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钟娜 杨维东 +2 位作者 刘洁生 张洁玲 何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6-1191,共6页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置4个浓度梯度:12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和100μmol·L-1,研究了NaNO3、NH4Cl和尿素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生长、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以及腹泻性贝毒(...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置4个浓度梯度:12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和100μmol·L-1,研究了NaNO3、NH4Cl和尿素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生长、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以及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利玛原甲藻对3种不同氮源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以NaNO3、NH4Cl和尿素分别作为氮源时,利玛原甲藻最大生长速率(μmax)相差不大;NaNO3组和尿素组之间最大生物量(X)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相近;NH4Cl组最大生物量(X)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低于NaNO3组和尿素组.平台期NaNO3组单位藻细胞OA含量明显高于NH4Cl组和尿素组,NH4Cl组和尿素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可以利用无机氮(NaNO3、NH4Cl)和有机氮盐尿素,利玛原甲藻中可能存在尿素酶;NaNO3和尿素比NH4Cl可能更有利于维持利玛原甲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毒素的合成与营养盐的形态有关,其中NaNO3最有利于毒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硝酸盐 氨盐 尿素 硝酸还原酶 腹泻性贝毒
下载PDF
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三种赤潮藻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维东 李丽璇 +1 位作者 刘洁生 张剑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31-1637,共7页
为明确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其它生物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考察了利玛原甲藻培养物、无藻细胞滤液以及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tt... 为明确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其它生物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考察了利玛原甲藻培养物、无藻细胞滤液以及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3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培养时利玛原甲藻对其它3种赤潮藻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生长也受到3种赤潮藻的影响;无藻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卡盾藻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但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不大;比较而言,DSP粗提物对3种藻的影响最为明显,甚至可完全抑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这些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与赤潮藻间存在交互抑制作用,可能会通过分泌化感物质、细胞间接触抑制等途径抑制其它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但DSP毒素并非利玛原甲藻发挥化感效应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化感作用
下载PDF
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毒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丽璇 汤敬谦 +3 位作者 杨维东 刘洁生 张剑军 李宏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45-750,共6页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单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含量明显不同,平台期时OA含量最高,与对数中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N、P条件下藻的生长状况较差,所能到达的藻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2培养基);藻细胞中OA的总含量也低于对照组,但单个藻细胞中O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DSP毒素的产生可能与藻所处的环境和藻的生理状态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大田软海绵酸 营养盐
下载PDF
Effects of Ultraviolet(UV)Radiation on Outdoor-and Indoor-Cultured Prorocentrum lima,a Toxic Benthic Dinoflagellate 被引量:2
4
作者 CHEN Heng HUANG Kaixuan +1 位作者 LIU Shasha LU Songhu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619-628,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ultraviolet(UV)radiation(UVR,wavelength=280-400 nm)and light intensities on cell growth,pigment composition,UV-absorbing compounds(UVACs),and chlorophyll a(Chl a)fluorescence were stu...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ultraviolet(UV)radiation(UVR,wavelength=280-400 nm)and light intensities on cell growth,pigment composition,UV-absorbing compounds(UVACs),and chlorophyll a(Chl a)fluorescence were studied in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lima cultured outdoors for 16 days and indoors for 18 days.In the outdoor experiment,UVA radiation(320-400 nm)increased the growth rate of this dinoflagellate when solar light intensities were<12%;decreased growth rates were observed when intensities were>12%.Exposure to UVB radiation(280-320 nm)alleviate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UVA.In the indoor ex-periment,UVA and low doses of UVB enhanced growth rates.Addition of low doses of UVB to UVA exposure resulted in higher contents of Chl a and photoprotective pigments compared with UVA exposure only.The results of both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UVB is the primary signal of UVAC synthesis.High-dose UVB exposure accelerated growth rates when UVAC contents were maintained at high levels,suggesting that the latter plays a key role in UVR damage protection.Furthermore,the repair rate was en-hanced by UVB exposure after 16 days of culture.This study confirm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UVA and UVB on the growth of P.lima,with the latter enhancing the photoprotective and recovery pathways of th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violet radiation benthic dinoflagellates positive effect prorocentrum lima UV-absorbing compounds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毒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曾玲 何伟宏 +1 位作者 龙超 龙丽娟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0年第6期21-28,共8页
目的利玛原甲藻是产生腹泻性贝毒的主要甲藻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研究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产毒的影响,对腹泻性贝毒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找到利玛原甲藻产毒的适宜条件。方法... 目的利玛原甲藻是产生腹泻性贝毒的主要甲藻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研究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产毒的影响,对腹泻性贝毒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找到利玛原甲藻产毒的适宜条件。方法选取温度、光照周期、起始密度三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经统计分析,温度是显著因子(F>F_(0.05)),影响程度为:温度>起始密度>光照周期。结论利玛原甲藻产毒最佳条件是温度20℃,光照周期8 L:16D,起始密度6000 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腹泻性贝毒 环境因子 毒素
原文传递
First harmful algal bloom record of tycoplanktonic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lima(Ehrenberg)F.Stein,1878 in the Dardanelles(Turkish Straits System,Turkey) 被引量:1
6
作者 Muhammet Turkoglu 《Journal of Coastal Life Medicine》 2016年第10期765-774,共10页
This study focused on daily variations and harmful algal bloom feature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lima(Ehrenberg)F.Stein(P.lima),1878 in middle summer period(9th July-6th August 2013)in the Dardanelles.Harm... This study focused on daily variations and harmful algal bloom feature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lima(Ehrenberg)F.Stein(P.lima),1878 in middle summer period(9th July-6th August 2013)in the Dardanelles.Harmful algal bloom of P.lima was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Turkish Straits System.Density of P.lima reached to 2.40×10^(6)cells/L and exhibited four excessive blooms over 1.0×10^(6)cells/L during the study.The contribution of P.lima to both Prorocentrum spp.and dinoflagellates reached to 100%,particularly at the moment of the harmful algal bloom attested by regresion(R≥0.70)and correlation findings(R≥0.80).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than previous levels due to excessive blooms.Concentrations of NO^(-)_(2)+NO^(-)_(3),PO^(-3)_(4)and SiO_(4)varied between 0.20 and 0.78μmol/L[(0.44±0.17)μmol/L],0.08 and 0.18μmol/L[(0.12±0.03)μmol/L]and 0.25 and 0.65μmol/L[(0.41±0.09)μmol/L]respectively.During the bloom,nutrient ratios were more different than redfield ratios due to eutrophication(NO^(-)_(2)+NO^(-)_(3)/PO^(-3)_(4)=4.04±1.74;SiO_(4)/PO^(-3)_(4)=3.79±1.24;SiO_(4)/NO^(-)_(2)+NO^(-)_(3)=1.04±0.36).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reached to 8.52μg/L(average:4.82±2.29 mg/L)in the bloom period.Temperature[(24.70±0.44)°C],salinity[(22.9±0.49)ppt],pH(8.23±0.15)and dissolved oxygen levels(7.35±0.60 mg/L)were approximately constant.The compact bloom of P.lima,similar to excessive blooms of other dinoflagellates and diatoms,was associated not only with eutrophication,but also with ocean warming interactions.Results revealed that it will be possible to reach to millions of cell number of P.lima(2.40×10^(6)cells/L)in eutrophied waters characterized by high chlorophyll a biomass(8.52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danelles DINOFLAGELLATE Thycoplankton prorocentrum lima Harmful algal blooms EUTROPHICATION
原文传递
^(13)C示踪技术在利玛原甲藻中腹泻性贝毒合成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昊宇 谭志军 +3 位作者 郑关超 吕颂辉 杨越聪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7-464,共8页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酯化态 13C同位素示踪 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产毒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昊宇 吴海燕 +3 位作者 董晨帆 郑关超 郭萌萌 谭志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ima)是全球广泛分布的有害赤潮藻类,也是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的主要产生藻之一,其产生的DSTs给海洋环境、渔业及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不同P.lima...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ima)是全球广泛分布的有害赤潮藻类,也是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的主要产生藻之一,其产生的DSTs给海洋环境、渔业及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不同P.lima藻株的产毒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多种环境因子如营养盐、盐度、光照等因素均会对P.lima的产毒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域贝类中DSTs的风险。本文比较分析了全球范围内P.lima的产毒差异,并重点解析了环境因子对其产毒能力的影响,对于全球范围内P.lima产毒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学认知,对未来开展P.lima海洋生态学及食品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产毒机制 营养环境
下载PDF
不同磷源及浓度对利玛原甲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维东 钟娜 +2 位作者 刘洁生 张洁玲 何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60-2765,共6页
探讨了不同磷源条件下利玛原甲藻的生长情况,分析了碱性磷酸酶在营养盐利用方面的作用,对不同营养盐条件下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的合成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以NaH2PO4、β-甘油磷酸钠和ATP分别作为唯... 探讨了不同磷源条件下利玛原甲藻的生长情况,分析了碱性磷酸酶在营养盐利用方面的作用,对不同营养盐条件下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的合成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以NaH2PO4、β-甘油磷酸钠和ATP分别作为唯一磷源时,NaH2PO4组和ATP组最大生长速率(μmax)差异不大,β-甘油磷酸钠组稍低;ATP组最大生物量(X)明显高于NaH2PO4组和β-甘油磷酸钠组.实验浓度范围内,β-甘油磷酸钠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比较低,而ATP组活性较高.NaH2PO4组因其浓度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浓度>2μmol/L时,活性比较低,<2μmol/L时,活性明显增高.β-甘油磷酸钠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总含量和单位藻细胞OA含量最高,NaH2PO4组次之,ATP组最低.这些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可吸收利用无机磷NaH2PO4和有机磷β-甘油磷酸钠及ATP.其中,NaH2PO4和ATP的营养价值基本等效,而β-甘油磷酸钠的营养价值较低.ATP较NaH2PO4和β-甘油磷酸钠更有利于维持利玛原甲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可以直接利用β-甘油磷酸钠;而ATP则需要碱性磷酸酶水解后才能利用.利玛原甲藻毒素的合成与营养盐的形态有关,不同营养盐条件下DSP的合成不同.β-甘油磷酸钠为磷源时,DSP合成量最多.磷盐对DSP合成的影响与该磷盐条件下利玛原甲藻的生理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磷源 碱性磷酸酶 腹泻性贝毒
下载PDF
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对利玛原甲藻(三亚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曾玲 龙丽娟 龙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7-142,共6页
研究了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3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三亚株)的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均是影响利玛原甲藻生长的显著因子(F>F0.01),影响程度为:起始密度>光照周期>温... 研究了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3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三亚株)的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均是影响利玛原甲藻生长的显著因子(F>F0.01),影响程度为:起始密度>光照周期>温度,最佳搭配为温度30℃,光照周期12h:12h,起始密度2000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光照周期 温度 起始密度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酶基因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汤敬谦 李挺 +2 位作者 杨维东 刘洁生 李宏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83-2390,共8页
为探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与藻毒素合成的关系,揭示PKS基因在赤潮毒素合成中的作用,采用兼并引物,通过PCR技术获得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可能存在的I型PKS基因;并对所获得PK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 为探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与藻毒素合成的关系,揭示PKS基因在赤潮毒素合成中的作用,采用兼并引物,通过PCR技术获得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可能存在的I型PKS基因;并对所获得PK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PKS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采用RT-PCR技术分析了PKS基因在利玛原甲藻中的表达状况;并通过多聚腺苷酸RNA的扩增、细菌的分离鉴定、限制性内切酶酶切、Southern blotting等技术对PKS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中PKS基因与海洋原甲藻聚为一支,在利玛原甲藻中有显著表达;以Oligo(T)引物进行RT-PCR扩增时,可出现18S rRNA和PKS基因相应条带;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South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基因中存在明显的甲基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从利玛原甲藻培养液中分离到的细菌与海洋放线菌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9%,该菌株中并不存在PKS基因。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KS基因是利玛原甲藻聚酮合酶基因,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EF521601);PKS可能在腹泻性贝毒合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聚酮合酶 基因克隆 分子杂交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腹泻性毒素的生物学测定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邱德全 林永水 +1 位作者 周近明 熊仕林 《热带海洋》 CSCD 1996年第4期46-49,T001,共5页
1994年和1995年分季度从海南省三亚海区采集附生于褐藻上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Ehrenberg)Dodge,经丙酮提取。提取液用pH=3的水除去麻痹性贝毒(PSP),取残留液注入小白鼠(... 1994年和1995年分季度从海南省三亚海区采集附生于褐藻上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Ehrenberg)Dodge,经丙酮提取。提取液用pH=3的水除去麻痹性贝毒(PSP),取残留液注入小白鼠(BaB/C纯系),有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即DSP)中毒的症状出现。初步确定此种藻中提取的毒素为D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利码原甲藻 腹泻性 毒素 生物学测定
下载PDF
有毒甲藻细胞密度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玲 龙丽娟 +1 位作者 梁计林 龙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48-150,共3页
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指数生长期不同浓度的培养液进行细胞密度测定。结果表明,后3种细胞计数方法与显微镜计数法相比较,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对不... 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指数生长期不同浓度的培养液进行细胞密度测定。结果表明,后3种细胞计数方法与显微镜计数法相比较,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对不同生长期的利玛原甲藻培养液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生长曲线一致性良好。比较分析发现,可见分光光度法适用于不同细胞密度范围的测定,操作简单、耗时短、不需要破坏样品、适于批量操作,可确定为便捷、有效、可行的利玛原甲藻细胞计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细胞计数法 生长曲线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形态特征及生活史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玲 龙超 林红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07-2611,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利玛原甲藻(Procentrum lima)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其细胞呈卵圆形,长33~44μm,宽23~33μm,壳孔62~87个,边缘刺胞孔52~68个。同时,对其生活周期及生殖方式进行了追踪观察,不同的生活...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利玛原甲藻(Procentrum lima)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其细胞呈卵圆形,长33~44μm,宽23~33μm,壳孔62~87个,边缘刺胞孔52~68个。同时,对其生活周期及生殖方式进行了追踪观察,不同的生活周期存在着不同的细胞形态。二分裂是利玛原甲藻主要的分裂方式,并首次发现利玛原甲藻疑似横分裂、出芽生殖的生殖方式。利玛原甲藻面对不良环境时会形成薄壁囊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Procentrum lima) 形态特征 生活史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下载PDF
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利玛原甲藻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殷安齐 李洪武 +3 位作者 刘志媛 伴修平 田边祥子 细井公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12期2147-2152,共6页
建立应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定量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结果表明,理论上,该方法对于4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便可检测出,灵敏度较高;实际应用时检测出的细胞数为(505±14.72)cells/L(镜检为600 cells/L,误差为15.83%,符... 建立应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定量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结果表明,理论上,该方法对于4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便可检测出,灵敏度较高;实际应用时检测出的细胞数为(505±14.72)cells/L(镜检为600 cells/L,误差为15.83%,符合海洋调查规范中浮游生物调查误差在20%以内的要求)。本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准确等优点,可作为海洋环境监测中定性定量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SYBR Green 荧光定量PCR 检测
下载PDF
基于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分析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规律
16
作者 唐晨 董丽 +6 位作者 饶涛 贾睿 于克锋 吴维宁 王金辉 徐韧 何培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应用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研究甲藻(Dinoflagellate)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取4株甲藻SSU rDNA及其线粒体cox 1部分片段,结合GenBank中24株甲藻的相关序列,以Plasmodium falciparum为外群,构建ML树和NJ树,... 应用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研究甲藻(Dinoflagellate)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取4株甲藻SSU rDNA及其线粒体cox 1部分片段,结合GenBank中24株甲藻的相关序列,以Plasmodium falciparum为外群,构建ML树和NJ树,并采用自展支持度评估进化树分支结构,通过计算后验概率评估进化树整体结构,应用1sKH、SH、ELW和2sKH等方法评估两株ML树间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在由上述两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上,底栖原甲藻均未与浮游原甲藻聚类,且前沟藻具有独特演化地位。表明联合选择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甲藻的演化规律。这为从基因层面深入探索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型甲藻 底栖型甲藻 利玛原甲藻 强壮前沟藻 SSU rDNA cox1
下载PDF
有毒赤潮藻共生菌的分离鉴定
17
作者 宋益银 苏秀榕 陈燕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66,共4页
利用脂肪酸鉴定法和荧光微生物法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利马原甲藻的共生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利马原甲藻中分离出2株可培养的菌株,脂肪酸鉴定为人苍白杆菌和交替假单胞菌,用荧光法鉴定的菌株分别为弗氏枸橼酸杆菌和短... 利用脂肪酸鉴定法和荧光微生物法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利马原甲藻的共生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利马原甲藻中分离出2株可培养的菌株,脂肪酸鉴定为人苍白杆菌和交替假单胞菌,用荧光法鉴定的菌株分别为弗氏枸橼酸杆菌和短稳黄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利马原甲藻 脂肪酸鉴定法 荧光微生物法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一株有毒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杏 于仁成 +5 位作者 罗璇 冯振洲 李爱峰 颜天 周名江 白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4,共6页
针对一株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Dodge),应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毒性和毒素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多因子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 针对一株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Dodge),应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毒性和毒素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多因子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这株利玛原甲藻能够产生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acid,OA)和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 1,DTX1)等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温度为18、21和24oC;盐度为28、32和36;光照强度为2500、5 000和7 500 lx),利玛原甲藻的生长受盐度影响显著(P<0.05),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利玛原甲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和光照强度及温度和盐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利玛原甲藻的比增长率也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实验结果,这株利玛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18oC,盐度28,光照强度7 500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Dodge) 腹泻性贝毒 赤潮 温度 盐度 光照强度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PL11共附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月月 田晓清 +3 位作者 韩清华 樊成奇 马丽艳 陆亚男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揭示产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典型赤潮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11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PL11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并且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 为揭示产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典型赤潮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11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PL11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并且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的分析。利玛原甲藻PL1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样品共附生细菌包括5门,14纲,26目,38科及54属。其中优势门(>5%)为3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5%)、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11.5%)以及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x,8.5%);优势纲(>5%)为4个,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51.7%)、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31.8%)、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9.9%)以及OM190纲(8.9%);优势属(>5%)为6个,侏囊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Nannocystaceae,21.8%)、Pyruvatibacte属(11.6%)、Phaeodactylibacter属(9.4%)、生丝单胞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Hyphomonadaceae,8.5%)、OM190纲下未知属(8.1%)以及Roseovarius属(7.9%)。从利玛原甲藻PL11培养物中分离获得可培养微生物菌株9株,分属于8个属,包括Ochrobactrum sp.(2株)及Microbacterium sp.、Algoriphagus sp.、Ponticoccus sp.、Hoeflea sp.、Labrenzia sp.、Sphingopyxis sp.、Erythrobacter sp.各1株。其中PL11-1为Ponticoccus属潜在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共附生菌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对湛江港多种鱼虾贝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兰涛 叶健欣 +1 位作者 叶宁 黄一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47-550,共4页
2010年3月采集在湛江港爆发的利玛原甲藻赤潮海水,测定了湛江港利玛原甲藻赤潮海水对凡纳滨对虾虾苗、斑节对虾虾苗、菲律宾蛤仔、丽文蛤和乌塘鳢的毒性。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对2种虾苗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中对凡纳滨对虾虾苗的96 h半... 2010年3月采集在湛江港爆发的利玛原甲藻赤潮海水,测定了湛江港利玛原甲藻赤潮海水对凡纳滨对虾虾苗、斑节对虾虾苗、菲律宾蛤仔、丽文蛤和乌塘鳢的毒性。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对2种虾苗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中对凡纳滨对虾虾苗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990×106个/L,对斑节对虾虾苗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214×106个/L;利玛原甲藻毒物含量较低,因此赤潮海水对菲律宾蛤仔、丽文蛤和乌塘鳢未产生明显的毒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毒性试验 凡纳滨对虾 斑节对虾 菲律宾蛤仔 丽文蛤 乌塘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