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官山自然保护区勺鸡冬季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鹏 顾署生 +3 位作者 黄晓凤 鲁长虎 姚小华 余泽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7-1262,共6页
2009年11月—2010年2月和2010年11月,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勺鸡冬季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共测量65个利用样方和等量对照样方的17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勺鸡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林型、海拔、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 2009年11月—2010年2月和2010年11月,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勺鸡冬季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共测量65个利用样方和等量对照样方的17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勺鸡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林型、海拔、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水源距离8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坡向、乔木种类、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5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勺鸡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栖息地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灌木数量、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草本盖度和草本种类,判别准确率达83.9%,可以较好地将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勺鸡冬季栖息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条件、隐蔽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勺鸡 栖息地选择 判别分析 冬季
下载PDF
3种雉科鸟类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周天林 韩芬茹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为了解勺鸡、雉鸡和石鸡血液生理参数的正常值及其特点,为人工饲养繁殖以及健康状况监测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常规方法,对人工饲养的3种雉科鸟类(勺鸡、雉鸡和石鸡)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 为了解勺鸡、雉鸡和石鸡血液生理参数的正常值及其特点,为人工饲养繁殖以及健康状况监测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常规方法,对人工饲养的3种雉科鸟类(勺鸡、雉鸡和石鸡)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体积及红细胞比容8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雉鸡的血小板明显高于勺鸡和石鸡(P<0.05);其它7项血液生理指标3种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勺鸡 雉鸡 石鸡 血液 生理指标
下载PDF
勺鸡、石鸡和天鹅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韩芬茹 周天林 《畜牧兽医杂志》 2006年第5期11-12,16,共3页
采用常规方法对人工饲养的3种鸟类(勺鸡、石鸡、天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6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天鹅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总数、红细胞比容... 采用常规方法对人工饲养的3种鸟类(勺鸡、石鸡、天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6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天鹅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总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体积最大,勺鸡次之,石鸡最小;红细胞沉降率石鸡最大,勺鸡次之,天鹅最小;白细胞总数及各类白细胞所占的比例3种鸟类之间差别不明显,白细胞体积天鹅最大,石鸡次之,勺鸡最小。种属不同是导致3种鸟血液生理常值差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勺鸡 石鸡 天鹅 血液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 被引量:6
4
作者 谢培根 胡娟 +6 位作者 陈昕旸 李耀宇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5-963,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活动节律研究中充分考虑季节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生态位分离 红外相机 白颈长尾雉 白鹇 勺鸡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勺鸡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
5
作者 周一凡 马宝莹 +6 位作者 莫麒颖 杜海红 肖爱刚 赵铁建 冯小梅 孙国明 赵大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开展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研究,研究期间共筛选出野生勺鸡独立有效照片218张,从中辨认出野生勺鸡266只次。研究发现:野生勺鸡呈现... 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开展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研究,研究期间共筛选出野生勺鸡独立有效照片218张,从中辨认出野生勺鸡266只次。研究发现:野生勺鸡呈现7种集群模式,以一雄一雌模式为主(χ^(2)=29.722,df=6,P<0.001);野生勺鸡呈昼行性活动,冬季核密度曲线为单峰型,其余3个季节均为双峰型,其活动高峰时间为,春季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夏季08:00~10:00时和12:00~14:00时,秋季07:00~09:00时和15:00~17:00时,冬季10:00~12:00时;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性别差异,其活动特点呈明显错峰现象,其中,秋季的日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日活动曲线的重叠面积比Δ=0.6655,P<0.001);勺鸡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活动均偏向集中在10~20℃温度区段和600~799 m海拔区段,而冬季的活动偏向集中在﹣9~0℃温度区段和800~999 m海拔区段,不同温度区段的活动强度(Friedman:χ^(2)=0.231,df=3,P>0.05)和不同海拔区段的活动强度(Friedman:χ^(2)=5.615,df=3,P>0.05)均无显著季节差异。本研究为今后野生勺鸡的生态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勺鸡 集群模式 时空活动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和MaxEnt模型的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勺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
作者 蒲发光 庞大鹏 +3 位作者 王兰荣 卢雨婷 黄嘉伟 张保卫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0-44,66,共6页
确定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是有效的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间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对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进行监测,确定44个勺鸡分布位点,结合14... 确定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是有效的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间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对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进行监测,确定44个勺鸡分布位点,结合14种环境因子构建MaxEnt模型,对区内勺鸡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勺鸡适宜栖息地面积59.46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45.29 km^(2),主要位于马鬃岭保护站南部、天堂寨保护站北部;勺鸡栖息地适宜性受气候和人为干扰因子影响较大,最冷季平均温度<2.5℃、远离居民点的区域为勺鸡的适宜栖息地。基于野外调查和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勺鸡的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大且质量较高,勺鸡对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较为敏感。为遏制保护区内勺鸡栖息地退化,提出了控制人为干扰、开展定期监测以及规划生态廊道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勺鸡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
下载PDF
基于自动录音技术研究三种雉类鸣叫特征和节律 被引量:4
7
作者 郝佩佩 张雁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2-559,共8页
自动录音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物种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测的设备。2019年4至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N,115°26′E)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环颈... 自动录音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物种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测的设备。2019年4至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N,115°26′E)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内布设了songmeter自动录音机,对三种雉类的鸣声进行为期2个月的连续收集。利用Kaleidoscope软件(Wildlife Acoustics公司,美国),对不同雉类鸣声进行了人工辅助的机器学习和自动识别,从录制的22536h录音数据中提取了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的鸣声。优化鸣声提取的时频参数后,勺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73.32%,探测率为52.91%;环颈雉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89.32%,探测率为67.36%;褐马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较低,仅为8.69%,探测率为58.54%。结合三种雉类的繁殖资料,揭示了三种雉类的鸣声节律:褐马鸡和环颈雉有早晚两个鸣叫高峰期,但高峰时段不尽相同,勺鸡只存在鸣叫早高峰;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在交配期、孵卵前期具有一个鸣叫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勺鸡 环颈雉 鸣叫节律 自动录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