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和Q-P工艺对Fe-C-B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徐成 吴润 +1 位作者 李明伟 曾松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为了获得综合性能好、成本低的耐磨钢,分别采用淬火-回火(Q-T)和淬火-分配(Q-P)工艺对Fe-C-B合金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相较于Q-T工艺,Q-P工艺处理后的试样综合性能更加优异。采用Q-T工艺处理后合金的冲击韧性提升了18.9%,而采用Q-P工... 为了获得综合性能好、成本低的耐磨钢,分别采用淬火-回火(Q-T)和淬火-分配(Q-P)工艺对Fe-C-B合金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相较于Q-T工艺,Q-P工艺处理后的试样综合性能更加优异。采用Q-T工艺处理后合金的冲击韧性提升了18.9%,而采用Q-P工艺处理后的合金,获得了板条马氏体和薄片状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基体,薄片状的残余奥氏体对于提升Fe-C-B合金的冲击性能产生了重要效果,使该合金的冲击性能提升了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B合金 Q-T q-p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残余奥氏体对新型高碳Q-P-T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秦盛伟 朱志民 +2 位作者 马海洋 王广瑞 周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2107-2119,共13页
本文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Fe-0.65C-1.5Mn-1.5Si-0.6Cr-0.05Nb(wt%)淬火-配分-回火(Q-P-T)钢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微观结构的演变,包括不同循环周次下的体积分数和... 本文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Fe-0.65C-1.5Mn-1.5Si-0.6Cr-0.05Nb(wt%)淬火-配分-回火(Q-P-T)钢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微观结构的演变,包括不同循环周次下的体积分数和平均位错密度。与传统的淬火&回火(Q&T)钢相比,Q-P-T工艺使碳从过饱和马氏体配分到相邻的残余奥氏体中,从而保留更多的残余奥氏体。经Q-P-T处理后,钢的抗拉强度略有下降,但其伸长率与强塑积分别提高了287%和234%。与Q&T钢的疲劳极限为550 MPa相比,Q-P-T钢的疲劳极限达到了650 MPa,提高了100 MPa(18.2%)。高碳Q-P-T钢具有更高疲劳性能的机理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疲劳试验中存在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效应(DARA效应),显著增强了马氏体基体的变形能力;另一方面是残余奥氏体相变产生的高硬度小尺寸马氏体的疲劳止裂效应。本工作证实了高碳Q-P-T钢在循环拉压载荷下存在DARA效应,进一步将该效应的应用范围从静载荷推广至循环变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工艺 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效应 残余奥氏体 疲劳行为
下载PDF
Q-P-T钢热处理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及其计算机仿真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玉芳 陈建华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81-2883,共3页
通过Q-P-T钢微观组织EBSD图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对由TRIP效应产生的应力松弛对Q-P-T钢微观组织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应变较小时,马氏体相变基本不发生,随着应变的不断提高,应力松弛效应能显著延缓和抑制... 通过Q-P-T钢微观组织EBSD图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对由TRIP效应产生的应力松弛对Q-P-T钢微观组织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应变较小时,马氏体相变基本不发生,随着应变的不断提高,应力松弛效应能显著延缓和抑制Q-P-T钢中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钢 计算机仿真 热处理 马氏体相变
下载PDF
冷作模具钢SDC55的Q-P-T性能和微观组织研究
4
作者 陈卓 邓黎辉 +2 位作者 熬影 汪宏斌 吴晓春 《上海金属》 CAS 2011年第4期10-14,共5页
主要研究和探索了对新型冷作模具钢SDC55处理的Q-P-T工艺及其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Q-P-T工艺下SDC55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用TEM观察Q-P-T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SDC55的优化工艺为930℃奥氏体... 主要研究和探索了对新型冷作模具钢SDC55处理的Q-P-T工艺及其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Q-P-T工艺下SDC55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用TEM观察Q-P-T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SDC55的优化工艺为930℃奥氏体化,290℃PT温度时间2 min,最后经过180℃一次2 h回火。与常规的淬、回火工艺(930℃奥氏体化淬火,180℃回火两次,每次2 h)相比较,经过Q-P-T处理之后,SDC55的韧性从123 J提高到131 J,硬度保持不变,均为60 HRC。对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分析发现,经Q-P-T处理后SDC55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使材料的冲击韧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q-p-T处理 微观组织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关中西部眉县城区地热井回灌试验Q-p曲线方程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申小龙 李浩 +1 位作者 王伟 成舟颖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地热井回灌中,明确回灌压力(p,回灌压力水头)与回灌量(Q)的关系对区域地热绿色可持续开发极为关键。为明确这个关系,以关中西部眉县城区G102井回灌试验先期有关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处理,确定3组数据。依据该数据绘制Q-p曲线图,基于... 地热井回灌中,明确回灌压力(p,回灌压力水头)与回灌量(Q)的关系对区域地热绿色可持续开发极为关键。为明确这个关系,以关中西部眉县城区G102井回灌试验先期有关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处理,确定3组数据。依据该数据绘制Q-p曲线图,基于压水试验5类曲线特征,判断曲线图可能为抛物线型、对数型及幂函数型。由此,绘制了3类曲线图,差分法判断曲线类型。在判断结果的基础上,应用均衡误差法获得对应方程的参数,并依据先期回灌量数据平均值的最大偏差,确定回灌量允许最大绝对误差范围,最后经过后期实例验证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此方法所推得方程计算结果与实际相比未超出回灌量允许的绝对误差范围,且相对误差偏差小,可以满足回灌试验中对回灌量的评估。(2)相对误差具有先逐渐变小后变大的特征,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与储层的饱和度、压力及非均质岩体等因素有关,超出了方程所包含的约束。(3)结合研究区其他回灌井试验情况,确定该区域主要回灌地层为中元古界宽坪群时,Q-p曲线图为幂函数类型。该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该区域地热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西部 地热尾水回灌 q-p曲线 差分法 数据拟合
下载PDF
新型Q-P-T工艺对Q690钢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林 李洪鹏 +6 位作者 王克伟 苏震 徐新乐 孙波 董达善 贾晓帅 潘庆 《新技术新工艺》 2018年第12期66-70,共5页
研究了Q690钢经Q-P-T工艺处理前后的焊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焊料和焊接工艺,QPT690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比Q690钢显著提高,QPT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537MPa,抗拉强度为676MPa,而Q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480 MPa,抗拉强度为642 ... 研究了Q690钢经Q-P-T工艺处理前后的焊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焊料和焊接工艺,QPT690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比Q690钢显著提高,QPT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537MPa,抗拉强度为676MPa,而Q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480 MPa,抗拉强度为642 MPa。显微组织观察得到,QPT690钢性能改善的原因是QPT690钢焊接熔合区及热影响区存在大量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使组织晶粒更加细化。对断口进行观察分析可知,QPT690钢焊接接头的强度高于Q690,其热影响区晶粒存在细化。研究了QPT690钢在300、350和400℃等3种不同回火温度时的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及硬度,并对组织进行观察和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0℃左右中温回火可以使焊接接头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工艺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焊接接头 组织细化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姜秋月 贾坤宁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35-237,共3页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Q-P处理TRIP600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XRD和拉伸试验机进行了组织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Q-P处理后的试验钢,其显微组织主要为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当淬火温度为350℃时,得...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Q-P处理TRIP600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XRD和拉伸试验机进行了组织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Q-P处理后的试验钢,其显微组织主要为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当淬火温度为350℃时,得到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屈服强度达到578.6 MPa,抗拉强度达到759.3 MPa,伸长率达到30.2%,强塑积达到22930.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600 Q—P 强塑积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Long-Term La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Using Quasi-Persistent Scatterer (Q-PS) Technique Observed by Sentinel-1A: Case Study Kelok Sembilan 被引量:1
8
作者 Pakhrur Razi Josaphat Tetuko Sri Sumantyo +1 位作者 Daniele Perissin Hiroaki Kuze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18年第4期277-289,共13页
Located on the mountainous area, Kelok Sembilan flyover area in West Sumatra, Indonesia has a long history of land deformation, therefore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as continuously is a necessity to minimize the impact.... Located on the mountainous area, Kelok Sembilan flyover area in West Sumatra, Indonesia has a long history of land deformation, therefore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as continuously is a necessity to minimize the impact. Notably, in the rainy season, the land deformation occurs along this area. The zone is crucial as the center of transportation connection in the middle of Sumatra. Quasi-Persistent Scatterer (Q-PS)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 was applied for extracting information of land deformation on the field from time to time. Not only does the method have high performance for detecting land deformat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number of PS point, especially in a non-urban area. This research supported by 90 scenes of Sentinel-1A (C-band) taken from October 2014 to November 2017 for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bit with VV and VH polarization in 5 × 20 m (range × azimuth) resolution. Both satellite orbits detected two critical locations of land deformation namely as zone A and Zone B, which located in positive steep slope where there is more than 500 mm movement in the Line of Sight (LOS) during acquisition time. Deformations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for both zone, are 778.9 mm, 795.7 mm and 730.5 mm, 751.7 mm,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ground truth data us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Land Deformation q-pS TECHNIQUE Kelok Sembilan
下载PDF
基于碳分配的Q-P-T热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应俊龙 蒋克全 +1 位作者 巢昺轩 李智勇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减轻材料重量提升其强度是当今材料科学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徐祖耀院士提出的Q-P-T工艺,国内的诸多学者对该工艺进行了扩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结合循环淬火工艺,进一步提出了MQ-P-T复合工艺,研究了40CrMo钢... 减轻材料重量提升其强度是当今材料科学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徐祖耀院士提出的Q-P-T工艺,国内的诸多学者对该工艺进行了扩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结合循环淬火工艺,进一步提出了MQ-P-T复合工艺,研究了40CrMo钢的残余应力及组织性能。总体而言,Q-P-T工艺较传统的Q-T工艺具有更高的强韧性以及疲劳断裂性能,并对Q-P-T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工艺 强韧性 疲劳断裂性能 Q-T工艺
下载PDF
New approach to Q-P (P-Q) ordering of quantum mechanical operators and its applications
10
作者 胡利云 张浩亮 +1 位作者 贾芳 陶向阳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70-73,共4页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new way to obtain the Q-P (P-Q) ordering of quantum mechanical operators, i.e., from the classical correspondence of Q-P (P-Q) ordered operators by replacing q and p with coordinate a...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new way to obtain the Q-P (P-Q) ordering of quantum mechanical operators, i.e., from the classical correspondence of Q-P (P-Q) ordered operators by replacing q and p with coordinate and momentum operators, respectively. Some operator identities are derived concisely. As for its applications, the single (two-) mode squeezed operators and Fresnel operator are exami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classical correspondence of Fresnel operator’s Q-P (P-Q) ordering is just the integration kernel of Fresnel transformation. In addition, a new photo-counting formula is constructed by the Q-P ordering of oper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P-Q) ordering Fresnel operator photo-counting
下载PDF
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单轴拉伸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少海 厉勇 +3 位作者 王春旭 黄顺喆 韩顺 刘宪民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7,共6页
将Q-P工艺应用于300M钢,得到300M钢的单轴拉伸曲线,对拉伸各阶段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TEM、S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Q-P工艺对300M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强度大幅降低,弹性变形能E e降低... 将Q-P工艺应用于300M钢,得到300M钢的单轴拉伸曲线,对拉伸各阶段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TEM、S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Q-P工艺对300M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强度大幅降低,弹性变形能E e降低,均匀塑性变形能E p和裂纹形成能E e+E p则大幅提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可提高至15.62%,并以薄膜状存在于板条间或以小块状存在于原奥氏体晶界、板条束界;其相组成为先形成的板条状马氏体+新鲜马氏体+残余奥氏体+ε-碳化物。Q-P工艺明显提高了300M钢抗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延长了材料的均匀塑形变形阶段,推迟缩颈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300M钢 超高强度 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裂纹形成能
下载PDF
表面凹槽形态对Q-P-T钢成形能力预测的影响
12
作者 龚俊杰 郝庆国 +3 位作者 左训伟 郭正洪 陈乃录 戎咏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1,共6页
为了确定成形极限图(FLD)理论的凹槽模型中合理的凹槽角度和凹槽深度比,以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了凹槽深度比为5%,10%,15%,25%和凹槽角度为45°,60°,90°的拉伸试样,经单轴拉伸试验后,采用不同... 为了确定成形极限图(FLD)理论的凹槽模型中合理的凹槽角度和凹槽深度比,以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了凹槽深度比为5%,10%,15%,25%和凹槽角度为45°,60°,90°的拉伸试样,经单轴拉伸试验后,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对拉伸曲线进行拟合,随后利用Swift-Hill公式对单轴拉伸条件下的极限应变值进行了计算,并将理论预测值与经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合适的FLD理论计算应取凹槽深度比为5%左右,凹槽角度等于或小于45°;单轴拉伸条件下极限应变值的计算方法为构成完整FLD的其它加载方式下的极限应变理论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钢 成形极限图 凹槽模型 单轴拉伸
下载PDF
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彬 王浩祥 +5 位作者 汪军 王常志 段东 唐拔明 王栋栋 胡云杰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5-269,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冲击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对淬火-配分(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试验钢经Q-P处理后微观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冲击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对淬火-配分(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试验钢经Q-P处理后微观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等温淬火温度从120℃升高至180℃,试样洛氏硬度、冲击吸收能量、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均随着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下降而降低。当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为120℃时,力学性能最优,试样中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13.9%,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质量分数)为1.1%,洛氏硬度为58.8 HRC,冲击吸收能量为50.7 J,抗拉强度为1768 MPa,伸长率达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60Mn2SiCr钢 等温淬火温度 组织 性能
原文传递
新型Q-P-T和传统Q-T工艺对不同C含量马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柯 许为宗 +3 位作者 郭正洪 戎咏华 王毛球 董瀚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9-496,共8页
对比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和传统淬火-回火(Q-T)处理对中、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提高材料的强塑积方面Q-P-T处理远胜于Q-T处理,特别是对中碳钢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所研究的试样中,Fe-0.42C-1.46Mn-1.58Si-0.028Nb合金的强塑积... 对比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和传统淬火-回火(Q-T)处理对中、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提高材料的强塑积方面Q-P-T处理远胜于Q-T处理,特别是对中碳钢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所研究的试样中,Fe-0.42C-1.46Mn-1.58Si-0.028Nb合金的强塑积经Q-P-T处理后高达31627MPa.%,且延伸率达20.3%,不仅远高于传统Q T处理的试样,而且已满足新一代先进高强度钢预测的性能.显微组织分析表明,Q-T和Q-P-T处理的差异在于残留奥氏体的量和尺寸分布以及马氏体板条的均匀程度.前者含少量(<3%)较薄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且马氏体板条尺寸范围较宽;而后者含较多较厚的"薄片状"残留奥氏体,且马氏体板条尺寸分布较窄.因此Q-P-T处理的先进高强度钢具有承受较强的塑性变形和阻止微裂纹扩展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工艺 先进高强度钢 残留奥氏体 强塑积
原文传递
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任康康 康永林 朱帅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7,共5页
采用盐浴的方法模拟Q-P钢的热处理工艺,对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淬火配分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并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含量降低,奥氏体含量升高,从而降低钢的强度,提高塑性,拉伸断口呈现典型的韧窝状... 采用盐浴的方法模拟Q-P钢的热处理工艺,对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淬火配分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并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含量降低,奥氏体含量升高,从而降低钢的强度,提高塑性,拉伸断口呈现典型的韧窝状形貌,当淬火温度为250℃时,得到最高的强塑积为26 224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强塑积 淬火温度 板条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残余奥氏体增强低碳Q-P-T钢塑性的新效应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颖 张柯 +2 位作者 郭正洪 陈乃录 戎咏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48,共8页
低碳Fe-0.25C-1.48Mn-1.20Si-1.51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新型Q-P-T工艺处理后获得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延伸率的综合性能.对该低碳Q-P-T钢在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RD测定和形变孪晶马氏体的TEM观测,证明了相变诱发塑性(TRIP)... 低碳Fe-0.25C-1.48Mn-1.20Si-1.51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新型Q-P-T工艺处理后获得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延伸率的综合性能.对该低碳Q-P-T钢在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RD测定和形变孪晶马氏体的TEM观测,证明了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的存在.基于形变过程中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的平均位错密度测定和TEM的观察,验证了在中碳钢中最新发现的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新效应在低碳钢中同样存在,由此提出了DARA效应产生的条件,阐明了残余奥氏体增强高强度钢塑性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钢 q-p-T工艺 平均位错密度 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效应
原文传递
新型Q-P-T钢性能及其微观组织 被引量:10
17
作者 胡浙梁 王晓东 +1 位作者 王利 戎咏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了提高钢的综合强塑性能,根据徐祖耀提出的淬火-分配-回火(Q-P-T)热处理新工艺,即在Fe-Mn-Si-C钢中加入合金元素Nb和V,利用碳化物弥散析出强化,开发出了性能比Q&P钢更为优越的Q-P-T钢,证实了Q-P-T工艺设想的预期结果。通过微观结... 为了提高钢的综合强塑性能,根据徐祖耀提出的淬火-分配-回火(Q-P-T)热处理新工艺,即在Fe-Mn-Si-C钢中加入合金元素Nb和V,利用碳化物弥散析出强化,开发出了性能比Q&P钢更为优越的Q-P-T钢,证实了Q-P-T工艺设想的预期结果。通过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表征着重研究了淬火温度对残留奥氏体含量和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了试验钢最佳的淬火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钢 热处理 力学性能 残留奥氏体 淬火温度
原文传递
以铝替硅的Q-P-T钢的工艺设计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康人木 刘国权 +2 位作者 吴文东 李娜 余慧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2-37,共6页
基于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研究和约束条件下碳准平衡热力学(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优化设计了以铝(1.79%,质量分数,下同)替硅的Q-P-T(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试验钢的热处理工艺,测试了钢的力学性能。采用OM、SEM、TEM和XRD... 基于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研究和约束条件下碳准平衡热力学(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优化设计了以铝(1.79%,质量分数,下同)替硅的Q-P-T(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试验钢的热处理工艺,测试了钢的力学性能。采用OM、SEM、TEM和XRD对试验钢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具有良好的强塑性匹配,当抗拉强度为1 260MPa时,总伸长率可达到18%,同时发现,试验钢初始淬火板条马氏体的回火转变是影响试验钢力学性能及随碳分配-回火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从而使其具有回火马氏体性能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钢 以铝替硅 工艺设计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Q-P-T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娜 刘国权 +2 位作者 康人木 杨云 余慧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设计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铝(1.8%Al)淬火-碳分配-回火(Q-P-T)高强钢。基于JMatPro 6.0软件和约束条件碳平衡热力学(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制定了该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盐浴热处理和力学性能实验,并通... 设计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铝(1.8%Al)淬火-碳分配-回火(Q-P-T)高强钢。基于JMatPro 6.0软件和约束条件碳平衡热力学(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制定了该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盐浴热处理和力学性能实验,并通过SEM和TEM对实验钢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Q-P-T实验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一定数量的富碳残留奥氏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其中马氏体和弥散的碳化物主要提供强化,残留奥氏体则主要起到提高塑性的作用。实验钢经Q-P-T处理后获得了高抗拉强度(1260 MPa)和塑性(18%)的良好匹配且其热处理工艺容易控制,验证了高铝钢采用Q-P-T热处理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q-p-T钢 高强度低合金钢 热处理工艺 强韧化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雷晓维 高万夫 +3 位作者 冯耀荣 张建勋 王华良 武保增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8-144,共7页
采用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其微观组织,使用XRD分析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并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研究了Q-P-T工艺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SiMn2MoV钢经Q-P-T处理获得了板条马氏体+... 采用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其微观组织,使用XRD分析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并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研究了Q-P-T工艺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SiMn2MoV钢经Q-P-T处理获得了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弥散析出碳化物的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为4%~7%。淬火介质温度越高,残留奥氏体含量越高,钢的塑性、冲击韧性越好。碳分配时间应适中,过短则奥氏体稳定化不够,过长则发生碳化物析出及残留奥氏体分解。当淬火介质温度为90℃,碳分配60s时,钢的抗拉强度为1344MPa,伸长率达18.8%,强塑积为25267MPa·%,具有优良的强塑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碳分配 残留奥氏体 强塑积 冲击韧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