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ciphering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activity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n Pt electrodes:A decisive role of adsorbates
1
作者 Haowen Cui Yan-Xia Che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70-77,共8页
Despite substantial efforts in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the persistent challenge lies in the high onset overpotential of the ORR,and the effect of the elec-trolyte s... Despite substantial efforts in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the persistent challenge lies in the high onset overpotential of the ORR,and the effect of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cannot be ignored.Consequently,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dsorbate species and concentration,as well as solution pH,on the ORR activity on Pt(111)and Pt(poly)electrodes.The results all tend to establish a linear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potential for ORR and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the adsorbate.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e decisive role of adsorbates in the onset potential for ORR,suggesting that the adsorption potential of adsorbates can serve as an intuitive criterion for ORR activity.Additional support for this conclusion is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Pt(poly)with different adsorbate species and from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Pt(111)with iodine adsorption.We further propose both an empirical equation for the onset potential for ORR and the concept of a potential-regulated adsor-bate shielding effect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adsorbates on ORR activity.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high onset overpotential of the ORR and offers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predicting and enhancingORRactivity inthe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ADSORBATE Equilibrium potential pt(111)
下载PDF
糠醛在Pt(111)表面的吸附和脱碳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倪哲明 夏明玉 +1 位作者 施炜 钱萍萍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16-1922,共7页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优化了糠醛分子在Pt(111)面的吸附模型,并探究了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后糠醛分子环上的C―H(O)键及支链―CHO相对于金属表面倾斜上翘,分子平面被扭曲,易于呋...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优化了糠醛分子在Pt(111)面的吸附模型,并探究了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后糠醛分子环上的C―H(O)键及支链―CHO相对于金属表面倾斜上翘,分子平面被扭曲,易于呋喃的形成;同时,糠醛分子向Pt表面转移电子0.765e,环中的大π键与Pt(111)表面的d轨道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糠醛的芳香性被破坏,环上的碳原子呈现准sp^3杂化.此外,对糠醛脱碳反应中的各反应步骤进行过渡态搜索,通过比较各步骤的活化能,得出糠醛更易先失去支链上的H形成酰基中间体(C_4H_3O)CO,中间体继续脱碳加氢形成产物呋喃.该过程的控速步骤为(C_4H_3O)CO*+*→C_4H_3O*+CO*(*为吸附位),活化能为127.65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111)面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糠醛 脱碳反应
下载PDF
氧原子在具有Pt皮肤的Pt_3Ni(111)表面的吸附和扩散(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宗献 于小虎 马东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29-2335,共7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在具有Pt皮肤的Pt3Ni(111)[记为Pt-skin-Pt3Ni(111)]表面的吸附和扩散特性.重点研究了氧原子在Pt-skin-Pt3Ni(111)表面的扩散问题,这对理解Pt-skin-Pt3Ni(111)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有重要...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在具有Pt皮肤的Pt3Ni(111)[记为Pt-skin-Pt3Ni(111)]表面的吸附和扩散特性.重点研究了氧原子在Pt-skin-Pt3Ni(111)表面的扩散问题,这对理解Pt-skin-Pt3Ni(111)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氧原子容易吸附在fcc位;催化剂Pt3Ni中的Ni原子对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有很大影响,从而改变了其对氧原子的吸附.用推拉弹性带(NEB)方法搜索氧原子的扩散势垒,并解释了Pt-skin-Pt3Ni(111)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氧原子 扩散 pt皮肤 pt3Ni(111)表面
下载PDF
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的吸附(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施炜 张连阳 +1 位作者 夏盛杰 倪哲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9-2255,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大,Pt(111)面次之,Au(111)面最小.吸附后,噻吩在Au(111)面上的构型几乎保持不变,最终通过S端倾斜吸附于top位;噻吩在Pd(111)及Pt(111)面上发生了折叠与变形,环中氢原子向上翘起,最终通过环平面平行吸附于hollow位.此外,噻吩环吸附后芳香性遭到了破坏,环中碳原子发生sp3杂化,同时电子逐渐由噻吩向M(111)面发生转移,M(111)面上的部分电子也反馈给了噻吩环中的空轨道,这种协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噻吩分子稳定吸附于M(111)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11)面 pt(111)面 Au(111)面 噻吩 吸附
下载PDF
基于量子化学的排气NO在Pt(111)面上的氧化机理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朝辉 肖仁鑫 +3 位作者 张韦 陈贵升 吴伟 朱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6,共7页
基于量子化学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构建了Pt(111)面3×3×3的周期平板模型,研究NO、O_2及二者的共吸附机理,并运用电子运动的分态密度,解释了原子间的成键原理.计算结果表明:NO吸附在Pt(111)面的面心立方位(fcc)、体心立方... 基于量子化学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构建了Pt(111)面3×3×3的周期平板模型,研究NO、O_2及二者的共吸附机理,并运用电子运动的分态密度,解释了原子间的成键原理.计算结果表明:NO吸附在Pt(111)面的面心立方位(fcc)、体心立方位(hcp)、桥位(bridge)与顶位(top)活性位时,在fcc位的吸附构型最稳定,吸附态NO(ads)的N—O键长为0.121,nm,吸附能为179.79,k J/mol.水平吸附在TBT(top-bridge-top)位的O_2,在解离为O*的过程中,O—O键长由气相0.139,nm拉伸到过渡态时的0.192,nm.O—O分子键断裂后,两个O原子分别滑移到2个相邻fcc位形成活性O*.NO与O_2共吸附生成NO_2和O*时,络合过渡态OONO*的O—ONO键长为0.227,nm,O—ONO键断裂后,ONO构型转化为NO_2,另一个O则滑移到fcc位产生O*.当排气温度大于600,K后,由于NO氧化的逆向反应速率系数急剧增大,这将导致NO_2浓度逐渐降低.基于DFT计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开展Pt催化氧化排气NO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能与试验数据较好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密度泛函理论 一氧化氮 氧化 pt(111)面
下载PDF
阴离子特性吸附和Pt(111)电极表面结构对乙二醇解离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樊友军 甄春花 +1 位作者 陈声培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9-1003,共5页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程序电位阶跃方法研究了阴离子特性吸附和Pt(111)电极表面结构对乙二醇解离吸附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特性吸附显著影响乙二醇的解离吸附,在高氯酸介质中(无特性吸附)测得乙二醇解离吸附反应的初始速率v...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程序电位阶跃方法研究了阴离子特性吸附和Pt(111)电极表面结构对乙二醇解离吸附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特性吸附显著影响乙二醇的解离吸附,在高氯酸介质中(无特性吸附)测得乙二醇解离吸附反应的初始速率vi以及解离吸附物种(DA)的饱和覆盖度均明显大于硫酸溶液(发生SO24-/HSO4-特性吸附)中的相应值;其平均速率v随电极电位的变化呈类似火山型分布,最大值位于0.22V(vsSCE)附近.还发现通过不同处理获得的Pt(111)电极的不同表面结构对这一表面过程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解离吸附 pt(111)电极 特性吸附 表面结构 表面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111)取向Pt薄膜 被引量:5
7
作者 江民红 顾正飞 +1 位作者 刘心宇 成钧 《微细加工技术》 EI 2006年第2期33-36,44,共5页
以稀土元素Pr薄膜为缓冲层,采用低功率射频磁控溅射法在室温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了(111)强烈取向的Pt薄膜,研究了退火热处理工艺对Pt薄膜择优取向及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并对Pt(111)取向生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退火工... 以稀土元素Pr薄膜为缓冲层,采用低功率射频磁控溅射法在室温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了(111)强烈取向的Pt薄膜,研究了退火热处理工艺对Pt薄膜择优取向及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并对Pt(111)取向生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退火工艺能够促进Pt纳米晶粒的逐步长大,但对Pt薄膜沿(111)择优取向生长的影响并不明显;保温5 h时晶粒生长较快,延长保温时间对晶粒生长速度的影响不大,但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薄膜质量会越来越好。稀土Pr对Pt(111)择优取向生长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简化工艺及降低成本角度考虑,该工艺优于以往的制备工艺,可望用做制备高取向PZT铁电薄膜所需的(111)强烈取向Pt底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PR 薄膜 (111)择优取向 射频磁控溅射 热处理工艺 生长机制
下载PDF
H_2在Pt(111)表面吸附及电催化的密度泛函理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玉宝 朱红 杨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56-1760,共5页
Pt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电催化剂,为研究H2在Pt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构造表面层模型方法,对H2分子在金属态和电极Pt(111)表面Top、Bridge和Hollow三种吸附位进行研究.H2在Pt(111)表面Hollow位吸附能最大,Top位吸附能... Pt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电催化剂,为研究H2在Pt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构造表面层模型方法,对H2分子在金属态和电极Pt(111)表面Top、Bridge和Hollow三种吸附位进行研究.H2在Pt(111)表面Hollow位吸附能最大,Top位吸附能最小;电极表面吸附能远大于金属态表面吸附能.吸附过程中H—H键被拉长,吸附后H—H键振动频率比自由分子振动频率减少,产生明显红移.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2分子向电极Pt(111)表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相近,从理论上解释了H2在电极Pt表面的电吸附和电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 pt(111)表面 电吸附 电催化氧化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111)取向Pt薄膜物相与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江民红 顾正飞 +2 位作者 陈国华 成钢 申罡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42-145,共4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成功制备了(111)取向的Pt薄膜。在研究退火工艺对Pt薄膜(111)取向生长的影响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退火工艺对Pt薄膜与缓冲层Pr薄膜间的互扩散及薄膜物相、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50℃保温5至25小时,Pt薄膜沿(111)择...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成功制备了(111)取向的Pt薄膜。在研究退火工艺对Pt薄膜(111)取向生长的影响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退火工艺对Pt薄膜与缓冲层Pr薄膜间的互扩散及薄膜物相、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50℃保温5至25小时,Pt薄膜沿(111)择优取向生长,但保温时间对取向生长的影响不大,此时薄膜为立方结构;当500℃再分别保温2h和4h时,最初沿(111)取向生长的Pt薄膜与Pr薄膜发生互扩散现象,生成BFe结构的PrPt相,保温2h时,除生成PrPt相外,还可能存在一定量的取向Pt,保温4h时,薄膜中只存在PrPt相。本实验为制备(111)强烈取向Pt薄膜开拓了一条新的工艺及方法,同时为控制Pt薄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薄膜 (111)取向 射频磁控溅射 热处理工艺 Prpt
下载PDF
CO吸附在Pd/Pt(111)双金属表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武英 许小超 +1 位作者 陶涛 程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在Pd/Pt(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质.分别考虑了Pd原子全部取代表层Pt原子以及部分取代表层和次表层Pt原子的情况,分析了CO吸附在双金属不同表面的吸附能、C-O和C-Pt键长及振动频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表层或者次...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在Pd/Pt(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质.分别考虑了Pd原子全部取代表层Pt原子以及部分取代表层和次表层Pt原子的情况,分析了CO吸附在双金属不同表面的吸附能、C-O和C-Pt键长及振动频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表层或者次表层加入Pd原子,相比CO吸附在干净Pt(111)表面情况,CO在双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几乎没有变化,而键长、频率也未见明显改变.这些吸附特性说明Pt催化剂的抗CO中毒性质主要依赖于最外层的Pt原子,临近的Pd原子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未见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O PD pt(111)双金属表面 吸附
下载PDF
甲醇、CO和水在Pt(111)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姝 王晓岚 李来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5-102,共8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MaterimalsStudio4.0软件中的Dmol 34.0程序包来模拟甲醇、CO、水在Pt(111)表面的吸附反应,计算出各位点的吸附能、态密度以及能带分析图.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阳极催化剂 甲醇 表面吸附 pt(111)表面
下载PDF
甲醇在Pt-Mo(111)/C表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来才 王译伟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13-2018,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Pt-Mo(111)/C表面的顶位、穴位和桥位共计9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和频率分析,结果表明top-Pt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Mo掺杂后价带与导带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Pt-Mo(111)/C表面的顶位、穴位和桥位共计9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和频率分析,结果表明top-Pt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Mo掺杂后价带与导带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电子结构的变化使得Pt-Mo(111)/C的催化活性提高.并且在考虑催化剂抗中毒性能时发现:CO在Pt(111)/C面上的吸附能比甲醇吸附能要高,CO在Pt-Mo(111)/C上的吸附能比甲醇的要低,说明CO在Pt(111)/C面上的吸附会阻碍甲醇的吸附,并影响催化过程的进行,而Pt-Mo(111)/C的抗CO中毒化能力增强,是催化氧化甲醇较好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pt-Mo(111)/C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下载PDF
S在Pt皮肤Pt_3Ni(111)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喜林 殷岩 +3 位作者 李沙沙 张岩星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5-638,共4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在Pt皮肤Pt3Ni的fcc位吸附最强,吸附能为5.49eV;与S原子在纯净的Pt(111)表面吸附相比较,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相...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在Pt皮肤Pt3Ni的fcc位吸附最强,吸附能为5.49eV;与S原子在纯净的Pt(111)表面吸附相比较,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相应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变小,与近邻Pt原子形成的S-Pt键变长,表明掺杂的Ni会减小相应位点S原子的吸附能,降低体系对S原子的吸附能力,进而减弱S吸附对体系催化能力的影响;态密度分析发现,S原子的吸附使得Pt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降低,主要是S的2p电子引起的;这些结果将为后续研究Pt基合金电极抗S中毒效果以及探究S原子吸附后Pt3Ni的活性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皮肤pt3Ni S 吸附特性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甲醇在Pt-Co(111)/C表面吸附和分解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译伟 李来才 童培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269,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Pt-Co(111)/C表面top、fcc、hcp和bridge位的9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结果表明fcc-Pt2Co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Co掺杂后整个体系的态密度略向低能方向移动,费米能...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Pt-Co(111)/C表面top、fcc、hcp和bridge位的9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结果表明fcc-Pt2Co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Co掺杂后整个体系的态密度略向低能方向移动,费米能级的位置发生了右移导带增宽,表明掺杂后的Pt/C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考虑催化剂抗中毒性能时发现:CO在Pt-Co(111)/C表面的吸附能比相应各位置上甲醇的吸附能均要低,说明Pt-Co(111)/C确实具有较好的抗CO中毒化能力;甲醇在Pt-Co(111)/C表面的解离过程也发现:该催化剂使得甲醇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比在气相中断裂H—O键所需要的能量降低了296.0 kJ/mol,说明在Pt-Co(111)/C面反应较容易发生,因此碳负载Pt-Co合金是催化氧化甲醇较好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pt-Co(111)/C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过渡态
下载PDF
硫酸溶液中Pt(111)电极面上存在SO_4^(2-)的XPS证据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润生 蔡茂盛 D.M.Kolb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741-743,共3页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cyclic voltammtry curve of Pt(111) electrode in H2SO4 solution by X-ray photoe1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a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eaction (LEED) has provided firstly direct evidence that t...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cyclic voltammtry curve of Pt(111) electrode in H2SO4 solution by X-ray photoe1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a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eaction (LEED) has provided firstly direct evidence that the anomalous features reported originally by Clavilier et al.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pecific adsorption of sulfate ainons rather than hydrogen adsorption. The ()R30 structure on Pt(111) obtained after electrode emersion on the positive scan at more positive potentials than 0.23V vs. Ag/AgCl appears sedtaneously with sharp increase of XPS of O1s and S2p. This impl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omalous peak and sulfate anion adsorption on emersed Pt(111 ) electr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溶液 pt电极 硫酸根 XPS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CO对甲醇在PtAu(111)和Pt(111)表面氧化生成甲酸的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
16
作者 刘建红 吕存琴 +1 位作者 晋春 王贵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0-960,共11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碱性介质中甲醇在清洁的Pt Au(111)和Pt(111)表面、及有CO存在的Pt Au(111)和Pt(111)表面的氧化。计算结果表明,在碱性介质中,预吸附的CO促进了甲醇在Pt Au(111)和Pt(111)表面氧化的每一步反应,这与其在Au(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碱性介质中甲醇在清洁的Pt Au(111)和Pt(111)表面、及有CO存在的Pt Au(111)和Pt(111)表面的氧化。计算结果表明,在碱性介质中,预吸附的CO促进了甲醇在Pt Au(111)和Pt(111)表面氧化的每一步反应,这与其在Au(111)表面的作用相似。究其原因,是由于CO的吸附增强了OH的稳定性和碱性,从而增强了OH夺取氢原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氧化 M(111)(M=pt Au pt) 碱性介质 CO促进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下载PDF
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上的氧还原
17
作者 李明芳 康婧 +2 位作者 廖玲文 陈艳霞 叶深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2,共6页
利用单晶旋转圆盘电极技术(Hanging Meniscus Rotating Disk Electrode,HMRD)在硫酸和高氯酸溶液中,分别研究了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氧分子的电催化还原反应.实验发现:在硫酸溶液中,经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的氧还原活性... 利用单晶旋转圆盘电极技术(Hanging Meniscus Rotating Disk Electrode,HMRD)在硫酸和高氯酸溶液中,分别研究了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氧分子的电催化还原反应.实验发现:在硫酸溶液中,经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的氧还原活性明显提高,其中氧还原的半波电位与Pt(111)电极的相比正移约0.1 V,而在高氯酸溶液中,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的活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该实验结果表明: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一方面抑制了SO42-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另一方面又能在电极表面提供相邻的空位供氧分子吸附.通过与文献中报道的CN-修饰的Pt(111)电极上的氧还原结果的对比,可以推测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氧还原活性提高,是由于甘氨酸在Pt(111)表面可能先被氧化成CN-后吸附在电极表面,进而促进了氧分子的电催化还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111)单晶电极 氧还原 甘氨酸修饰 几何效应
下载PDF
Kinetics Study on O2 Adsorption and OHad Desorption at Pt(111), Its Implication to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Kinetics
18
作者 杨帆 廖玲文 +2 位作者 李明芳 梅东 陈艳霞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79-484,J0002,共7页
Kinetics of dissociative O2 adsorption, OHad desorption, an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at Pt(111) electrode in 0.1 mol/L HClO4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versible OHad adsorption/desorption occurs at potential... Kinetics of dissociative O2 adsorption, OHad desorption, an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at Pt(111) electrode in 0.1 mol/L HClO4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versible OHad adsorption/desorption occurs at potentials from 0.6 V to 1.0 V (vs. RHE) with the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of ca. 50 mA/cm^2 at 0.8 V, the fast kinetics of OHad desorption indicates that it should not be the rate determining step for ORR. In the kineticor kinetic-mass transport mix controlled potential region, ORR current at constant potential displays slight decrease with reaction time. ORR current in the positive-going potential sca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subsequent negative-going scan with electrode rotation speed (〉800 r/min) and slow potential scan rate (〈100 mV/s). The open circuit potential of Pt/0.1 mol/L HClO4 interface increases promptly from 0.9 V to 1.0 V after switch from O2 free- to O2-saturated solution. The increase of open circuit potential as well as ORR current decays under potential control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Had from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f O2. It indicates that at Pt(111) the net rate for O2 decomposition to OHad is slightly faster than that for OHad removal, one cannot simply use the assumption of rate determining step to discuss ORR kinetics. Instead, the ORR kinetics is determined by both the kinetics for O2 decomposition to OHad as well as the thermo-equilibrium of OHad+H^++e→←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pt111 electrode Rate determining step Kinetics Overpotenti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Isotherm for Acetate and Formate Adsorption at Pt(111) Electrode by Fast Scan Voltammetry
19
作者 徐杰 林楚红 +3 位作者 梅东 张尊彪 袁道福 陈艳霞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91-197,I0004,共8页
Fast scan voltammetry is an efficient tool to distinguish oxidative/reductive adsorp- tion/desorption from that for bulk reaction. In this work, we provide a methodology that the isotherm of oxidative/reductive adsorp... Fast scan voltammetry is an efficient tool to distinguish oxidative/reductive adsorp- tion/desorption from that for bulk reaction. In this work, we provide a methodology that the isotherm of oxidative/reductive adsorption desorption processes at electrode surface can be obtained using just one solution with relatively low reactant concentration,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varying the potential scan rate (relative of the diffusion rate) to tune the adsorption rate and proper mathematic treatment. The methodology is demonstrated by taking acetate adsorption at Pt(lll) in acidic solution as an example. The possibility for extension of this method toward mechanistic studies of complicated electrocatalytic reactions is also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Desorption pt(lll) Acetate anion Formate anion
下载PDF
吡啶吸附对Pt(111)电极上Cu欠电位沉积的影响
20
作者 王红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55-660,共6页
应用循环伏安法 (CV)研究了溶液 p H值和吡啶吸附对 Pt(111)上 Cu欠电位沉积(upd)的影响 .结果发现 ,溶液 p H值对 Cu的 upd的峰电位和形状有明显的影响 .在 0 .5 mol.L-1H2 SO4+ Cu SO4溶液中吡啶的加入抑制了 Cu的 upd,而在 0 .1mol.L... 应用循环伏安法 (CV)研究了溶液 p H值和吡啶吸附对 Pt(111)上 Cu欠电位沉积(upd)的影响 .结果发现 ,溶液 p H值对 Cu的 upd的峰电位和形状有明显的影响 .在 0 .5 mol.L-1H2 SO4+ Cu SO4溶液中吡啶的加入抑制了 Cu的 upd,而在 0 .1mol.L-1K2 SO4+ Cu SO4(p H=5 .2 )溶液中 ,吡啶的加入却催化了 Cu的 u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欠电位沉积 吡啶 PH值 循环伏安法 金属表面吸附 有机添加剂 pt(111)电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