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及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牛铁生 齐国先 +1 位作者 付鹏 孙英贤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后急性心肌梗死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变化及蛋白激酶C的信号传导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缺血预适应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后急性心肌梗死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变化及蛋白激酶C的信号传导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缺血预适应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预适应前10min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抑制剂白屈菜季铵碱5mg/kg,然后结扎左前降支;假手术组不结扎左前降支。1天后,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活体取出心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蛋白印记分析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术前术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结果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表达,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增加(P<0.01),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蛋白表达有相同的变化。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其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也明显减少,其蛋白表达有相同的变化。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24.18%±2.25%)明显小于缺血预适应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38.11%±2.94%)和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37.73%±3.32%;P<0.01)。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是缺血预适应重要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其表达是依赖于蛋白激酶C的激活,蛋白激酶C是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缺氧诱导因子1Α 心肌梗死 缺血预适应 蛋白激酶C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秀华 庞永正 +2 位作者 常英姿 苏静怡 唐朝枢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小肠原位灌流的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PKC抑制剂PolymyxinB和H_7对缺血预处理(PC)的肠道组织及血管床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小肠原位灌流的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PKC抑制剂PolymyxinB和H_7对缺血预处理(PC)的肠道组织及血管床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PC明显减轻了I/R后肠粘膜病理损伤、MDA产生、IDH漏出(P<0.01),并减少了肠道微血管壁对伊文思兰的渗出(P<0.01)。PolymyxinH和H_7完全阻断了这种保护作用。结论:缺血预处理对I/R的小肠组织和血管床有保护作用,其机理涉及PKC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蛋白激酶 小肠缺血 预处理
下载PDF
内关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冯果 王超 +4 位作者 阳仁达 宋瑾 谭成富 刘薇薇 严洁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观察内关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PKC)、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影响。探讨针刺内关穴防治心血管疾病及经穴脏腑理论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 目的:观察内关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PKC)、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影响。探讨针刺内关穴防治心血管疾病及经穴脏腑理论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电针内关组和电针环跳组,每组10只。电针内关组和电针环跳组在造模前,分别给予电针刺激20min/d。共7d。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上、中1/3交界处结扎法造模,所有动物造模后予以心电图监测,结扎40min,再灌注60min,取心肌组织。观察PKC、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1)、MPTP三个指标的变化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组PKC、Kir6.1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MPTP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内关组PKC、Kir6.1较缺血再灌注组及电针环跳组明显升高(P〈0.01),MPTP较缺血再灌注组及电针环跳组明显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电针环跳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内关穴通过激活PKC,增加KATP开放,抑制MPTP开放来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电针 内关 心肌细胞蛋白激酶 ATP敏感性钾通道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
下载PDF
板蓝根多糖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俊玲 张元元 +2 位作者 崔保安 张红英 王学兵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19,共5页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板蓝根多糖,应用蒽酮-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蛋白激酶c(PKC)活性,分析板蓝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PK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板蓝根多糖组(100mg...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板蓝根多糖,应用蒽酮-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蛋白激酶c(PKC)活性,分析板蓝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PK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板蓝根多糖组(100mg/mL)与空白对照组的PKC的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板蓝根多糖能引起鸡脾脏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多糖 脾脏淋巴细胞 蛋白激酶C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和红细胞蛋白激酶C及其抑制剂活性的表达
5
作者 陈慧敏 王璇 +1 位作者 陈雷 葛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6年第2期51-52,54,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7例稳定性心绞痛(SP)患者、4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P)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浆与胞膜的PKC活性以及血小板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7例稳定性心绞痛(SP)患者、4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P)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浆与胞膜的PKC活性以及血小板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的活性。结果SP、UP和AMI组红细胞胞膜和血小板胞膜中的PKC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胞浆中PK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SP、UP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CK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蛋白激酶C 血小板
下载PDF
桂枝茯苓胶囊对模型大鼠子宫肌瘤中孕激素受体及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范华农 龚义凤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849-852,共4页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子宫肌瘤中孕激素受体(PR)和子宫平滑肌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方法正常组:14只,肌注0.9%生理盐水0.05 mL(3次/周);造模组:67只,Wistar雌性大鼠注射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子宫肌瘤模型,分别予以桂枝...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子宫肌瘤中孕激素受体(PR)和子宫平滑肌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方法正常组:14只,肌注0.9%生理盐水0.05 mL(3次/周);造模组:67只,Wistar雌性大鼠注射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子宫肌瘤模型,分别予以桂枝茯苓流浸膏和米非司酮灌胃,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药物对各组大鼠子宫平滑肌组织中PR及PKC。结果①用药后表明,PR阳性表达率,桂枝茯苓组较模型组下降显著[(32.25±2.8)%比(75.25±4.1)%,P<0.05],接近正常组水平[(32.25±2.8)%比(28.34±2.4)%,P>0.05]。②PKC细胞膜的活性表达,桂枝茯苓组较模型组下降显著[(21.62±5.23)比(37.24±7.12)fmol·mg-1·min-1,P<0.05],桂枝茯苓组更接近正常组[(21.62±5.23)比(19.31±3.84)fmol·mg-1·min-1,P>0.05]。③PKC细胞质的活性表达,桂枝茯苓组与模型组比较升高明显[(16.50±2.80)比(11.68±4.68)fmol·mg-1·min-1,P<0.05],桂枝茯苓组PKC细胞质的活性升高接近正常组表达[(16.50±2.80)比(15.43±4.59)fmol·mg-1·min-1,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显著改善子宫平滑肌细胞的缺氧状态,抑制血管生成,切断子宫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信号传递通道,促使子宫平滑肌细胞的修复,这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抑制子宫肌瘤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肌瘤 子宫平滑肌细胞 孕激素类 受体 孕酮 蛋白激酶C 雌二醇 大鼠 Wistar 桂枝茯苓胶囊
下载PDF
蛋白激酶C-βⅡ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7
作者 刘锋 王琳 +1 位作者 胡明道 周玉凯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1-4,9,共5页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βⅡ对SMMC-7721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基因扩增获得pcDNA3/PKCβⅡ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pcDNA3/PKCβⅡ基因体外转导人原发性肝癌SMMC-7721细胞,分为实验组(pcDNA3/PKCβⅡ)、对照组(pcDNA3空载体...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βⅡ对SMMC-7721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基因扩增获得pcDNA3/PKCβⅡ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pcDNA3/PKCβⅡ基因体外转导人原发性肝癌SMMC-7721细胞,分为实验组(pcDNA3/PKCβⅡ)、对照组(pcDNA3空载体)及空白对照组.细胞计数、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PKCβⅡ对SMMC-7721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结果显示转导入PKCβⅡ的SMMC-7721细胞数目明显增加;MTT法显示转染PKCβⅡ的人原发性肝癌细胞SMMC-7721的OD值增加(P<0.01);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组SMMC-7721细胞间连接紧密,巨核、双核、多核、奇异型的核也明显增加,核分裂像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尤为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导PKCβⅡ的SMMC-7721细胞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明显增多.结论PKCβⅡ可促进SMMC-7721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DNA合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βⅡ 人原发性肝癌 细胞增殖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黎帅 谭洁 +6 位作者 张泓 黄桂兰 邓多喜 郭奎奎 刘家庆 刘桐言 吴云云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7-352,共6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PICK 1)、谷氨酸受体2(GluR 2)及Ca^(2+)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的可能途径。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PICK 1)、谷氨酸受体2(GluR 2)及Ca^(2+)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的可能途径。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埋线组、药物组,每组14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复制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埋线组取"百会""大椎"、双侧"肾俞""悬钟"穴埋线,每周1次,共埋线4次;药物组予以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腹腔注射(0.33mg/kg),每天1次,共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内尼氏小体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PICK 1、GluR 2蛋白相对表达量,BCA浓度测定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Ca^(2+)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组织尼氏染色仅显示少量尼氏小体,排列分散,胞核呈深染固缩、体积变小,细胞大量丢失,结构不清晰;海马组织内PICK 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GluR 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Ca^(2+)浓度明显增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药物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尼氏体较丰富,仅见少量细胞核深染固缩,细胞丢失少;海马组织内PICK 1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P<0.05),GluR 2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P<0.01),Ca^(2+)浓度降低(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能抑制大鼠海马内PICK 1蛋白与A-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的相互作用,使AMPA受体亚基GluR 2含量增加,Ca^(2+)浓度降低,从而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这可能是其改善大脑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认知障碍 穴位埋线 学习记忆能力 海马 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 谷氨酸受体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