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裔作家哈金、裘小龙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之抒情传统
1
作者 余小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哈金和裘小龙作为华裔新移民作家代表分别因现实主义和侦探小说出名。两者小说皆有诗歌引录,具有中国古典小说“以诗抒情”的特点,注重创设诗意,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引录诗歌”“自创诗歌”“化诗入文”;二者以诗抒情区别主要在于宏... 哈金和裘小龙作为华裔新移民作家代表分别因现实主义和侦探小说出名。两者小说皆有诗歌引录,具有中国古典小说“以诗抒情”的特点,注重创设诗意,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引录诗歌”“自创诗歌”“化诗入文”;二者以诗抒情区别主要在于宏观选材引录习惯和微观选词。在皆用清新意象制造诗的意境的同时,哈金倾向引录叙事类、写实性较强的诗歌,而裘小龙往往引录描写性、抒情性强的诗歌;在选词上,哈金一贯坚持语言简约性;裘小龙小说则善用押韵制造乐感,使用大量感官形容词,且其小说“诗”“文”相间模式高度程式化。可见,以哈金、裘小龙为代表的华裔英语作家虽然以英语为西方读者创作不同类型风格的小说,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再现了祖居国古典小说“诗文相间”的文体特征,彰显了自先秦以来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裘小龙 英语小说 “诗”“文”相间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下载PDF
华裔新移民文学“走出去”模式探究——以裘小龙“侦探三部曲”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娟 孙妮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华裔新移民作家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他们以中国身份与国际视角承担起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叙事与跨域传播。以跨文化传播学中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理论支撑,选取裘小龙系列作品为范例,...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华裔新移民作家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他们以中国身份与国际视角承担起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叙事与跨域传播。以跨文化传播学中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理论支撑,选取裘小龙系列作品为范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多元维度分析华裔新移民英语文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使命与新主题;进一步探究新移民作家如何运用其身份优势、语言优势、跨文化优势传递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裘小龙 “一带一路” 中国文化 “走出去”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中国形象与西方想象——解码西方世界的裘小龙侦探小说热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时学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6,共9页
裘小龙的系列侦探小说所拥有的某种完全非西方的"中国性"契合了西方世界的需要,作品呈现的异质于西方的中国形象触动了西方读者内心某些隐秘的期待与恐惧。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表述和制作的政治中国、人伦中国和诗性中国... 裘小龙的系列侦探小说所拥有的某种完全非西方的"中国性"契合了西方世界的需要,作品呈现的异质于西方的中国形象触动了西方读者内心某些隐秘的期待与恐惧。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表述和制作的政治中国、人伦中国和诗性中国三种中国形象,透析西方面对中国"他者"时的文化无意识心理欲求,解开裘小龙侦探小说在西方获得成功的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西方想象 裘小龙 侦探小说 成功密码
下载PDF
创伤视角下权力与身体的互动——读裘小龙的《红英之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2,共3页
本文从创伤视角审视裘小龙的《红英之死》,通过对主人公陈超和关红英在权力体制中的身体、精神创伤及命运分析,揭示文本中个体创伤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对应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以裘小龙为代表的第四代华裔作家对权力机制的敏感以及对... 本文从创伤视角审视裘小龙的《红英之死》,通过对主人公陈超和关红英在权力体制中的身体、精神创伤及命运分析,揭示文本中个体创伤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对应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以裘小龙为代表的第四代华裔作家对权力机制的敏感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小龙 创伤 权力 机制
下载PDF
采取自由诗体,融合语言感性:裘小龙的古诗英译理念
5
作者 张智中 张紫涵 《翻译界》 2023年第1期104-117,共14页
美籍华裔小说家、诗人裘小龙虽然主要从事关于中国的英文小说创作,并在西方引起较好反响,但其汉语古诗英译,也诗意盎然,独树一帜。在汉诗英译方面,裘小龙提出凸显融合原诗和译诗的语言感性的翻译原则,采取自由体译诗,注重汉诗感性在英... 美籍华裔小说家、诗人裘小龙虽然主要从事关于中国的英文小说创作,并在西方引起较好反响,但其汉语古诗英译,也诗意盎然,独树一帜。在汉诗英译方面,裘小龙提出凸显融合原诗和译诗的语言感性的翻译原则,采取自由体译诗,注重汉诗感性在英诗中的再现,是汉语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诗化与现代化,具有鲜明的译诗风格。他认为,翻译的诗在目标语言中读起来也应该是诗,而且是当代英语读者读起来“不隔”的诗。这种现代化的译诗风格,在中国不是译诗的主流,但却是译诗的正途。本文研究裘小龙古诗英译的风格、理念、原则、渊源,以期为当下中国的古诗英译带来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小龙 古诗英译 自由体译诗 语言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