Thelypteridaceae) in Romania
2
作者 Roxana Pirnea Mihai Emilian Pop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295-307,共13页
Pronephrium stiriacum(Unger) Knobloch et Kvatek 1976(Filicales, Thelypteridaceae Holttum 1971) is reported from the Oligocene Petrosani Basin and from the Miocene Bozovici Basin in Romania.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Pronephrium stiriacum(Unger) Knobloch et Kvatek 1976(Filicales, Thelypteridaceae Holttum 1971) is reported from the Oligocene Petrosani Basin and from the Miocene Bozovici Basin in Romania.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this species, such as size of the leaves, venation and marginal teeth, in the Oligocene-Miocene time interval in Romania are described, discussed and illustr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elypteridacean species Pronephrium stiriacum is also discussed regarding its European expansion during the Cenozoic. Moreover, the palaeoecology of this species is discussed based on taphonomy and occurrences, as Pronephrium stiriacum was a secondary coal gener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LYPTERIDACEAE pronephrium stiriacum OLIGOCENE MIOCENE Romania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的新月蕨属三种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
3
作者 汪依兰 徐箐 +3 位作者 范先平 汪波 许沛虎 肖凌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3-910,共8页
目的:对新月蕨属3种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三者差异成分;并对披针新月蕨的根茎和须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评价药用部位。方法: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色谱柱,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 目的:对新月蕨属3种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三者差异成分;并对披针新月蕨的根茎和须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评价药用部位。方法: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色谱柱,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及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采用OPLS-DA筛选披针新月蕨根茎及须根的差异性成分。结果:应用Masslynx 4.1软件及The Critical Assessment of Small Molecule Identication(CASMI)方法鉴定了3种药材中的33种主要化学成分,其中披针新月蕨22种,红色新月蕨23种,二者共有成分20个,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单叶新月蕨仅鉴定了8种,初步判断含有较多有机酸类化合物。披针新月蕨根茎及须根的差异性成分为6″-O-Acetyltriphyllin A、5,2′,5′-三羟基-7-甲氧基黄烷酮等8个化合物。结论:该研究初步阐明了新月蕨属3种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制定3种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明确质控指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新月蕨 红色新月蕨 单叶新月蕨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CASMI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蛇鳞草中triphyllin A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4
4
作者 钟希文 汪亚飞 +3 位作者 梅全喜 吴惠妃 张文霞 王贤儿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58-1860,共3页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蛇鳞草中triphyllin A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蛇鳞草中triphyllin A的含量,并运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蛇鳞草中triphyllin A含量的影响。结果:乙醇用量与提取次数...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蛇鳞草中triphyllin A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蛇鳞草中triphyllin A的含量,并运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蛇鳞草中triphyllin A含量的影响。结果:乙醇用量与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有显著意义(P<0.05),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50倍60%乙醇,提取3次,每次50 min。结论:正交提取优化后,蛇鳞草中triphyllin A的含量水平较前有提高,为蛇鳞草的进一步开发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三羽新月蕨苷A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蛇鳞草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希文 曾聪彦 +1 位作者 吴惠妃 郭展荣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7期570-571,共2页
目的考察广东地产药材蛇鳞草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试管法,分别对蛇鳞草的水、95%乙醇、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初步推断蛇鳞草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 目的考察广东地产药材蛇鳞草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试管法,分别对蛇鳞草的水、95%乙醇、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初步推断蛇鳞草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经过化学预试实验,提示蛇鳞草全草中可能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黄酮类、皂苷类、三萜类、甾体类、强心苷、有机酸、氨基酸、蒽醌等成分,可能不含生物碱类成分或含量极微,不含挥发油及油脂类成分。结论蛇鳞草中含有多种植物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化学成分 预试实验
下载PDF
微红新月蕨的杀虫活性和活性组分的分离及鉴定
6
作者 黄素青 徐汉虹 +1 位作者 田永清 魏孝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 77-84,共8页
【目的】研究微红新月蕨(Proncphrium megacuspe)的杀虫成分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确定微红新月蕨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方式,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层析制备、重结... 【目的】研究微红新月蕨(Proncphrium megacuspe)的杀虫成分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确定微红新月蕨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方式,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层析制备、重结晶、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对家蝇成虫(Musca domestica)、白纹伊蚊4龄幼虫(dedes albopictus)、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菜粉蝶(Pieris rapae)3龄幼虫具有拒食活性。从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了4种化合物,即7-羟基-5-甲氧基-6,8-二甲基黄烷酮、2′,4-二羟基-3′-甲基-6′-甲氧基查尔酮、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和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上述4种化合物在50mg·L^-1的浓度下,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都具有拒食活性;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弱的拒食活性,24h的平均拒食率为40.51%,另外3种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没有拒食活性;2μg/头的剂量下,这4种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没有触杀活性,24和48h的平均死亡率为0;1μg/头的剂量下,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对小菜蛾3龄幼虫48h的平均死亡率为33.76%,另外3种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基本没有触杀活性。【结论】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对多种害虫具有较高的活性,从该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的4种化合物母体结构一致,但取代基不同或取代的位置不同,其活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微红新月蕨中其它化学成分及其构效关系值得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红新月蕨 杀虫活性 活性组分 毒力
下载PDF
红色新月蕨与乌毛蕨多糖的抗菌活性
7
作者 苏巧玲 林雄平 阮政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7期141-142,145,共3页
[目的]从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中提取多糖物质,并检测多糖含量及其对5种菌类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进行提取,并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圆形纸片法测定多糖含量以及测量不同浓度不同菌种的抑菌圈直径... [目的]从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中提取多糖物质,并检测多糖含量及其对5种菌类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进行提取,并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圆形纸片法测定多糖含量以及测量不同浓度不同菌种的抑菌圈直径。[结果]红色新月蕨的多糖比乌毛蕨的多糖在含量上多0.3%,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的多糖对藤黄八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33.0和21.3 mm,红色新月蕨多糖对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0 mm,乌毛蕨多糖对青霉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2.0 mm,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的最小抑菌浓度均集中在5~15 mg/mL。[结论]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可作为功能性多糖加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新月蕨 乌毛蕨 多糖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蛇鳞草孢子形态研究
8
作者 钟希文 张文霞 汪亚飞 《今日药学》 CAS 2012年第2期78-79,共2页
目的研究蛇鳞草孢子形态特征。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蛇鳞草孢子形态大小、形态及表面纹饰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对孢子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结果及结论蛇鳞草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近圆形。极轴长为3... 目的研究蛇鳞草孢子形态特征。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蛇鳞草孢子形态大小、形态及表面纹饰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对孢子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结果及结论蛇鳞草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近圆形。极轴长为37.6μm,赤道轴长为24.5μm。孢子表面具刺状纹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形态 蛇鳞草 金星蕨科
下载PDF
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药剂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希文 王贤儿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考察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SH-SLN)的体外释药规律。方法:采用动态透析释药法考察SH-SLN的体外释药特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有效成分的含量,计算累积释药量,进行释药曲线拟合,分析释药规律。结果:SH-SLN中tri... 目的:考察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SH-SLN)的体外释药规律。方法:采用动态透析释药法考察SH-SLN的体外释药特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有效成分的含量,计算累积释药量,进行释药曲线拟合,分析释药规律。结果:SH-SLN中triphyllinA在最初释药1h内累积释药率达14.7%,大黄素为9.6%,有突释现象,释药曲线均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与SH-YY比较,SHSLN能够明显延缓药物释放时间,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大黄 固体脂质纳米粒 体外释药 动态透析技术
下载PDF
单叶新月蕨稀土富集能力与结合多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云 杨利民 王秋泉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6,共8页
以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 simplex,金星蕨科新月蕨属)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自然条件下对稀土元素的超富集能力。其叶片主动富集的稀土含量高达1249.37μg.g-1,是母土的51.8倍、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的650.7倍,且稀土元素分异现象与母土一... 以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 simplex,金星蕨科新月蕨属)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自然条件下对稀土元素的超富集能力。其叶片主动富集的稀土含量高达1249.37μg.g-1,是母土的51.8倍、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的650.7倍,且稀土元素分异现象与母土一致。在100μg.ml-1Nd3+胁迫下,单叶新月蕨生长状况良好,且体内Nd含量提高,同时结合多肽的表达增加,证明单叶新月蕨具超富集稀土元素的特性;Nd结合多肽经酸处理脱掉Nd后,HPLC/ESI-IT-MS的结果显示632 Da的肽段是Nd在结合多肽中所处的区域。利用细胞分级、HPLC分离纯化、氨基酸组成分析以及分子量和酶解肽段的MALDI-TOF-MS及ESI-IT-MS测定富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稀土结合多肽,结果显示,稀土结合多肽的分子量为(5.07±0.02)KDa,其中含有-E-T-M-E-,-P-N-L-L-G-E-,-F-V-I-Y-E-和-F-V-I-A-的肽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新月蕨 超富集 多肽 稀土
下载PDF
鸡血莲黄酮通过调节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改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娴 阮金兰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观察鸡血莲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鸡血莲黄酮高剂量组和鸡血莲黄酮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饲喂高脂饲料4周制备小鼠NAFLD模型,并从第5周开... 目的:观察鸡血莲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鸡血莲黄酮高剂量组和鸡血莲黄酮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饲喂高脂饲料4周制备小鼠NAFLD模型,并从第5周开始,鸡血莲黄酮高、低剂量组分别以200、100 mg/kg的鸡血莲黄酮连续灌胃4周,最后一次灌胃后,各组小鼠禁食12 h,取血,取肝脏。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AST、ALT水平、血脂水平和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肝脏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NF-κB、AMPK和Sirt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鸡血莲黄酮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TC、TG、AST和ALT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加CAT、SOD及GSH-Px的含量,减轻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TNF-α、IL-1β和IL-6含量,下调肝组织NF-κB的表达,上调AMPK及Sirt1的表达。结论:鸡血莲黄酮通过调控AMPK/Sirt1/NF-κB通路改善NAFLD小鼠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鸡血莲 黄酮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小鼠
下载PDF
蛇鳞草不同提取物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平华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7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蛇鳞草功能成分的抗菌效果。方法:分别用水煎煮、乙醇回流提取、丙酮回流提取、超声辅助的提取方法对蛇鳞草进行提取,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提取液对6种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提...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蛇鳞草功能成分的抗菌效果。方法:分别用水煎煮、乙醇回流提取、丙酮回流提取、超声辅助的提取方法对蛇鳞草进行提取,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提取液对6种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均有所差异,其中超声方法获得的醇提取液和丙酮提取液抗菌效果好,超声辅助的丙酮提取方法效果最好。结论:超声辅助的丙酮提取方法为蛇鳞草最佳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抑菌活性 最小抑菌浓度 提取方法
下载PDF
福建省2种维管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韬 田黎雪 +3 位作者 舒楠 毛志伟 何蕾 侯学良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2年第6期493-496,共4页
报道福建维管植物2种新记录,分别是金星蕨科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parishii(Bedd.)Holtt.]和蔷薇科腺果悬钩子(Rubus glandulosocarpus M. X. Nie)。此外,排除光滑悬钩子(Rubus tsangii Merrill)在福建的分布。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发现丰... 报道福建维管植物2种新记录,分别是金星蕨科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parishii(Bedd.)Holtt.]和蔷薇科腺果悬钩子(Rubus glandulosocarpus M. X. Nie)。此外,排除光滑悬钩子(Rubus tsangii Merrill)在福建的分布。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发现丰富了福建植物多样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新记录 羽叶新月蕨 腺果悬钩子
下载PDF
三种野生蕨类植物抗肿瘤活性提取物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俊 崔婷 +2 位作者 张珏 刘亮 梁光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11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荚囊蕨、披针新月蕨、粉背蕨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荚囊蕨、披针新月蕨、粉背蕨的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在2、20、50μg·mL-1浓度时对人肺腺癌细胞A... 目的:研究荚囊蕨、披针新月蕨、粉背蕨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荚囊蕨、披针新月蕨、粉背蕨的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在2、20、50μg·mL-1浓度时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epG2、人胃腺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结果:披针新月蕨的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正丁醇提取物对MCF-7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50μg·mL-1时的抑制率分别为(45.78±3.87)%、(35.04±2.42)%、(37.92±1.52)%;荚囊蕨和粉背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BGC-823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50μg·mL-1时的抑制率分别为(39.17±7.75)%、(34.92±4.49)%;其余提取物对上述4种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较弱或无抑制作用。结论:三种野生蕨类植物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部位均为乙酸乙酯提取物,这为其后期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囊蕨 披针新月蕨 粉背蕨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国产新月蕨属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15
作者 王文彬 段华娟 +2 位作者 陈春发 张宪春 李中阳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05-113,共9页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金星蕨科中的新月蕨属以及其近缘类群毛蕨属的共11个物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新月蕨属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在种内较为稳定,并可为探讨新月蕨属的属下分类提供依据.在光学显微镜...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金星蕨科中的新月蕨属以及其近缘类群毛蕨属的共11个物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新月蕨属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在种内较为稳定,并可为探讨新月蕨属的属下分类提供依据.在光学显微镜下,11个种叶表皮形态特征较为一致,上、下表皮的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均为深波状,气孔器形状也均为椭圆形.气孔器的大小在种间相差较大,而种内差异较小.气孔器类型有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和不规则型5种,并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在扫描电镜下,气孔外拱盖全为脊状凸起,上、下表皮细胞的空间排列情况,保卫细胞两极“T”型加厚特征,气孔的突起程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种间差异.但这几种电镜特征,在个别种中也存在一定的种内差异.综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特征,可以较好地支持前人对新月蕨属这11个种划分为4个组的处理,并与传统形态分类和系统发育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表皮 气孔 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镜 新月蕨属 系统学
下载PDF
披针新月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
16
作者 弓雪钰 黄贤燕 +2 位作者 陈正海 曹建国 戴锡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62-768,共7页
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对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孢子褐色,二面型,接种后约12 d,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孢子萌发是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 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对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孢子褐色,二面型,接种后约12 d,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孢子萌发是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是槲蕨型(Drynariatype),成熟原叶体是心形,接种46 d后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披针新月蕨的颈卵器起源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原始细胞经过2次不等分裂,形成3个细胞,分别是顶细胞、初生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初生细胞不等分裂,形成中央细胞和颈沟细胞.随后,中央细胞不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随着卵细胞成熟,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但腹沟细胞通过孔区与卵细胞相连.卵细胞成熟后,细胞上表面具有明显的卵膜,中央具有受精孔.本研究对于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和探讨蕨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披针新月蕨 配子体发育 卵发生
下载PDF
蛇鳞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钟希文 张文霞 +1 位作者 卢海啸 高幼衡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73-1677,共5页
目的研究蛇鳞草Pronephrium triphyllum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蛇鳞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4R)-4′-methoxy-8-methyl-[(4,2... 目的研究蛇鳞草Pronephrium triphyllum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蛇鳞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4R)-4′-methoxy-8-methyl-[(4,2″)(11,2′′′)]-dioxidoflavan-5,7-di-O-β-D-glucopyranoside(蛇鳞草苷A,1)、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2)、三羽新月蕨苷A(3)、6,7-二羟基香豆素(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蛇鳞草苷A。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3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蛇鳞草苷A 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 三羽新月蕨苷A 6 7-二羟基香豆素
原文传递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蛇鳞草根茎和叶中总黄烷醇苷的含量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希文 张文霞 +1 位作者 曾聪彦 曾希娜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23期2176-2178,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蛇鳞草根茎和叶中总黄烷醇苷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三羽新月蕨素A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0nm波长处测定样品吸光度。结果:总黄烷醇苷的检测浓度在0.020~0.100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 目的:建立测定蛇鳞草根茎和叶中总黄烷醇苷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三羽新月蕨素A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0nm波长处测定样品吸光度。结果:总黄烷醇苷的检测浓度在0.020~0.100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RSD=1.3%(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蛇鳞草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紫外分光光度法 总黄烷醇苷 含量测定 三羽新月蕨素A
原文传递
正交试验优选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希文 王贤儿 +2 位作者 吴惠妃 汪亚飞 张文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5-18,共4页
目的:制备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形态.方法:采用HPLC测定三羽新月蕨苷A和大黄素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水(C)梯度洗脱(0~35 min,15% ~75%A,25%B,60% ~ 0%C),检测波长226 nm.利用薄膜超... 目的:制备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形态.方法:采用HPLC测定三羽新月蕨苷A和大黄素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水(C)梯度洗脱(0~35 min,15% ~75%A,25%B,60% ~ 0%C),检测波长226 nm.利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三羽新月蕨苷A和大黄素包封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加药量150 μL,硬脂酸-卵磷脂质量比1∶2,吐温-80质量分数1%;纳米粒平均粒径(301±2.8)nm,Zeta电位(-19.94 ±3.82)mV,三羽新月蕨苷A和大黄素包封率分别为61.8%和81.2%.结论:制备的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基本呈规则球形或类球形,该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鳞草 大黄 固体脂质纳米粒 大黄素 薄膜超声法 三羽新月蕨苷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