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扰QCD方法下的B→D_s^(*)ρ(ω)衰变(英文)
1
作者 张志清 田亚芳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0,共4页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s(*)ω0和B+→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s(*)ω0和B+→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在这些衰变道中,对于末态包含两个矢量介子的衰变,径向激化的贡献是主要的,并且大于80%;而两个横向激化的贡献是被rDs(*)、rρ(ω)的幂次压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 分支比
下载PDF
ρ介子类时形状因子领头扭度的次领头阶研究
2
作者 张亚兰 邵珊珊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49-53,共5页
介子形状因子的研究对了解介子内部结构和相关动力学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基于因子化理论的微扰QCD(PQCD)因子化方法,考虑湮灭过程e^(+)e^(-)→ρ^(+)ρ^(-)中ρ介子类时形状因子领头扭度的次领头阶贡献。利用解析延拓的方法直... 介子形状因子的研究对了解介子内部结构和相关动力学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基于因子化理论的微扰QCD(PQCD)因子化方法,考虑湮灭过程e^(+)e^(-)→ρ^(+)ρ^(-)中ρ介子类时形状因子领头扭度的次领头阶贡献。利用解析延拓的方法直接将类空形状因子计算得到类时形状因子的解析修正函数,并做数值计算。结合大动量区域下ρ介子类时形状因子领头扭度的领头阶和次领头阶的贡献随Q^(2)的变化曲线,发现考虑次领头阶的修正后,形状因子会有20%的涨幅。通过计算得出了湮灭过程e^(+)e^(-)→ρ^(+)ρ^(-)在s=112GeV^(2)时的散射截面值,并与实验数据做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 次领头阶 形状因子
下载PDF
B介子非轻无璨衰变■→π^+ π^-中湮灭强度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鲁公儒 苏方 郝红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qcd因子化方法 纯湮灭衰变 CP破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