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喂葛叶对豆天蛾幼虫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谢洁微 李雪玲 +4 位作者 施庆珊 吴俊松 朱剑锋 李锐明 胡文锋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目的】探究葛叶替代传统的大豆叶饲喂对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ingtauica)幼虫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大小一致、健康水平接近的0日龄豆天蛾幼虫,分别用葛叶(试验组)和大豆叶(对照组)饲喂,每组设置3个重... 【目的】探究葛叶替代传统的大豆叶饲喂对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ingtauica)幼虫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大小一致、健康水平接近的0日龄豆天蛾幼虫,分别用葛叶(试验组)和大豆叶(对照组)饲喂,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头幼虫,对比分析幼虫生长性能、存活率、饲料转化率、料重比、营养成分、肠道菌群多样性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大豆叶相比,饲喂葛叶的豆天蛾幼虫(25日龄)存活率(57.54%)和饲料转化率(0.24 g/g)更高、料重比(1.90 g/g)更低。饲喂葛叶的豆天蛾幼虫生长性能较好,葛叶组25日龄幼虫的平均体长(72.27 mm)、平均体宽(11.99 mm)和平均体重(7.34 g)均高于大豆叶组;幼虫(干重)粗蛋白(64.12%)、粗脂肪(18.15%)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37.72%)均高于大豆叶组。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葛叶组幼虫中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大豆叶组,主要包括厚壁菌门和多种有益菌属。【结论】综合考虑幼虫品质和经济效益,用葛叶替代大豆叶可以提高豆天蛾幼虫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幼虫 葛叶 大豆叶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多样性
下载PDF
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2
作者 洪森荣 尹明华 邵兴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8-464,508,共8页
探讨几种因子对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正交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的方法。野葛叶片和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70%酒精处理30 s后再用0.1%HgCl2处理15 min;野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0 mg.... 探讨几种因子对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正交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的方法。野葛叶片和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70%酒精处理30 s后再用0.1%HgCl2处理15 min;野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2,4-D 2mg.L-1,野葛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5 mg.L-1+6-BA1.0 mg.L-1+2,4-D 2 mg.L-1;暗培养更有利于野葛愈伤组织的诱导;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蔗糖浓度均为30 g.L-1;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6-BA3.0 mg.L-1,而野葛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NAA0.5 mg.L-1+KT2 mg.L-1;光照培养更有利于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芽的再分化;野葛叶片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5 mg.L-1+PP3330.5 mg.L-1,而野葛茎段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5 mg.L-1+PP3333.0 mg.L-1;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蔗糖浓度均为30 g.L-1;叶片再生苗移栽的最佳PP333浓度为1.0 mg.L-1,茎段再生苗移栽的最佳PP333浓度为3.0 mg.L-1;叶片和茎段再生苗的最佳移栽基质均为蛭石:珍珠岩(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葛 叶片 茎段 愈伤组织 高频再生植株
下载PDF
葛藤不同类型叶耐旱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崔宏安 刘莉丽 +2 位作者 陈铁山 刘浩凤 霍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211-2215,共5页
选取葛藤栅栏组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栅栏组织直径、海绵组织直径、气孔密度、表皮毛密度、维管束密度、主脉厚角组织层数等旱生指标,对葛藤的3个引种类型叶的旱生结构进行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3个类型的相对抗旱顺序为:美国葛藤优势... 选取葛藤栅栏组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栅栏组织直径、海绵组织直径、气孔密度、表皮毛密度、维管束密度、主脉厚角组织层数等旱生指标,对葛藤的3个引种类型叶的旱生结构进行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3个类型的相对抗旱顺序为:美国葛藤优势最强,粉葛次之,药葛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藤 类型 解剖结构 耐旱结构
下载PDF
葛(豆科)叶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孟奇 罗晓铮 王春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8-392,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葛(Pueraria lobata)叶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葛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只有一层表皮细胞,上表皮比下表皮厚。上、下表皮都有腺毛和非腺毛。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下表皮的气孔密度为(261±17)mm-2,上...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葛(Pueraria lobata)叶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葛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只有一层表皮细胞,上表皮比下表皮厚。上、下表皮都有腺毛和非腺毛。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下表皮的气孔密度为(261±17)mm-2,上表皮只有(6±3)mm-2。叶肉由两层栅栏组织细胞和一层海绵组织细胞构成。叶肉细胞中有丰富的叶绿体。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间有一层平行于叶脉的薄壁细胞。叶脉中含有大量的草酸钙晶体。葛叶的这些形态特征与其喜阳、耐旱的特点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解剖 气孔
下载PDF
光质对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洪森荣 尹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560-2560,2563,共2页
对不同光质诱导野葛叶片愈伤组织及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光对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蓝光下,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
关键词 野葛 叶片 光质 愈伤组织 可溶性蛋白
下载PDF
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洪森荣 尹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72-1272,1407,共2页
对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BA2 mg/L+NAA0.5 mg/L对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形成期间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
关键词 野葛 叶片 愈伤组织 可溶性糖
下载PDF
植物有效成分常规浸取的软测量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江洪 徐化能 何潮洪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3期669-670,共2页
目前植物药生产中缺乏在线监控手段,制约了植物药的发展。软测量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在植物药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医学价值较高的竹叶、葛根中黄酮类物质为对象,研究其常规浸取过程,并建立了植物有效成分浸取的... 目前植物药生产中缺乏在线监控手段,制约了植物药的发展。软测量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在植物药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医学价值较高的竹叶、葛根中黄酮类物质为对象,研究其常规浸取过程,并建立了植物有效成分浸取的软测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测量 竹叶 葛根
下载PDF
采石场高陡岩壁坡向对葛藤叶形态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8
作者 王佳欢 刘彦林 +4 位作者 曹鹤 杨新兵 赵迎雪 陈一凡 史宝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1,75,共6页
为探明采石场高陡岩壁不同坡向葛藤生长规律,分别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置生长坡面,比较坡向对葛藤生长高度、叶形态特征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葛藤累计高生长量东坡最大,5... 为探明采石场高陡岩壁不同坡向葛藤生长规律,分别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置生长坡面,比较坡向对葛藤生长高度、叶形态特征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葛藤累计高生长量东坡最大,5—10月份各坡向生长高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南坡、南坡、东坡、北坡、东坡和西坡。(2)叶形态特征中,南坡葛藤叶干物质质量分数最大为0.31 g·g^(-1),北坡葛藤叶片含水量最大为0.72 g·g^(-1),其他叶形态指标变化不显著。(3)叶光合特征中,葛藤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坡、南坡、西坡、北坡;胞间CO;摩尔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北坡、西坡、南坡、东坡;叶绿素质量分数东坡和北坡较高,南坡和西坡较低。(4)葛藤生长适宜性综合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坡、南坡、北坡、西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壁 葛藤 坡向 叶形态特征 叶光合特征
下载PDF
葛叶代用茶制备工艺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巧花 赵思远 +3 位作者 韩雪 任梦 陈芳 陈潇 《食品工业》 CAS 2022年第7期77-81,共5页
为了建立葛叶代用茶制备工艺、提高药食同源植物葛根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力度,以秦巴山区优质葛叶为原料,借鉴红茶、茯茶制备工艺制作葛叶代用红茶、茯茶,并对所制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主要理化成分及质量安全指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建立葛叶代用茶制备工艺、提高药食同源植物葛根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力度,以秦巴山区优质葛叶为原料,借鉴红茶、茯茶制备工艺制作葛叶代用红茶、茯茶,并对所制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主要理化成分及质量安全指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红茶工艺所制的葛叶红茶感官评价高于茯茶工艺所制葛叶茯茶,但两种工艺制备的葛叶红茶、葛叶茯茶都达到优等茶等级水平。所制葛叶红茶、葛叶茯茶茶样的水分、总灰分以及重金属元素Pb、As、Cd、Hg含量符合现行代用茶行业标准,两款茶都含葛根素(0.017~0.059 mg/g)、总黄酮(7.10~10.14 mg/g)和微量元素硒(0.013~0.180 mg/kg),且葛叶茯茶葛根素、总黄酮含量略高于葛叶红茶。由此可知:考虑感官品质特征,葛叶代用红茶品质较好,制备工艺简单;考虑葛根素和总黄酮活性成分含量,开发葛叶代用茯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叶 代用茶 葛叶红茶 葛叶茯茶 制备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