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ous Rocuronium Administration Method Based on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s Model during Propofol, Sevoflurane, and Desflurane Anesthesia 被引量:2
1
作者 Takahiro Moriyama Yoshihiko Irie +3 位作者 Keika Mukaihara Kanako Ishizuka Akira Matsunaga Yuichi Kanmura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6年第5期77-84,共8页
Purpose: Although rocuronium bromide (Rb) is suitable for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us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ontinuous doses is difficult due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icacy of a cont... Purpose: Although rocuronium bromide (Rb) is suitable for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us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ontinuous doses is difficult due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icacy of a continuous Rb administration method based on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s calculated by a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s model during propofol, sevoflurane, and desflurane anesthesia. Methods: The 36 enrolled patien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propofol, S;sevoflurane, and D;desflurane groups). After ind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Rb 0.6 mg/kg, we calculated the simulated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at the point which the first twitch (%T1) recovered to > 0% and defined this as the Rb recovery concentration (Rbr.c.) level appropriate for continuous rocuronium administration. The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doses of Rb were adjusted to maintain Rbr.c. during surgery. The Rbr.c. and the recovery time at %T1 > 25% were recorded for each type of anesthesia. Results: Rbr.c. (μg/mL) for the P, S, and D groups were 1.54 ± 0.2, 1.24 ± 0.2, and 1.09 ± 0.2, respectively.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doses (μg/kg/min) in the P, S, and D group were 6.7 ± 0.9, 5.2 ± 1.0, and 4.5 ± 0.8, respectively. Rbr.c. and continuous doses in the S and D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e P group. Neuromuscular relaxations during surgery in the S and D groups were more strongly maintained than for the P group.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recovery duration for the %T1 > 25% in the D versus the other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ur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method was effective for maintaining sufficient muscle relaxation without excessively prolonged recovery effects for both sevoflurane and desflurane as well as propofol anesth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URONIUM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propofol SEVOFLURANE DESFLURANE
下载PDF
Inhibition of the MAPK/ERK cascade: a potential transcription-depen-dent mechanism for the amnesic effect of anesthetic propofol 被引量:3
2
作者 Eugene E. FIBUCH John Q. WANG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are known to cause amnesia, 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remain elusive. To identify a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we recently turned our attention to a key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are known to cause amnesia, 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remain elusive. To identify a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we recently turned our attention to a key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organized by a family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 As a prominent synapse-to-nucleus superhighway, MAPKs couple surface glutamate receptors to nuclear transcriptional event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or maintena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synaptic plasticity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long-term depression) and memory formation. To define the role of MAPK-dependent transcription in the amnesic property of anesthetics,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studie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 prototype intravenous anesthetic propofol on the MAPK response to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 stimulation in hippocampal neur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ropofol possesses the ability to inhibit NMDAR-mediated activation of a classic subclass of MAPK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2 (ERK1/2). Concurrent inhibition of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also occurs as a result of inhibited responses of ERK1/2 to NMDA. These findings provide first evidence for an inhibitory modulation of the NMDAR-MAPK pathway by an intravenous anesthetic and introduce a new avenue to elucidate a transcription-dependent mechanism processing the amnesic effect of anesth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TAMATE NMDA long-term potentiation ELK 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c-fos proteins hippocampus propofol
下载PDF
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婷婷 黄菲 +2 位作者 刘仲军 刘军武 周鸿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689-169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提前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180例患者按照干预时间点不同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1、观察组2和观察组3患者分别提前2、4、6 mi...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提前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180例患者按照干预时间点不同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1、观察组2和观察组3患者分别提前2、4、6 min予以静脉10~20μg/kg布托啡诺和2 mg/kg丙泊酚诱导,对照组予以0.1~5.0μg/kg舒芬太尼+2 mg/kg丙泊酚诱导。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生命体征、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呼吸抑制、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各组检查后1、2、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各观察组丙泊酚首量与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1、观察组2和观察组3丙泊酚首量与总量依次逐渐减少(P<0.05),各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组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P<0.05),观察组3体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各观察组术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观察组检查后1、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P<0.05);各组术后嗜睡、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提前2、4 min给药,酒石酸布托啡诺提前6 min给药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麻醉效果最好,可有效减少丙泊酚用量,减轻呼吸抑制,缩短苏醒时间,镇痛效果最佳,且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安全性良好,该研究可为酒石酸布托啡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布托啡诺 给药时机 胃肠镜 丙泊酚 舒芬太尼
下载PDF
他克莫司点眼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盘状角膜基质炎的疗效及其对泪膜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梁凌毅 林丽霞 刘祖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5,共6页
背景 单纯疱疹病毒(HSV)盘状角膜基质炎是一种抗原和抗体在角膜基质层内引起的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往的疗法是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的局部应用,但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且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应用存在严重... 背景 单纯疱疹病毒(HSV)盘状角膜基质炎是一种抗原和抗体在角膜基质层内引起的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往的疗法是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的局部应用,但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且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应用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FK506滴眼液具有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又不存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但FK506滴眼液对HSV盘状角膜基质炎的疗效研究很少.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HSV盘状角膜基质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为活动期HSV盘状角膜基质炎的患者18例18眼,采用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液局部应用联合抗病毒药物局部和全身应用的方案进行治疗,平均用药(56.0±7.9)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以及停药时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动态观察0.05%他克莫司滴眼液对HSV盘状角膜基质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患者治疗后角膜厚度开始下降的平均时间为(8.3±2.5)d,角膜水肿消失的平均时间为(25.3±11.5)d,水肿消退最慢的2例患者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停药时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4(6,2)、1(2,1)、1(1,0)和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90,P<0.001),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SⅠt值分别为(6.78±1.90)、(7.39±3.53)、(8.06±2.92)和(8.11 ±3.05) mm/5 min,不同时间点SⅠ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P=0.43);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BUT值分别为(0.39±0.50)、(1.11±0.90)、(2.00±1.08)和(3.39±0.92)s,各时间点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4,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U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l).18例患者中2例于停药后2个月和5个月复发,再次按相同方案治疗后治愈.治疗期间未发生眼压升高或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眼局部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联合抗病毒治疗可减轻HSV盘状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水肿并促进泪膜修复,并可用于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无效者或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用法 剂量 免疫抑制剂/用法 剂量 疱疹角膜炎/治疗 用药方案 疗效
下载PDF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技术用于支撑喉镜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严敏 王屹 +2 位作者 胡训诗 程玮 柳子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57-561,565,共6页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手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枸橼酸芬太尼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的应用.方法:ASAⅠ~Ⅱ级耳鼻喉科支撑喉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TCI组麻醉诱导...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手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枸橼酸芬太尼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的应用.方法:ASAⅠ~Ⅱ级耳鼻喉科支撑喉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TCI组麻醉诱导时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 μg/L、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 mg/L,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术毕停药;对照组麻醉诱导以异丙酚1~2 mg/kg、枸橼酸芬太尼2.5 μg/kg静注,术中吸入1%异氟烷和静注芬太尼0.03 μg.kg-1.min-1维持麻醉,术毕停止.记录2组各时段生命指征(血压、心率、氧饱和度),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药物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PACU)、拔管后30 min、1 h和3 h的意识状态(OAAS)、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①术中TCI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维持在6 μg/L、异丙酚血药浓度维持在3 mg/L的给药速度,血流动力学稳定;②在行气管插管、支撑喉镜置入、拔管前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TCI组,有统计学差异;③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PAC时间TCI组早于对照组;④TCI组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30 min、1 h 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⑤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支撑喉镜手术相比,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更平稳,苏醒更快,更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内 二异丙酚/投药和剂量 芬太尼/投药和剂量 哌啶类 药物投与系统
下载PDF
异丙酚联合小剂量咪唑安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柴伟 张惠 +3 位作者 高昌俊 张贵和 杨永慧 孙绪德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 :研究异丙酚和小剂量咪唑安定在胃镜检查中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进行胃镜检查 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n=15 )和麻醉组 (n=15 ) ,对照组患者 ,咽部喷雾局麻药后 ,常规进行胃镜检查 ;麻醉组患者 ,咽部局麻后 ,静脉注射咪唑安定... 目的 :研究异丙酚和小剂量咪唑安定在胃镜检查中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进行胃镜检查 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n=15 )和麻醉组 (n=15 ) ,对照组患者 ,咽部喷雾局麻药后 ,常规进行胃镜检查 ;麻醉组患者 ,咽部局麻后 ,静脉注射咪唑安定 (1.5~ 2 .0 mg)和异丙酚 (1.5 mg/ kg) ,患者意识消失后 ,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两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均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 ,观察检查中患者的反应以及操作时间和成功率 ,并在检查后询问患者的感受。结果 :麻醉组心率和血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 (P<0 .0 5 ) ;两组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P>0 .0 5 ) ;麻醉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愿意接受再次检查的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麻醉组检查成功率、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异丙酚联合小剂量咪唑安定进行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易被接受的无痛苦胃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投药和剂量 咪达唑仑/投药和剂量 胃镜检查 麻醉
下载PDF
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林 孙德峰 +3 位作者 吴越 韩俊 刘若传 王丽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72-76,共5页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经ERCP行胆总管取石术老年患者128例,年龄65-75岁,体重48-82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经ERCP行胆总管取石术老年患者128例,年龄65-75岁,体重48-82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32):布托啡诺经鼻给药组(A组)、布托啡诺经静脉给药组(B组)、芬太尼经鼻给药组(C组)和对照组(D组)。A组和B组分别经鼻和经静脉给予布托啡诺20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C组经鼻给予芬太尼1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D组经鼻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然后以3-7 m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操作,术毕停止给药。分别于复合用药前5 min(T0)、复合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60 min(T5)及清醒时(T6)观察并记录MAP、HR、Sp O2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于手术开始后15min行Ramsay镇静评分及ERCP操作过程标准评分,记录术中一过性呼吸抑制及肢动反应的发生情况、丙泊酚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Ramsay镇静评分:A、B、C 3组100%的患者为6分,镇静评分明显优于D组(P〈0.01或0.05)。ERCP操作过程评分:≤7分者A、B、C 3组多于D组,≥8分者少于D组(P〈0.01)。术中肢动的发生率、丙泊酚用量及T3-5时MAP、HR值A组、B组、C组低于D组;A组、C组及D组T3-5时Sp O2高于B组,术中一过性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B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C组高于A、B、D 3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患者ERCP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经鼻给药 丙泊酚 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BIS对吸毒患者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用量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廖孝芸 孔高茵 叶昉帆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1332-1334,共3页
【目的】通过监测吸毒患者无痛人工流产(人流)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 )寻找适合吸毒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3年在本院行无痛人流术的20例吸毒患者为试验组,并随机选取20例行无痛人流术非吸毒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通过监测吸毒患者无痛人工流产(人流)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 )寻找适合吸毒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3年在本院行无痛人流术的20例吸毒患者为试验组,并随机选取20例行无痛人流术非吸毒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均为阳性;B超确诊宫内妊娠。禁食禁饮4~6 h。入室后取截石位,两组患者均连接BIS监测仪于正确的位置,并连接丙泊酚TCI泵,起始血浆靶控浓度均为4μg/mL ,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以及患者体动,以每次0.3~0.5μg/mL调整靶控浓度。待BIS维持在45~60之间,睫毛反射消失/钳夹宫口无体动,开始手术。并记录麻醉前(T0)、睫毛反射消失/钳夹宫口无体动(T1)、扩开宫口后开始清宫(T2)、术毕(T3)、麻醉苏醒时(T4)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术后查看丙泊酚 TCI泵,记录患者丙泊酚的总用量以及维持血浆靶控浓度。记录体动例数、呼吸抑制例数、手术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结果】在相同的BIS值麻醉深度下,试验组的丙泊酚的用量为(179±51)mg明显大于对照组(124±27)mg ;而苏醒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2±2.1vs4.3±1.9,P <0.05),两组手术时间、患者体动次数、呼吸抑制例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单纯丙泊酚麻醉无痛人流术中,吸毒患者术中维持血浆靶控浓度约为(6.8±1.4)μg/mL。丙泊酚的用量显著大于非吸毒患者,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非吸毒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相关性障碍 脑电描记术 流产 人工 二异丙酚 投药和剂量
下载PDF
咪达唑仑和氟马西尼对异丙酚麻醉小鼠大脑皮质环腺苷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郁丽娜 段世明 +1 位作者 王钧 丁浩中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347-349,共3页
目的 了解γ -氨基丁酸A型受体上苯二氮位点激动剂咪达唑仑 (Mid)和 (或 )其拮抗剂氟马西尼 (3-羟甲基 - β -咔啉 ,FZ)对小鼠静脉注射异丙酚时不同时程大脑皮质cAMP含量的影响。 方法 昆明种小鼠 6 4只 ,随机分为 4组。分别在腹腔... 目的 了解γ -氨基丁酸A型受体上苯二氮位点激动剂咪达唑仑 (Mid)和 (或 )其拮抗剂氟马西尼 (3-羟甲基 - β -咔啉 ,FZ)对小鼠静脉注射异丙酚时不同时程大脑皮质cAMP含量的影响。 方法 昆明种小鼠 6 4只 ,随机分为 4组。分别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NS) 10ml kg、咪达唑仑 1mg kg和 (或 )氟马西尼 0 .5mg kg后 8min ,静脉注射 2 0mg kg异丙酚 (Prop) ,于翻正反射消失时及翻正反射恢复 40min时断头取脑 ,并记录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结果 Mid +Prop组和Mid +FZ +Prop组与NS +Prop组相比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1) ;2组相比 ,后者有明显缩短 (P <0 .0 5 )。NS +Prop组、Mid +Prop组、FZ +Prop组及Mid +FZ +Prop组翻正反射消失时大脑皮质cAMP含量分别是翻正反射恢复 40min时的 134 .3%、12 9.8%、12 5 .2 %和 12 5 .1% ,均明显升高(P <0 .0 5 ) ;在翻正反射消失这一时点 ,Mid +Prop组小鼠大脑皮质cAMP含量为NS +Prop组的 115 .7% ,有升高倾向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行为学上 ,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具有协同效应 ,氟马西尼可部分拮抗该效应 ;静脉注射异丙酚时大脑皮质cAMP含量的升高 ,在其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咪达唑仑 氟马西尼 环腺苷酸 小鼠
下载PDF
丙泊酚麻醉下大鼠反复腰椎穿刺鞘内给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希江 曹菲 +9 位作者 陈莎莎 罗婷 肖兴鹏 杨少兵 王萍 田学愎 许爱军 高峰 杨辉 田玉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下大鼠腰椎水平反复穿刺鞘内给药的可行性,为大鼠鞘内多次给药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50~300g)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丙泊酚组、腰椎穿刺组和腰椎穿刺并给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采用丙泊酚(50mg/kg)...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下大鼠腰椎水平反复穿刺鞘内给药的可行性,为大鼠鞘内多次给药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50~300g)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丙泊酚组、腰椎穿刺组和腰椎穿刺并给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采用丙泊酚(50mg/kg)麻醉大鼠后,用50μl微量进样器于腰5~6间隙行经皮腰椎穿刺,以大鼠后肢出现颤动或鼠尾侧向摆动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实验中测定大鼠热甩尾潜伏期、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变化。结果:丙泊酚组、腰椎穿刺组及腰椎穿刺并给生理盐水组大鼠热甩尾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较正常对照组亦无统计学改变(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下大鼠反复腰椎穿刺鞘内给药法安全有效,可用于需多次鞘内给药,并在给药后立刻检测大鼠疼痛行为学指标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给药 丙泊酚 热甩尾潜伏期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全麻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蓉蓉 戴秀萍 +4 位作者 唐维莲 柯玉琴 赵庆 钱梅 汪先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联合全麻用于人工流产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4例ASAⅠⅡ级早孕妇女 ,静注芬太尼≤ 1 μg/kg ,于扩张宫颈前 ,缓慢静注异丙酚 ,诱导首次量 1mg/kg ,根据孕妇耐受扩宫、吸宫、清宫酌情追加麻药 ,记录... 目的 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联合全麻用于人工流产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4例ASAⅠⅡ级早孕妇女 ,静注芬太尼≤ 1 μg/kg ,于扩张宫颈前 ,缓慢静注异丙酚 ,诱导首次量 1mg/kg ,根据孕妇耐受扩宫、吸宫、清宫酌情追加麻药 ,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 变化、睫毛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静注异丙酚后血压上升 2例 ,下降 62例 ,其中 1例因服降压药 ,血压明显下降 ,需用升压药维持至手术后 6h。心率 <60次 /min7例 ,SpO2 下降至 94%以下 2 2例 ,下颌松驰 7例 ,有 2 2例睫毛反射迟顿 ,意识朦胧 ,对答切题 ,无痛觉。术毕 7min清醒 ,休息 2 0 30min离院。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加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 ,可达到完善的镇静、镇痛作用 ,苏醒迅速。因总用药量小 ,推注速度慢 ,血压下降幅度与呼吸抑制大多较轻 ,但个体差异特别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临床观察 异丙酚 全麻 人工流产术 可行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异丙酚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韬 尤新民 金熊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 研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肿瘤活组织检查的有效剂量。方法 随机选择ASAⅠ~Ⅱ级88例乳腺肿瘤活组织检查患者 ,按双盲对照法分 4组 ,分别在异丙酚 2 0ml溶液中不加入氯胺酮 (1组 )和加入氯胺酮2 0mg(2组 )、40mg(3... 目的 研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肿瘤活组织检查的有效剂量。方法 随机选择ASAⅠ~Ⅱ级88例乳腺肿瘤活组织检查患者 ,按双盲对照法分 4组 ,分别在异丙酚 2 0ml溶液中不加入氯胺酮 (1组 )和加入氯胺酮2 0mg(2组 )、40mg(3组 )、6 0mg(4组 )。首次静脉推注异丙酚 30 0 μg/kg后 ,应用佳士比35 0 0微泵以每分钟 10 0 μg/kg静脉维持。监测BP、ECG、HR、SpO2 、RR、BIS和OAA/S。术毕观察苏醒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3组用药后心血管功能稳定 ,麻醉效果完善 ,苏醒不延长 ,且副反应少 ,患者术后满意。结论  2、3组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是静脉麻醉的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 氯胺酮 异丙酚 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 复合麻醉
下载PDF
不同年龄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丙泊酚的用量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昕 杨克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1361-1362,共2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不同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时的用量。方法:选择门诊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90例,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20~50岁),Ⅱ组(50~70岁),Ⅲ组(70~85岁),每组30例。记录丙泊酚用量、MAP、HR、RR、SpO2及检查时间。结果:Ⅰ组MAP、HR、RR...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不同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时的用量。方法:选择门诊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90例,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20~50岁),Ⅱ组(50~70岁),Ⅲ组(70~85岁),每组30例。记录丙泊酚用量、MAP、HR、RR、SpO2及检查时间。结果:Ⅰ组MAP、HR、RR、SpO2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MAP、RR、SpO2与基础值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变化不明显;意识消失时所需的丙泊酚剂量及整个检查过程丙泊酚的平均用量Ⅱ、Ⅲ组明显比Ⅰ组少,且Ⅲ组比Ⅱ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用量,青壮年在2.0mg/kg以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在2.0mg/kg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麻醉 二异丙酚/投药和剂量 年龄
下载PDF
口服丙泊酚对小鼠的麻醉作用与安全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惠霞 徐礼鲜 +3 位作者 马加海 张惠 李源 徐瑞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0-281,共2页
目的研究口服丙泊酚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及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11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ED50组(内含5个亚组)及LD50组(内含5个亚组),每亚组及对照组各10只。其中ED50组和LD50组口服不同浓度丙泊酚0.2ml/1... 目的研究口服丙泊酚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及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11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ED50组(内含5个亚组)及LD50组(内含5个亚组),每亚组及对照组各10只。其中ED50组和LD50组口服不同浓度丙泊酚0.2ml/10g,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0.2ml/10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毒性反应和死亡小鼠只数。结果口服丙泊酚ED50为208.33mg/kg,LD50为835.80mg/kg,治疗指数(TI)为4.01,ED50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7.45±0.38)min,作用时间为(77.96±0.87)min。结论小鼠口服丙泊酚可产生有效可逆的镇静、睡眠和麻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口服 半数有效量 半数致死量
下载PDF
丙泊酚序贯给药提高全麻苏醒质量的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陶明哲 任永功 +1 位作者 石碧明 李少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653-654,共2页
目的 探讨丙泊酚序贯给药方式对全麻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4 8例 ASA ~ 级经腹手术成人患者 ,实施气管内全麻 ,按麻醉维持用药和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三组 :全丙泊酚、全异氟醚和异氟醚 -丙泊酚序贯给药组。监测从麻醉停药至拔管后... 目的 探讨丙泊酚序贯给药方式对全麻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4 8例 ASA ~ 级经腹手术成人患者 ,实施气管内全麻 ,按麻醉维持用药和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三组 :全丙泊酚、全异氟醚和异氟醚 -丙泊酚序贯给药组。监测从麻醉停药至拔管后 30 min期间 ,SBP、HR、Sp O2 和血糖水平 ,评价麻醉后苏醒、呼吸、循环和精神状况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序贯给药组拔管后 15 min内 ,SBP、HR、Sp O2 更平稳 (P<0 .0 5 ) ,苏醒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 (P<0 .0 5 ) ,且恶心呕吐、寒战和躁动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异氟醚组。结论 丙泊酚序贯给药可改善全麻后苏醒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序贯给药 全麻 苏醒质量 麻醉恢复期
下载PDF
条件性刺激诱导大鼠建立异丙酚复吸行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本福 杨晓玮 +2 位作者 赖苗军 周文华 连庆泉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利用条件性刺激诱导大鼠建立异丙酚复吸行为。方法:在固定比率(FR=1)程序下连续训练14 d建立自身给药,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戒断1 d(R1)组、戒断14 d(R14)组和戒断30 d(R30)组。大鼠进行复吸测试2 h(前1 h为实验笼空间环境诱... 目的:利用条件性刺激诱导大鼠建立异丙酚复吸行为。方法:在固定比率(FR=1)程序下连续训练14 d建立自身给药,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戒断1 d(R1)组、戒断14 d(R14)组和戒断30 d(R30)组。大鼠进行复吸测试2 h(前1 h为实验笼空间环境诱导,后1 h为条件性刺激诱导),记录动物在2 h内的有效或无效鼻触数。结果:异丙酚自身给药训练14 d,建立了稳定的异丙酚静脉自身给药行为。和无效鼻触相比,有效鼻触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1组比,R14组有效鼻触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30组有效鼻触数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条件性刺激诱导的有效鼻触反应比实验笼空间环境的诱导作用更强烈(P<0.05)。结论:条件性刺激可以诱导大鼠建立异丙酚复吸行为,异丙酚具有明显的复吸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复吸 环境线索 自身给药
下载PDF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文颖 田松枚 黄红漫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757-760,共4页
目的:比较二丁酰环磷腺苷钙(DCAMC)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98例CH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DCAMC静脉点滴组(静滴组)和DCAMC肌肉注射组(肌注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衰治疗,疗程10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末... 目的:比较二丁酰环磷腺苷钙(DCAMC)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98例CH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DCAMC静脉点滴组(静滴组)和DCAMC肌肉注射组(肌注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衰治疗,疗程10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F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静滴组:(6846.23±3856.01)pg/ml比(2285.69±2023.79)pg/ml,肌注组:(6151.50±5160.09)pg/ml比(2568.37±2488.51)pg/ml]、LVEDd[静滴组:(4.78±0.44)cm比(4.69±0.43)cm,肌注组:(4.97±0.64)cm比(4.88±0.62)cm]均显著降低,LVEF[静滴组:(59.49±4.64)%比(60.67±4.52)%,肌注组:(57.67±7.19)%比(58.94±7.05)%]显著升高,P均=0.001。治疗前后,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1.000。结论: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能改善心功能,并且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能取得和静脉点滴治疗相同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amp 投药途径
下载PDF
异丙酚不同给药方式用于颅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艳青 郭曲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2353-2355,共3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不同给药方式用于颅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的可行性。方法56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TCI组)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5μg/mL,病人意识消失后降为3.2μg/mL,单次静注组(BI组)予异丙酚2mg/kg静注,所有病人静... 目的观察异丙酚不同给药方式用于颅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的可行性。方法56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TCI组)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5μg/mL,病人意识消失后降为3.2μg/mL,单次静注组(BI组)予异丙酚2mg/kg静注,所有病人静注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2min后气管内插管。记录病人神志消失时间、神志消失时异丙酚用量、气管内插管所需时间、气管内插管时异丙酚总用量,并记录病人麻醉前、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3minSBP、DBP、HR及BIS。结果TCI组诱导后神志消失时间显著短于BI组(P<0.01),神志消失时异丙酚用量显著大于BI组(P<0.05),两组气管内插管所需时间及气管内插管时异丙酚总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插管前SBP、DBP、HR及BIS显著低于麻醉前值(P<0.01),插管时及插管后3minSBP、DBP、HR显著高于插管前值(P<0.01)、但低于或接近麻醉前水平,插管时及插管后3minBIS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或单次静注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普通颅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 异丙酚 颅脑手术 给药方法
下载PDF
色甘酸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丽波 林开清 +1 位作者 张信美 林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8-284,共7页
目的:探讨色甘酸钠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36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2周后根据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色甘酸钠将大鼠分为4组:大剂量组(... 目的:探讨色甘酸钠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36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2周后根据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色甘酸钠将大鼠分为4组:大剂量组(色甘酸钠20 mg/kg )、小剂量组(色甘酸钠10 mg/kg )、阴性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模型不作任何处理)。两周后处死大鼠,并收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病灶肥大细胞总数及其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大剂量组活化的肥大细胞数少于阴性对照组( P<0.05),脱颗粒肥大细胞数/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大剂量组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同时,该组血清TNF-α水平、病灶类胰蛋白酶表达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但经色甘酸钠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色甘酸钠可能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减少TNF-α、类胰蛋白酶的释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学 肥大细胞/药物作用 色甘酸钠/药理学 色甘酸钠 /投药和剂量 细胞脱颗粒 肿瘤坏死因子α 类胰蛋白酶类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利多卡因及异丙酚联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施贤清 王希锋 薛欣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630-1633,共4页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预处理和单种药物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沙土鼠4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缺血损伤组(B)、利多卡因及异丙酚联合预处理组(C)、异丙酚预处理组(D),利多卡因预处理组(E),C、D、E预处理...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预处理和单种药物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沙土鼠4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缺血损伤组(B)、利多卡因及异丙酚联合预处理组(C)、异丙酚预处理组(D),利多卡因预处理组(E),C、D、E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前24 h分别予利多卡因30 m g/kg及异丙酚100 m g/kg、异丙酚100 m g/kg、利多卡因30 m g/kg腹腔注射,对照组7只,余每组为9只,观察指标为SOD(超氧化物岐化酶)、G SH(谷光甘肽)的活性及M DA(丙二醛)、LDH(乳酸脱氢酶)、CPK(肌磷酸激酶)含量。每组随机取一左大脑皮层的1 mm×1 mm组织块作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各个药物预处理组的M DA、LDH、CPK的含量低于缺血损伤组(P<0.05,P<0.01或P<0.001),而SOD、G SH的活性高于缺血损伤组(P<0.05,P<0.01或P<0.001),而各个预处理组比较利多卡因及异丙酚联合预处理比单独预处理显示出来更好的保护作用(P<0.05或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各个药物预处理组在电镜超微结构均有改善,以利多卡因及异丙酚联合预处理组的改善较为明显。结论:缺血前24 h予药物预处理对沙土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作用,并以联合预处理组的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治疗 再灌注损伤/治疗 缺血预处理 利多卡因/投药和剂量 二异丙酚/投药和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