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沉水植物对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夏花培育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鑫 王哲 +2 位作者 张一 柳光宇 黄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84-188,共5页
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实验用养殖污水,伊乐藻、轮叶黑藻作为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材料,建立封闭型(非换水)和交换型(定期换水)的两种鱼草共生的生态系统并与传统的商业性养殖系统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养鱼水体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及对... 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实验用养殖污水,伊乐藻、轮叶黑藻作为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材料,建立封闭型(非换水)和交换型(定期换水)的两种鱼草共生的生态系统并与传统的商业性养殖系统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养鱼水体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及对鱼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作为实验组的鱼草共生系统两种水体水质优良,鱼类生长良好,交换型水体中DO值≥8.0, NH4-N≤0.34,COD≤18mg/L,悬浮物≤12mg/L,夏花成活率为93.3%;封闭型水体中DO值≥7.5,总NH4-N≤0.92,COD≤28mg/L,悬浮物≤20mg/L,夏花成活率为60.0%.2.作为对照组有鱼无草的封闭系统中水质逐渐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生存也不能保障,其中,DO值≥2.5,总NH4-N≤3.22,COD≤88mg/L,悬浮物≤55mg/L,夏花成活率仅为6.7%;交换系统中DO值≥4.0,总NH4-N≤2.41,COD≤66mg/L,悬浮物≤51mg/L,即使定期换水夏花成活率也仅达66.7%;研究结果表明:鱼草共生系统中栽培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可有效地净化水质,不仅确保了夏花生产良性运行,还节约了水资源并达到无污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黄颡鱼 夏花培育 水体 水质 存活率 鱼类病害 养殖密度 投饵量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性成熟黄颡鱼Pseudobu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精巢的年周期变化Ⅰ:生精部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郑小真 林丹军 尤永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1,共5页
黄颡鱼的精巢从外形上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为生精部 ,下段为贮精囊 .性成熟黄颡鱼精巢的生精部为小叶型结构 ,其周年变化经历如下过程 : 期— 期— 期— 期— 期 .4月下旬开始生精活动的启动 .生殖季节为 5~ 7月 ,5月生精部处于 ... 黄颡鱼的精巢从外形上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为生精部 ,下段为贮精囊 .性成熟黄颡鱼精巢的生精部为小叶型结构 ,其周年变化经历如下过程 : 期— 期— 期— 期— 期 .4月下旬开始生精活动的启动 .生殖季节为 5~ 7月 ,5月生精部处于 期 .6~ 7月生精部处于 期 ,产生大量精子 .8~ 1 1月虽非生殖季节 ,生精部仍进行生精活动 .1 2月至翌年 4月 ,生精部处于 期 ,并以 期精巢过冬 .贮精囊在生殖季节分泌活动旺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精巢 年周期 性成熟 鲇形目 生殖生物学
下载PDF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2
3
作者 龙永隆 林丹军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35-245,共11页
黄颡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鞭毛(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的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中浓缩了的染色质呈颗粒状。染色质中有核泡存在。核泡中有致密颗粒状物。植入窝里井状,从核后端往前深陷入核的中央。中段的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中,结构... 黄颡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鞭毛(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的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中浓缩了的染色质呈颗粒状。染色质中有核泡存在。核泡中有致密颗粒状物。植入窝里井状,从核后端往前深陷入核的中央。中段的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中,结构独特。近端中心粒和基体首尾相对,排在同一直线上。某些精子的近端中心粒的中央腔中能见到一、二个粗大的颗粒状物。基体的中央腔中有一对中央微管。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之间有中心粒间体将两者隔开。中段的袖套连接于细胞核之后,其中分布着线粒体和一些囊泡。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有一层膜与袖套内膜平行。鞭毛细长,其起始端位于袖套腔中。鞭毛上长有两排侧鳍。侧鳍呈波纹状,分居轴丝两侧,大致与轴丝的两条中央微管同在一个平面上。侧鳍的基部有囊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纲 黄颡鱼 Wei鱼 精子 超微结构
下载PDF
Breeding of XX Females( XX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 YY♀),YY Super-males( YY♂ )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4
作者 Qiankai TAN Zhifa TANG +3 位作者 Zhixue TANG Xiuli CHEN Xiaolong WU Tonghui L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1期1-4,9,共5页
Mature wild-type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individuals with excellent traits have been screen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s broodstock to establish the germplasm bank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 Mature wild-type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individuals with excellent traits have been screen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s broodstock to establish the germplasm bank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h by artificial gynogenesis technique and hormonal sex reversal method. Based on pure lines of yellow catfish,super-males and physiological females of yellow catfish were selected by GMT technique,hormonal sex reversal method and test-crossing to establish the germplasm bank of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 YY♀). The propagation system of male yellow catfish( X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uper-males( YY♂) and pure-line female( XX♀)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h males,which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n fingerlings and male fingerlings using low-grade fish with slow growth and small size at the bottom of the fish grader as broodfish,such as progeny germplasm degeneration,loss of growth vigor and reduction of breeding benefits. The technical route of breeding pure-line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 YY♀) and YY super-males( Y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yellow catfish males with pure germplasm and strong stress resistance,and provided an efficient,stable,healthy,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nergy-saving and income-increasing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ellow catfish breeding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Pure line selection XX females(XX♀)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YY♀) YY super-males(YY♂)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黔海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4期464-467,共4页
试验旨在研究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黄颡鱼幼鱼养殖生产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最适添加水平。选择初始体重约为11g的健康的黄颡鱼幼鱼,按照单因素试验设计原则,... 试验旨在研究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黄颡鱼幼鱼养殖生产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最适添加水平。选择初始体重约为11g的健康的黄颡鱼幼鱼,按照单因素试验设计原则,将其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黄颡鱼幼鱼。对照组的黄颡鱼幼鱼投喂不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基础饲料,试验组黄颡鱼幼鱼投喂分别添加200 mg/kg、400 mg/kg和800 mg/kg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基础饲料。试验黄颡鱼幼鱼驯养2周,正式试验期为6周。试验结束,检测各组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黄颡鱼幼鱼投喂400 mg/kg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显著提高试验末重(P<0.05);投喂400和800mg/kg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综上所述,黄颡鱼幼鱼养殖中添加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提高其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幼鱼 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 饲料系数
下载PDF
两种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浩 蔡永祥 +3 位作者 刘文斌 边文冀 李红霞 蒋广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38,34,共5页
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 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率及胃肠消化酶,肝胰,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均显著提高了黄颡鱼的增重率,成活率(P<0.05)。Ⅱ组胃消化酶,肠蛋白酶和和Ⅲ组胃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显著(P<0.05),但Ⅱ组和Ⅲ组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胰ACP,肝胰AKP,肝胰SOD,血清ACP,血清AKP活性均不同程度提高。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黄颡鱼的生产性能及消化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免疫增强剂 消化酶 免疫酶 生产性能
下载PDF
不同饲料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乔慧 黄成 +1 位作者 王喆 潘建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1,共4页
将40尾成熟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分成两组,分别饲喂高蛋白的幼鳗人工配合饲料和低蛋白的鲤鱼人工配合饲料50 d,每10 d分别从各组中随机取3尾做消化酶测定。结果显示:幼鳗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黄颡鱼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 将40尾成熟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分成两组,分别饲喂高蛋白的幼鳗人工配合饲料和低蛋白的鲤鱼人工配合饲料50 d,每10 d分别从各组中随机取3尾做消化酶测定。结果显示:幼鳗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黄颡鱼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蛋白酶比活力呈上升趋势,肠中淀粉酶比活力变化不明显,而蛋白酶比活力呈上升趋势;鲤鱼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黄颡鱼胃内和肠内淀粉酶比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而蛋白酶比活力均呈下降趋势。淀粉酶比活力与蛋白酶比活力的比值(A/P值)比较显示:高淀粉成分的食物长期诱导下可以使黄颡鱼体内淀粉酶相对含量上升,并且出现食性转化的现象;高蛋白成分的食物长期诱导不能使淀粉酶相对含量一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淀粉酶 蛋白酶 食性转化
下载PDF
初始体重差异对黄颡鱼补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姚峰 甄恕其 +2 位作者 何爱华 钟云 杨严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9,共5页
将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 ichardson)按初始体重不同分为大(L)、小(S)两种规格(平均体重分别为11.79 g和2.76 g),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了初始体重差异对其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为期4周,每种规格设定3组,... 将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 ichardson)按初始体重不同分为大(L)、小(S)两种规格(平均体重分别为11.79 g和2.76 g),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了初始体重差异对其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为期4周,每种规格设定3组,第1组为对照组,整个试验期间正常投喂;第2组第1周正常投喂,第2周停止投喂,后2周恢复投喂;第3组前两周2停止投喂,后2周恢复投喂。大规格鱼的3组分别以LC(对照组)、LD1和LD2表示,小鱼分别以SC(对照组)、SD1和SD2表示。结果显示:整个试验结束时,两种规格试验鱼试验组的体重均未赶上对照组,但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L规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通过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实现,S规格鱼通过显著提高摄食率实现;试验结束时,除LD2组的脂肪含量显著较低外,其余各组的鱼体生化成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补偿生长 体重
下载PDF
黄颡鱼肠道及养殖水体中菌群的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周金敏 吴志新 +3 位作者 曾令兵 王树云 毕鹏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3-617,共5页
对黄颡鱼肠道及所处水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各肠段中好氧和兼性厌氧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5.27±0.74、6.26±0.36、7.56±0.61。厌氧菌数量远大于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相差约2~3个数量级,双歧杆菌... 对黄颡鱼肠道及所处水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各肠段中好氧和兼性厌氧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5.27±0.74、6.26±0.36、7.56±0.61。厌氧菌数量远大于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相差约2~3个数量级,双歧杆菌为厌氧菌的优势菌。养殖水体中细菌数量的对数值为4.80±0.73,表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不高。黄颡鱼肠道与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基本相同,均为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此外,对患细菌性出血病的黄颡鱼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患病鱼肠道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气单胞菌相比健康黄颡鱼增加18.3%~33.6%,细菌种类明显减少。表明气单胞菌等重要条件致病菌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一定的优势度才能体现其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肠道 水体 菌群
下载PDF
黄颡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分子量的初步测定 被引量:25
10
作者 黄艳青 王桂堂 +1 位作者 孙军 陈孝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4-656,共3页
关键词 黄颡鱼 血清免疫球蛋白 纯化 分子量
下载PDF
黄颡鱼胸腺显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艳青 王桂堂 +1 位作者 陈孝煊 李文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6-240,共5页
描述了黄颡鱼胸腺的显微结构。黄颡鱼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紧贴在鳃腔上皮层之下,上耳咽匙肌之上。其组织结构可明显分为外区、中区和内区。外区主要由网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黏液细胞组成;中区以大量深染致密的淋巴细胞为特征。... 描述了黄颡鱼胸腺的显微结构。黄颡鱼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紧贴在鳃腔上皮层之下,上耳咽匙肌之上。其组织结构可明显分为外区、中区和内区。外区主要由网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黏液细胞组成;中区以大量深染致密的淋巴细胞为特征。在中区和内区均可见由2个或2个以上的内皮细胞围绕一个空腔或肥大细胞所构成的哈塞尔囊结构,Ⅱ龄鱼开始出现明显的脂肪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胸腺 显微结构 淋巴细胞 网状上皮细胞 柱状上皮细胞 黏液细胞 哈塞尔囊 免疫
下载PDF
黄颡鱼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病理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蒋自立 李春涛 +2 位作者 张其中 陈霞 杨莹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2,共6页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16S RDNA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 被引量:11
13
作者 罗玉双 夏维福 +3 位作者 刘良国 韩庆 王文彬 李文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以鲜鱼虾肉、自制配合料为饵料 ,在室内和室外水泥池内进行黄颡鱼亲鱼培育 ;采用DOM、PG、LHRH-A2、HCG不同剂量组合进行人工催产 ;采用静水和微流水两种方式进行孵化。在孵化网箱内进行鱼苗培育。结果表明 :黄颡鱼亲鱼喜食新鲜饵料 ,... 以鲜鱼虾肉、自制配合料为饵料 ,在室内和室外水泥池内进行黄颡鱼亲鱼培育 ;采用DOM、PG、LHRH-A2、HCG不同剂量组合进行人工催产 ;采用静水和微流水两种方式进行孵化。在孵化网箱内进行鱼苗培育。结果表明 :黄颡鱼亲鱼喜食新鲜饵料 ,也易驯食配合饲料 ,室内和室外人工条件下均能获得成熟亲鱼 ;用DOM +HGG +LHRH -A2或PG +HCG +LHRH -A2的混合剂人工催产 ,微流水孵化效果较好 ,催产率为 5 0 %~ 10 0 % ,受精率为 60 %~ 90 % ,孵化率达 70 %~ 90 % ;小网箱培育鱼苗 ,成活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亲鱼培育 人工繁殖 鱼苗培育
下载PDF
4种优质底栖淡水鱼类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47
14
作者 温小波 库夭梅 李伟国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3,共5页
对乌鳢Ophiocephalusargus、鲶Silurusasotus、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和黄鳝Monopterusalbus肌肉中的一般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粗纤维、钙和磷)及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鱼肌肉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较高(14... 对乌鳢Ophiocephalusargus、鲶Silurusasotus、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和黄鳝Monopterusalbus肌肉中的一般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粗纤维、钙和磷)及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鱼肌肉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较高(14 89%~17 99%),脂肪的质量分数较低(0 22%~2 68%),钙(0 049%~0 078%)和磷(0 165%~0 245%)的质量分数最低,氨基酸总量(75 86%~86 19%干重)、必需氨基酸(35 55%~43 65%干重)、鲜味氨基酸(34 63%~39 4%干重)以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率(46 83%~50 64%)均较高,且4种鱼类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淡水鱼类 肌肉 营养成分 乌鳢 黄颡鱼 黄鳝 蛋白质 脂肪 氨基酸
下载PDF
黄颡鱼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3种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杰 龙宜楠 +6 位作者 黄钧 梁静真 胡大胜 龙苏 牛志伟 彭亚 植淇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1,共6页
为查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及其3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3种毒力基因。结... 为查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及其3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3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从发病症状典型的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GXGP1,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ATCC 7966T的同源性为99.9%,对黄颡鱼有很强致病力,是引起黄颡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该菌携带有Aer、hly和ahp 3种毒力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黄宁宇 夏连军 +4 位作者 么宗利 周凯 高露姣 来琦芳 施兆鸿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08-212,248,共6页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0和160ind/m3两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SGR=2.4328-0.0041SD(r2=0.9948);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SGR=-0.0049T2+0.2669T-1.7871(r2=0.9645),当水温为27.2℃,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1.847,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6~2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幼鱼 密度 温度 设施养殖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周兴华 向枭 +2 位作者 叶元土 林仕梅 罗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1,共4页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比较研究 消化酶 中华倒刺Ba 华鲮 食性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黄颡鱼鱼种培育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诚 柳光宇 +1 位作者 黄亚红 葛家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79-581,共3页
关键词 黄颡鱼 鱼种培育 沉水植物
下载PDF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东平湖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1
19
作者 马洪雨 姜运良 +1 位作者 郭金峰 岳永生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6-139,共4页
采用27对鲤微卫星引物对山东东平湖黄颡鱼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有19对引物能获得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有6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对这6个位点的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位点共检测到2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个到6... 采用27对鲤微卫星引物对山东东平湖黄颡鱼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有19对引物能获得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有6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对这6个位点的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位点共检测到2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个到6个不等;平均基因纯合率为41.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88,平均杂合度为0.5833。这表明东平湖黄颡鱼种群结构合理,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质资源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黄颡鱼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颡鱼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游鑫 邓闵 +2 位作者 刘全圣 覃雅 何绪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采用组织切片法研究黄颡鱼的性腺分化并观察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27±1) ℃(中温组)条件下,15日龄(全长(13.99±0.24)mm)黄颡鱼性腺开始分化,具有裂隙(即卵巢腔)的原始性腺未来发育为卵巢,而不具裂隙的原... 采用组织切片法研究黄颡鱼的性腺分化并观察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27±1) ℃(中温组)条件下,15日龄(全长(13.99±0.24)mm)黄颡鱼性腺开始分化,具有裂隙(即卵巢腔)的原始性腺未来发育为卵巢,而不具裂隙的原始性腺未来发育为精巢;精小叶和输精管最早出现于60日龄(全长(47.58±1.74)mm),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及分化显著早于雄性.(32±1) ℃条件下(高温组)仔鱼性腺分化比中温组早5-10d,(22±1)℃(低温组)仔鱼发育缓慢,性腺分化比中温组晚25-30d.中温组和低温组幼鱼雌雄比接近1∶1(分别为1∶0.96 和1∶1.17);高温组幼鱼雌雄比例为1∶2.09,雄性率为(67.70±0.54)%.高温条件((32±1)℃)使性腺发育趋向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性腺分化 温度 性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