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塞痰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立典 黄河清 俞征宙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3,共3页
对53例脑梗塞痰证患者、56例脑梗塞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进行研究观察,探讨血浆F1+2水平与脑梗塞痰证的关系。结果显示:3组的血浆F1+2水平为非痰证组>痰证组>健康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l... 对53例脑梗塞痰证患者、56例脑梗塞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进行研究观察,探讨血浆F1+2水平与脑梗塞痰证的关系。结果显示:3组的血浆F1+2水平为非痰证组>痰证组>健康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梗塞患者的凝血功能被激活,并且在痰证者与非痰证者之间有差异,提示血浆F1+2可能是脑梗塞痰证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一,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痰证实质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痰证 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和抗凝血酶3在围手术期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耀铭 牛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血栓前状态指标在非心脑血管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水平改变,探讨非心脑血管外科患者血栓前状态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及32例本院门诊体检者对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应用双...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血栓前状态指标在非心脑血管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水平改变,探讨非心脑血管外科患者血栓前状态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及32例本院门诊体检者对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F1+2浓度,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AT-3活性。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血浆F1+2浓度明显升高,血浆AT-3活性明显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1+2浓度在脑梗死组更高(P<0.01),在脑梗死组血浆AT-3活性下降更为明显(P<0.01)。(3)随着血浆F1+2浓度的升高,血浆AT-3的活性有下降趋势,血浆F1+2浓度的变化与血浆AT-3活性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手术可致凝血系统的显著改变,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抗凝血酶3 围手术期 缺血性脑卒中 血栓前状态
下载PDF
脑梗死血浆F1+2水平与低分子肝素和噻氯匹定治疗的关系
3
作者 黄叔恺 徐忠平 刘振华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6期16-17,共2页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的变化。方法 连续收集 39例急性脑梗死病例 ,17例用低分子肝素 (LMWH) ,12例用噻氯匹定 ,10例为其他治疗。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ISA) ,测定发病 2 4h内以及治疗 1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的变化。方法 连续收集 39例急性脑梗死病例 ,17例用低分子肝素 (LMWH) ,12例用噻氯匹定 ,10例为其他治疗。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ISA) ,测定发病 2 4h内以及治疗 10~14d时F1+ 2的血浆水平。结果 病例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 ,血浆F1+ 2 (2 80± 1 2 3,3 0 9± 1 80~ 1 0 2± 0 35mol/L ,均为P =0 0 0 0 )水平显著增高。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时间因素主效应 (P =0 0 0 0 0 )、治疗因素主效应 (P =0 0 0 9)、时间与治疗因素交互作用(P =0 0 0 2 )对F1+ 2水平均有显著影响。结论 急性脑梗死凝血功能的变化 ,以及LMWH和噻氯匹定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干预 ,通过检测F1+ 2可以得到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F1+2水平 低分子肝素 噻氯匹定 治疗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对活动期SLE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盈盈 《光明中医》 2018年第12期1722-1724,共3页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活动期SLE患者体内的凝血指标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活动期SLE患者进行研究,对40例患者使用活血化瘀中药,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F1+2、抗心磷脂抗体(ACA)及血浆AT-Ⅲ活性进行比较...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活动期SLE患者体内的凝血指标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活动期SLE患者进行研究,对40例患者使用活血化瘀中药,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F1+2、抗心磷脂抗体(ACA)及血浆AT-Ⅲ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浆F1+2浓度明显下降,血浆AT-Ⅲ活性明显升高(P<0.05)。血浆F1+2浓度及血浆AT-Ⅲ活性改变在ACA阳性及ACA阴性患者中同期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对改善活动期SLE患者高凝状态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凝血酶原片段1+2 AT-Ⅲ 系统性红斑狼疮 高凝状态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秦月花 王兴木 +4 位作者 潘颖颖 罗文文 傅文安 薛惠 谢伟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1666-1668,共3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UC患者、20缓解期UC患者及20例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血浆FPA、F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UC患者、20缓解期UC患者及20例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血浆FPA、F1+2水平活动期UC高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活动期UC低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低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UC患者随着疾病严重度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血浆FPA、F1+2水平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FPA与AT-Ⅲ、F1+2与AT-Ⅲ的变化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FPA、F1+2、AT-Ⅲ水平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累及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纤维蛋白肽A 凝血酶原片段1+2 抗凝血酶-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