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居竹伪角蚜及其3种主要天敌的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邓顺
王鹏
舒金平
王浩杰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出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0-305,共6页
-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2006BAD24B0705
2006BAD19B0106)
-
文摘
对危害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的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及其3种主要天敌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聚集度指标表明竹蚜在竹林间为聚集分布,其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较为稳定。天敌蚜灰蝶Taraka hamada、赤星瓢虫Lemnia saucia和食蚜虻Asilidae sp.在竹林中主要符合负二项式分布和P-E核心分布,为不均匀的聚集分布,存在由点片向四周扩散的现象,频次分析和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瓢虫的聚集程度不及另外2种天敌的明显。对竹蚜和天敌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仅食蚜虻的分布与竹蚜之间表现为负相关(r=-0.6341),食蚜虻的活动受蚜群分布的影响最大,而其余2种天敌的取食范围不受限制。
-
关键词
孝顺竹
居竹伪角蚜
天敌
空间分布
相关关系
-
Keywords
Bambusa multiplex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natural enem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
-
分类号
Q968.1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居竹伪角蚜种群的年动态变化及调节因子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邓顺
彭观地
舒金平
王浩杰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江西省赣州市林木种苗站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08)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2006BAD19B0106)
-
文摘
以孝顺竹第1年生受害新竹为观察对象,对居竹伪角蚜的种群动态及主要天敌、气候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竹蚜5月中下旬始发生于2008年新笋基部,随着若蚜的迁移扩散至整个竹丛,其种群密度在2008年的8—9月达到最高峰,随后下降,2009年3月初种群密度开始上升,直至新竹第1年生长发育结束。1~4龄若蚜全年同时发生,种群中2个龄期段密度的比例(3~4龄:1~2龄)从2008年的10月初至2009年3月中旬的平均值为0.912,而其余月份的平均值在0.5左右。竹蚜3种主要天敌的发生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食蚜蝇发生高峰期在2008年的3—5月,赤星瓢虫发生高峰期为2008年的8—9月,蚜灰蝶在全年中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2008年的7—8月和2008年11月—2009年2月。蚜灰蝶可全年在竹杆上取食竹蚜,赤星瓢虫和食蚜蝇从2008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底以成虫藏于箨叶或竹丛周围的杂草中越冬。降雨对蚜虫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连续数天的强降雨能基本清除竹丛8.33%~20%的受害株上的蚜虫。
-
关键词
居竹伪角蚜
种群密度
天敌
降雨量
-
Keywords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population density
natural enemy
precipitation
-
分类号
S763.302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吡蚜酮不同处理方法对竹茎扁蚜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姚安庆
孙明文
黄日林
-
机构
长江大学农学院
-
出处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2-84,共3页
-
基金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0903033)
-
文摘
为了明确杀虫剂行为生物学对其毒力表达的影响,通过竹茎浸渍法和在体喷雾法进行吡蚜酮的毒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喷雾法的毒力明显高于竹茎浸渍法,其LC50分别为33.38 mg/L、46.13mg/L。说明,吡蚜酮的行为生物学模式为靶标昆虫口腔、跗节及体壁综合摄入模式。
-
关键词
吡蚜酮
竹茎扁蚜
行为生物学
毒力测定
-
Keywords
pymetrozine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behavioral biology
toxicity test
-
分类号
S412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
-
题名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控害潜能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黄翠琴
-
机构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7-164,共8页
-
基金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杉木第三代种子园主要虫害防控技术研究"(2015R1011-6)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项目(L15016)
-
文摘
【目的】通过室内测定后斑小瓢虫[Scymnus(Pullus)posticalis(Coleoptera:Coccinellidae)]对竹茎扁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Homoptera:Hormaphididae)]的最佳捕食密度、最大捕食量、干扰系数、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等参数,研究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控害潜能,通过后斑小瓢虫生命表的测定,探明利用竹茎扁蚜饲养后斑小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为开发利用后斑小瓢虫防治竹茎扁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3±1)℃,相对湿度70%~73%条件下,采用塑料盒定时定量饲养观察方法测定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捕食功能,测试后斑小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使用DPS软件,分别用Holling-Ⅱ型、汪世泽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和金开正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统计模型等昆虫生态学方法进行拟合,分析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最佳捕食密度、最大捕食量、干扰系数、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等参数,研究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种群的调节作用;通过在林间设置纱网笼罩饲养法测定后斑小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后斑小瓢虫内禀增长力等种群数量特征。【结果】在实验室特定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测定得出后斑小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对竹茎扁蚜平均日捕食量最大可达75头和81头,表明后斑小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后斑小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测定结果反映,后斑小瓢虫释放比例为1∶38.8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控害效能;生命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室内饲养雌成虫的存活率可以达到63%,经过1个世代种群可以增长85.3638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种群周限增长率(λ)均大于1,后斑小瓢虫在实验室内饲养的种群成几何级数增长。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表明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竹茎扁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结论】用竹茎扁蚜饲养的后斑小瓢虫种群成几何级数增长;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大的控害潜能。
-
关键词
后斑小瓢虫
竹茎扁蚜
捕食功能
控害潜能
生物防治
-
Keywords
Scymnus(Pullus) posticalis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predatory function
control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
分类号
S769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大突肩瓢虫对居竹伪角蚜捕食行为的观察
被引量:5
- 5
-
-
作者
魏开炬
詹祖仁
林滨
张龙华
张春兰
-
机构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尤溪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9,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林业厅科技计划项目"绿竹主要害虫研究"部分内容
-
文摘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对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和绿竹链蚧Bambusaspis notabile、密竹链蚧B.miliaris等绿竹主要害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了解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是有效选择天敌用于生物防治成败的关键,为此,观察研究了大突肩瓢虫捕食居竹伪角蚜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大突肩瓢虫捕食行为分为搜寻、取食、清洁、静息、整翅、排泄6个过程,以积极搜索式为主,偶见坐等捕食。幼虫无展翅和清洁行为,且排泄和静息行为较少发生。在饥饿状态下,成虫整个捕食过程各行为所占的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取食时间、搜寻时间、静息时间、清洁时间,取食时间占观察总时长的47.02%;各龄幼虫的取食时间显著长于搜寻时间,虫龄越大,取食时间越长;嚼食时间随虫龄的增大而缩短,成虫的嚼食时间显著短于幼虫。
-
关键词
大突肩瓢虫
居竹伪角蚜
捕食行为
时间分配
-
Keywords
Synonycha grandis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predatory behavior
time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S763.306.4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