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对Pt/Cu-Mg-Al-O催化剂上NO_x储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康守方 蒋政 郝郑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固定二价与三价阳离子摩尔比为3∶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系列Cu-Mg-Al水滑石,经500℃焙烧制成复合氧化物Cu-Mg-Al-O(wCuO(%)分别为0、5、10、20,简称w-CMAO,w=0、5、10、20).通过浸渍法制备Pt/Cu-Mg-Al-O负载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XRD结果表... 固定二价与三价阳离子摩尔比为3∶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系列Cu-Mg-Al水滑石,经500℃焙烧制成复合氧化物Cu-Mg-Al-O(wCuO(%)分别为0、5、10、20,简称w-CMAO,w=0、5、10、20).通过浸渍法制备Pt/Cu-Mg-Al-O负载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XRD结果表明Cu在催化剂及其前驱体中高度分散.采用等温NOx储存实验研究催化剂对NOx的储存性能,NOx-TPD法考察储存的NOx脱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尽管Cu取代减少了催化剂中MgO含量,但增强了催化剂的NO氧化活性,有效提高了催化剂的NOx储存性能.同时TPD结果进一步表明当CuO掺杂量在w=(10~20)%时,可以明显降低催化剂上生成的硝酸盐的分解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水滑石 NOx储存 贫燃 pt/cu-Mg-Al-O
下载PDF
Pt/Cu(001)-p(2×2)-O表面吸附结构的总能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新新 陶向明 +1 位作者 宓一鸣 谭明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7-574,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吸附后Pt/Cu(001)表面合金的原子结构和表面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Pt/Cu(001)-p(2×2)-O表面最稳定结构中,衬底表面原子层不发生再构,氧原子吸附于4重对称的Pt原子谷位,每个氧原子吸附能约为2.303 eV....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吸附后Pt/Cu(001)表面合金的原子结构和表面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Pt/Cu(001)-p(2×2)-O表面最稳定结构中,衬底表面原子层不发生再构,氧原子吸附于4重对称的Pt原子谷位,每个氧原子吸附能约为2.303 eV.吸附结构的Cu—O和Pt—O键键长分别为0.202和0.298 nm,氧原子的吸附高度ZCu—O约为0.092 nm.吸附前后Pt/Cu(001)-1ML(monolayer)表面合金的表面功函数分别为4.678和5.355 eV.吸附表面氧原子和衬底的结合主要来自氧原子2p轨道和衬底金属原子d轨道的杂化作用,氧原子吸附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2.7 eV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pt/cu(001)-p(2×2)-O 吸附能 功函数 电子态密度
下载PDF
氧化亚铜模板法制备中空结构的Pt/Cu合金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路峰 施海波 +1 位作者 王騊 王晟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22-628,共7页
以Cu2O为模板,以葡萄糖为还原剂,氯铂酸为Pt前驱体,水热法制备中空结构Pt/Cu2O,然后用盐酸移除模板制备了中空结构的Pt/Cu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同时研究铂前驱体以及还原剂用量对产物形貌及性... 以Cu2O为模板,以葡萄糖为还原剂,氯铂酸为Pt前驱体,水热法制备中空结构Pt/Cu2O,然后用盐酸移除模板制备了中空结构的Pt/Cu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同时研究铂前驱体以及还原剂用量对产物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产物形成机理。与商业铂黑相比,所制备的Pt/Cu合金具有特殊的结构以及更多的活性点位,在甲醇催化氧化中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其质量活性是商业铂黑的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O 模板法 pt/cu合金 中空结构 电催化
下载PDF
中空微结构合金Pt/Cu的制备及其对氨硼烷水解释氢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全兴 刘亚伟 +2 位作者 张军 杜西刚 李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0-104,M0008,共6页
通过铜(Cu)还原铂(Pt)伽伐尼置换的液相化学反应途径,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的Pt/Cu微纳米合金粒子,借助于氨硼烷的水解释氢反应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系列双金属合金Pt/Cu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45 nm,... 通过铜(Cu)还原铂(Pt)伽伐尼置换的液相化学反应途径,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的Pt/Cu微纳米合金粒子,借助于氨硼烷的水解释氢反应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系列双金属合金Pt/Cu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45 nm,呈中空微结构,分散性良好,且其赋存状态为独立的单金属Cu和Pt,未形成化合物或新物相。在室温下,Pt/Cu双金属纳米粒子对氨硼烷水解的催化活性均高于Cu粒子,Pt/Cu-0.75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t粒子,催化转化频率为67.22 min-1,表观活化能为35.75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u中空合金 液相制备 催化活性 氨硼烷 水解释氢
下载PDF
Au-Cu-Pt-Ag合金带材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5
作者 刘开强 沈大吉 +2 位作者 马小龙 马晓东 何兴群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4年第11期92-96,共5页
使用真空感应熔炼制备Au-Cu-Pt-Ag母合金,然后使用冷轧制备了Au-Cu-Pt-Ag合金带材。研究了30%~70%加工率和300~700℃热处理后合金带材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随着冷加工率由30%增加至70%,合金硬度由257HV增加至282HV。当加工率为70%时,... 使用真空感应熔炼制备Au-Cu-Pt-Ag母合金,然后使用冷轧制备了Au-Cu-Pt-Ag合金带材。研究了30%~70%加工率和300~700℃热处理后合金带材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随着冷加工率由30%增加至70%,合金硬度由257HV增加至282HV。当加工率为70%时,硬度达最大值282HV。当热处理温度为600℃以上时,合金发生完全再结晶,形成均匀的等轴晶组织,合金硬度显著降低。在300℃进行0.5h、1h、2h、4h的时效处理,合金相发生有序转变,晶胞体积收缩,晶界逐渐粗化;随着时效时间由0.5h延长至4h,合金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2h时硬度最大值为323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cu-pt-Ag合金 显微组织 硬度 热处理
下载PDF
Pt/Cu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催化制氢活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兴赟 李文绮 +7 位作者 李文 苏丽 赵万国 周振宁 张海军 鲁礼林 张少伟 李发亮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7-241,共5页
采用化学共还原法合成了聚乙烯吡咯烷酮保护的Pt/Cu双金属纳米颗粒(BNPs),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所合成的Pt/Cu BNPs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学组成对Pt/Cu BNPs催化Na BH4水解制氢性能的影响... 采用化学共还原法合成了聚乙烯吡咯烷酮保护的Pt/Cu双金属纳米颗粒(BNPs),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所合成的Pt/Cu BNPs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学组成对Pt/Cu BNPs催化Na BH4水解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Cu BNPs平均粒径为1.8~2.3nm,其催化活性远高于单金属Pt和Cu NPs的活性,其中Pt90Cu10BNP的催化活性最高,其在30℃的条件下,催化Na BH4制氢的活性可达6570mol-H2·mol-cat-1·h-1,约为相同粒径的Pt单金属NP的1.6倍。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Pt/Cu BNPs优异的催化性能可归因于电荷转移效应,Pt原子与Cu原子之间发生的电子转移使得Pt原子带负电而Cu原子带正电,荷电的Pt和Cu原子成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u 双金属纳米颗粒 NABH4 催化活性
原文传递
Pt掺杂对Cu-Mn-Ce复合氧化物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余鸿敏 卢晗锋 陈银飞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7-952,共6页
为提高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燃烧性能和热稳定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贵金属Pt改性的Cu-Mn-Ce催化剂,采用XRD、BET、H2-TPR、Raman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甲苯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t掺杂会导致Cu-Mn-C... 为提高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燃烧性能和热稳定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贵金属Pt改性的Cu-Mn-Ce催化剂,采用XRD、BET、H2-TPR、Raman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甲苯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t掺杂会导致Cu-Mn-Ce晶相结构中出现较多的缺陷位,并使比表面积和表面氧数量增加,增强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活性测试表明,Pt掺杂可以提高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活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掺杂 cu-Mn-Ce复合氧化物 催化燃烧 甲苯
下载PDF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on⁃platinum⁃based MoS_(2)/CuS cathode in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s
8
作者 HAO Pingping LI Fangfang +5 位作者 WANG Yawen LI Houfen ZHANG Xiao LI Rui WANG Lei LIU Jianxin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1-1824,共14页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ith sodium molybdate dihydrate,thiourea,oxalic acid,and copper nitrate trihydrate as raw materials.The hydrogen pro-d...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ith sodium molybdate dihydrate,thiourea,oxalic acid,and copper nitrate trihydrate as raw materials.The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oS_(2)/Cu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molar ratios of Mo to Cu precursors(n_(Mo)∶n_(Cu))as cathodic catalyst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two-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MEC).X-ray diffraction(XRD),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y(LSV),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analysis(EIS),and cyclic voltammetry(CV)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for testing and analyzing the hydrogen-producing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MoS_(2)/CuS-20%(nMo∶nCu=5∶1)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latinum(Pt)mesh,and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MoS_(2)/CuS-20%as a cathode in MEC was(0.2031±0.0237)m^(3)_(H_(2))·m^(-3)·d^(-1) for 72 h at an applied voltage of 0.8 V,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t mesh of(0.1886±0.0134)m^(3)_(H_(2))·m^(-3)·d^(-1).The addition of a certain amount of CuS not only regulates the electron transfer ability of MoS_(2) but also increases the density of active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 pt mesh
下载PDF
四川大岩子Pt-Cu矿床水系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外围找矿预测 被引量:5
9
作者 成杭新 赵传冬 +3 位作者 庄广民 张勤 刘应汉 赵支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3,共5页
大岩子-清水河地区的1∶5万Pt-Pd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大岩子Pt-Cu矿床的指示元素有Pd、Pt、Au、Cu、Ni、As、Ag、Cd、F、Hg、Pb、Zn、S和Se,地球化学异常具有水平分带的特征,即从矿床向外的异常元素依次为Pd、Pt、Au-Cu、Ni-As、Ag-Cd、... 大岩子-清水河地区的1∶5万Pt-Pd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大岩子Pt-Cu矿床的指示元素有Pd、Pt、Au、Cu、Ni、As、Ag、Cd、F、Hg、Pb、Zn、S和Se,地球化学异常具有水平分带的特征,即从矿床向外的异常元素依次为Pd、Pt、Au-Cu、Ni-As、Ag-Cd、F、Hg-Pb和Zn。试验研究表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是找寻Pt、Pd矿床的有效方法。推测西王庙周围有Pt、Pd矿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u矿床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异常 找矿
下载PDF
滇东Pt-Pd-Cu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永清 夏庆霖 刘红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滇东Pt-Pd-Cu含矿建造包括黑色页岩建造和玄武岩建造,黑色页岩建造由不同层位的黑色岩系组成。作者重点对元古宙昆阳群、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和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昆阳群黑色岩系以As、B(K≥5)显... 滇东Pt-Pd-Cu含矿建造包括黑色页岩建造和玄武岩建造,黑色页岩建造由不同层位的黑色岩系组成。作者重点对元古宙昆阳群、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和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昆阳群黑色岩系以As、B(K≥5)显著富集,Sb、Pd、Mo、Ag、U、Pt、V、Zn、W、Cu(K≥1.2)富集为特征;滇东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以Mo、Ag、U、As、V、B、Pd、Sb(K≥5)显著富集,Pt、Pb、Zn、W、Cu、Ni(K≥1.2)富集为特征;峨眉山玄武岩则以Pt、Pd(K≥5)显著富集,Au、Ag、Cu、Zn、Sb、B、U、V(K≥1.2)富集为特征。总之,分布于研究区不同层位的黑色岩系和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建造构成了该区贵金属(Pt、Pd、Ag、Au等)和有色金属(Cu、Mo、V等)元素成矿的初始矿源层,上述区域成矿要素最佳匹配地段是可能产出非传统贵金属(Pt、Pd、Ag、Au等)和有色金属(Cu、Mo、V等)矿床的潜在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pt-Pd-cu矿床 黑色页岩建造 峨眉山玄武岩 滇东 地球化学 矿性
下载PDF
添加钇对Pt-5Cu合金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宏中 罗圆 +5 位作者 魏燕 陈力 赵君 张诩翔 张贵学 胡昌义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56,共4页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方法制备了Pt-5Cu、Pt-4.9Cu-0.10Y和Pt-0.48Cu-0.20Y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仪及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Pt-Cu及Pt-Cu-Y合金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反射率。结果表明,钇对Pt-Cu...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方法制备了Pt-5Cu、Pt-4.9Cu-0.10Y和Pt-0.48Cu-0.20Y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仪及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Pt-Cu及Pt-Cu-Y合金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反射率。结果表明,钇对Pt-Cu合金的相结构无明显影响,当钇的添加量为0.20%时,Pt-Cu合金的晶粒尺寸显著细化,晶粒的平均尺寸由约150μm降至约80μm;细晶强化使Pt-Cu合金的维氏硬度显著增加到165;在可见光波段内,Pt-Cu及Pt-Cu-Y合金的反射率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u合金 添加钇 组织结构 维氏硬度 反射率
下载PDF
肿瘤靶向Pt‑Cu基纳米平台用于近红外二区光声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子良 曲波涛 +2 位作者 杨晓荣 刘玲 张瑞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91-2001,共11页
基于层层(LBL)自组装技术,在Pt-Cu纳米合金表面依次包覆带正电的聚赖氨酸(PLL)和带负电的透明质酸(HA),成功构筑Pt-Cu@PLL@HA纳米平台。HA不仅延长了纳米平台血液循环时间,还可实现肿瘤主动靶向作用,提升肿瘤部位富集效果。在肿瘤区域... 基于层层(LBL)自组装技术,在Pt-Cu纳米合金表面依次包覆带正电的聚赖氨酸(PLL)和带负电的透明质酸(HA),成功构筑Pt-Cu@PLL@HA纳米平台。HA不仅延长了纳米平台血液循环时间,还可实现肿瘤主动靶向作用,提升肿瘤部位富集效果。在肿瘤区域透明质酸酶(HAase)作用下HA快速降解,释放Pt-Cu@PLL(+)颗粒,有利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摄取。基于Pt-Cu合金良好的近红外二区(NIR-Ⅱ)吸收性能,实现了NIR-Ⅱ光声成像引导的NIR-Ⅱ光热高效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二区 光热治疗 光声成像 pt-cu合金 层层自组装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五星Cu-Ni-Pt-Pd矿床的PGE-A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光辉 梁树能 +3 位作者 孙景贵 陈冬 逄伟 常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对黑龙江省东部五星Cu-Ni-Pt-Pd矿床的矿体和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杂岩的PGE-Au以及铁族、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均以亏损Cr、IPGE和富集Ni、Co、Cu、Pt和Pd(Pt〈PD)为特征,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岩来自地幔部分熔融形成... 对黑龙江省东部五星Cu-Ni-Pt-Pd矿床的矿体和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杂岩的PGE-Au以及铁族、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均以亏损Cr、IPGE和富集Ni、Co、Cu、Pt和Pd(Pt〈PD)为特征,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岩来自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岩浆(房)演化以结晶分离为主,伴随熔离作用。结合地质和岩相学特征,初步确定铜镍硫化物矿化在岩浆熔离作用的基础上产生,而铂钯矿化则主要发生在岩浆期后,以热液交代作用为主产生。因此,五星矿床是一个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和铂钯热液型复合的内生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星cu-Ni-pt-Pd矿床 PGE-Au元素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黑龙江省东部
下载PDF
电化学去合金化Pt(Pd)-Cu对氧的电催化还原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瑞枝 Peter Strasser Michael Toney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应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备了表面覆盖有Pt(Pd)原子层的Pt(Pd)-Cu合金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0.1mol.L-1HClO4酸性溶液中对氧气电化学还原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同步辐射反常X-射线衍射法(Anomalous X-ray Diffraction,AXRD)和表面X-射线散射法(... 应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备了表面覆盖有Pt(Pd)原子层的Pt(Pd)-Cu合金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0.1mol.L-1HClO4酸性溶液中对氧气电化学还原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同步辐射反常X-射线衍射法(Anomalous X-ray Diffraction,AXRD)和表面X-射线散射法(Surface X-ray Scattering,SXS)从原子尺度研究了去合金化后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对比纳米颗粒、薄膜和单晶3种不同形式的去合金化Pt-Cu的结构和催化活性以及Pt-Cu和Pd-Cu两种不同合金薄膜的结构和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表面应力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而应力大小则与去合金化后所形成的表面Pt(Pd)层的厚度相关,材料尺寸和组成元素等都影响表面Pt(Pd)层的厚度.提出可利用调控材料表面的应力来设计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电化学还原 电化学去合金 pt(Pd)-cu合金 电催化剂
下载PDF
Pt/Al_2O_3和Pt-Cu/Al_2O_3催化CCl_4氢化脱氯反应
15
作者 张东宝 李明时 +2 位作者 鲁墨弘 朱建军 单玉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56-1160,共5页
制备了Al2O3负载Pt单金属催化剂和负载Pt-Cu双金属催化剂,比较了二者不同还原温度对其催化CCl4氢化脱氯反应性能的影响。单金属Pt催化剂上主要生成CHCl3,而双金属Pt-Cu催化剂上产物随催化剂制备时的还原温度不同而异,当催化剂经400℃用H... 制备了Al2O3负载Pt单金属催化剂和负载Pt-Cu双金属催化剂,比较了二者不同还原温度对其催化CCl4氢化脱氯反应性能的影响。单金属Pt催化剂上主要生成CHCl3,而双金属Pt-Cu催化剂上产物随催化剂制备时的还原温度不同而异,当催化剂经400℃用H2还原后产物主要为CHCl3,而当催化剂经800℃用H2还原后产物主要为CCl2CCl2。由于CCl4氢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催化剂表面局部过热使得在反应中生成的C2等产物聚合结焦,覆盖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通过加入甲醇作为稀释剂以带走部分反应热可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CHCl3的选择性,提高了CCl2CCl2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AL2O3 pt-cu/Al2O3 四氯化碳 氢化脱氯
下载PDF
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中fcc相扩散迁移率参数的优化与计算
16
作者 王翠萍 张炎财 +3 位作者 卢勇 蔺金燕 余涌 刘兴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4-749,共6页
利用DICTRA(diffusion controlled transformation)软件分别优化了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中fcc相扩散迁移率参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基于所优化的参数计算了扩散偶的浓度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 利用DICTRA(diffusion controlled transformation)软件分别优化了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中fcc相扩散迁移率参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基于所优化的参数计算了扩散偶的浓度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可知,本研究所优化的扩散迁移率参数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该研究为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t二元合金系 Pd-pt二元合金系 扩散迁移率参数 扩散系数 DICTRA
下载PDF
Pt-Cu-Zn/C催化加氢制备DSD酸工艺
17
作者 李文骁 李付刚 +2 位作者 闫士杰 鄢冬茂 白雪松 《染料与染色》 CAS 2014年第3期29-33,共5页
本文研究了4,4'-二硝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NS酸),在Pt/C催化剂存在下,Zn和Cu为抑制剂,水相体系中液相催化加氢制备DSD酸。Pt-Cu-Zn/C催化剂制备DSD酸具有很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能有效抑制苄基物及影响色度的杂质的生成。较佳的工... 本文研究了4,4'-二硝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NS酸),在Pt/C催化剂存在下,Zn和Cu为抑制剂,水相体系中液相催化加氢制备DSD酸。Pt-Cu-Zn/C催化剂制备DSD酸具有很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能有效抑制苄基物及影响色度的杂质的生成。较佳的工艺条件为:DNS酸钠盐质量浓度为12~20%、Pt/C催化剂量为硝基物的0.5~0.7%,反应温度40~60℃、pH4~6、氢气压力1.0 MPa。DNS酸转化率100%,DSD酸选择性98.5%以上,收率98%,DSD酸含量均达到95%以上(氨基值法),苄基物含量低于0.1%(外标法),色度低于0.2。新工艺生产每吨DSD酸产生废水12吨,废水COD值为24 mg/L,无色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u-Zn C催化剂 催化加氢 DSD酸
下载PDF
Pt、Cu电极上Fe(CN)_6^(4-)和SCN^-电化学行为的现场FTIR反射吸收光谱研究
18
作者 张久俊 陆君涛 +1 位作者 查全性 冯子刚 《分析测试通报》 CSCD 1989年第6期33-37,共5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电解池设计。对Fe(CN)_^(4-)和SCN^-在Pt、Cu电极上的吸附及电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电解池 红外反射光谱 电极
下载PDF
Cu-Mn-Pt/γ-Al_2O_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
19
作者 袁峻峻 林培琰 +1 位作者 孟明 俞寿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1-326,共6页
通过CO氧化活性测试,采用XRD、XPS、TPR等方法表征,研究了Cu-Mn-Pt/γ-Al2O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并对其固相结构和表面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氧化型CuMn/γ-Al2O3催化... 通过CO氧化活性测试,采用XRD、XPS、TPR等方法表征,研究了Cu-Mn-Pt/γ-Al2O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并对其固相结构和表面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氧化型CuMn/γ-Al2O3催化剂中Cu和Mn之间存在一定的活性增强效应,两种活性组分发生协同作用;(2)还原型Pt-Cu/γ-Al2O3和Pt-Mn/γ-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在系列中最高,Pt-Mn/γ-Al2O3的CO氧化活性增强效应最为显著.这与加人Pt后,Cu2+易被还原,Cu+明显增多有关;(3)同时含有Cu、Mn组分的几种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上Cu均有一定富集,加人Pt后,表相以Cu+为主.由于Cu-Mn-Pt三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不同,以致氧化活性相差很大,共浸制备较分浸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要好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氧化活性 富集 铜锰铂系列
下载PDF
低能Ar离子束辅助沉积Cu、Ag、Pt薄膜
20
作者 江炳尧 冯涛 +1 位作者 任琮欣 柳襄怀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采用低能Ar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在Mo/Si(100)衬底上分别沉积Cu、Ag、Pt薄膜。实验发现,若辅助轰击的Ar离子束沿衬底法线方向入射,当离子/原子到达比为0.2时,沉积的Cu膜呈(111)晶向,而Ag、Pt膜均呈(111)和(100)混合晶向。当辅助轰击的Ar... 采用低能Ar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在Mo/Si(100)衬底上分别沉积Cu、Ag、Pt薄膜。实验发现,若辅助轰击的Ar离子束沿衬底法线方向入射,当离子/原子到达比为0.2时,沉积的Cu膜呈(111)晶向,而Ag、Pt膜均呈(111)和(100)混合晶向。当辅助轰击的Ar离子束偏离衬底法线方向45°入射时,沉积的Cu、Ag、Pt膜均呈(111)择优取向。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能量为500eV的Ar离子入射单晶Ag所引起的原子级联碰撞过程,分别算得Ar离子入射单晶Ag(100)面、(111)面时,Ar离子的溅射率与入射角和方位角的关系。对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和薄膜表面的自由能对薄膜择优取向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辅助沉积 cu AG pt薄膜 择优取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