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Assessment of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1
作者 Rina Sakai Uchino Masataka +1 位作者 Kazuhiro Yoshida Masanobu Ujihir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5期277-284,共8页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stabilit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locking plate which achieve clinically favorable outcomes. In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nail entry point is made in the diaphysis, for which reduction of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is of concern.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in the diaphysis on humeral strength.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d fixation stability against bending and a force loaded in the rotation direction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locking plate. Displacement by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loaded on the humerus, compressive load, was less than half in the bone fixed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bone fixed with a locking plate, showing favorable fixation stability. It was clarified that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against rotation and a load in the compression direction is not reduced by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
作者 王亚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进行PFNA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中关节功能、畸形、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Barthel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IFF效果更佳,可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BI评分及BBS评分,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3
作者 姬帅 马腾 +4 位作者 王谦 路遥 李明 张堃 李忠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钉钉尾突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17例采用PFNA-Ⅱ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主钉钉尾是否突出股骨大转子弧线分为突出组(115例)和非突出组(10...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钉钉尾突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17例采用PFNA-Ⅱ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主钉钉尾是否突出股骨大转子弧线分为突出组(115例)和非突出组(102例)。比较两组不同主钉长度、主钉远端直径、螺旋刀片位置的例数及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突出组钉尾突出股骨大转子距离。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股骨大转子区压痛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6(13.4±2.1)个月。不同主钉长度、主钉远端直径、螺旋刀片位置的例数及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突出组髓内钉钉尾突出股骨大转子距离为3.4~19.7(9.5±2.4)mm。疼痛VAS评分、股骨大转子区疼痛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突出组均高于非突出组(P<0.05)。结论采用PFNA-Ⅱ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大转子区的髓内钉突出较常见,会导致疼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建议对PFNA-Ⅱ进行进一步改良,缩短主钉近端长度,从而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髓内
下载PDF
不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4
作者 杜尧 徐杨俊 +1 位作者 李悦 范步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各54例。内固定组以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置换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2...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各54例。内固定组以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置换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本体感觉平衡功能相关指标、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置换组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2组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Harris髋部评分、髋部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升高,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P <0.05);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升高,但置换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低于内固定组(P <0.05);置换组骨密度升高,且高于内固定组(P <0.05);随访期间,置换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 <0.05)。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可改善髋部骨折患者平衡能力,但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螺旋刀片 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骨代谢
下载PDF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5
作者 程晋涛 衡德忠 李静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肱骨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外旋、上举、前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对照组肱骨颈干角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小,而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未明显减小,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时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2/33),低于对照组的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远期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 交锁髓内钉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6
作者 张翀 段显亮 王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46-148,共3页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前后C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SF-36评分,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以及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骨性愈合 出血量 并发症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兵 袁同洲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8期961-965,共5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ITF)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ITF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治疗方法和近年兴起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技术。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外固定架法,然而这些方法在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ITF)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ITF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治疗方法和近年兴起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技术。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外固定架法,然而这些方法在骨折固定和康复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PFNA技术作为一种髓内固定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康复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高龄患者。然而,临床上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未来,PFNA技术可以整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打印和仿生材料等先进技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髓内固定疗法
下载PDF
PFNA2 versus 95 Degree Condylar Blade Pl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8
作者 Piyush Gadegone Wasudeo Gadegone +1 位作者 Vijayanand Lokhande Virender Kadian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2期93-104,共12页
Purpose: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s known to have advantages in enhancing the anchorage ability of internal fixation in elderly unstable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However... Purpose: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s known to have advantages in enhancing the anchorage ability of internal fixation in elderly unstable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However whether it is superior to condylar blade fixation is not clear.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ich treatment has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in older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60 with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in the past 3 weeks,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conducted from June 1, 2018, to May 31, 2021. All th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AO/OTA classification. Among them, 4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A2) with or without an augmentation screw, and 4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In addition, th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postoperative weight-bearing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Harris score of hip function, Kyle’s criteri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ean duration of surgery for the PFN group was 66.8 minutes (on average), whereas for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it was 99.30 minutes (on average). The PFNA2 group experienced less blood loss (average of 80 mL) compared to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average of 120 mL). Union and partial weight-bearing occurred earlier in the PFNA2 group (14.1 weeks and 10.6 week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18.7 weeks and 15.8 weeks). In two patients from the PFNA2 group, screw backing out and varus collapse complications were encountered;however, these patients remained asymptomatic and did not require revision surgery. In two other patients, screw cut out and breakage of the nail at the helical screw hole leading to non-union of the proximal femur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nine-month follow-up, necessitating revision surgery with prosthetic replacement. Among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three patients experienc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blade breakage at the blade and plate junction. In two cases, the fracture united in varus, and in one case, the blade cut through, resulting in non-union of the femoral head, which required revision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Harris hip score and Kyle’s criteria, a good-excellent outcome was observed in 92.85% of cases in the PFNA2 group and 90.90% of cases in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Conclusion: Both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2 and Condylar blade plate are effective impla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The intramedullary implant promotes biological healing and allows for early ambulation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s. Similarly satisfactory restoration of anatomy and favorable rad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biological fixation provided by the 95-degree condylar blade plate. However, the use of PFNA2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has the advantage of less trauma in elderly patients than the 95-degree condylar blade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Condylar Blad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STEOPOROTIC
下载PDF
体位管理在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许晨 刘亚绍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3期303-307,共5页
目的 探讨体位管理在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48例,观察组为49例。对照组手术体位行仰卧单... 目的 探讨体位管理在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48例,观察组为49例。对照组手术体位行仰卧单腿截石位,观察组手术体位行仰卧“剪刀”位。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总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各项评分及总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仰卧“剪刀”体位并结合护理人员针对性的术前情绪管理、深呼吸训练、咳嗽训练、卧床排便,术中体位摆放,术后功能锻炼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体位管理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骨科护理
下载PDF
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10
作者 沈吉荣 谢浩 +1 位作者 李伟 张维新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12-415,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组,评分≥70分为良好组(30例),评分<70分为不良组(20例),...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组,评分≥70分为良好组(30例),评分<70分为不良组(20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骨质疏松占比、尖顶距、外侧壁分型、外侧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证实BMI、尖顶距、外侧壁厚度预测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777、0.73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BMI≥26.18 kg/m2、合并骨质疏松、尖顶距≥25.02 mm、外侧壁分型为Ⅱ型或Ⅲ型、外侧壁厚度≤2.20 mm为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因素有BMI、合并骨质疏松、尖顶距、外侧壁分型、外侧壁厚度,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1
作者 吕花成 张荣方 +2 位作者 吕花会 梁雄飞 向旭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骨密度(BMD)]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GP、OPG、BM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效果优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对骨代谢指标的改善效果不及髋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置换术 髋部骨折 疼痛 髋关节功能 骨代谢 并发症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12
作者 董伟岭 乔丽娜 杨南南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患者的麻醉效果、认知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且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患者的麻醉效果、认知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且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统计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认知功能、应激反应相关指标、麻醉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痛觉阻滞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33、26.171、19.215,P<0.001);麻醉前,两组患者B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min,观察组患者BI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0,P<0.001)。麻醉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h、48h,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263、3.593、4.071,P<0.001)。麻醉前,两组患者后应激反应相关指标Cor、NE、BG、An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h,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相关指标Cor、NE、BG、Ang-Ⅱ水平均上升,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应激反应相关指标Cor、NE、BG、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953,P<0.001;t=4.741,P<0.001;t=2.649,P=0.010;t=6.247,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100,P=0.02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928,P=0.008)。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患者,可改善麻醉效果,降低术后认知功能异常及应激反应异常发生率,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股骨颈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麻醉效果 认知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李超 张亚中 +1 位作者 岳喜军 朱自强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于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6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n=33)、参照组(n=32)...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于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6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n=33)、参照组(n=32)。参照组行传统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行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中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3.03%vs 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手术情况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并发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情况 髋关节功能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鹏 王雨辰 +3 位作者 黄盛昌 鄂远 张焕 贾川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比较髓内钉联合阻挡钉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范围。方法60例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行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阻挡钉内固定和双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髓内钉联合阻挡钉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范围。方法60例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行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阻挡钉内固定和双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7±1.1)个月。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总长度及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术后各时点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优12例,良10例,中2例,优良率91.67%;对照组优20例,良10例,中6例,优良率83.33%。治疗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8.33%),对照组并发症6例(16.67%),其中骨折延迟愈合4例,皮肤切口愈合缓慢2例。两组优良率、并发症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阻挡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具有复位佳,软组织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愈合快,功能恢复早等优点,对于软组织条件较差,骨折较为稳定,贫血及骨质疏松者尤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髓内钉 阻挡钉
下载PDF
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 2~4型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瑜 张长成 +1 位作者 王峰 孙子路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830-837,共8页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 2~4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03例Neer 2~4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8例;年龄40~75岁,平均57.1...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 2~4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03例Neer 2~4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8例;年龄40~75岁,平均57.1岁;摔伤64例,道路交通伤3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钢板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48例)和髓内钉组(采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55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肱骨颈干角、血清应激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髓内钉组手术时间[(50.66±6.14)min vs.(71.68±8.89)min]、术中出血量[(63.46±11.52)mL vs.(137.45±15.63)mL]、切口长度[(3.52±0.76)cm vs.(14.56±1.13)cm]、术后引流量[(14.87±2.73)mL vs.(79.48±11.25)mL]、骨折愈合时间[(8.34±1.02)周vs.(10.76±1.15)周]少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术后1个月[(2.83±0.54)分vs.(4.52±0.76)分]、6个月[(1.14±0.21)分vs.(1.76±0.35)分]的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术后6个月[(79.59±6.37)分vs.(66.42±7.36)分、(77.48±5.37)分vs.(61.48±6.24)分]、1年[(89.63±5.58)分vs.(79.69±6.84)分、(88.74±5.26)分vs.(80.36±6.79)分]的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高于钢板组(P<0.05)。术后1d[(23.48±2.92)mg/L vs.(28.67±3.36)mg/L、(475.24±21.76)nmol/L vs.(542.67±25.44)nmol/L]髓内钉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水平均低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3.64%)低于钢板组(16.67%,P<0.05)。结论 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 2~4型肱骨近端骨折造成的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更利于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闭合复位 髓内钉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Multiloc多维锁定肱骨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王兴征 严松鹤 +2 位作者 田宝刚 韩亦军 殷铭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0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Multiloc多维锁定肱骨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 目的:观察Multiloc多维锁定肱骨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Multiloc多维锁定肱骨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健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基本情况、肩关节活动情况及总分均高于术前,观察组基本情况、肩关节活动情况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ltiloc多维锁定肱骨髓内钉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相比,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复健锻炼,同时还能加快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oc多维锁定 髓内钉 钢板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维 黄铁晖 +1 位作者 李群峰 李旭 《河南中医》 2023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anti-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 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实施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anti-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 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实施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当归补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各项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应用当归补血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当归补血汤 康复训练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白桓安 陆清达 +4 位作者 刘趁心 王晓明 杨亚婷 王欢 颉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7-302,323,共7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挑选1名8岁患儿健侧肱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建立粗略肱骨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构建得到肱骨松质骨与皮质骨三维...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挑选1名8岁患儿健侧肱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建立粗略肱骨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构建得到肱骨松质骨与皮质骨三维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lidWorks 2018中与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3种固定物完成装配后导入ANSYS 2019中,模拟上肢安静以及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7种工况,分析肱骨远端最大位移、固定物最大应力、远端骨折面最大位移。结果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模型肱骨远端最大位移的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后伸(2.406 mm)、外旋(0.203 mm)、外旋(0.185 mm)工况下。结论外固定架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最不稳定,弹性髓内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外固定架以及克氏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儿童骨折 外固定架 克氏针 弹性髓内钉
下载PDF
第3代multiloc髓内针、普通弯型髓内针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涛 查明建 柯荣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537-3543,共7页
背景:对于较为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中多采取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关于何种固定方式更有优势目前仍无定论。目的:比较第3代multiloc髓内针、普通弯型肱骨髓内针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 3、4部分)的效果。方法:选择... 背景:对于较为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中多采取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关于何种固定方式更有优势目前仍无定论。目的:比较第3代multiloc髓内针、普通弯型肱骨髓内针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 3、4部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在镇江瑞康医院接受治疗且进行术后随访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3、4部分)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7-74岁,其中13例接受第3代multiloc髓内针内固定治疗,12例接受普通弯型髓内针内固定治疗,13例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目测类比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与结论:(1)3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间术后7 d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3组间术后1,3,6,12个月的患肩前屈上举、外旋、内旋、外展角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multiloc髓内针组术后3,6,12个月的肱骨颈干角大于普通弯型髓内针组、锁定钢板组(P <0.05),术后3,6,12个月的肱骨头内翻角、肱骨头高度丢失小于普通弯型髓内针组、锁定钢板组(P <0.05);(3)multiloc髓内针组术后1,3,6,12个月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高于普通弯型髓内针组、锁定钢板组(P <0.05),术后1,3,6,12个月的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低于普通弯型髓内针组、锁定钢板组(P <0.05);(4)结果表明,对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 3、4部分),第3代multiloc髓内针具有显著抗压缩、抗内翻及维持颈干角度的固定优势,并具有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multiloc髓内针 普通弯型髓内针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军志 邵建敏 蔡芳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73-76,97,共5页
目的 探析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n=37)和研究组(n=38)。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 目的 探析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n=37)和研究组(n=38)。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评估两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行为、休息情况、器官功能、情感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行为、休息情况、器官功能、情感状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日常行为、休息情况、器官功能、情感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更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