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ancient wisdom to modern science:Gut microbiota sheds light on propert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作者 Ya-nan Yang Jia-guo Zhan +1 位作者 Ying Cao Chong-ming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13-444,共32页
The propert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been practic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CM. While advancements in energy metabolism,chemical compositio... The propert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been practic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CM. While advancements in energy metabolism,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machine learning, ion current modeling,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have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 into how aspects of TCM property theory may be measured, these studies only capture specific aspects of TCM property theory in isolation, overlooking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inherent in TCM.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CM property theory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we consulted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2020 edition) to compile a lis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Then, using the Latin names of each CMM and gut microbiota as keywords, we searched the PubMed database for relevant research on gut microbiota and CMM. The regulatory patterns of different herbs on gut microbiota were then summar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four natures, the five flavors and the meridian tropism. In terms of the four natures, we found that warm-natured medicines promoted the colonization of specific beneficial bacteria,while cold-natured medicines boosted populations of some beneficial bacteria while suppressing pathogenic bacteria. Analysis of the five flavors revealed that sweet-flavored and bitter-flavored CMMs positively influenced beneficial bacteria while inhibiting harmful bacteria. CMMs with different meridian tropism exhibited complex modulative patterns on gut microbiota, with Jueyin(Liver) and Taiyin(Lung) meridian CMMs generally exerting a stronger effect. The gut microbiota may be a biological indicator for characterizing the TCM property theory, which not onl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 TCM theory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its scientific advanc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health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perty theory Gut microbiota Four natures Five flavors meridian tropism
原文传递
外来中药辣木叶的药性与功用再探索
2
作者 宋明 费文婷 +6 位作者 刘金莲 陈亮 杜军 王林元 王淳 高学敏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0-1554,1562,共6页
辣木叶(Moringa spp.)是印度传统草药,因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利尿、改善睡眠、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辣木叶目前合法引入中国,并因其确切的药理活性与安全无毒的药物属性,应用与研... 辣木叶(Moringa spp.)是印度传统草药,因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利尿、改善睡眠、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辣木叶目前合法引入中国,并因其确切的药理活性与安全无毒的药物属性,应用与研究日益增多。但当前其暂无中药标准,仅有少量药性记载。辣木叶的中药药性亟待完善,以有利于辣木叶与中药合理配伍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以“文献研究→理论探讨→药性验证→临床实践”为路径构建新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研究策略与范式,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实验研究为参考,进行外来中药辣木叶的药性与功用的深入探讨,对规范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外来中药 药性理论 功能主治 应用 性味归经 药用历史 药理作用
下载PDF
新外来中药香蜂草的药性探讨
3
作者 刘洋 王林元 +7 位作者 王淳 张建军 费文婷 叶丹妮 赵尹铭 李爱民 赵明明 陈彦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1-1598,共8页
香蜂草为唇形科植物Melissa officinalis L.的叶。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欧洲、北美、亚洲各大洲均有分布,我国的中南、西南部以及台湾也有野生种分布。香蜂草在国外有长久的应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 香蜂草为唇形科植物Melissa officinalis L.的叶。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欧洲、北美、亚洲各大洲均有分布,我国的中南、西南部以及台湾也有野生种分布。香蜂草在国外有长久的应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作为抗焦虑药、睡眠辅助剂以及解毒剂。目前香蜂草在我国作为香料使用,并有多种以香蜂草为原料的专利。中医药学自古就广泛吸收外来药物不断扩大我国中药资源,如藿香、丁香、木香等源自域外的“香药”至今也是我国的常用中药。将香蜂草列入中药潜在的引入对象进行研究,以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文献为基础,结合中医药理论对香蜂草的中药药性进行理论分析。结果为香蜂草药性辛、凉,归心、肝经,具有宁心安神益智、疏肝解郁、缓急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健忘,心悸;情志抑郁,烦躁多虑;腹痛、牙痛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蜂草 外来中药 中药药性 新中药 药用植物 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药用历史
下载PDF
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
4
作者 李仲云 李昌盛 陈艳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混合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49例)采用外剥内扎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 目的探究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混合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49例)采用外剥内扎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此基础上结合内服祛瘀消肿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创面愈合情况、生长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水肿评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和CRP水平及VAS和水肿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FGF、VEGF水平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创面出血评分、创面渗液评分比较,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肛门坠胀缓解时间及肛门水肿缓解时间、创面渗液消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92%(47/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4%(40/49)(χ^(2)=5.018,P=0.025)。结论在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祛瘀消肿汤能降低混合痔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创面疼痛、加快愈合时间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味归经 祛瘀消肿汤 混合痔 愈合情况 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新外来中药丽杯角的中药药性研究
5
作者 张惠 姜砚馨 +7 位作者 费文婷 王淳 刘曦 郝春晖 郭宝林 奥恰·巴尔纳巴斯 夏立营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4-1549,共6页
目的:基于外来植物药丽杯角[Hoodia gordonii(Masson) Sweet ex Decne]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为丽杯角引入中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 目的:基于外来植物药丽杯角[Hoodia gordonii(Masson) Sweet ex Decne]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为丽杯角引入中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筛选丽杯角可信度高和结论可靠的科学研究文献。最终纳入132篇相关文献,将其分为综述研究、历史应用、化学成分、临床研究、药理作用、安全性文献共6类,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结果:通过概括、归纳以及理论研究分析丽杯角中药药性为苦,微寒;归脾、胃、肝经;具有清热泻火、化浊降脂、疏肝解郁的功效。主要用于胃火炽盛,多食易饥,形体肥胖,内热消渴,肝气郁结,胸胁胀闷。结论:赋予丽杯角中药药性对将非洲植物资源引入中药,加强物种多样化,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杯角 中药药性 新外来中药 临床研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
下载PDF
新外来中药非洲马铃果皮的药性研究
6
作者 姜砚馨 张惠 +8 位作者 费文婷 王淳 裴欢 刘曦 郭宝林 王林元 奥恰·巴尔纳巴斯 夏立营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7-1543,共7页
目的:分析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为促进非洲马铃果作为外来中药引入中国,实现其与传统中药配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对相关文献进行纳入、排除、分类及统计。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非洲马铃果皮的中... 目的:分析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为促进非洲马铃果作为外来中药引入中国,实现其与传统中药配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对相关文献进行纳入、排除、分类及统计。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总结分析相关历史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研究。结果:非洲马铃果皮为夹竹桃科马铃果属植物非洲马铃果(Voacanga africana Stapf)的根皮和树皮,中药药性为味苦、甘,性凉,归脾、胃、心、肝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镇惊安神、止痉止痛之功。可用于热毒血痢、休息痢,呆钝健忘,胃脘痛、睾丸肿痛、痛经、跌打伤痛、惊厥等。水煎服,10~25 g/d,无毒。结论:研究赋予非洲马铃果皮中药药性,可为其引入中医临床并进一步与中药配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丰富我国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马铃果 中药药性 外来中药 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 药用历史 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外来植物药卡瓦胡椒的文献研究及中药药性探讨
7
作者 王晨曦 赵天伦 +5 位作者 秦露 刘广绪 刘亚丽 杨敏 冯帅 李峰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6-1531,共6页
卡瓦胡椒药用价值广泛,在欧洲和美国颇负盛名,是欧美地区最受欢迎的植物药之一。要加强对外来植物药的“中药化”研究,赋予其中药药性,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卡瓦胡椒主要以根及根茎入药,性温热,味苦... 卡瓦胡椒药用价值广泛,在欧洲和美国颇负盛名,是欧美地区最受欢迎的植物药之一。要加强对外来植物药的“中药化”研究,赋予其中药药性,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卡瓦胡椒主要以根及根茎入药,性温热,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有镇静安神,息风止痉,疏肝解郁,麻醉止痛,祛湿利水等功效。可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抽搐痉挛,风湿、舌苔厚白、小便不畅等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外来植物 卡瓦胡椒 中药药性 归经 性味 升降浮沉
下载PDF
新外来中药白果槲寄生的中药药性探讨
8
作者 热依塞·努尔买买提 梁唯灿 +8 位作者 李一芃 邸松蕊 付祥郴 王梓旭 王淳 郭宝林 王林元 朱映黎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4-1590,共7页
白果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L.)的新鲜带叶茎枝和果实,中国无分布。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被列入《美国顺势疗法药典》《德国顺势疗法药典》等。目前,以白果槲寄生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海利升注射液已... 白果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L.)的新鲜带叶茎枝和果实,中国无分布。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被列入《美国顺势疗法药典》《德国顺势疗法药典》等。目前,以白果槲寄生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海利升注射液已作为进口的天然药物进入我国临床,主要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辅助治疗。通过总结分析白果槲寄生科学研究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其中药药性进行探讨。通过对白果槲寄生的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文献分类研究,归纳出白果槲寄生具有抗癌和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癫痫等药理作用;依据临床应用和使用情况,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赋予了白果槲寄生中药药性。白果槲寄生的性味归经为性平味甘;归肝、肾、脾经。功效为解毒散结、平肝潜阳、益气养阴,可用于治疗癥瘕积聚,肝阳上亢,痫证,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供配制成药用(皮下注射),建议从1 mL 0.000 1 mg开始,每周注射次数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槲寄生 中药药性 新外来中药 性味归经 功效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安全性
下载PDF
旋覆花药性研究古今演变及原因探析
9
作者 李念真 赵翔凤 +1 位作者 田静 宋咏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55-360,共6页
考证旋覆花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的演变脉络,初步探析已有记载中对旋覆花药性认识不一的成因。《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奠定了旋覆花药性理论的基础,历代本草文献以此为主体进行了扩充。隋唐以后,旋覆花的临床应用范... 考证旋覆花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的演变脉络,初步探析已有记载中对旋覆花药性认识不一的成因。《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奠定了旋覆花药性理论的基础,历代本草文献以此为主体进行了扩充。隋唐以后,旋覆花的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将其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宋代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旋覆花“性专主下”的认识,开始从味苦辛、性走散的角度阐释其药性特点。至明清时期,出现了“性专主下”“能升能降”“药性旋转”的多元化认识。古代医籍中所载旋覆花药物品种有差异、药用部位不统一、临床配伍变化较丰富,上述因素均有可能对药性的判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覆花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药性演变 本草考证
下载PDF
桔梗药性功用历史沿革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常安 孙婉萍 +2 位作者 郑一 康廷国 张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73-79,共7页
桔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常用的一味止咳平喘良药。桔梗的药性功用历史悠久,有“诸药舟楫”之称,既能载诸药上行,又能引苦泄峻下,又因其可药食两用而被广泛使用。经查找发现古代对于桔梗在药性功用方面记载存在不同。故作者通... 桔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常用的一味止咳平喘良药。桔梗的药性功用历史悠久,有“诸药舟楫”之称,既能载诸药上行,又能引苦泄峻下,又因其可药食两用而被广泛使用。经查找发现古代对于桔梗在药性功用方面记载存在不同。故作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桔梗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进行全面本草考证,理出桔梗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发展脉络,为桔梗的质量评价提供本草学依据。经考证,桔梗的药性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今,存在由单药味“辛”转向复合药味“苦、辛”,归经从“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胃”到“入肺,兼入心、胃”再到“入肺经”的不同看法;桔梗的功能主治古今取舍不同,历代本草归纳总结出来桔梗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潜在功用。现代研究表明桔梗在镇咳祛痰、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肥胖、保肝、免疫调节等方面有显著药理活性。该文可为桔梗的质量评价提供本草学依据及文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 药性功用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肉苁蓉药材本草考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林强 吴丽林 袁振仪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212-216,共5页
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对肉苁蓉的产地、基原、功效主治、性味归经和用药禁忌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古籍中肉苁蓉产区以内蒙古及甘肃产区为最佳,品质方面首推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其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妇科和内科,主治及功效中... 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对肉苁蓉的产地、基原、功效主治、性味归经和用药禁忌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古籍中肉苁蓉产区以内蒙古及甘肃产区为最佳,品质方面首推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其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妇科和内科,主治及功效中的诸多内容均未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应结合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加以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肉苁蓉性味归经进行了删减,且并未载其用药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产地 基原 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禁忌
下载PDF
延胡索的药性考证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可点 崔鹤蓉 +3 位作者 成雪皓 杨笑云 焦静怡 雷海民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目的考证延胡索性味的历史沿革,为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延胡索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原始文献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地方标准与历代文献,以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延胡索性味记载为主,从不同历史时期延胡索的功用及产地的角度归纳探讨其药性... 目的考证延胡索性味的历史沿革,为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延胡索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原始文献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地方标准与历代文献,以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延胡索性味记载为主,从不同历史时期延胡索的功用及产地的角度归纳探讨其药性和药味的发展规律及成因。结果地方标准中延胡索性味规定较为统一,以“味辛、苦”与“性温”为主。古代文献中,延胡索功效从止心痛扩展至破血、治气、行气、止痛、落胎及治产后诸病,药性记载首见于宋代,发展相对稳定,以“温性”为主,极少文献记载其“微温”。延胡索药味记载首见于五代时期,由始载于《海药本草》的“苦甘”,到宋代的“辛”,再到金元时期的“辛”与“苦辛”,明代的“辛”、“苦辛”及“苦微辛”,最终到清代的“辛”与“苦辛”,乃至现代的“苦辛”与“苦微辛”。归经记载始于金元时期,涉及手足太阴和厥阴四经,心、心包、肝、脾及肺经。结论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归肝、脾及肺经”,其性味记载始于五代与宋代,发展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归经记载起始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其性味的形成受临床功效、用药者的主观判断及药材道地产区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药性 性味 归经 功效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亚利 毛堂友 +2 位作者 焦瑶 陈慧慧 谢春娥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2372-2376,2381,共6页
目的:挖掘现有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现有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搜集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复方,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 目的:挖掘现有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现有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搜集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复方,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板块中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纳入的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并且得出核心组方。结果:共纳入122篇文献,包含122首中药复方,132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防风、陈皮、茯苓、白芍、柴胡。所有中药中平性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温性、微寒及微温。药味以甘味为主,辛味、苦味、酸味、淡味次之。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肺经、肝经、胃经。结论:肝郁脾虚证IBS-D的治疗应当在疏肝健脾之品中酌加驱散风邪之药,重视寒热的兼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脾虚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中药复方 频数分析 四气五味 归经
下载PDF
《证类本草》治疗健忘药物分析
14
作者 闫文静 郭威 +1 位作者 吕佳楗 戴霞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9期938-943,共6页
目的: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为提高健忘中药治疗效果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纳,系统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分析... 目的: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为提高健忘中药治疗效果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纳,系统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分析其功效特点,挖掘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药物。结果:挖掘出《证类本草》中31味治疗健忘的常用药物,性多温、平,味甘,多归肾、肝、心经,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居多。结论:《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用药特点为补虚为主,温寒并用;五脏论治,痰瘀为要;攻补兼顾,谨遵理法。玄明粉、赤石脂、龙胆、苍耳子、荆芥5味药物在治疗健忘方面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类本草》 健忘 药性 药味 归经 功效 挖掘 新药研发
下载PDF
国医大师张大宁治疗肾功能衰竭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15
作者 金伟东 张鑫 +9 位作者 陈仓颉 王丹丹 王刚 纪玉堂 李晓锐 范兆亮 孟强 王宗宝 王红 丁夕霞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张大宁治疗肾功能衰竭用药性味归经的规律.[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张大宁临证治疗肾功能衰竭处方共120个,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结果]所收集的120个处方中四气方面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寒性药物,共41例(33.9%),...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张大宁治疗肾功能衰竭用药性味归经的规律.[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张大宁临证治疗肾功能衰竭处方共120个,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结果]所收集的120个处方中四气方面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寒性药物,共41例(33.9%),温、平性药物次之,均为36例(29.5%),凉性和热性分别为7例(5.7%)和2例(1.6%);五味方面使用甘味药物频次最多,共71例(37.6%),苦味药物55例(29.1%),辛味药物36例(19.0%),酸味药物15例(7.9%),咸味药物12例(6.3%);归经方面使用入肝经的药物为69例(22.4%),入肾经的为48例(15.6%),入脾经的为46例(14.9%),入肺经的为38例(12.3%),入胃经的为30例(9.7%),入心经的为24例(7.8%),入大肠经的为20例(6.5%),入膀胱经的为12例(3.9%),入胆经的为12例(3.9%),入小肠经的为4例(1.3%),入心包经的为3例(1.0%),入三焦经的为2例(0.6%).[结论]张大宁大师治疗肾功能衰竭用药偏寒,药味多甘、苦,多入肝、肾、脾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衰病 国医大师张大宁 性味归经
下载PDF
菟丝子功效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6
16
作者 张伟 陈素红 吕圭源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8-811,共4页
目的运用现代药理学来阐述菟丝子传统的功效及药性理论,分析总结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机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08)和手检中医药文献,对近年来有关菟丝子的文献进行分析,把有关菟丝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和其性味归经的相关... 目的运用现代药理学来阐述菟丝子传统的功效及药性理论,分析总结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机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08)和手检中医药文献,对近年来有关菟丝子的文献进行分析,把有关菟丝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和其性味归经的相关性进行汇总。结果菟丝子性味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菟丝子味甘性温,入肝肾脾经,滋补肝肾,又可补脾,与“滋补肝肾”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性激素样作用、延缓衰老、抗脑缺血、抗骨质疏松、降血糖和血脂、提高免疫、抗肝损伤;与“明目缩尿”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抑制白内障生成、抗遗尿。结论菟丝子的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有吻合之处,为菟丝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功效 性味归经
下载PDF
蔓越莓的文献研究及其中药性能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雪 费文婷 +3 位作者 乐娜 王林元 王淳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380-384,共5页
目的:分析外来植物药蔓越莓研究文献,依据中医药理论探讨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蔓越莓与中药配伍的临床合理使用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Wo S)及pubmed数据库中外来药物蔓越莓的相关英文文献,对196篇临床实验,14... 目的:分析外来植物药蔓越莓研究文献,依据中医药理论探讨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蔓越莓与中药配伍的临床合理使用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Wo S)及pubmed数据库中外来药物蔓越莓的相关英文文献,对196篇临床实验,140篇活性成分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对蔓越莓的中药药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性味归经为酸、甘,凉;归肾、膀胱、脾经。功效主治为清热通淋,化脂降浊,健脾益气。用于湿热淋证,高脂血症,脾气虚弱,倦怠无力。结论:概括归纳蔓越莓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赋予其中药药性,使其成为新"外来中药",可以为蔓越莓与中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能更好地在医疗保健行业中推广应用,研发新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越莓 外来植物药 临床实验 活性成分 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应用
下载PDF
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建立中药肾毒性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红杰 陈亮 +3 位作者 李天昊 詹莎 陈灵修 陈利国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1-577,共7页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肾毒性中药、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相关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概率的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四性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41;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10;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入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共4个变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分界值为0.28)。结论中药四性、五味、归经3个方面24个变量因素当中,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与其肾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为肾毒性的影响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于中药肾毒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肾毒性预测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四性 五味 归经
下载PDF
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红杰 李天昊 +3 位作者 詹莎 陈灵修 崔会营 陈青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预测 中药 四性 五味 归经
下载PDF
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牛艳 吴广操 +6 位作者 郭月婷 李苗 孙亚萍 冯志毅 王小兰 冯卫生 郑晓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目的:研究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的影响,为桑白皮的药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甲状腺片灌胃法建立大鼠肾阴虚水肿模型,造模结束后灌胃给予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各拆分组分4周,检测血清环磷酸... 目的:研究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的影响,为桑白皮的药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甲状腺片灌胃法建立大鼠肾阴虚水肿模型,造模结束后灌胃给予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各拆分组分4周,检测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睾酮(T)、雌二醇(E_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尿蛋白等指标,考察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各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桑白皮水煎总提物、桑白皮多糖拆分组分和脂肪油拆分组分能显著降低血清cAMP、E_2、T_3、T_4、Cr、BUN、TG、TC及尿蛋白水平(P<0.05或P<0.01),升高血清cGMP、T的水平(P<0.05或P<0.01)。结论:中医临床认为,气为阳,血为阴,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而肾阴虚水肿病症本在肾,标在肺。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其拆分组分能显著改善肾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病理状况,提示这可能与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补虚"的性能功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肾阴虚水肿 多糖拆分组分 脂肪油拆分组分 性味 归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