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d tomography of Crohn's disease:The role of three dimensional technique 被引量:1
1
作者 Siva P Raman Karen M Horton Elliot K Fishman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3年第5期193-201,共9页
Crohn's disease,a transmur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remains a difficult entity to diagnose clinically.Over the last decade,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CT) has become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noninvasive ... Crohn's disease,a transmur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remains a difficult entity to diagnose clinically.Over the last decade,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CT) has become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the small bowel,and has proved to be of signific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rohn's disease.Advancements in CT enterography protocol design,three dimensional(3-D) post-processing software,and CT scanner technology have allowed increasing accuracy in diagnosis,and the acquisition of studies at a much lower radiation dose.The cases in this review will illustrate that the use of 3-D technique,proper enterography protocol design,and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Crohn's disease are all critical in properly diagnosing the full range of possible complications in Crohn's patients.In particular,CT enterography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involvement of the small and large bowel(including active inflammation,stigmata of chronic inflammation,and Crohn's-related bowel neoplasia) by Crohn's disease,as well as the extra-enter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including fistulae,sinus tracts,abscesses,and urologic/hepatobiliary/osseous complications.Moreover,the proper use of 3-D technique(including volume rendering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as a routine component of enterography interpretation can play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diagnostic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s diseas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 dimensional TECHNIQUE Volume rendering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FISTULA Dose reduction
下载PDF
最大密度投影对CT肺癌普查小结节检出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柳学国 梁明柱 +3 位作者 王勇 陈翠芬 秦培鑫 何燕丽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0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单纯薄层(TS)和两者结合3种阅片方式对肺癌低剂量CT普查小结节检出的差异。方法:以TS、MIP、MIP+TS阅读连续100例低剂量CT肺癌普查者图像,分别记录肺结节的总数,并且根据密度(实性、部分实性、非实性)、大... 目的: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单纯薄层(TS)和两者结合3种阅片方式对肺癌低剂量CT普查小结节检出的差异。方法:以TS、MIP、MIP+TS阅读连续100例低剂量CT肺癌普查者图像,分别记录肺结节的总数,并且根据密度(实性、部分实性、非实性)、大小(≤4mm,>4mm)、部位(紧靠血管、远离血管胸膜、紧贴胸膜)进行分类比较。结果:MIP发现结节总数明显多于TS(85:38,P=6.8136E-9);前者发现实性(79∶28,P=3.5279E-11)及部分实性结节多于后者(4∶3),非实性结节少于后者(2∶7);前者对>4mm和≤4mm结节的优势均明显(21∶13与57∶15,P<0.05);前者对不同部位结节的检出率均能提高,其中紧靠血管结节(17∶5,P=0.0113)与非紧靠血管胸膜结节(54∶22,P=0.0162),均高于贴胸膜结节(14∶11);MIP+TS发现的结节比后两者多。结论:MIP+TS可以提高低剂量CT肺癌普查小结节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硬币病变 最大密度投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对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蒋钢 殷泽富 《齐鲁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23-25,28,共4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螺旋CT和薄层CT比较,评价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经常规螺旋CT或临床检查怀疑有肺微小结节浸润的病人,行多层螺旋CT平扫,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和多层厚多方位MIP重建,比较各种重... 目的通过与常规螺旋CT和薄层CT比较,评价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经常规螺旋CT或临床检查怀疑有肺微小结节浸润的病人,行多层螺旋CT平扫,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和多层厚多方位MIP重建,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微小结节的显示情况。结果6种图像中,3种MIP重建图像对结节的显示最好,5mm和10mm层厚MIP对微小结节的显示显著优于常规5和10mmCT和1.25mm薄层CT(χ2=4.20~9.20,P<0.05)。冠状位10mm与横轴位10mmMIP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χ2=1.3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的MIP重建图像对肺部微小结节的显示优于常规CT和薄层CT,它不仅能明确显示结节的存在,还可更为准确地显示结节的分布特点。冠状位重建可作为横轴位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最大密度投影 诊断
下载PDF
肺隔离症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尤正千 朱晓华 +1 位作者 邵江 马骏 《上海医学影像》 2003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 探讨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2002年间本院收治并经胸外科手术与病理和/或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成像(3D、MIP)证实的肺隔离症25例,分析其CT平扫、增强... 目的 探讨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2002年间本院收治并经胸外科手术与病理和/或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成像(3D、MIP)证实的肺隔离症25例,分析其CT平扫、增强、CTA及3D、MIP的诊断正确率。 结果 25例中发生于左肺下叶者19例,占76%;右肺下叶者6例,占24%;均为肺叶内型。25例共行CT扫描30次,其中单纯平扫14次,单纯增强10次,平扫+增强+CTA、3D、MIP重建6次。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14%、70%、和100%。 结论 CT检查,尤其是CT增强、CTA、3D.MIP重建是肺隔离症术前正确诊断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隔离症 CT 诊断 外科手术 病理学 治疗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肠克隆氏病中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卢娴 刘永浩 +6 位作者 张同华 陈建新 徐正道 蔡惠芳 胡翼江 陈瑛 顾佳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肠克隆氏病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已知或怀疑小肠克隆氏病患者行常规CT平扫加动态增强检查,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后处理。仔细观察肠壁异常、黏膜及黏膜下溃疡、肠周围血...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肠克隆氏病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已知或怀疑小肠克隆氏病患者行常规CT平扫加动态增强检查,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后处理。仔细观察肠壁异常、黏膜及黏膜下溃疡、肠周围血管、瘘道、脓肿等。结果:28例病人诊断为小肠克隆氏病,共发现54段小肠病变。在活动性病变中,22例34段病变小肠肠壁增厚和强化,3例病变小肠明显强化而没有肠壁增厚,16例小肠与肠系膜边界模糊不清,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厚,8例瘘管或瘘道形成,3例腹盆腔脓肿。在3例慢性感染性病变中,3例肠腔变形/狭窄,2例肠梗阻,1例穿孔,2例瘘管形成,1例合并硬化性胆管炎,1例合并肠淋巴瘤。结论: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克隆氏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A 三维重建 容积重现 最大强度投影 瘘管
下载PDF
基于肺区CT图像最大密度投影与深度卷积网络的慢阻肺识别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雅楠 齐守良 +4 位作者 庞浩文 李梦琪 王盈熹 夏书月 王琪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457-463,共7页
目的基于肺区CT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识别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21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01例,其中慢阻肺组101例... 目的基于肺区CT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识别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21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01例,其中慢阻肺组101例,健康对照组100例。研究对象均进行胸部薄层CT图像扫描及肺功能测试。首先,获取所有CT图像序列肺区的MIP图像;其次,以MIP图像为输入,基于改进的残差网络(ResNet)构建慢阻肺识别模型;最后,考察不同层数的ResNet模型对性能的影响。应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下面积(AUC)评估网络的识别效能。结果ResNet26的慢阻肺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1%、76.2%、76.0%、76.2%、76.0%,AUC为0.855(95%CI:0.799~0.901);ResNet50的慢阻肺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6%、76.2%、79.0%、78.6%、76.7%,AUC为0.854(95%CI:0.797~0.900);ResNet26d的慢阻肺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1%、83.2%、81.0%、81.6%、82.7%,AUC为0.885(95%CI:0.830~0.926)。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的基于肺区CT图像MIP与深度CNN的慢阻肺识别模型,可实现准确的慢阻肺识别,为慢阻肺早期筛查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神经网络(计算机)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最大密度投影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