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senazo M and Proteins 被引量:17
1
作者 QiuLuanHU FengLinZHA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72,共2页
Arsenazo M could bind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to form a complex in Clark-Lube buffer at pH 2.3 and room temperature, which gives a maximum absorption peak at 625 nm with a red shift of 75 nm compared with that of Ar... Arsenazo M could bind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to form a complex in Clark-Lube buffer at pH 2.3 and room temperature, which gives a maximum absorption peak at 625 nm with a red shift of 75 nm compared with that of Arsenazo M itself. The apparent molar absorptivity of the BSA-Arsenazo M complex is 3.21105 Lmol-1cm-1. The linear ranges for protein determination are wide (at least 0-10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azo M serum proteins spectrophotometry.
下载PDF
Study on the Reaction of Proteins with 5-Nitrosalicylfluorone-molybdenum(Ⅵ) Complex by Spectrophotometry in PVA 124 Microemulsion 被引量:3
2
作者 魏琴 吴丹 +6 位作者 杜斌 张慧 欧庆瑜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7期714-718,615,共5页
The application of 5'-nitrosalicylfluorone (5'-NSF)-molybdenum(VI) complex as a spectroscopic probe was studied. In the buffer medium of HOAc-NaOAc at 3.45 and in the presence of PVA 124 microemulsion, 5'-... The application of 5'-nitrosalicylfluorone (5'-NSF)-molybdenum(VI) complex as a spectroscopic probe was studied. In the buffer medium of HOAc-NaOAc at 3.45 and in the presence of PVA 124 microemulsion, 5'-NSF-Mo(VI) complex combines protein rapidly to form a stable compound, leading to an absorbance decrease at 525 nm of 5'-NSF-Mo(VI) complex. According to this change, micro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has been describe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could be determined in the linear range of 0—16 g昺L-1 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of 11 ngmL-1. Many amino acid and metal ions studied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assay. The method possesses high sensitivity as well as high selectivity. I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protein in human urine and milk powder successfully.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are in all instances less than 4.7%, and the recoveries are between 97.6% and 106.0%. Moreover, the binding number of BSA with the complex, which is determined by using molar ratio, Rosenthanl graphic and slope ratio methods,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spectrophotometry 5'-NSF-Mo(VI) complex MICROEMULSION
原文传递
Studies on the Phenylfluorone-Mo(Ⅵ) Complex as Interacting Mode Spectroscopic Probe of Protein in OP Microemulsion Medium
3
作者 QinWEI DanWU +1 位作者 BinDU QingYuO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67-670,共4页
The application of phenylfluorone (PF)-Mo(VI) complex as a spectroscopic probe i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OP microemulsion at pH 3.04, PF-Mo(Ⅵ) complex combines protein rapidly to form a stable compound and the a... The application of phenylfluorone (PF)-Mo(VI) complex as a spectroscopic probe i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OP microemulsion at pH 3.04, PF-Mo(Ⅵ) complex combines protein rapidly to form a stable compound and the absorbance at 527 nm is in proportion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tein in the range 0-16 μg mL-1 for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OP microemuslion media is introduced into protein determination, it has increased marked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The m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as 5.98×l06 L mol-1 cm-1 for BSA. The assay, with sensitivity, simplicity and tolerance to many foreign substances, i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in sample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Moreover, the binding number of BSA with the complex, which is determined by molar ratio and slope ratio methods, is in good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spectrophotometry PF-Mo(Ⅵ) complex MICROEMULSION enhanced sensitivity.
下载PDF
Techniques to Quantify the Size of Protein Colloids in Amyloid Fiber Formation
4
作者 Jonathan R. Anson Chia-Hung Lu +2 位作者 Lingwen Cui Xiaojing Yang Shaohua Xu 《Open Journal of Biophysics》 2013年第1期22-32,共11页
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protein colloidal diameter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three existing protein concentration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s, absorption at 280 nm, colloidal gold assay, and DC protein assay. Pr... 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protein colloidal diameter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three existing protein concentration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s, absorption at 280 nm, colloidal gold assay, and DC protein assay. Protein colloids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aggregation and are thought to be intermediates in protein self-assembly and formation of amyloid fiber. Deposition of the protein fibers in tissues leads to numerous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Alzheimer’s. Lysozyme was incubated at pH 2.0, 55°C,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amyloid fiber formation. The protein colloids present in the supernatant of the samples after centrifugation were studied over a time course of 30 days. The OD 280 assay detects total protein concentration based on absorption of radiation in the near UV. The colloidal gold assay and DC protein assay only measure colloidal sphere surface protein concentration. Due to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he light absorption spectrum changes when proteins bind to colloidal gold particles. Using the measur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on the surface of protein colloids along with the total measur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the entire protein colloidal spheres, an interior protein concentration for all colloids is obtained. The protein colloidal sphere size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ratio between the interior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protein concentr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lloidal gold assay, DC protein assay, and OD 280 assay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the size of the protein colloids. The colloidal gold assay and DC protein assay are both independently effective in analysis of surface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protein colloids. The DC protein assay was found to be much quicker in data production as it only requires 15 minutes of incubation time. The DC protein assay was also more reliable than the colloidal gold assay in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Nanoparticles Gol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rotein Analysis spectrophotometry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天然牛磺酸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的肝组织蛋白相互作用
5
作者 玉叶 廖娟 +1 位作者 文彬 邓鑫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2-49,共8页
目的:通过光谱法研究天然牛磺酸(Taurine)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的肝组织蛋白相互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心得安组、天然牛磺酸组四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用四氯化碳(carbon ... 目的:通过光谱法研究天然牛磺酸(Taurine)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的肝组织蛋白相互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心得安组、天然牛磺酸组四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制备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药。心得安组喂心得安,天然牛磺酸组喂天然牛磺酸,模型组喂等量生理盐水,疗程10周,治疗后对比各组门脉高压数值,并测定不同温度下各组天然牛磺酸药物-大鼠肝组织蛋白体系荧光光谱和天然牛磺酸紫外吸收光谱,根据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天然牛磺酸组大鼠门脉血流量(portal vein flow, PVF)、门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 PVP)、门脉阻力(PVR)较心得安组、模型组更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较高。各组大鼠肝组织蛋白的Kq值均大于最大动态猝灭速率2.0×10^(10)L/(mol·s)。大鼠肝组织蛋白体系:焓变(△H):-8 707.633 6;熵变(△S):33.413 95。正常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H均为负值,△S为正值;天然牛磺酸组△G、△H均为正值,△S为负值,模型组无明显规律。正常组、模型组、天然牛磺酸组R值分别为1.77、2.35、2.28 nm, r值分别为1.24、1.31、6.56。结论:天然牛磺酸具有抗肝纤维化,减轻门脉高压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改变了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的肝脏组织蛋白结构,从而减轻肝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 天然牛磺酸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蛋白质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羊毛织物上胶原蛋白的含量
6
作者 赵咪咪 杨瑞婷 +4 位作者 王富荣 聂文山 丁慧 徐进 范雪荣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3,共5页
采用比色法,将胶原蛋白整理的羊毛织物通过酸消解释放L-羟脯氨酸,经氯胺T氧化后,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在559 nm处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未染色羊毛织物在加热条件下与硫酸反应产生有色物质,对检测结果... 采用比色法,将胶原蛋白整理的羊毛织物通过酸消解释放L-羟脯氨酸,经氯胺T氧化后,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在559 nm处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未染色羊毛织物在加热条件下与硫酸反应产生有色物质,对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染色羊毛织物强酸消解时,在强酸和高温环境下织物上分解的染料对检测结果也有一定影响。选取以同质量、同颜色的羊毛织物消解液作为空白样,可基本消除羊毛织物本身及织物上染料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织物 强酸消解 胶原蛋白 L-羟脯氨酸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以锌试剂显色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迟燕华 李娜 +2 位作者 庄稼 李克安 童沈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79-881,共3页
有关蛋白质染色测定的分光光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有些已用于蛋白质的分析测定[1~4].锌试剂常用于金属离子的分光光度法测定,但作为生物大分子分析试剂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实验表明,在pH4左右的缓冲溶液中,锌试剂... 有关蛋白质染色测定的分光光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其中有些已用于蛋白质的分析测定[1~4].锌试剂常用于金属离子的分光光度法测定,但作为生物大分子分析试剂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实验表明,在pH4左右的缓冲溶液中,锌试剂与BSA反应生成有色复合物,吸收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试剂 蛋白质 分光光度法 测定 分析
下载PDF
锌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被引量:22
8
作者 高贵珍 丁黎华 +2 位作者 焦庆才 丁一磊 陈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79-1481,共3页
利用锌试剂与壳聚糖在一定酸度条件下的特异性显色反应 ,即其复合物在 465nm处吸光度与壳聚糖含量在 0~ 0 .0 4g 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6) ,基于此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分光光度法。平均回收率为 99.68%。
关键词 壳聚糖 含量测定 锌试剂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测定痕量锰的锰(Ⅱ)-锌试剂-重铬酸钾体系催化分光光度法 被引量:14
9
作者 莎仁 嘎日迪 塔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88,共2页
在Na2B4O7-NaOH缓冲介质及加热条件下 ,锰 (Ⅱ )对重铬酸钾氧化锌试剂引起褪色 ,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 ;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69~40μg/L,检出限为0.22μg/L ,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7.1kJ/mol,反应表观速率常量1.1... 在Na2B4O7-NaOH缓冲介质及加热条件下 ,锰 (Ⅱ )对重铬酸钾氧化锌试剂引起褪色 ,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 ;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69~40μg/L,检出限为0.22μg/L ,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7.1kJ/mol,反应表观速率常量1.10×10-3/s,用该法测定蒙药样品中锰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锰(Ⅱ) 重铬酸钾 锌试剂 催化光度法 痕量分析 蒙药
下载PDF
氯磺酚S与蛋白质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胡秋娈 李娜 +2 位作者 赵凤林 李克安 童沈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在pH2.4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氯磺酚S与蛋白质能形成复合物,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为632nm,比试剂本身红移约80nm.实验制定的几种蛋白质的工作曲线线性范围较宽,灵敏度较高.用于人血清样品测定的准确度高,干扰少.本方法中试剂及反应体系稳... 在pH2.4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氯磺酚S与蛋白质能形成复合物,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为632nm,比试剂本身红移约80nm.实验制定的几种蛋白质的工作曲线线性范围较宽,灵敏度较高.用于人血清样品测定的准确度高,干扰少.本方法中试剂及反应体系稳定,分析手续简便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磺酚S 分光光度法 蛋白质 测定
下载PDF
Zn(Ⅱ)-锌试剂络合物与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卢业玉 罗宗铭 +2 位作者 张焜 梁晓芹 崔英德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03-304,308,共3页
在 pH 2 .8的氯乙酸缓冲溶液中 ,有TritonX 10 0存在下 ,Zn(Ⅱ ) 锌试剂络合物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玫瑰红色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在 32 8nm ,蛋白质浓度在 0~ 8.0及 10 .0~ 130 .0mg·L- 1范围符合比耳定律 ,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 在 pH 2 .8的氯乙酸缓冲溶液中 ,有TritonX 10 0存在下 ,Zn(Ⅱ ) 锌试剂络合物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玫瑰红色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在 32 8nm ,蛋白质浓度在 0~ 8.0及 10 .0~ 130 .0mg·L- 1范围符合比耳定律 ,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2 .31× 10 5和 6.63× 10 5L·mol- 1·cm- 1。方法用于麦片、花生、豆类及牛奶中蛋白质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光光度法 锌试剂 络合物 蛋白质 显色反应 测定 麦片 花生 牛奶 豆类制品
下载PDF
蛋白质的铬偶氮KS分光光度法测定 被引量:16
12
作者 马卫兴 钱保华 +2 位作者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4,共3页
在 pH1.4的克拉克 -鲁布斯(Clark -Lubs)缓冲介质中 ,红色的铬偶氮KS能与蛋白质作用形成紫色的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88nm ,比铬偶氮KS本身红移68nm ,测定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88 达2.971×105 L/(mol·cm)(牛血清白蛋白) ... 在 pH1.4的克拉克 -鲁布斯(Clark -Lubs)缓冲介质中 ,红色的铬偶氮KS能与蛋白质作用形成紫色的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88nm ,比铬偶氮KS本身红移68nm ,测定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88 达2.971×105 L/(mol·cm)(牛血清白蛋白) ,线性范围为10~140mg/L;所拟方法用于人血清中总蛋白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偶氮KS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人血清样品 总蛋白质 吸收光谱
下载PDF
硝基磺酚C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胡秋娈 李娜 +1 位作者 赵凤林 李克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1-223,共3页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是生化研究、临床化验和食品检验等领域经常涉及的内容.以有机小分子作光谱探针测定蛋白质,如甲基橙[1,2]、考马斯亮蓝G-250[3]、溴酚蓝[4]、溴甲酚绿[5]和偶氮胂Ⅲ[6]等已得到研究.本文研究...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是生化研究、临床化验和食品检验等领域经常涉及的内容.以有机小分子作光谱探针测定蛋白质,如甲基橙[1,2]、考马斯亮蓝G-250[3]、溴酚蓝[4]、溴甲酚绿[5]和偶氮胂Ⅲ[6]等已得到研究.本文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硝基磺酚C能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硝基磺酚C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合成的近红外花菁染料测定痕量血清蛋白质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郑洪 李东辉 +2 位作者 吴敏 许金钩 陈秋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55-557,共3页
染料结合法测定蛋白质在生化及临床分析中已有广泛应用,常用的染料有溴甲酚绿[1]、溴酚蓝[2]、考马斯亮蓝[3]及铬天青S[4]等,这些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处于可见光区.近年来,近红外染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5],因... 染料结合法测定蛋白质在生化及临床分析中已有广泛应用,常用的染料有溴甲酚绿[1]、溴酚蓝[2]、考马斯亮蓝[3]及铬天青S[4]等,这些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处于可见光区.近年来,近红外染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5],因为它们的吸收及荧光光谱均处于近红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 花菁 血清蛋白质 分光光度法 测定 蛋白质
下载PDF
蛋白质与酸性染料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罗宗铭 张焜 +1 位作者 崔英德 董飞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1-253,共3页
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研究了铬天青S(CAS) ,溴甲酚绿 (BCG) ,溴邻苯三酚红 (BPR)和甲基百里酚蓝 (MTB)与蛋白质结合的光度性质。在 pH 3 8~ 4 0 ,蛋白质使CAS和BCG的吸光度降低 ,在 pH 3 8和10 8,蛋白质分别使BPR和MTB最大吸收波长红... 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研究了铬天青S(CAS) ,溴甲酚绿 (BCG) ,溴邻苯三酚红 (BPR)和甲基百里酚蓝 (MTB)与蛋白质结合的光度性质。在 pH 3 8~ 4 0 ,蛋白质使CAS和BCG的吸光度降低 ,在 pH 3 8和10 8,蛋白质分别使BPR和MTB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10和 2 0nm ,并使染料吸光度增大。无论染料吸光度降低或增大 ,均与蛋白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初步讨论了蛋白质与染料作用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酸性染料 互相作用机理 分光光度法 吸光度 浓度
下载PDF
用偶氮胂M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正奇 陈永湘 张郁葱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研究了蛋白质与偶氮胂 M的显色反应。在含 0 .0 5 0 % OP的 p H2 .5的缓冲溶液中 ,偶氮胂 M与蛋白质形成兰色复合物 ,λmax为 60 5 nm,ε为 4.5× 1 0 5L· mol- 1· cm- 1,蛋白质含量在 3.3~ 2 5 4 mg/L范围内 ,服从比耳... 研究了蛋白质与偶氮胂 M的显色反应。在含 0 .0 5 0 % OP的 p H2 .5的缓冲溶液中 ,偶氮胂 M与蛋白质形成兰色复合物 ,λmax为 60 5 nm,ε为 4.5× 1 0 5L· mol- 1· cm- 1,蛋白质含量在 3.3~ 2 5 4 mg/L范围内 ,服从比耳定律。所提出的方法可直接用于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胂M 分光光度法 蛋白质 测定 血清 花生 临床检验
下载PDF
蛋白质对铬蓝SE的褪色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胡庆红 刘绍璞 范莉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pH1.0~2.0的 Clark-lubs缓冲溶液中,铬蓝 SE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铬蓝 SE褪色。吸光度的降低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建立了测定多种蛋白质的分光光度分析法。不同蛋白质在0-50mg/L至0~80... 在pH1.0~2.0的 Clark-lubs缓冲溶液中,铬蓝 SE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铬蓝 SE褪色。吸光度的降低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建立了测定多种蛋白质的分光光度分析法。不同蛋白质在0-50mg/L至0~80mg/L浓度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在 8.4 × 104~9.0 ×105L·mol-1·cm-1之间。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研究了离子强度和共存物质的影响。本法简便、准确、灵敏、选择性和重现性好。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质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蓝SE 蛋白质 分光光度法 褪色反应 测定 分析
下载PDF
偶氮类染料与蛋白质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娜 李克安 童沈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65-270,共6页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偶氮染料(变色酸,酸性铬蓝K,埃铬蓝SE,钙镁试剂,偶氮磺Ⅲ,偶氮胂Ⅲ、羧基偶氮胂Ⅲ和溴偶氮磺Ⅲ)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的作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定了标准工作曲线,讨论了蛋白质变性剂的作用,以摩尔比法测...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偶氮染料(变色酸,酸性铬蓝K,埃铬蓝SE,钙镁试剂,偶氮磺Ⅲ,偶氮胂Ⅲ、羧基偶氮胂Ⅲ和溴偶氮磺Ⅲ)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的作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定了标准工作曲线,讨论了蛋白质变性剂的作用,以摩尔比法测定了最大结合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偶氮染料 分光光度法 染料结合法
下载PDF
锌试剂褪色光度法测定茶水中锰含量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丽萍 唐先洪 +3 位作者 李伟辉 杨青 邹时英 梁伟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07年第3期17-20,共4页
锌试剂是一种测定锌的常用显色剂。将锌试剂用于锰的测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锌试剂褪色光度法测定茶水中锰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锰含量在2.7~32.0μg/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检测限为0.14μg/L,方法的表观摩尔... 锌试剂是一种测定锌的常用显色剂。将锌试剂用于锰的测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锌试剂褪色光度法测定茶水中锰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锰含量在2.7~32.0μg/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检测限为0.14μg/L,方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2780×10^5L/mol·cm。经用于茶水样品分析,精密度(RSD)为2.0%~6.5%,回收率为90%~102%。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试剂 褪色光度法 茶水
下载PDF
以偶氮胂K光度法测定蛋白质 被引量:21
20
作者 胡秋娈 赵凤林 李克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研究了偶氮胂K(Arsenazo K) 与蛋白质的反应及利用此反应测定蛋白质的最佳实验条件。 偶氮胂K 与蛋白质生成的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1 nm , 比偶氮胂K 红移71 nm , 对照性好。 在室温下, 于pH 2.8 ~... 研究了偶氮胂K(Arsenazo K) 与蛋白质的反应及利用此反应测定蛋白质的最佳实验条件。 偶氮胂K 与蛋白质生成的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1 nm , 比偶氮胂K 红移71 nm , 对照性好。 在室温下, 于pH 2.8 ~3 .9的缓冲溶液中, 反应迅速完成。 表面活性剂Triton X- 100 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 均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复合物稳定, 干扰少。 绘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 、γ- 球蛋白( γ_G) 、人血清白蛋白( HAS) 、血红蛋白(Hb) 、卵白蛋白( OVA) 、溶菌酶(Lyso) 、胃蛋白酶(Pep) 、糜蛋白酶(Chy) 的工作曲线。测定了人血清中的蛋白质总量,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胂K 分光光度法 蛋白质 人血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