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1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下载PDF
论苏轼与弥陀净土之交涉
2
作者 王培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元照等)三种因素的影响;苏轼的弥陀净土观兼摄有相与无相:一方面通过画弥陀像、做水陆道场、念佛诵经等有相功德荐亡亲友,往生净土;另一方面,通过诗文表现无相净土,强调净土的融通,即尘世为净土,从而契合至上玄理,愉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弥陀净土 西方公据 有相净土 无相净土
下载PDF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壁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玉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3,共5页
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正方兴未艾。近年以来,对该类图像在甘肃境内的流布,又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研讨,在媒体上发布了过去罕为人知的部分中小石窟或寺观壁画相关信息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正方兴未艾。近年以来,对该类图像在甘肃境内的流布,又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研讨,在媒体上发布了过去罕为人知的部分中小石窟或寺观壁画相关信息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笔者在查阅与拜读这些新资料、新成果时,发现甘肃境内中小石窟中现存西游记故事图像尚有个别遗漏,至今似未曾被收入,也未见公布。如张掖市肃南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画。笔者在前些时候有幸前往该石窟参观调查。现就此做初步介绍,权为其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市肃南县 上石坝河石窟 西游记故事壁画.
下载PDF
红螺寺僧史小考 被引量:3
4
作者 邢东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6,共9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佛道场,金元时期延续此风,至清代际醒大师而大盛,成为全国典范;红螺法系在金元时期属云门宗,清代属临济宗,法门特点为禅净双修;红螺寺的净土念佛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这里作为清修道场,在北京地区的佛教史上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螺山 红螺寺 佛教 净土 念佛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耿世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4) 被引量:2
6
作者 耿世民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共4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此外,旁边还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下载PDF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12,共4页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顗《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佛三昧 弥陀净土 净土十疑论 念佛宝王论 智顗 飞锡
下载PDF
圣德太子致隋国书与净土教在日本的传播
8
作者 韩昇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85-89,共5页
根据遣隋使的背景及其目的、净土教在日本的盛行以及日本对隋朝使节的热情接待,称隋朝为“西”,是一种褒义的双关语,既是方位的指称,又暗喻西方净土世界。在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外交辞令上,称隋朝为西方,既符合地理方位,又具有宗教赞誉,是... 根据遣隋使的背景及其目的、净土教在日本的盛行以及日本对隋朝使节的热情接待,称隋朝为“西”,是一种褒义的双关语,既是方位的指称,又暗喻西方净土世界。在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外交辞令上,称隋朝为西方,既符合地理方位,又具有宗教赞誉,是净土思想在外交上的具体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朝 日本 国书 净土教
下载PDF
略论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慧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通过对中晚唐时期民众弥陀信仰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当时世俗社会中弥陀净土信仰的特点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弥陀净土信仰 特点 原因
下载PDF
《大乘起信论》对净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响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93-97,共5页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步成熟,进而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一心(真如门)念佛熏习妄念(生灭门)达无念,进而起大乘之信心,入菩萨之行门。《起信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模式可看作净土宗心性思想及往生思想理论构架的一个缩影。两种思想体系在理论架构、修行模式及处理本体与现象关系采用之径路这几方面所具有的的共性,反映了唐以降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净土宗 念佛 一心二门
下载PDF
日本的阿弥陀净土图与敦煌的净土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百桥明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5,共12页
本文以呈现不同地域与时代的阿弥陀净土造型表现差异为目的,希望通过日本古代的作品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不同说明两国阿弥陀净土的造型差异及其背后不同的净土观。日本的净土信仰将"欣求净土,厌离秽土"看作一种并不遥远的理想... 本文以呈现不同地域与时代的阿弥陀净土造型表现差异为目的,希望通过日本古代的作品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不同说明两国阿弥陀净土的造型差异及其背后不同的净土观。日本的净土信仰将"欣求净土,厌离秽土"看作一种并不遥远的理想,持续地追求着。日本的净土图也正是这一追求的体现:净土就在身边。而敦煌以及中国的净土变却不表现阿弥陀如来、阿弥陀极乐净土与现世的自己及往生者的关系,现世的生命与死后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冷淡的。这一点可以说正是日本的阿弥陀净土绘画与敦煌的净土变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彼此不同净土观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的阿弥陀净土 敦煌净土变 净土观
下载PDF
莲池贤净圆融思想研究——以《阿弥陀经疏钞》为例
12
作者 林啸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58-64,共7页
在明末佛教诸宗交融与整合的背景下,云栖祩宏以极具圆融思想的《华严经》及华严宗思想诠解、发显净土之义,开贤净圆融之先河。他通过对《入法界品》性质的厘定、对华严圆顿教的发挥、对理事概念的新解、对一即一切的演绎等分别对净土宗... 在明末佛教诸宗交融与整合的背景下,云栖祩宏以极具圆融思想的《华严经》及华严宗思想诠解、发显净土之义,开贤净圆融之先河。他通过对《入法界品》性质的厘定、对华严圆顿教的发挥、对理事概念的新解、对一即一切的演绎等分别对净土宗的历史渊源、持名念佛、圆通内涵、心佛不二等理论进行了具体的疏通和解释,不仅为贤净会通塑造了成功的范例,而且构建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对明清以来探索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与复兴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祩宏 华严 净土 圆融思想 《阿弥陀经疏钞》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意涵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中华 《西夏研究》 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与不鼓自鸣的乐器、飞天和宫阙等图案相结合,创造出西夏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从装饰审美特征看,华盖既具有多样化的装饰功能,也有其紧密的装饰手法,使《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弥陀佛来迎图》 华盖意涵 净土信仰
下载PDF
明定陵出土佛菩萨像发簪研究
14
作者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孝靖皇后的两件立佛簪(J124:18、J124:2)应为阿弥陀佛接引像;另外两件鱼篮观音簪(J124:17、J125:14)和立佛簪(J124:18)的设计理念及组合方式相同,四件发簪均体现了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内涵。它们是孝靖皇后生前净土信仰的真实写照,这成为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陵 佛菩萨像发簪 孝端与孝靖皇后 阿弥陀佛接引像 净土信仰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隋唐西方净土变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治 《故宫学刊》 2018年第1期94-113,共20页
敦煌地处边鄙,能够侥幸逃脱历代兵燹的侵害,保存了中古时代大量的西方变图像,甚至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谱系。本文即是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研究前提之下,以西方变净土空间的表达作为文章的首脑与主干,在历史的纵轴上,主要谈敦煌隋唐西方变的... 敦煌地处边鄙,能够侥幸逃脱历代兵燹的侵害,保存了中古时代大量的西方变图像,甚至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谱系。本文即是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研究前提之下,以西方变净土空间的表达作为文章的首脑与主干,在历史的纵轴上,主要谈敦煌隋唐西方变的基本面貌、净土空间的发展演进规律及其背后潜在的弥陀净土义学影响。以中古时代中国人对极乐天国概念的理解、生成与转换作为落脚点,最终实现对图像寓意的合理解释。敦煌西方变净土空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而具体,由自然世界至人间寺院的发展历程,这种画面空间变化反映了伴随弥陀净土义学研究的推进,中古时代中国人对极乐世界的概念由虚幻化土转成真实报土并逐渐清晰、完善和丰富,至盛、中唐时宗教画师们基本完成了对理想天国的现实构建,并隐喻出人间佛寺即娑婆净土,依法修行才可往生极乐的终极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西方净土变 净土空间 弥陀净土义学
原文传递
初唐时期西方净土变与《观无量寿经》
16
作者 大西磨希子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195-223,479-480,共31页
序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1,至唐代开始出现描绘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的通壁巨幅画。对此我们今天的普遍认识是以松本荣一先生的《敦煌画的研究》2为基础,即描绘阿弥陀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相的"阿弥陀净土变相"是依据《阿弥陀经》... 序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1,至唐代开始出现描绘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的通壁巨幅画。对此我们今天的普遍认识是以松本荣一先生的《敦煌画的研究》2为基础,即描绘阿弥陀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相的"阿弥陀净土变相"是依据《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而画的,在此之上添加《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要素的则是"观经变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净土变 观经变 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 敦煌莫高窟 巨幅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