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
作者 薛晓东 杨改生 +1 位作者 夏舒萌 黄俊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61-963,共3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TCI)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年龄3~9岁拟择期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n=120)和气管内插管组...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TCI)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年龄3~9岁拟择期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n=120)和气管内插管组(ET组,n=116)。麻醉诱导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4.0μg/ml和4.0ng/ml),ET组同时给予单次剂量的维库溴铵0.15mg/kg,LMA组不使用肌松药。麻醉维持TCI丙泊酚效应室浓度2.5~4.0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4.0ng/ml,术中调节丙泊酚浓度使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维持在25~30。于诱导前、插管(喉罩)时、术中、插管(喉罩)时监测SBP、HR、SpO2、PETCO2和术中AAI,记录术中患儿体动、停药至拔除导管(喉罩)时间、拔管(喉罩)时呛咳、烦躁,拔管后患儿体动和配合情况。结果插管(喉罩)时和拔管(喉罩)时ET组BP明显高于、HR快于诱导前和LMA组(P<0.01);两组术中BP低于、HR慢于诱导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LMA组(P<0.01);ET组拔管时呛咳、烦躁发生率明显高于LMA组(P<0.01)。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体动。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在先心病介入治疗麻醉中具有循环稳定、苏醒迅速完全,呛咳和躁动发生率低等特点,麻醉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全身麻醉 靶控输注 喉罩 丙泊酚 瑞芬太尼
下载PDF
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用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呼吸抑制情况和麻醉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洋 杨海涛 《系统医学》 2018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用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呼吸抑制情况和麻醉效果。方法该文选择医院麻醉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ASAⅡ或Ⅲ级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依托...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用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呼吸抑制情况和麻醉效果。方法该文选择医院麻醉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ASAⅡ或Ⅲ级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依托咪酯组实施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治疗,实现组实施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以及入镜十五分钟后的苏醒时间和手术时间、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托咪酯组苏醒时间为(6.88±1.73)min,丙泊酚组苏醒时间为(5.23±1.62)min,丙泊酚组苏醒时间明显比丙泊酚组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6,P<0.05)。相比于麻醉之前的(45.38±2.85)mmHg,丙泊酚组患者在入镜之后的15 min左右,PaCO_2显著升高为(70.23±4.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1)。另外,相比于麻醉之前的(96.25±5.21)mmHg,丙泊酚组患者在入镜之后的15 min左右,PaO_2显著降低为(72.54±4.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75,P<0.01)。还有,依托咪酯组患者的注射痛发生例数和低血压发生例数明显比丙泊酚组少,但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和肌阵挛发生例数明显比丙泊酚组多(χ~2=0.4332,P=0.510 4)。结论相比于依托咪酯,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当中实施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治疗,有更为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而且可使苏醒时间缩短,减少肌阵挛发生例数以及恶心呕吐发生例数,保障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 丙泊酚 依托咪酯 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呼吸抑制情况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华山 刘金山 +2 位作者 任潇勤 董传珍 陈立勇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37-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中的效果,从而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东营市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诊治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性原则将所选患者均分...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中的效果,从而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东营市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诊治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性原则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2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治疗,其中对照组中的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患者选择复合静脉泵注方式,试验组中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患者选择靶控输注方式,其中丙泊酚的靶浓度为2~4mg/L,盐酸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5μg/L,2组患者不间断地追加维库溴胺。然后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在对患者行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时,通过靶控输注方式注射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一方面有利于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和知晓病例的降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苏醒和拔管。结论与复合静脉泵注方式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对于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麻醉效果,因此,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可以更进一步推广和使用该靶控输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放射学 介入性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下载PDF
异丙酚和瑞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杜雪江 石海霞 +1 位作者 胡雅娟 于建设 《现代医学》 2016年第9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不同靶控输注方式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次静脉推注诱导恒速泵注维持组(C组)、血浆靶控组(P组)和效应室靶控组(E组)3组。持续监测PETCO... 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不同靶控输注方式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次静脉推注诱导恒速泵注维持组(C组)、血浆靶控组(P组)和效应室靶控组(E组)3组。持续监测PETCO2、BIS、ABP、HR、ECG、Sp O2。记录每组患者诱导前即刻(T0),插管即刻前(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10 min(T5)动脉压和心率,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同时记录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5 min以及30 min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记录并统计异丙酚、瑞芬太尼用量。结果:3组患者T0时血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P组低血压发生率(2.5%)显著低于C组(12.5%)和E组(7.5%)(P〈0.05);C组和E组心动过缓发生率(10%)显著高于P组(2.5%)(P〈0.05);T2~T5期间3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苏醒时间较P、E组要长(P〈0.05),异丙酚用量C组较P、E组要多(P〈0.05),瑞芬太尼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动脉瘤患者的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术后清醒时间较恒速输注要短,异丙酚用量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麻醉诱导 异丙酚 瑞芬太尼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阮剑辉 程南 夏中元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0期1-4,共4页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颅内动脉瘤 靶控输注 麻醉诱导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