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致洪大暴雨对长江两个子流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青吉铭 何军 李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3日-5日发生在长江两个子流域(嘉陵江和綦江流域)的一次致洪大暴雨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水汽输送及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环流背景是高空槽耦合...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3日-5日发生在长江两个子流域(嘉陵江和綦江流域)的一次致洪大暴雨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水汽输送及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环流背景是高空槽耦合了"天鹅"台风阻塞的西南低涡,南侵冷空气和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水汽交汇,导致不断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暴雨第一阶段降水是纬向和经向水汽输送的共同作用,第二阶段以纬向输送为主;两个子流域暴雨期间700hPa比湿值一直在10g/kg以上,最强降水均产生在水汽通量大值区,同时也是水汽通量散度梯度最大处,产生时间则为低层散度值变化最大梯度期间;綦江流域降水比嘉陵江流域降水持续时间短,但其流域面积小,面雨量反而更大,造成其先达到最高水位,超保证水位,嘉陵江未超警戒水位,本次致洪暴雨造成两流域及长江上游均达到一年中最高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大暴雨 嘉陵江流域 綦江流域 水汽输送 保证水位
下载PDF
中全新世温暖期华北地区农业结构演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
作者 李延鹏 周新郢 +6 位作者 孙楠 赵克良 陈冠翰 张雅平 马嘉成 刘俊池 李小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3-1449,共17页
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强化了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起源。华北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带,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遗迹众多,文化序列完整,是研究早期作物起源及... 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强化了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起源。华北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带,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遗迹众多,文化序列完整,是研究早期作物起源及农业演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在淇河流域植物大遗存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华北地区中全新世9~3 ka B.P.期间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5种农作物数据,并结合气候、地貌等信息系统分析了淇河流域中全新世农业结构演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过程。研究表明,淇河流域农业经济结构演化特征与整个华北地区相比具有同步性。中全新世以来,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水稻不断向北传播,在6.3 ka B.P.前后已经进入淇河流域,形成以粟、黍、水稻为主的混合农业体系;5.5 ka B.P.前后,随着气候的波动以及湿地的衰退,水稻逐渐退出淇河流域,农业结构演变为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3.5 ka B.P.前后随着小麦的传入,该地区形成以粟、黍、小麦为主的传统旱作农业体系。此外,华北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农业结构的演化与气候环境及地貌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生业模式及农作物组合特征适时调整。地貌类型对农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对史前聚居点的分布、农业结构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流域 华北地区 中全新世 农业结构演化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引黄调水工程线路比选、设计要素及施工措施
3
作者 王文景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3年第11期63-64,共2页
引黄入杞是一项跨流域、跨县区调水工程,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工程措施。在全面了解工程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引用黄河水源入杞,解决该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带动区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文章通过供水线路规划、主要建筑物布置、... 引黄入杞是一项跨流域、跨县区调水工程,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工程措施。在全面了解工程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引用黄河水源入杞,解决该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带动区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文章通过供水线路规划、主要建筑物布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等,使黄河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入杞 跨流域调水 线路比选 设计要素 施工措施
原文传递
基于地形梯度的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冯小燕 朱文博 +3 位作者 张静静 李理 徐帅博 朱连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1-611,共11页
地形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转移矩阵、区域统计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系统分析淇河流域1990—2015年间... 地形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转移矩阵、区域统计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系统分析淇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特征,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草地,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最大,林地次之;草地面积净增加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草地生态系统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而林地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在低海拔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集中在低海拔地区;耕地在低坡度区域内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在低坡度地区增加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区域统计 转移矩阵 淇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