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Q value variations in the preparing pro-cess of rock rupture
1
作者 王彬 许昭永 +1 位作者 赵晋明 胡毅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4期122-127,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spectral amplitude ratio method'(SAR) , 'energy method'(EN) and 'coda wave method'(CW)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Q value variations of gneiss in the preparing rupt... In this paper, the 'spectral amplitude ratio method'(SAR) , 'energy method'(EN) and 'coda wave method'(CW)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Q value variations of gneiss in the preparing rupture process.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state of Q values by SAR features the shape of relative stability gradual increment to the maximum then decrement and final rupture.The variation state of Q values by EN is just contrary to that by SAR,i.e.with the shape of stability decrement increment and final rupture . The varation state of Q values by CW is similar to that by EN, its main frequency features the shape of relatively high value decrement to the minimum increment and final rupture.But to the high frequency (higher than the main frequency),the variation state of Q values features the shape of the stable value increment to the maximum decrement and final rup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by coda wave amplitude spectrum show that, when stress reaches 70% of rupture stress,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of S wave rapidly reduces( Q c increasing); at the time of impending the main rupture, the main frequency component reduces with a large scale( Q c increasing again),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ich causes the different variation states of two coda Q values.The result of amplitude spectra of P, S(initial wave) waves also show tha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icrocracks the frequency band of S wave turn to be narrow,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is reduced quickly, i.e. the S wave spectra have different variation states with different frequeny components. That is why the Q s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have different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turing process spectral amplitude ratio method energy method coda wave method q value.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Coda Atten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2 Qina (M_S= 5.4, 5.1) Earthquakes in WYEPSA
2
作者 Qin Jiazheng, Liu Zuyin, and Long Xiaofan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4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6年第2期47-58,共12页
Us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oda scattering from local earthquakes, we have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time-space variations of the attenuation rate β of coda amplitude and coda Qc-1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he Qina ... Us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oda scattering from local earthquakes, we have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time-space variations of the attenuation rate β of coda amplitude and coda Qc-1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he Qina earthquakes (MS5.4 and MS5.1) in Dec. 1992 in West Yunn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Study Area (WYEPSA).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rate of coda amplitude has remarkable regional inhomogeneity in the near-field (△ 【50 km) around the main shock: β = 0.0076 s-1 and Qc-1 = 0.0056 during the main shock while (3 = 0.0209 s-1 and Qc-1 = 0.0153 during the aftershock. The Qc-1 value shows an approximate 3-foid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shock. We have also obtained the regional averages of β = 0.0235 s-1 and Qc-1 = 0.0153, which show that the coda attenuation in surrounding areas (△ 】 50 km) far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did not change much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evolution of Qc-1 values of the main seismic sequence with time has pa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 character q value method of the coda wave Earthquake PRECURSOR Western-Yunnan SEISMOLOGICAL experiment site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资料研究宾川盆地浅层介质尾波Q值
3
作者 都燊 俞言祥 肖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1-1024,共14页
为得到更准确的浅部介质衰减参数,便于工程地震领域开展更精细的地震动模拟等研究,以气枪密集台阵资料为基础,联合天然地震资料,利用Sato单散射模型研究了云南宾川盆地浅层介质尾波衰减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频率的增加,尾波Q值Q_(c)整体... 为得到更准确的浅部介质衰减参数,便于工程地震领域开展更精细的地震动模拟等研究,以气枪密集台阵资料为基础,联合天然地震资料,利用Sato单散射模型研究了云南宾川盆地浅层介质尾波衰减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频率的增加,尾波Q值Q_(c)整体呈增加趋势,符合Q值的频率依赖关系。在空间上,该地区Q_(c)值分布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位于研究区中部宾川盆地的台站Q_(c)值较低,而位于研究区南西和北东方向的山地丘陵地区的台站Q_(c)值较高,与速度层析成像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区平均Q_(c)频率依赖关系为Q_(c)(f)=28.04f^(1.07),气枪震源密集台阵资料得到的Q_(0)值较天然地震得到的值更低,证明使用密集台阵资料得到的结果反映了更浅部介质的衰减特征,而更高的频率依赖指数η值意味着浅层介质的非均匀性高于深部介质,符合实际情况。宾川盆地Q_(0)值大于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中国大陆平均沉积层,而指数η小于松辽盆地和中国大陆,表明本研究所用资料反映的Q值信息介于近地表与深部介质之间。随着尾波流逝时间窗口的增大,Q_(0)逐渐增大,而频率依赖性降低。因此,在研究区尺度较小且选择的天然地震事件震级不高的情况下,需要选取较小的流逝时间窗口以确保满足研究需要。此外,局部地形和地震地质构造变化可能导致衰减参数和相应的标准差相差较大。使用气枪震源和近震资料配合小尺度密集台阵,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浅层介质衰减参数,为工程应用和浅部结构探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气枪震源 云南宾川盆地 Sato 单散射模型 尾波q
下载PDF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_0地震成像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建华 刘福田 +2 位作者 阎晓蔚 胥颐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44-1052,共9页
利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测量出的华北地区 5 6 0余条单台传播路径上平均Lg尾波Q0 值数据 (Q0 是1Hz的Q值 ) ,采用随机褶积模型和奇异值分解法 ,重建该地区地壳中Q0 的横向变化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地壳中Lg尾波Q0 值分布具有显著的横... 利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测量出的华北地区 5 6 0余条单台传播路径上平均Lg尾波Q0 值数据 (Q0 是1Hz的Q值 ) ,采用随机褶积模型和奇异值分解法 ,重建该地区地壳中Q0 的横向变化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地壳中Lg尾波Q0 值分布具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与地质构造明显相关 ,块隆区具有较高的Q0 值 ,例如 ,燕山造山带、太行山块隆、鲁西隆起 ;华北平原区表现为低Q0 值分布 ,例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济阳坳陷 ,二者界限分明 .结合研究区内的大地热值分布研究表明 ,低Q0 值区大都处于高热流区 ,这可能是地壳内热物质的活动有关 .虽然华北地区Lg尾波Q0 值高、低分区明显 ,但是 ,从总体上应该属于低Q0 值异常区 ,也就是说 ,该区的地壳是高地震波衰减区 ,这可能是该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而使地壳减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LG尾波 Lg尾波q0 地震波衰减成像 横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的测量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建华 刘福田 +2 位作者 阎晓蔚 胥颐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2-831,共10页
利用 1989~ 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 3.0级的地震事件 ,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 ,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 ,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 ,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 (Q =Q0 fη ,Q0... 利用 1989~ 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 3.0级的地震事件 ,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 ,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 ,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 ,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 (Q =Q0 fη ,Q0 是 1Hz的Q值 ,η是Q值与频率相关系数 ) ,进而获得该地区Q0 和 η的空间分布 .测量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地壳Lg尾波Q0 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与该地区地壳的速度分布基本一致 ,表现为与该地区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的一致性 ,即传播路径位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隆起区为高Q0 值分布 ;传播路径位于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等平原区表现为低Q0 值 ;传播路径位于隆起区和坳陷区二者之间 ,其Q0 值也介于二者之间 ,说明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没有很大的阶跃式变化而使波导遭到破坏 ,Lg尾波Q0 值基本上反映了地壳内介质滞弹性的固有衰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事件 Lg尾波q 数字化台网 SSR法 地震波衰减
下载PDF
安徽霍山窗重复地震尾波Q_c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3 位作者 程鑫 韩立波 陈安国 倪红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16-3424,共9页
本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霍山窗重复地震对,进一步在重复地震对中搜索重复地震序列.人工挑选了一条时间在上覆盖2009年且时间分布相对理想的由8个重复地震组成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EarthquakeSeries,RES).挑选1个重复地震作... 本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霍山窗重复地震对,进一步在重复地震对中搜索重复地震序列.人工挑选了一条时间在上覆盖2009年且时间分布相对理想的由8个重复地震组成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EarthquakeSeries,RES).挑选1个重复地震作为参考对象,使用前人提出的滑动窗口谱振幅比方法计算其它7个重复地震与该地震的尾波Qi。值的变化量△Qc-1,结果发现在2009年的3次重复地震尾波Qc-1值的变化量△Qc-1比2008年和2010年有明显增大,即尾波Qc从2009年开始出现明显降低,2010年后恢复;若换算成Qc值的变化其增幅可达11%~21%.然而在2009年霍山窗及附近地区并未发生中强地震,而是伴随尾波Qc值增加出现了小震活动增强的现象.结合地球动力学知识和前人对中国大陆东西部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及时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霍山窗重复地震尾波Qc值的变化与前人研究的震前地震孕育导致的尾波Qc值变化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是受到大陆西部物质东移和应力向东传递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霍山地区地壳应力的变化,因而引起尾波Qc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窗 重复地震 尾波qc值变化 滑动窗口谱振幅比
下载PDF
岫岩陨石坑三维Q值层析成像 被引量:13
7
作者 樊计昌 刘明军 +2 位作者 赵成彬 海燕 莘海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67-2375,共9页
到2009年为止,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钻探角度推断并证实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环形构造为陨石撞击而成,但该坑的深部构造及整体特征仍有待地球物理方法来确认.本文从地震勘... 到2009年为止,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钻探角度推断并证实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环形构造为陨石撞击而成,但该坑的深部构造及整体特征仍有待地球物理方法来确认.本文从地震勘探角度利用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首次对岫岩坑的地震波衰减结构进行了研究,以便对该撞击构造有个整体认识.Q值结构对了解地壳的非弹性性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基于吸收特征时间t^*的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计算了岫岩坑地震折射方阵的观测数据的振幅谱,并通过拟合振幅谱得到了反映地震波衰减的t^*,利用t^*通过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坑的三维Q值结构.结果表明:该陨石坑内从地表到深度100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上部107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深度100t300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下部厚度为188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深度300700m的Q值层对应角砾岩堆积透镜体下面的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程度较低的撞击破碎层.大约250m深处的波阻抗界面与地质钻孔的260m深处的陨石冲击分界面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撞击坑 三维q值层析成像 吸收特征时间 q值结构 地震波形 岫岩
下载PDF
Q值研究动态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彦 苏有锦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5-389,共5页
随着人们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 ,反映地球介质特性的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不仅利用天然地震波对Q值进行测量 ,还在实验室内对地震波的衰减理论和测量Q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天然地震波测量Q值的主要方法有 :利用... 随着人们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 ,反映地球介质特性的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不仅利用天然地震波对Q值进行测量 ,还在实验室内对地震波的衰减理论和测量Q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天然地震波测量Q值的主要方法有 :利用地球自由振荡资料、利用体波、利用面波和利用尾波来研究Q值。而实验室中对地震波衰减的研究为衰减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研究都不断地加深了我们对于地球内部介质的特性及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 天然地震波 衰减理论
下载PDF
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业君 黄耘 +3 位作者 王斌 王俊 李锋 江昊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33,共10页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开展了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总体上属于高Q值地区,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本文对台站相对较密、地质构造特点明显...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开展了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总体上属于高Q值地区,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本文对台站相对较密、地质构造特点明显、尾波Q0计算结果较为集中的四个区域分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江苏四个区域的Q值与频率的特征关系。苏南至长江口和茅山断裂带附近为江苏的高Q值地区,苏中至沿岸为低Q值地区,苏北连云港及附近处于Q值中等水平地区。对照江苏四个Q值不同分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分析,Q值、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q 衰减 Aki单次散射模型 江苏地区
下载PDF
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卫明 刘秀景 马禾青 《华南地震》 2002年第1期23-27,共5页
应用宁夏 9个台站 1986年后记录的宁夏及邻区 132次地震的 2 0 0条DD - 1仪模拟记录 ,对宁夏及邻区的分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分区尾波Q值主要与地质构造有关。Q值相对较低的区域为吉兰泰盆地 ,银川盆地南段的吴忠、灵武 ,阿... 应用宁夏 9个台站 1986年后记录的宁夏及邻区 132次地震的 2 0 0条DD - 1仪模拟记录 ,对宁夏及邻区的分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分区尾波Q值主要与地质构造有关。Q值相对较低的区域为吉兰泰盆地 ,银川盆地南段的吴忠、灵武 ,阿拉善左旗西南 ,中卫至海原之间 ,吴忠、灵武至盐池之间 ;相对较高的区域为乌海及附近 ,贺兰山、永宁至大武口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q DD-1仪模拟记录 分布特征 宁夏 地震波形
下载PDF
应用Sato模型探究宁夏区域尾波Q值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锦玲 朱新运 +1 位作者 马起杨 金春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83,共10页
选取2005—2014年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889次M_L≥2.0地震的近场台站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这些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通过Sato模型计算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_c(f)值;拟合Q_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研究宁夏不同区域尾波衰减Q... 选取2005—2014年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889次M_L≥2.0地震的近场台站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这些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通过Sato模型计算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_c(f)值;拟合Q_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研究宁夏不同区域尾波衰减Q_c(f)的变化特征。本研究根据噪声条件及计算要求从近场14个台站中挑选出3 261条三分向记录,计算尾波衰减参数,得到宁夏全区域Q_c(f)随频率的变化为Q_c(f)=(39.23±9.68)f^(0.979±0.083);结合研究区同期地震活动水平及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及南部三个次级区域;对应三个次级区域分别拟合Q_c(f)对频率的关系为Q_c(f)=(43.05±11.05)f^(0.952±0.083);Q_c(f)=(38.76±9.15)f^(0.974±0.078);Q_c(f)=(37.03±7.99)f^(1.002±0.081)。结果表明:整体上宁夏地区为高衰减低频率依赖性区域,宁夏北区、中部及南区尾波Q0值依此降低,对频率的依赖性指数表现出负相关关系。数据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强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模型 尾波 q 衰减参数 地震活动性 宁夏区域
下载PDF
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壳Q值的方法和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周连庆 赵翠萍 +2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郑斯华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2期1-11,共11页
从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天然地震的体波、尾波、Lg波开展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的方法和动态,阐述了各种方法的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等,并展望了利用天然地震研究介质Q值的趋势。
关键词 地震波衰减 品质因子q 体波 尾波 LG波
下载PDF
青海玉树单台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培玲 孙洪斌 陈玉华 《高原地震》 2007年第3期21-24,共4页
利用玉树单台记录到的2006年7月19日玉树Ms5.4级地震序列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不同频率下该序列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将数字地震资料应用到地震预报工作中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数字地震波 玉树地震序列 尾波q
下载PDF
新源、和静地震序列尾波Q值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吉泽 宋春燕 《内陆地震》 2013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利用新源单台记录到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以及震前的数字地震波资料,分析地震前后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地震前后Q值有明显变化,而随着强震后能量的释放,Q值趋于平缓。通过对Q值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地震... 利用新源单台记录到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以及震前的数字地震波资料,分析地震前后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地震前后Q值有明显变化,而随着强震后能量的释放,Q值趋于平缓。通过对Q值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地震预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MS6 6地震 数字地震波 尾波q
下载PDF
利用Sato模型研究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师海阔 曾宪伟 +1 位作者 田小慧 张立恒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1期22-29,共8页
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清晰、噪声水平满足计算条件的ML≥2.0地震,计算宁夏及邻区各区域尾波Q值,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研究区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整体呈北高... 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清晰、噪声水平满足计算条件的ML≥2.0地震,计算宁夏及邻区各区域尾波Q值,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研究区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整体呈北高南低分布;吴忠、灵武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与该区域存在高速区相对应;阿拉善左旗西南尾波Q值较低;盐池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对应该区稳定的地质构造;中卫、海原及附近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认为与该区域地壳深部的高温度与高热流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及邻区 SATO模型 尾波q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海原西断层松山附近地区微震尾波Q值──中法合作数字微震监测台(网)应用之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荣代潞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6-31,共6页
利用中法合作建立的微震数字地震台的资料研究了海原西断层松山附近地区的微震尾波的衰减特征.计算了170次地震的7个频带的尾波Qc值,得出该地区尾波衰减可用Qc=52f1.09表示,表明这个地区是构造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
关键词 微震观测 尾波 q值法 断层 地震观测 监测台
下载PDF
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衰减Q值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培玲 郭葆庆 李国佑 《高原地震》 2011年第1期16-19,共4页
利用大柴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的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 利用大柴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的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衰减 地震序列 尾波 q 大柴旦地震序列
下载PDF
基于sato模型的山西北部地区尾波Q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靳玉科 梁向军 +3 位作者 贾海玉 侯玉文 马金平 张青玄 《山西地震》 2012年第4期12-15,共4页
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山西北部(北纬380~410)2001年至2011年13个数字遥测子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40 s时尾波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山西北部地区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其中,阳原台Q0值最高,大同台Q... 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山西北部(北纬380~410)2001年至2011年13个数字遥测子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40 s时尾波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山西北部地区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其中,阳原台Q0值最高,大同台Q0值最低。研究区多数台站都表现为低Q0值,高η值,符合Q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构造活动强烈;另外,研究区大同台、右玉台和偏关台相对于本次研究的其他台站为低Q0值区,这一区域正好位于我省西北部NNE走向的口泉活动断裂处,中间以盆地为分割,与恒山、六棱山断裂分开,表明研究结果与研究区活动断裂和沉积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模型 山西北部 尾波q
下载PDF
用CT技术反演面波Q值空间分布及其研究前景(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履灿 吴建平 +1 位作者 郭勤 吴雄斌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1992年第4期40-45,共6页
本文运用CT技术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空间分布,采用在医学上X—CT技术中的卷积反投影方法,引用 Radon 变换反演和图像重建方法来拟合地壳面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600次地震实际的2200条地震波射线的面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实际地壳... 本文运用CT技术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空间分布,采用在医学上X—CT技术中的卷积反投影方法,引用 Radon 变换反演和图像重建方法来拟合地壳面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600次地震实际的2200条地震波射线的面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实际地壳 Q 值反演,首先获得四川盆地附近:北纬26°—34°,东经103°—112°范围的面波 Q 值分布,作出该区 Q=210-255的等值线图,其平均 Q 值为225,在四川盆地中部面波 Q 值偏高,这可能与该盆地中部沉积物介质比较均匀,非弹性成分较少有关。然后以上述经纬度范围的四川盆地为基地,将面波扫描的方框分别向北、向南、向西、向东移动各2度,再做四次 Q 值成像,取其中间重迭部位,计算 Q 值的平均值及其残差,得每经纬度为半度的像素中观测误差的空间分布图。求得该范围的平均误差为8%。进一步将平面范围地震面波 Q 值成象扩大成球面上的投影成像:系将上述单框 Q 值图像沿经纬度方向各移动2度进行叠加,使若干个平面小单框复盖在预想的球面上的大区域上,除去边缘部分之外,在该范围的经纬度网上都叠加有一个以上的 Q 值数据,通过计算每个网点上的平均 Q 值及其标准误差的等值线,可获得球面上大范围的 Q 值成象图。得到了7×7框范围内的面波 Q 值分布图。本文探讨了 Q值成像在改进面波震级标度和解释地震震级的路径校正值以及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卷积反投影 地震面波 q值空间分布
下载PDF
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婷 董建辉 王晓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固定尾波窗长,计算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间和空间上分析Q值分布特征,结果显示,Q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较长孕震时间上呈现降...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固定尾波窗长,计算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间和空间上分析Q值分布特征,结果显示,Q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较长孕震时间上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发震的过程,且中强震易发生在Q值高低值交界区偏高值一侧,震群易发生在Q值相对较低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模型 尾波q 时空分布特征 孕震过程 中强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