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准则下的最优double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华 覃红 《应用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7-992,共6页
最近,Q准则被用来研究设计在模型未知前提下的投影效率,并用它作为因子筛选准则来筛选最优的设计.本文里,我们将讨论double设计D(d)与其初始设计d的Q准则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double设计 部分因析设计 q准则 极大模型
原文传递
多元广义岭估计及K值选取的Q(C)准则 被引量:6
2
作者 曾志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5-33,共9页
本文采用广义岭估计β~*(K)来估计多元线性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Vec(B),通过K值的选取,可使均方误差MSE小于LS估计的MSE。分析了广义岭估计中根据MSE准则选取K值存在的主要缺陷,从理论上证明了选取K值的新准则——Q(C)准则的优良性,并给... 本文采用广义岭估计β~*(K)来估计多元线性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Vec(B),通过K值的选取,可使均方误差MSE小于LS估计的MSE。分析了广义岭估计中根据MSE准则选取K值存在的主要缺陷,从理论上证明了选取K值的新准则——Q(C)准则的优良性,并给出了实际应用Q(C)准则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岭估计 q(C)准则 均方误差
下载PDF
Q和Q_B准则在Double设计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裕 鲁倩 覃红 《应用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3-47,共5页
一阶回归模型通常用来从众多因子当中筛选出效应显著的因子,而Q和QB准则能够比较简单地从众多合格的拟合子模型中找出最优设计.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极大模型为一阶回归模型时,初始设计d分别与Double设计d dd-d,完全反转设计d-d,设计dd11-... 一阶回归模型通常用来从众多因子当中筛选出效应显著的因子,而Q和QB准则能够比较简单地从众多合格的拟合子模型中找出最优设计.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极大模型为一阶回归模型时,初始设计d分别与Double设计d dd-d,完全反转设计d-d,设计dd11-dd22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Q和QB准则下的最优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设计 qqB准则 HADAMARD矩阵 极大模型
下载PDF
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耿坤 孙治谦 +2 位作者 李腾 孙铭泽 王振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204,共12页
为探究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场特性,了解短路流这一特殊流型对其性能影响,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离散颗粒模型对气、液两相流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Q准则对涡流特征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一级旋流管内流动特... 为探究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场特性,了解短路流这一特殊流型对其性能影响,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离散颗粒模型对气、液两相流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Q准则对涡流特征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一级旋流管内流动特性与传统旋流分离器相似,增加二级旋流管使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形成了大量的局部二次涡流。当入口气速为7 m/s时,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中一级旋流区内短路流流量高达入口流量的70.28%;增设二级旋流管对改善分离器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两级分离后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对直径6μm以上的液滴能够实现完全分离。本研究为气-液旋流分离器的结构开发和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 流动特性 q准则 短路流
下载PDF
双吸泵作液力透平叶轮内非定常流动DMD分析
5
作者 苗森春 刘乐琪 +2 位作者 王晓晖 杨军虎 吴江波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158,共9页
为了精确分析双吸泵作液力透平叶轮内的非定常流动特性,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对一个周期的非定常速度场进行动态模态分解(DMD),并结合Q准则,得到前4阶主要模态及其相应的时空信息。分析结果表明:DMD方法将叶... 为了精确分析双吸泵作液力透平叶轮内的非定常流动特性,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对一个周期的非定常速度场进行动态模态分解(DMD),并结合Q准则,得到前4阶主要模态及其相应的时空信息。分析结果表明:DMD方法将叶轮内复杂的流场特征分解为动静干扰模态、基本模态和耗散模态。其中动静干扰模态占主导地位,频率为叶轮旋转频率,反映出叶轮内流动受静止部件干扰的流动特征,涡结构主要为点状涡和不连续的管状涡;基本模态频率为0Hz,反映出叶片流道几何特征引起的稳态流场特征,涡结构主要为连续的管状涡;3阶及4阶模态为耗散模态,反映出叶轮内流动受静止部件干扰,在叶片上产生的流动分离及不稳定涡结构脱落的特征,以片状涡和不连续的管状涡为主。在特定频率下DMD方法可以对叶轮流场结构进行分解,能够清楚地分析双吸泵作液力透平叶轮内复杂流场的非定常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泵作液力透平 非定常流动 动态模态分解 相干结构 q准则
下载PDF
多元广义岭估计确定偏参数的两种准则 被引量:4
6
作者 苏文希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2期66-73,84,共9页
本文给出广义岭估计β(K)的偏参数K选择的D(Q)准则和均方误差无偏估计的极小化准则,以及偏参数K的最优解公式.它使广义岭估计β(K)的均方误差(MSE)明显小于 LS估计β的 MSE.从而提高了广义岭估计的拟合精确度... 本文给出广义岭估计β(K)的偏参数K选择的D(Q)准则和均方误差无偏估计的极小化准则,以及偏参数K的最优解公式.它使广义岭估计β(K)的均方误差(MSE)明显小于 LS估计β的 MSE.从而提高了广义岭估计的拟合精确度.最后给出一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广义岭估计 均方误差无偏估计 残差增量 偏参数 D(q)准则 极小化准则
下载PDF
波浪与新型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斌 尹龙斌 +2 位作者 黄姣凤 熊凯 蒋昌波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是基于圆筒、板式结构的一种复合式新型结构型式;基于不可压缩两相流模型建立三维数值波浪水槽,通过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湍流封闭,并采用TruVOF方法捕捉自由液面,开展波浪与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探... 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是基于圆筒、板式结构的一种复合式新型结构型式;基于不可压缩两相流模型建立三维数值波浪水槽,通过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湍流封闭,并采用TruVOF方法捕捉自由液面,开展波浪与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探究相对排间距、开孔率对新型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消浪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后排开孔圆筒防波堤附近的复杂水动力现象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工况范围内,沿程平均波高随相对排间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增大,周期对沿程平均波高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当B/D=9,e=23.11%时,新型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消浪效果最优,反射系数在0.4~0.46之间,透射系数在0.3~0.35之间,耗散系数在0.8~0.85之间;自由液面破碎、水气掺混、环状涡运动演化是新型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紊动耗能消波的主要原因;相对排间距会引起后排防波堤附近涡量分布以及剪切层形态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的紊动特性,影响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消浪特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型双排开孔圆筒防波堤工程设计与消浪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浪特性 流动特性 射流 剪切层 q准则 环状涡
下载PDF
径流式液力透平尾涡流动机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晓晖 杨浩 +3 位作者 苗森春 张兴杰 蒋虎忠 张凯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2,共8页
液力透平叶轮出口处存在大尺度螺旋形尾涡,对机器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有影响。为分析液力透平尾涡流动机理,利用Q准则识别提取尾涡结构,并对其速度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尾涡旋向与叶轮相反,其涡核半径约为叶轮出口半径的1/3,且在涡核中... 液力透平叶轮出口处存在大尺度螺旋形尾涡,对机器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有影响。为分析液力透平尾涡流动机理,利用Q准则识别提取尾涡结构,并对其速度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尾涡旋向与叶轮相反,其涡核半径约为叶轮出口半径的1/3,且在涡核中心发现了逆流区。根据叶轮出口处尾涡切向速度沿半径分布规律,可将尾涡流动分为涡核心区和涡衰减区,涡核心区内,切向速度沿半径急剧增加,在涡核半径处达到最大,在涡衰减区缓慢下降,在管壁处其值约为峰值的一半。沿着流动方向,尾涡切向速度分布逐渐平缓,且其峰值所在位置逐渐向管壁处移动。涡核心区内以切向速度动能损失为主,是引起液力透平水力损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透平 旋涡 q准则 内流场 水力损失
下载PDF
不同侧风类型影响下的飞机尾涡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潘卫军 罗昊天 +2 位作者 罗玉明 王靖开 姜沿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47-1759,共13页
在航空飞行中,低空风切变极易对处在起飞爬升或进近着陆阶段的飞机带来安全隐患,严重时会导致飞机失速甚至坠毁。低空风切变往往还具有持续时间短、尺度小、突发性强等特点。因此在中国民航和通用航空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飞机遭... 在航空飞行中,低空风切变极易对处在起飞爬升或进近着陆阶段的飞机带来安全隐患,严重时会导致飞机失速甚至坠毁。低空风切变往往还具有持续时间短、尺度小、突发性强等特点。因此在中国民航和通用航空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飞机遭遇低空风切变的数值模拟仿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采用SST模型并使用FLUENT计算尾涡演化,通过构建H-B尾涡耗散二维模型,应用ANSYS FLUENT UDF(user defined function)编译环境侧风不同的7种情况进行尾涡耗散机理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成都双流机场实地探测的尾涡发现在非线性垂直切变影响下侧风和涡诱导速度的叠加会导致尾涡对周围的压力分布不对称,引起尾涡对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尾流 侧风 环量 q准则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核主泵惰转过程叶轮压力脉动及泵内部流动规律
10
作者 刘安林 叶道星 +5 位作者 罗逸民 陈俊霖 余波 赖喜德 吴锦琛 翟凤丽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88-1095,1103,共9页
为研究惰转过程核主泵内部的流动规律,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核主泵内部流场进行计算,得到不同惰转流量时间(T_(Qi))下叶轮流道内压力脉动的时频特性.对叶轮压力脉动进行小波变换分析,并采用第二代涡识别方法Q准则对不同工况下各过流部... 为研究惰转过程核主泵内部的流动规律,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核主泵内部流场进行计算,得到不同惰转流量时间(T_(Qi))下叶轮流道内压力脉动的时频特性.对叶轮压力脉动进行小波变换分析,并采用第二代涡识别方法Q准则对不同工况下各过流部件进行涡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在惰转过程中,惰转初期压力脉动系数最大变化发生在导叶中部,随后最大变化率发生在叶轮与导叶的动静交界面,最后压力脉动变化趋于稳定;随着叶轮转速和流量逐渐减小,导叶做功区域向出口附近转移;隔舌部位由于结构特殊所受冲击较大,附近有回流产生,并有向流道中部扩散的迹象;压力脉动趋于稳定值,主要频率向低频转移,各部件流道内压力脉动规律性逐渐被破坏,其中导叶流道规律性变化趋势较为平缓;流道内的部分强涡区域呈现分离脱落迹象,并且数量逐渐减少;压水室内的涡核主要集中于左侧,与叶轮旋转方向有关.研究可为核主泵在惰转特性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泵 惰转过程 压力脉动 小波变换 q准则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涡发生器安装位置对风力机翼型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戴丽萍 焦建东 +2 位作者 李新凯 康顺 赵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6-281,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带/不带涡发生器的翼型流场进行计算,并与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3种不同弦向位置涡发生器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安装位置的涡发生器均可有...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带/不带涡发生器的翼型流场进行计算,并与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3种不同弦向位置涡发生器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安装位置的涡发生器均可有效推迟失速攻角及提高最大升力系数,但由于位置不同,产生的诱导涡的强度有较大差别,并对速度型线产生较大影响,最终导致翼型气动特性上的差异。在3种弦向位置中,20%弦向位置可取得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翼型 流动控制 涡发生器 弦向位置 诱导涡 涡通量q准则
下载PDF
基于熵产的离心泵流动损失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任芸 朱祖超 +2 位作者 吴登昊 祝之兵 李晓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6-272,共7页
离心泵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领域,其内部的流动损失特征尚未被完全揭示。为了揭示离心泵内部流动损失机理,本文以1台带诱导轮的离心泵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熵产理论和Q准则对不同转速和工况下的离心泵内部各个部件的流动损... 离心泵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领域,其内部的流动损失特征尚未被完全揭示。为了揭示离心泵内部流动损失机理,本文以1台带诱导轮的离心泵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熵产理论和Q准则对不同转速和工况下的离心泵内部各个部件的流动损失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局部熵产和壁面熵产值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与湍流耗散熵产和直接耗散熵产相比,壁面熵产所占的比率最高。腔体、蜗壳和叶轮是离心泵内部能量损失的核心区;叶轮内部的大量涡流和流体对叶片的冲击是造成叶轮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叶顶泄漏涡是引起诱导轮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叶轮 转速 能量损失 熵产 q准则 涡核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带凸形叶片侧流道泵内部旋涡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帆 魏雪园 +3 位作者 陈轲 袁寿其 王业芳 陈红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2,共8页
侧流道泵是一种超低比转数径向式叶片泵,流体在侧流道泵中以螺旋形轨迹运动,整个流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三维湍流形式,存在着大量的轴向、径向旋涡。为了研究侧流道泵的内部旋涡特性,以带凸形叶片侧流道泵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 侧流道泵是一种超低比转数径向式叶片泵,流体在侧流道泵中以螺旋形轨迹运动,整个流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三维湍流形式,存在着大量的轴向、径向旋涡。为了研究侧流道泵的内部旋涡特性,以带凸形叶片侧流道泵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试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基于数值模拟,利用Q准则对其内部涡旋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了涡团分布和涡量波动等特征。结果表明:增加凸形叶片可以扩大侧流道泵的高效区,拓宽侧流道泵的应用范围;带凸形叶片侧流道泵内部涡团主要存在于叶轮流道内,且大部分位于叶轮进出口区域附近及叶轮根部处;随着流量的增加,除了叶轮进口区域,侧流道泵叶轮内涡团变小,且数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流道泵 凸形叶片 旋涡 q准则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大涡模拟的平屋盖锥形涡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秋胜 刘顺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2-79,共8页
采用大涡模拟(LES)对平屋盖建筑受45°风向角作用下的表面风荷载问题进行了非稳态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得出,大涡模拟能较好地捕捉到建筑物顶面出现的锥形涡及其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锥形涡作用下建筑物顶面平... 采用大涡模拟(LES)对平屋盖建筑受45°风向角作用下的表面风荷载问题进行了非稳态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得出,大涡模拟能较好地捕捉到建筑物顶面出现的锥形涡及其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锥形涡作用下建筑物顶面平均风压与脉动风压的分布,以及加设分隔挡板和不同高度的女儿墙对屋面风压分布和旋涡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Q准则的旋涡判别法可以较好地识别斜风向下屋面形成的锥形旋涡;在背风区锥形涡与侧面脱体涡相互作用并脱落,其影响将反馈至屋面旋涡上导致屋盖两个锥形涡强度以屋面对角线为轴交替波动,此消彼长;屋面女儿墙的存在使得两个锥形涡之间的间隙变窄,旋涡足迹变阔,且屋面峰值吸力随女儿墙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锥形涡 q准则 交替波动 女儿墙
下载PDF
混流泵叶片安放角对内涡结构及叶轮-导叶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斌娟 韩璐遥 +3 位作者 刘雨露 廖文言 付燕霞 黄忠富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转叶式混流泵的叶片安放角可以调节,当工况发生改变、叶片安放角调节后,叶轮-导叶的适应性将随之变化,进而影响到混流泵的水力性能.以一叶片安放角可取-4°,0°和4°的转叶式混流泵为研究对象,从涡结构的角度出发,探究叶片... 转叶式混流泵的叶片安放角可以调节,当工况发生改变、叶片安放角调节后,叶轮-导叶的适应性将随之变化,进而影响到混流泵的水力性能.以一叶片安放角可取-4°,0°和4°的转叶式混流泵为研究对象,从涡结构的角度出发,探究叶片安放角改变对叶轮-导叶适应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安放角的增大,叶轮内部涡结构的大小在逐渐增大,且环绕在轮缘处的涡带直径逐渐增大,而导叶内通道涡数量在逐渐减少,叶轮和导叶外缘后盖板壁上的涡结构大小和强度在逐渐增大;混流泵强度较高的涡主要集中在叶片表面以及壁面附近;通过对叶片安放角的调节,转叶式混流泵能在不同的流量区间内保持高效运行,但随着叶片安放角的增大,由于涡结构逐渐增多,转叶式混流泵效率逐渐降低;导叶内通道涡的数量随着叶片安放角的降低而增加,从而导致转叶式混流泵的扬程变小;转叶式混流泵叶轮-导叶适应性在叶片安放角调节后产生变化,叶片安放角为-4°时,叶轮与导叶匹配度最好,而越偏离-4°,从叶轮进入导叶的涡结构越多,叶轮-导叶适应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叶式混流泵 叶片安放角 q准则 涡结构
下载PDF
泵站进水池低水位流态分析及整流方案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勇 吕立霖 +4 位作者 刘厚林 王哓林 吴璞 熊伟 李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6-189,共4页
为研究循环水泵站进水池内旋涡特性及其对内部流态的影响,以某燃煤电厂单个循环水泵进水池为例,基于Realizableκ-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方法(VOF),建立该泵站进水池的三维计算模型,对低水位下的进水池进行CFD数值分析,获得进水池内流速... 为研究循环水泵站进水池内旋涡特性及其对内部流态的影响,以某燃煤电厂单个循环水泵进水池为例,基于Realizableκ-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方法(VOF),建立该泵站进水池的三维计算模型,对低水位下的进水池进行CFD数值分析,获得进水池内流速分布和漩涡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角形导流锥、楔形导流锥两种消涡装置,分别计算了无消涡装置、加装三角形导流锥、楔形导流锥消涡装置三种方案在不同截面高度下对进水池内流速流态的影响,评价了阻涡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案,加装楔形导流锥能有效提高进水池内流动稳定性,削弱液下附壁涡的强度和分布面积,改善循环水泵的进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进水池 旋涡 VOF模型 q准则 消涡装置
下载PDF
新型弹药热辐射毁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志宁 王辰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结合新型弹药爆炸的特点,选择Baker模型计算其热辐射毁伤效应,并考虑到大气传输率对热辐射的影响,对Baker模型做了改进.分析了目前使用较多的3种毁伤准则的适用范围,确定将Q准则作为热毁伤准则.根据所提出的方法对装药为3kg的某FAE弹药... 结合新型弹药爆炸的特点,选择Baker模型计算其热辐射毁伤效应,并考虑到大气传输率对热辐射的影响,对Baker模型做了改进.分析了目前使用较多的3种毁伤准则的适用范围,确定将Q准则作为热毁伤准则.根据所提出的方法对装药为3kg的某FAE弹药进行了热毁伤效应评估,对应热剂量伤害阈值给出了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弹药 热辐射 毁伤效应 Baker模型 q准则
下载PDF
基于分离涡模拟的核主泵水力性能非定常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秀勇 杜永峰 +2 位作者 汪东山 吕雪 黎义斌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8,共7页
为了研究核主泵在设计工况下水力性能的非定常变化特征,基于DDES湍流模型,对某型号核主泵进行全流场非定常数值计算,并结合Q准则捕捉的旋涡结构进行非定常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旋转周期内,受动静干涉作用,泵的瞬态外特性整体上具有... 为了研究核主泵在设计工况下水力性能的非定常变化特征,基于DDES湍流模型,对某型号核主泵进行全流场非定常数值计算,并结合Q准则捕捉的旋涡结构进行非定常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旋转周期内,受动静干涉作用,泵的瞬态外特性整体上具有不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叶轮与导叶流道内的旋涡结构会呈现出周期性分裂、融合的非定常现象,而压水室内旋涡结构则是发展与扩散的变化过程;导叶入口处不同时刻涡结构的变化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阻塞,从而引起出口压力的波动,造成泵的水力性能出现脉动效应,加剧泵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泵 非定常 水力性能 q准则 旋涡运动
下载PDF
基于新颖子波变换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特征提取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静 舒宁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42-2046,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用于高光谱遥感图像特征提取的子波变换算法。与二进小波变换按恒Q准则划分频域不同的是,该算法通过改变相邻子波的带宽比,可以实现更为灵活的频域划分。采用子波能量的离散余弦变换作为特征矢量,然后进行无监督C均值...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用于高光谱遥感图像特征提取的子波变换算法。与二进小波变换按恒Q准则划分频域不同的是,该算法通过改变相邻子波的带宽比,可以实现更为灵活的频域划分。采用子波能量的离散余弦变换作为特征矢量,然后进行无监督C均值聚类实验和有监督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子波变换能量的离散余弦变换特征可以有效地描述光谱曲线特征,且正确分类率高于传统的小波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影像 光谱特征 子波变换 q准则 特征提取
下载PDF
旋转变径管内螺旋流相干结构的大涡模拟研究
20
作者 张井龙 刘崇江 +1 位作者 许红丽 王尊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45,共8页
旋转管式分离设备的主分离段一般为变径管结构,针对其内部螺旋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均统计量的分布规律上,缺乏从流动结构角度的描述。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不同旋转条件下变径管内螺旋流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别以Q准则与基于SVD方法的... 旋转管式分离设备的主分离段一般为变径管结构,针对其内部螺旋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均统计量的分布规律上,缺乏从流动结构角度的描述。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不同旋转条件下变径管内螺旋流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别以Q准则与基于SVD方法的POD分解法,对数值计算的速度场进行了分析。Q准则等值面显示,螺旋涡从大锥段开始发生破碎,旋转效应能够减弱外涡流区的漩涡强度;POD分解重构后脉动速度场显示,脉动速度场的1阶模态为主模态,包含了湍流的大部分能量,5阶模态之后的流动为由小尺度涡构成的复杂湍动结构。旋转效应抑制了径向涡,促进了轴向涡。从流场结构的角度而言,旋转效应对分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径圆管 旋转壁面 LES q准则 P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