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芪藤消浊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程雨 张磊 王亿平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36-41,I0004,共7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芪藤消浊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2021年3—10月,运用TCMSP、TCMID、HERB数据库收集芪藤消浊颗粒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信息,应用DrugBank、Gene‐Cards、OMIM、PharmGK...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芪藤消浊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2021年3—10月,运用TCMSP、TCMID、HERB数据库收集芪藤消浊颗粒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信息,应用DrugBank、Gene‐Cards、OMIM、PharmGKB、TTD数据库检索收集CGN疾病基因。对药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交集基因”网络、核心基因筛选网络分别获取核心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SailVina平台进行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运用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PLIP网站确定结合位点。结果获取芪藤消浊颗粒中58种活性成分,核心活性成分可能为槲皮素、山柰酚、雷公藤甲素,CGN疾病基因1847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34个,核心基因筛选网络得到5个核心靶点分别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禽肉瘤病毒17的假定转化基因(JUN)、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原癌基因(RELA)、白细胞介素-6(IL-6)。富集分析得到504个GO条目,21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活性成分能够与关键靶点蛋白稳定结合且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芪藤消浊颗粒可能主要通过槲皮素、山柰酚、雷公藤甲素等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蛋白MAPK1、JUN、STAT3、RELA、IL6结合,参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TOLL样受体、低氧诱导因子-1(HIF-1)、NOD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紊乱从而治疗C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芪藤消浊颗粒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