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 Pain with Deficiency and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
1
作者 Qiulu Nie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4年第4期60-68,共9页
Stomachach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among which stomach pain of deficiency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most comm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s an external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among which stomach pain of deficiency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most comm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s an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relieving stomach pain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small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which is easy for patients to accept. In this pape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such as moxibustion and warm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omach pain of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 type is summarized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stomach pain of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TCH Moxibustion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 type stomach Pain
下载PDF
Clinical effects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programme to intervene in gastric pai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ith Qi deficiency
2
作者 Yin-Hong Yu Yu-Shuang Yu Xiao-He Che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1期5056-5062,共7页
BACKGROUND Gastroparesis is a common diges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which can lead to symptoms such as nausea,vomiting,abdominal pain,and poor appetit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 BACKGROUND Gastroparesis is a common diges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which can lead to symptoms such as nausea,vomiting,abdominal pain,and poor appetit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treat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including gastroparesis.TCM theory suggests that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s one of the main pathogenic factors in gastroparesis.Nursing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and TCM nursing interventions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improving patient outcomes.However,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CM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gastroparesis with spleen stomach deficiency syndrome.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 with spleen stomach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s.AIM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paraplegia with spleen stomach deficiency syndrome.METHODS From January 2020 to July 2021,80 patients with gastroparesis of spleen stomach qi deficiency typ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The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s,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procedures.Compare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and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cores,pain levels,and sleep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comparing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CM symptom score,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However,after treatment,the TCM syndrome scores,VAS scores,and PSQI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mild gastroparesis due to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plan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nursing effect,and has a good effect on improving patients’pain and sleep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programme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type Gastric and epigastric pain Nursing effect PAIN Sleep quality
下载PDF
李延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志成 刘桉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3-218,共6页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等疾病范畴。李延教授认为本病之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脾胃健运失常为本,标实在于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有形实邪痹阻心脉。治疗时重视调理脾胃,重用黄芪、...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等疾病范畴。李延教授认为本病之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脾胃健运失常为本,标实在于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有形实邪痹阻心脉。治疗时重视调理脾胃,重用黄芪、白术、党参、五味子等健脾养心以治本,结合通阳化浊、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温阳散寒等治法,标本兼治,通补兼顾,使脾气健旺,心气充沛,瘀去痰消,胸阳得以舒展,则心之血脉恢复畅通,胸痹心痛诸症得到缓解。李延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经验可为中医临床诊治冠心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胸痹 本虚标实 脾虚 痰浊 血瘀 调理脾胃 健脾养心 李延
下载PDF
益胃宁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临床研究
4
作者 叶春荣 何友成 +1 位作者 汤水华 严锦贤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2-146,共5页
目的观察益胃宁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CAG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瑞巴派特片,0.1 g/次,每日3次,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益胃宁胶囊,2 g/次,每日3... 目的观察益胃宁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CAG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瑞巴派特片,0.1 g/次,每日3次,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益胃宁胶囊,2 g/次,每日3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疗效、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监测2组不良反应。结果2组均无病例脱落。研究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为70.0%(28/40),研究组中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分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中医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82.5%)优于对照组(67.5%),研究组病理疗效总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胃宁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片可有效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表现及黏膜病变程度,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胃宁胶囊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气虚证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加减黄芪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解则红 何丰华 +5 位作者 刘玉姿 吴晔 梁莉婕 李舒 陈永和 洪安婧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加减黄芪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目的探讨加减黄芪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加减黄芪健脾汤治疗,对照组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记录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的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停药1个月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8周的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8周的临床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停药1个月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黄芪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减黄芪健脾汤 脾胃虚弱型 慢性结肠炎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韩广明 赵炜 吕迎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96,共5页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中和胃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胃肠功能指标[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肽(VIP)]以及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在患者停药3个月后,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调查,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62%、76.74%,不良反应总共发生率分别为17.02%、9.30%,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0.00%、13.9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6个月复发率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对比,观察组胃隐痛、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症状加重和泛吐清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疲倦怠、舌淡胖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TL高于对照组(P<0.05),VIP、IL-1β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提高脾胃虚寒型CG治疗疗效,降低VIP和IL-1β表达,同时提高MTL表达水平,降低短期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 温中和胃汤 血管活性肽 复发
下载PDF
从“虚”“郁”论治高血压前期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晓彤 张磊 戴霞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病的潜伏期,已经出现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亚健康状态。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与“虚”“郁”密切相关。脾虚是高血压前期的发病基础,气郁是病机发展的中间环节,痰、瘀、火等病理产物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疗以健... 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病的潜伏期,已经出现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亚健康状态。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与“虚”“郁”密切相关。脾虚是高血压前期的发病基础,气郁是病机发展的中间环节,痰、瘀、火等病理产物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疗以健运脾胃、理气开郁为原则,化痰、活血、清热多法并用,同时注重日常调护,防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气郁 高血压前期 正常高值血压 健运脾胃 理气开郁
下载PDF
基于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探讨胃癌前病变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
8
作者 陈万群 田锋亮 +2 位作者 李延萍 张金卫 杨小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199,I0008,I0009,共7页
目的为了构建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及进行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采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MXFR)诱导构建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eptide expression metagenesis,SPEM)小鼠模... 目的为了构建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及进行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采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MXFR)诱导构建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eptide expression metagenesis,SPEM)小鼠模型,并在SPEM模型基础上分别模拟构建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模型,结合TMXFR诱导的SPEM模型具有自恢复的特性,以TMXFR组及生理盐水处理组作为对照组,监测小鼠一般情况,HE染色检测SPEM模型的构建及恢复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清胃泌素水平,PCR检测各组小鼠胃黏膜中miR-7a-5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胃黏膜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表达。结果病证结合的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组较TMXFR组、SPEM组织恢复明显延迟;脾胃湿热证较对照组及TMXFR组的胃泌素表达异常升高(P<0.05),SPEM模型组小鼠胃黏膜中miR-7a-5p较对照组水平降低(P<0.05),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实组miR-7a-5p表达较TMXFR有下降趋势;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实组IL-1β表达较TMXFR组、对照组升高(P<0.05),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组中IL-13表达有升高趋。结论此项研究结果侧面证实了在癌前病灶已形成的前提下,虽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外感湿热之邪、进食肥甘厚腻、饥饱失常、过劳伤脾等诱因下,机体可突破自身代偿修复能力,延缓SPEM恢复甚至使GPL进一步进展。这可能跟miR-7a-5p介导炎症因子IL-1β使得Th1/Th2细胞失衡相关,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胃癌前病变 脾胃湿热证 脾气虚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析膜性肾病的病机及诊治思路
9
作者 曹博宁 王珍 王耀献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9-523,528,共6页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讨膜性肾病的病机,提出“湿蕴脾肾,中气下陷”的病机理论,其中以风邪外侵,中土亏损为发病先导,中气不足,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凝滞,湿瘀阻络为病机核心,毒损脾肾,中气下陷为病情进展,大气虚散,脏腑衰惫为病重结局...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讨膜性肾病的病机,提出“湿蕴脾肾,中气下陷”的病机理论,其中以风邪外侵,中土亏损为发病先导,中气不足,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凝滞,湿瘀阻络为病机核心,毒损脾肾,中气下陷为病情进展,大气虚散,脏腑衰惫为病重结局,中气亏虚贯穿膜性肾病发病始终。论治当取升阳举陷大法,强调早期调补脾肾,御风于外,中期祛湿化瘀解毒,升阳通络,晚期升阳益胃排毒,兼顾心肾虚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蛋白尿 水肿 中气下陷 升阳益胃 脾肾亏虚 风邪外侵 毒损脾肾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造模法改良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研究
10
作者 魏昭晖 李荣科 +4 位作者 张磊 马欣欣 郭倩 刘苗 万生芳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7期7-12,共6页
目的:采用多因素造模法联合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糖高脂饲料建立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20只SPF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12只,以多因素造模法复制脾胃气虚型大鼠... 目的:采用多因素造模法联合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糖高脂饲料建立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20只SPF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12只,以多因素造模法复制脾胃气虚型大鼠模型,制定脾胃气虚型模型评价量表,将符合条件大鼠纳入实验;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STZ联合高糖高脂饲料复制DGP大鼠模型,于实验6周末取材。观察大鼠随机血糖、体质量、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SAA)、D-木糖、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脾脏病理结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大鼠一般情况(精神状态、粪便、饮食量)较差、体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随机血糖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SAA、D-木糖、LDH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光镜下显示造模组脾脏被膜增厚,红髓和白髓分界限不清,淋巴细胞减少。脾胃气虚型DGP证型评价:造模组大鼠有神疲倦怠、体质量降低、蜷缩、活动度差、眯眼、毛色暗淡、舌色偏暗等脾胃气虚证表现。结论:多因素造模法建立的大鼠模型符合脾胃气虚型DGP大鼠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胃轻瘫 脾胃气虚 模型制备 多因素造模法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11
作者 陈玉意 李娟娟 +2 位作者 王洪亮 郭绍举 黄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16,共10页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发现与CAG患者中医证型相关的血清代谢差异物,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60例CAG患者...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发现与CAG患者中医证型相关的血清代谢差异物,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60例CAG患者,其中肝胃气滞证及脾胃虚弱证各30例。收集2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筛选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最后利用KEGG数据库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物通路分析。【结果】通过比较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代谢物,发现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之间N-乙酰基甘氨酸、组胺、O-磷酸丝氨酸、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甲基间酪氨酸等氨基酸衍生物和酪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谷酰胺-赖氨酸、L-天冬酰胺基-L-脯氨酰-L-丝氨酸、L-异亮氨酸-L-异亮氨酸等小肽类物质代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之间存在氨基酸代谢差异,N-乙酰基甘氨酸、甲基间酪氨酸、O-磷酸丝氨酸等代谢物可能是区别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型 肝胃气滞证 脾胃虚弱证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因虚致郁论治灼口综合征
12
作者 郑佳雯 冯子芹 +2 位作者 郑瑀 王鹏 许凤全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灼口综合征的病位在口窍,通过经脉与脾胃紧密关联;且其常与情绪障碍相互为病,“七情内伤,脾胃先病”,脾胃亦有调节转化情志之功。笔者认为“因虚致郁”是灼口综合征发病、病程进展以及预后的重要病机。脾胃虚损则诸窍不利,继而内生痰浊... 灼口综合征的病位在口窍,通过经脉与脾胃紧密关联;且其常与情绪障碍相互为病,“七情内伤,脾胃先病”,脾胃亦有调节转化情志之功。笔者认为“因虚致郁”是灼口综合征发病、病程进展以及预后的重要病机。脾胃虚损则诸窍不利,继而内生痰浊、气滞等多种病邪,形成郁滞之象,导致疾病进展,迁延难愈,故在灼口综合征的防治中应重视顾护脾胃。提出治疗灼口综合征应重以补益脾胃,令中焦不虚,气血通调,同时兼施化痰清火以安疾病之变,调肝脾畅气机以防疾病迁延。临证当从病机入手,共施“补、疏、通”之法,遣方用药则根据病机演变和偏盛程度灵活配伍加减,晓治病之则,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提高临床思辨能力,为中医防治灼口综合征提供临床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口综合征 舌痛症 因虚致郁 脾胃 痰浊 气机 肝脾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干预
13
作者 林丽娅 吴艳如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鼎市医院在2021年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诊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8例作为分析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常规护...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鼎市医院在2021年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诊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8例作为分析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实施中医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护理干预,对两组干预效果、症状改善及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反酸、胃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评分等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在实施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后,强化护理干预,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 艾灸 脾胃虚寒型 胃脘痛
下载PDF
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阴火理论辨治癌性发热经验
14
作者 石智尧 房致永 +3 位作者 郭雨西 杨丽莉 郭智 王晞星(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169-2174,共6页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清泻阴火为首要治则;同时应重视“土木关系”,通过养血解郁、疏肝散火之法以调和肝脾;并通过滋阴清热、引火归元之法阻断阴火的传变。王晞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化裁创制补中调肝汤(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陈皮、蜈蚣、石见穿、八月札、炙甘草等),通过益中气、补肝血、调肝气、消癥散结,以调和人体寒热阴阳,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阴火理论 脾胃气虚 阴火上冲 补中调肝汤 国医大师 王晞星 名医经验
下载PDF
1746例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黄锐梅 王文辉 +1 位作者 叶志宁 梁民联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971-1977,共7页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大小等,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方面,1746例患者中,女性1107例(63.40%),男性639例(36.60%),男女之比为1∶1.73;年龄方面,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中老年人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40岁者占比高达87.40%。(2)中医证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气虚证最多[418例(23.94%)],其他按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寒湿阻滞证394例(22.57%)、脾胃湿热证353例(20.22%)、气滞痰阻证311例(17.81%)和痰瘀互结证70例(15.46%)。(3)不同性别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脾胃气虚证、寒湿阻滞证、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女性多于男性,而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岁患者多见脾胃气虚证,30~39岁和40~49岁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50~59岁患者多见气滞痰阻证,≥60岁患者多见寒湿阻滞证。(4)病理类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胃底腺息肉1327例(76.00%),其他依次为增生性息肉266例(15.23%)、炎性息肉146例(8.36%)、腺瘤性息肉7例(0.40%);不同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5)胃息肉数量方面,以多发性息肉为主[1120例(64.15%)],单发性息肉较少[626例(35.85%)];不同胃息肉数量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发性息肉以脾胃气虚证的占比最高(25.45%),单发性息肉以脾胃湿热证的占比最高(24.28%)。(6)好发部位及大小方面,胃息肉好发于胃体、胃底等部位,直径常≤0.5 cm;但不同发病部位及胃息肉大小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数量具有相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中老年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其余证型均以女性多见;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内镜特征 病理类型 中医证型 相关性 脾胃气虚 气滞痰阻 寒湿阻滞
下载PDF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16
作者 王嫱 郭洁 +1 位作者 宋殿荣 鲁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669-1675,共7页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行HPV检测确诊为宫颈HR-HPV感染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总结其病位、病...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行HPV检测确诊为宫颈HR-HPV感染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总结其病位、病性特点及证型分布。【结果】宫颈HR-HP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以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占63.40%。病位证素为胞宫、脾、肝、肾、经络、胃、心神、心,其中以胞宫、脾、肝最多见,分别占67.00%、58.80%和55.80%。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阳虚、阴虚、痰、寒,其中以湿、热、气滞、血瘀最多见,分别占66.40%、56.60%、36.00%和31.80%。各年龄段病位证素均以胞宫为主,病性证素均以湿、热为主。双病位证素以胞宫-脾最常见,三病位证素以胞宫-脾-肝最常见。双病性证素以湿-热最常见,三病性证素以湿-热-血瘀最常见。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际,发现宫颈HR-HPV感染者的主要证型分布为湿热瘀阻、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脾胃阳虚。【结论】宫颈HR-HPV感染者的中医病位证素主要在胞宫,兼脾、肝、肾多脏腑合病;病性证素以湿、热为主,呈现虚实错杂的特点;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瘀阻、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脾胃阳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 中医证候特征 证素 胞宫 湿热瘀阻 肝郁气滞 心肾不交 脾胃阳虚
下载PDF
中医热熨疗法治疗脾胃疾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17
作者 田小冬 黄砚萍 +1 位作者 王文清 王婷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本文通过查找、检索有关热熨疗法的相关古籍及文献资料,总结中医热熨疗法的发展历史,以及脾胃疾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应用进展,旨在了解中医热熨疗法在脾胃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中医热熨疗法治疗脾胃疾病效果良好,应不断深入研究,使其... 本文通过查找、检索有关热熨疗法的相关古籍及文献资料,总结中医热熨疗法的发展历史,以及脾胃疾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应用进展,旨在了解中医热熨疗法在脾胃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中医热熨疗法治疗脾胃疾病效果良好,应不断深入研究,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熨疗法 脾胃疾病 脾胃气虚 术后便秘 中医护理
下载PDF
吴勉华论治肠癌经验探析
18
作者 祝金标 吴艳 吴勉华(指导)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197-200,共4页
吴勉华教授发挥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肠癌致病之因为癌毒,结合肠腑“实而不能满”的脏腑特性,肠癌脾胃气虚和癌毒内生贯穿病理始终,肠癌多伴“气滞、湿毒、热毒、瘀毒”等病理因素,导致肠腑通降失司,“湿、热、瘀、毒”... 吴勉华教授发挥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肠癌致病之因为癌毒,结合肠腑“实而不能满”的脏腑特性,肠癌脾胃气虚和癌毒内生贯穿病理始终,肠癌多伴“气滞、湿毒、热毒、瘀毒”等病理因素,导致肠腑通降失司,“湿、热、瘀、毒”等复合病理因素胶结,形成有形之瘤体。吴教授主张动态辨期治疗,早期以健运脾胃、消积化滞为主,中后期强调温补脾胃、化湿和胃、消癌解毒、化瘀攻积,时时需解郁安神。吴教授临证强调剥离复杂病机,分清轻重缓急,用药法遵节次矩矱,强调配伍组合。本文总结吴教授辨治肠癌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为治疗肠癌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癌毒病机 脾胃气虚 吴勉华
下载PDF
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复发的影响
19
作者 阳荣秀 秦涛 +4 位作者 彭悠悠 李沛然 蒋龙辉 欧阳顺琦 祝丽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58-161,共4页
目的分析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7月门诊收治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赖氨肌醇B_(12)口服溶液)与观察组(消食液),各60例。... 目的分析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7月门诊收治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赖氨肌醇B_(12)口服溶液)与观察组(消食液),各60例。比较2组患儿中医症候评分、疗效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vs.80.00%)(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随访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复发率(11.67%)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患儿能显著改善患者食欲不振等症状,降低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食液 小儿厌食症 脾胃气虚型 复发性 中医证候积分 赖氨肌醇B_(12)口服溶液
下载PDF
防己黄芪汤联合丹参饮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患者肾脏血流、心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徐立彦 陈伟涛 张大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究防己黄芪汤联合丹参饮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患者肾脏血流、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联合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丹... 目的探究防己黄芪汤联合丹参饮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患者肾脏血流、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联合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丹参饮治疗;联合组给予防己黄芪汤联合丹参饮治疗。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炎症因子、肾脏血流、心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肾功能水平、炎症因子水平、肾脏血流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低(P<0.05);治疗后,2组心功能水平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上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下降,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防己黄芪汤联合丹参饮治疗后,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降低,改善肾功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肾脏血流水平,改善心功能水平,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黄芪汤 丹参饮 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并发心衰 肾脏血流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