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Relig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of China
1
作者 Longsheng W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3期112-114,共3页
Since ancient times,agricultural religion has been infil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economic,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China. Using rich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archeology,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this paper discu... Since ancient times,agricultural religion has been infil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economic,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China. Using rich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archeology,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relig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from animal worship to agricultural worship. It also discussed the agricultural objects,land,celestial nature,and labor ghosts.Finally,it reveale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mbination of social sacrificing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e-qin period Agricultural religion WORSHIP
下载PDF
The History of Xu-style Garden in the Pre-Qin Period
2
作者 LIU Xiaolu YAN Hua +1 位作者 KONG Lingyuan QIN F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Based on ancient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y,this paper studi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landscape conditions of ancient Xuzhou in the pre-Qin period,including regional changes,economic development,and gardening activi... Based on ancient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y,this paper studi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landscape conditions of ancient Xuzhou in the pre-Qin period,including regional changes,economic development,and gardening activ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Xu-style gardens.The study found that ancient Xuzhou had been inhabited by human beings as early as 6,000 years ago,and villages and kingdoms had gradually formed.When Yu the Great ruled the country(also known as Jiuzhou,or nine states),Xu was one of the nine states,known as Xuzhou.Local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as superior,the transportation was convenient,economy and society was relatively developed,thus by the Zhou Dynasty,ancient Xuzhou region had already had a large number of early garden forms.This period was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Xu-style gar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cient Xuzhou pre-qin period GARDEN
下载PDF
商周春秋语言演变探略
3
作者 徐时仪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1-12,I0001,共13页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或少可见商周与春秋后汉语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古文 春秋雅言 语言演变 《尚书》
下载PDF
礼学与清中期骈文选本之关系
4
作者 裔一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份而编纂选本。因此,所选文体多与礼制相关,且骈文理论亦含蕴“和”的礼学内涵。正是在清中期重礼的文化氛围中,骈文与礼学再次结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骈文 选本 礼学
下载PDF
文学期刊与世纪之交的散文文体风尚
5
作者 王云芳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考察世纪之交的散文文体风尚。文学期刊与文学作品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世纪之交,纯文学期刊以改版为契机,对散文文体进行重新定位,以“杂”的特色活泼刊物面貌,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散文文体则在文学期刊编... 本文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考察世纪之交的散文文体风尚。文学期刊与文学作品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世纪之交,纯文学期刊以改版为契机,对散文文体进行重新定位,以“杂”的特色活泼刊物面貌,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散文文体则在文学期刊编辑的推动下,一方面拓展文体范畴,从文学走向文化;另一方面兴起了“新散文”思潮,新散文写作秉承先锋精神,探索散文写作的可能性,使散文文体由外到内完成了文体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文体革新 期刊改版 文学传播
下载PDF
南宋初期诏令与文风的演变
6
作者 彭民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1,共10页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南宋初期由于皇帝对苏轼的偏爱,全国上下掀起崇苏热潮,促使江西诗派勃兴并成为文坛主流,对南宋文学影响深远。绍兴年间,朝廷实行严厉的言禁制度,尤其是震惊朝野的多起诗文获罪案例,对全国的诗文作者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高压的文艺政策促使献赋颂成为一代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初期 江西诗派 南宋文论 诏令 诗赋 苏轼
下载PDF
康熙时期古文选本与早期桐城文派关系考察
7
作者 张莹洁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3-20,共8页
康熙时期古文选本与早期桐城文派的文学观念皆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康熙时期古文选本与早期桐城文派关系考察可见二者存在相关性。桐城文派提炼完善了康熙选家的古文文体论,使古文定义趋于规范明确,试图改进古文选本编纂体例;桐... 康熙时期古文选本与早期桐城文派的文学观念皆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康熙时期古文选本与早期桐城文派关系考察可见二者存在相关性。桐城文派提炼完善了康熙选家的古文文体论,使古文定义趋于规范明确,试图改进古文选本编纂体例;桐城文派关于古文义理与艺术要素之关系的阐释倾向康熙古文选家的调和论,以义理为古文要旨,又认为义理与各艺术要素可兼容共存,反对以单一标准缩小古文的成长空间。二者的古文功用论如出一辙,都认为学习古文有益于时文写作,又于举业之外有更高的理想,指出学习古人文章是提高修养的关键所在。康熙时期古文选本体现的古文文体论、义理观、功用论是考察早期桐城文派文章思想形成的因素之一,显示出清初古文选本在选本发展史与文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时期 古文选本 桐城文派 文章思想 关系考察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被引量:7
8
作者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 先秦散文 唐宋八大家 小品文
下载PDF
论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景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在先秦文学中,不论是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子散文,还是记事性质的历史散文,均多韵语,深于取象,妙用比兴,放任虚构和想象,行文灵动而跳宕,显示出鲜明的抒情倾向和诗体特征。这种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对秦汉以降历代散... 在先秦文学中,不论是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子散文,还是记事性质的历史散文,均多韵语,深于取象,妙用比兴,放任虚构和想象,行文灵动而跳宕,显示出鲜明的抒情倾向和诗体特征。这种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对秦汉以降历代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以诗为文"之传统。从用韵、比兴、取象、抒情性、想象力、跳跃性等方面对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散文 诗歌 一体不分 “原型”形态
下载PDF
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21,共9页
在散文文体发展史上 ,袁宏道小品所创造、并在以后得到延续的新的语体是五四白话散文语体形成的历史渊源。这种语体较大程度地摆脱了唐宋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从容舒缓的语气 ,以接近日常形态的方式组织语言 ,从而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 在散文文体发展史上 ,袁宏道小品所创造、并在以后得到延续的新的语体是五四白话散文语体形成的历史渊源。这种语体较大程度地摆脱了唐宋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从容舒缓的语气 ,以接近日常形态的方式组织语言 ,从而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思想情感。这是古代散文语体的一次重要解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解放 唐宋古文 袁宏道小品 五四白话散文
下载PDF
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海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5-107,共3页
“可得而 V”是先秦散文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对涉及这类句式的文句 ,今人一般把其中的“可得而”视为助动词性结构 ,把“可”和“得”一同解释为“能够”、“可以”。本文对此不以为然 ,在通过广泛考察先秦散文中“可得而 V”式的句... “可得而 V”是先秦散文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对涉及这类句式的文句 ,今人一般把其中的“可得而”视为助动词性结构 ,把“可”和“得”一同解释为“能够”、“可以”。本文对此不以为然 ,在通过广泛考察先秦散文中“可得而 V”式的句子的基础上 ,认为“可得而”不为助动词性结构 ,其中只有“可”是助动词 ,可释为“可以”、“能够”,而“得”则为一般动词 ,其基本义为“得到”,“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作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散文 "可得而V"句式 古代语法 句子
下载PDF
先秦散文人物意象析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小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共4页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安排人物意象各有特点,历史散文重于抒写母亲意象:子孝母,母爱子;诸子散文重于抒写父亲意象:子孝父,父爱子。母亲意象在传沿过程中发扬光大,而父亲意象发展则相对迟滞。
关键词 先秦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母亲意象 人物意象 先秦文学 父亲意象
下载PDF
建安文人文学活动与诗赋价值观的凸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振龙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5-29,共5页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活动 建安文人 诗赋 凸现
下载PDF
内在紧张的情境分析——试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红 彭大庆 《长沙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85-87,共3页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时期 哲思散文 内在紧张 生命个体
下载PDF
清初文化变革与桐城派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国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118,共7页
清初的文化政策的变化是文学复苏的重要原因,桐城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方苞为桐城派的开派首领,在江南日益平静之后,"学行继程朱"成为为文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祈向,再加上从明代尚先秦秦汉古文到尚唐宋八家的文学宗趣... 清初的文化政策的变化是文学复苏的重要原因,桐城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方苞为桐城派的开派首领,在江南日益平静之后,"学行继程朱"成为为文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祈向,再加上从明代尚先秦秦汉古文到尚唐宋八家的文学宗趣转变,复以桐城地域的人文风尚,一个勃勃生机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便呼之欲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方苞 程朱理学 唐宋八大家
下载PDF
“正名”文化传统与“文”的先秦语义及话语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培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0,共7页
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名"与"实"关系的探讨,向来为各派思想家及学术研究者所重视。它反映了人类认知问题的常见困惑,那就是"名"与"实"的非对称性。由此而言,名词背后的"那一个",才... 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名"与"实"关系的探讨,向来为各派思想家及学术研究者所重视。它反映了人类认知问题的常见困惑,那就是"名"与"实"的非对称性。由此而言,名词背后的"那一个",才是我们研究问题时应该关注的对象,而非某一个名词本身。以"正名"方式来考察事物之"名"与事物之体、用等问题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循名责实"。据此而应用于学术研究,则对文道观念之"文"进行探讨,应考察不同的"名"所指向的共同事物之"实"。以此思想观照先秦时期的"文",发现其表述方式和内涵是复杂多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循名责实 先秦
下载PDF
乾嘉骈文理论中的地位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双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7,共7页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 骈文 古文
下载PDF
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先秦散文文体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丹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6期30-33,共4页
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起自先秦,其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众体皆备;二是文史哲不分家;三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先秦史传散文,包含赋颂、祝盟、铭箴、诔碑、哀吊、谐讠隐、史传、论说、檄移、章表、对问、书记以及叙事、小说各体;诸子散文,则... 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起自先秦,其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众体皆备;二是文史哲不分家;三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先秦史传散文,包含赋颂、祝盟、铭箴、诔碑、哀吊、谐讠隐、史传、论说、檄移、章表、对问、书记以及叙事、小说各体;诸子散文,则包含语录体、寓言体、议论体、说唱体、对问体甚至诗体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叶韵,与其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故章学诚指出":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是为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散文 史传 诸子 文体特点
下载PDF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题材的情感模式及文体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102-109,共8页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德的情感主题,在志怪小说中因“志怪”的外衣而得到更加真实的再现。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家将辞赋虚构的文体特征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相结合,利用赋体的铺陈功能以及颂与讽的表达效果与模式,让辞赋适时地承担了这种情感主题的表达。随着南朝诗坛声色大开、宫体诗兴盛改变着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态度,此类辞赋创作在南朝逐渐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魏晋 辞赋 人神相恋 情感模式 文体特征
下载PDF
试论春秋外交辞令的文学地位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芬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0-148,共9页
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文理并茂,辞采灿然,是当时最具文学意味和文学价值的文字,形成春秋时代特有的辞令文学,是中国"辞章"的滥觞。外交辞令制作过程的字斟句酌、讨论润色,也体现出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创作方法和特点。孔子的&qu... 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文理并茂,辞采灿然,是当时最具文学意味和文学价值的文字,形成春秋时代特有的辞令文学,是中国"辞章"的滥觞。外交辞令制作过程的字斟句酌、讨论润色,也体现出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创作方法和特点。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已"等,都是关乎外交辞令的理论,作为中国早期文论的重要内容,对后世文学和文论的繁荣发展影响至巨。外交辞令是春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篇章,善于辞令的行人,是春秋时代最优秀的散文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外交辞令 辞章 美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