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ing behavior of Psammotettix alienus (Hemiptera: Cicadellidae)
1
作者 Maja Derlink Isabelle Abt +3 位作者 Romain Mabon Charlotte Julian Meta Virant-DoberletI Emmanuel Jacquot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The Wheat dwarf virus, the causal agent of the wheat dwarf disease, is trans- mitted by leafhoppers from the genus Psammotettix and currently the main protection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use of insecticide treatments.... The Wheat dwarf virus, the causal agent of the wheat dwarf disease, is trans- mitted by leafhoppers from the genus Psammotettix and currently the main protection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use of insecticide treatment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insect vectors should include methods that are targeted to disrupt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mating behavior of Psammotettix alineus (Dahlbom 1850)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vibrational signals in intra-specific communication and pair formation. Both genders spontaneously emit species- and sex-specific calling songs that consisted of regularly repeated pulse trains and differ primarily in pulse train duration and pulse repetition time. Females preferred the conspecific male calling song. After a coordinated exchange of pulse trains, the male approached the stationary female. During the close range courtship and also immediately prior to copulatory attempts distinct male vibrational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wing flapping and wing vibrations were recorded from the substrate. In the presence of a receptive female, competing males emitted vibrational signals most likely aimed to interfere with male-female interaction. Mated females re- gained sexual receptivity after they laid eggs. Althoug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iruliferous status of insects may have an effect on vibrational songs, our current results did not reveal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virus on leafhopper performance in mating behavior. However,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plant-vecto^virus interactions relevant for vector mating behavior is essential for trying new approaches in developing future control practices against plant viruses transmitted by insect v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ing behavior psammotettix alienus vibrational communication wheat dwarf virus
原文传递
条沙叶蝉触角形态及其感器类型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方梅 黄忠宝 +1 位作者 赵立嵚 戴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180,共7页
【目的】观察比较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成若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条沙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电镜扫描技术,系统观察条沙叶蝉的触角及其感器的类... 【目的】观察比较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成若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条沙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电镜扫描技术,系统观察条沙叶蝉的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条沙叶蝉成虫两性间无差异,触角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众多耳状突起,梗节近端部着生有3~5根毛形感器;鞭节细长,分为多亚节,第1、2、4亚节上各有1个锥形感器,第3亚节上着生1毛形感器,其余亚节上均无感器存在。【结论】条沙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若虫触角上感器的分布、数量及种类与成虫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沙叶蝉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3种寄主植物对条沙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华普 相建业 +2 位作者 吴云锋 胡亮 董旭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3-167,共5页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和狗尾草3种食料植物对条沙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5℃恒温条件下,以小麦、玉米和狗尾草为食料,分别观测记录了条沙叶蝉的卵孵化率和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及产卵量,...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和狗尾草3种食料植物对条沙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5℃恒温条件下,以小麦、玉米和狗尾草为食料,分别观测记录了条沙叶蝉的卵孵化率和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及产卵量,并组建了条沙叶蝉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条沙叶蝉在3种寄主植物上都能完成世代发育;从卵到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小麦上最短(23.33 d),玉米上次之(26.39 d),狗尾草上最长(27.50 d);取食狗尾草时,若虫的存活率(17.22%)最低,其存活曲线属Ⅲ型;取食小麦时,净增值率(6.106 7)、内禀增长力(0.052 3)和周限增长率(1.053 7)均最大,平均世代周期(34.58 d)和种群加倍时间(13.25 d)最短,存活曲线基本符合Ⅱ型;在玉米上平均每雌产卵量(17.63粒)最少,且无明显的产卵高峰期。【结论】用生命表参数和存活曲线等综合评价表明,在3种寄主植物中,小麦最适合条沙叶蝉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其次分别为玉米和狗尾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沙叶蝉 生命表参数 寄主植物
下载PDF
介体条沙叶蝉传播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顾沛雯 吴云锋 +1 位作者 武科科 郝兴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28,共5页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wheat blue dwaH,WBD)属于翠菊黄化组三叶草绿变亚组植原体(16Sr I—C),由介体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专化性传播。通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接种小麦、长春花和带毒条沙叶蝉体内有大量植原体,而...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wheat blue dwaH,WBD)属于翠菊黄化组三叶草绿变亚组植原体(16Sr I—C),由介体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专化性传播。通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接种小麦、长春花和带毒条沙叶蝉体内有大量植原体,而在健康植物组织、无毒条沙叶蝉和带毒条沙叶蝉所产卵中未见植原体的存在。通过介体传毒试验和PCR检测发现,条沙叶蝉最适获毒期为7d,植原体在虫体内的潜育期为15~17d,接毒期为2~3d。条沙叶蝉一旦获毒可终生持毒和传毒。不同虫态的条沙叶蝉带毒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寄生植物的种类影响其带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 条沙叶蝉 传毒 分子检测
下载PDF
条沙叶蝉的形态及分类地位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立嵚 肖斌 +1 位作者 戴武 张雅林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9-185,共7页
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L.)是北半球的广布种,我国报道主要发生于西北、华北地区,能传播小麦矮缩病、小麦蓝矮病等多种病原物。通过对采自陕西携带小麦蓝矮病原物的条沙叶蝉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欧洲种群存在... 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L.)是北半球的广布种,我国报道主要发生于西北、华北地区,能传播小麦矮缩病、小麦蓝矮病等多种病原物。通过对采自陕西携带小麦蓝矮病原物的条沙叶蝉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欧洲种群存在差异,重新描记了成虫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首次详细地描述了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并附主要特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叶蝉科 角顶叶蝉亚科:条沙叶蝉 成虫 若虫 形态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介体异沙叶蝉中与小麦矮缩病毒外壳蛋白互作的蛋白质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艺泽 刘艳 王锡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54-2363,共10页
【目的】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split-ubiquitin yeast membrane system),以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的外壳蛋白(CP)基因为诱饵对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c DNA文库进行筛选,研究异沙叶蝉传播WDV的分子... 【目的】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split-ubiquitin yeast membrane system),以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的外壳蛋白(CP)基因为诱饵对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c DNA文库进行筛选,研究异沙叶蝉传播WDV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笔者实验室饲养的异沙叶蝉为材料,提取其总RNA后取100 ng进行纯化,利用SMART法反转录合成ds c DNA,经过Sfi I酶切纯化,连接到p PR3-N文库载体上,构建得到以p PR3-N为载体的异沙叶蝉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 DNA文库。同时,构建带有Sfi I酶切位点的诱饵载体p DHB1-WDV CP,经功能检测后用诱饵载体初步筛选p PR3-N空文库,寻找适合筛库的条件和确定His基因产物抑制剂3-氨基-1,2,4-三唑(3-AT)的使用浓度。然后用诱饵载体筛选异沙叶蝉c DNA文库,对筛选结果进行分析,再通过共转验证和β-半乳糖苷酶检测进一步验证是否发生互作。利用Uniprot和KEGG在线网站,对筛到的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GO)注释和Pathway分析。【结果】初级文库库容量超过2.0×106 cfu,文库实际扩增数量大于1.3×106 cfu,文库重组率大于97%,扩增文库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 000 bp,表明异沙叶蝉c DNA文库的质量较高。酶切验证显示诱饵载体p DHB1-WDV-CP中CP的插入完整而准确。功能检测表明融合蛋白能够正确表达。在3-AT浓度为5 mmol?L-1的筛选条件下,诱饵载体筛选异沙叶蝉c DNA文库得到280个克隆,经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最终得到12个可能与WDV的CP发生互作的异沙叶蝉蛋白质。将这12个蛋白质再次进行共转验证和β-半乳糖苷酶检测,最终得到9个蛋白质与WDV CP互作。GO注释显示,9个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蛋白去磷酸化、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先天性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的信号通路、运输、同向运输和乙醇氧化等;分子功能包括金属离子结合活性、蛋白磷酸酶活性、信号模式识别受体的活性、水解酶活性、磷酸离子载体活性和叶酸运输活性等。参考KEGG数据库,这些蛋白参与的代谢途径有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内吞作用、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c AMP信号通路和模式识别受体的信号通路等。【结论】异沙叶蝉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 DNA文库的成功构建与筛选,为研究异沙叶蝉与小麦矮缩病毒的互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沙叶蝉 小麦矮缩病毒 SMART技术 CDNA文库 分离泛素酵母双杂膜系统
下载PDF
双重RT-PCR法同步检测单头异沙叶蝉携带的两种小麦病毒 被引量:4
7
作者 杜真真 刘艳 王锡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5-179,187,共6页
异沙叶蝉可传播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和小麦黄条纹病毒Wheat yellow striate virus(WYSV)两种病毒。本文根据WDV和WYS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两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以含有上述两种病毒的异沙叶蝉样品总RNA为模板,以随机引... 异沙叶蝉可传播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和小麦黄条纹病毒Wheat yellow striate virus(WYSV)两种病毒。本文根据WDV和WYS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两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以含有上述两种病毒的异沙叶蝉样品总RNA为模板,以随机引物为3′端通用引物反转录获得cDNA,然后在同一个PCR反应体系加入两对引物,分别得到与预期相符的773 bp和322 bp扩增产物条带。通过对引物浓度、dNTP和rTaq用量以及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能在同一异沙叶蝉体内检测WDV与WYSV两种小麦病毒的双重RT-PCR方法。该双重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以快速准确地在一个体系里同步检测介体昆虫体内的两种病毒,有效地检测虫体内病毒带毒率,这些结果可为病毒预测预报和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沙叶蝉 小麦矮缩病毒 小麦黄条纹病毒 双重RT-PCR
下载PDF
ATP6蛋白影响异沙叶蝉对小麦蓝矮植原体的传播效率 被引量:1
8
作者 丁磊 陆文静 +2 位作者 杨彦君 马欢 吴云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75-1282,共8页
【目的】探索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ATP6蛋白对小麦蓝矮植原体(wheat blue dwarf phytoplasma,WBDp)传播效率的影响。【方法】将异沙叶蝉mRNA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用WBDp的虫传相关蛋白P2-4为... 【目的】探索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ATP6蛋白对小麦蓝矮植原体(wheat blue dwarf phytoplasma,WBDp)传播效率的影响。【方法】将异沙叶蝉mRNA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用WBDp的虫传相关蛋白P2-4为诱饵,从异沙叶蝉cDNA文库杂交筛选互作蛋白;通过RNAi沉默ATP6基因,验证ATP6蛋白对异沙叶蝉3龄若虫传播WBDp的影响。【结果】构建了异沙叶蝉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用P2-4从cDNA文库中杂交筛选获得了ATP6等多种互作蛋白。RNAi结果发现沉默ATP6基因后异沙叶蝉3龄若虫的WBDp传播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了23.33%±3.33%,表明ATP6是异沙叶蝉参与WBDp传播的关键蛋白。【结论】明确了异沙叶蝉ATP6是参与WBDp传播的一个关键蛋白。为进一步探明异沙叶蝉传播WBDp的分子机制和植原体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沙叶蝉 小麦蓝矮植原体 酵母双杂交 ATP6 RNA干扰
下载PDF
条沙叶蝉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相建业 朱象三 刘绍友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7-332,共6页
作者依据成虫产卵、若虫存活与发育等指标测定了条沙叶蝉对19种供试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寄主适应性,明确寄主植物14种,食料植物4种,非寄主食料植物1种。同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条沙叶蝉存在不同程度抗虫性。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明... 作者依据成虫产卵、若虫存活与发育等指标测定了条沙叶蝉对19种供试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寄主适应性,明确寄主植物14种,食料植物4种,非寄主食料植物1种。同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条沙叶蝉存在不同程度抗虫性。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明确条沙叶蝉各虫态生活习性及在关中年生活史和发生特点,在关中,条沙叶蝉1年发生4代,以卵越冬,全年各世代主要在杂草地完成周年发育循环,麦田发生条沙叶蝉主要是在小麦秋苗期。在20、25、30、35℃4种恒温与狗尾草、小麦、玉米3种食料条件下初步明确温度、食料对条沙叶蝉若虫发育、存活与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沙叶蝉 生物学 生态学
原文传递
利用酵母双杂交膜系统筛选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互作的异沙叶蝉蛋白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文静 周通 +5 位作者 王桂玲 宋成艳 鄂文顺 周雪松 丁磊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7-640,共4页
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WBD)是我国西北麦区一种重要植原体病害,在我国西部地区危害严重。该病害由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专化性传播,介体传毒成为病害流行的重要中心环节[1]。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免疫荧光标记研究发现... 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WBD)是我国西北麦区一种重要植原体病害,在我国西部地区危害严重。该病害由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专化性传播,介体传毒成为病害流行的重要中心环节[1]。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免疫荧光标记研究发现WBD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munodominant membrane protein,IMP)与介体异沙叶蝉肌动蛋白互作,说明IMP在植原体传播和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病害流行 致病过程 专化性 免疫荧光标记 传毒 酵母双杂交 介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