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the Closure of the East Paleo-Tethys Ocean on Southern South China:Evidences from Kinematics and^(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Rongxian Ductile Shear Zone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G Wenqiang LI Saisai +5 位作者 XIN Liangwei FENG Zuohai ZHANG Hongrui GENG Jieli LIU Kun SHI Chun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25-1140,共16页
The Triassic was a crucial period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Research on tectonic de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mechanisms in South China.In t... The Triassic was a crucial period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Research on tectonic de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mechanisms in South China.In this study,alongside thermochronological analyses,we examine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Rongxian ductile shear zone,located south of the Darongshan granite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Guangxi Province,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Sinistral shear is indic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tatedσ-type feldspar porphyroclasts,stretching lineations defined by elongated quartz grains and the orientations of quartz c-axes.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wo samples of granitic mylonite and one of granite yielded ages of ca.256 Ma.Furthermore,two samples of granitic mylonite yield muscovite^(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249-246 Ma.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ngxian ductile shear zone resulted from Early Triassic deformation of the late Permian Darongshan granite.This deformation was likely rela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Ocean and the subsequent collision of the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blocks,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ile shear zone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RIASSIC South China block East Paleo-Tethys Ocean
下载PDF
Neoproterozoic-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Tarim Block: Constraints from ^40Ar/^39Ar Geochronology in the Kuluketage Area, NW China
2
作者 ZHANG Zhiyong ZHU Wenbin +4 位作者 ZHENG Dewen ZHENG Bihai XIAO Wenjiao LI Daming HAN Chun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231-1247,共17页
Seventeen new ^40Ar/^39Ar analyses reported for ten Tarim Precambrian basement samples from the Kuluketage area, a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regional thermo-tectonic history together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Seventeen new ^40Ar/^39Ar analyses reported for ten Tarim Precambrian basement samples from the Kuluketage area, a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regional thermo-tectonic history together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Eight samples were taken adjacent to the Xingdi and Xinger faults, major stru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whereas a further two were sampled at some distance from the faults. 4^40Ar/^39Ar data from the latter record rapid cooling following a Neoproterozoic magmatic/metamorphic event and mild Paleozoic thermal disturbance. Paleozoic ^40Ar/^39Ar ages from the study area, as well as from the Central Tianshan and eastern Southern Tianshan suggest two strong deformational periods at ~390 Ma and ~300 Ma. During the older period, argon isotopic systems were reset/disturbed by high temperature related to arc magmatism resulting from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Tianshan paleo-oceanic crust, possibly in combination with reactivation of Precambrian faults. The younger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inal amalgam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Previously published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attest to a long history of post-collisional cooling, which is attributed to continued propagation of deformation with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 geochronology Northeastern Tarim block South Tianshan Ocean Neoproterozoic-Paleozoic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吞吐合理井距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海波 凌建军 +2 位作者 张方礼 程仲平 杨纯东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83-85,共3页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 ,采用经济优化原则研究了不同油价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合理井距。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井网密度对稠油热采采收率、油汽比的影响 ,也考虑了井网密度对总投资和各种操作费用的影响 ,确定了不同油价下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和...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 ,采用经济优化原则研究了不同油价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合理井距。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井网密度对稠油热采采收率、油汽比的影响 ,也考虑了井网密度对总投资和各种操作费用的影响 ,确定了不同油价下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和井网密度。现行油价下 ,齐 4 0块蒸汽吞吐选用 1 0 0 m× 1 4 1 m反九点井网经济效益好 ,建议在开发新区块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蒸汽吞吐 反九点井网 数值模拟 40
下载PDF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对岩石圈减薄时间的制约 被引量:110
4
作者 许文良 王冬艳 +2 位作者 王清海 裴福萍 林景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存在有富闪侵入岩和花岗闪长岩类两套岩石组合。对其中8个侵入杂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山西临汾塔儿山正长闪长斑岩、山西长治西安里岩体和河南安阳东冶岩体富闪侵入岩中角闪石...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存在有富闪侵入岩和花岗闪长岩类两套岩石组合。对其中8个侵入杂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山西临汾塔儿山正长闪长斑岩、山西长治西安里岩体和河南安阳东冶岩体富闪侵入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24.9±0.3)Ma,(127.7±0.3)Ma和(127.1±0.1)Ma;鲁西临朐铁寨正长闪长岩和枣庄流井花岗闪长斑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均为(124.9±0.2)Ma;鲁西莱芜铁铜沟辉石闪长岩和蒙阴虎头崖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2.8±0.3)Ma和(124.4±0.3)Ma;皖北管店花岗闪长斑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6.9±0.2)Ma。上述结果显示华北地块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含有丰富幔源捕虏体的富闪侵入岩类和具有地壳成因的花岗闪长岩类岩石的共存,暗示早白垩世华北地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达到了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侵入杂岩 AR-AR年代学 岩石圈减薄 华北地块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驱试验区井组开发后期转热水驱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高博 覃青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1期86-87,100,共3页
齐40块莲Ⅱ油层于1998年10月开展4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实验,2003年7月开展7个井组的蒸汽驱扩大实验,目前齐40块蒸汽驱试验区共有11个汽驱井组,均处于蒸汽驱开发末期的突破阶段。为了提高蒸汽驱经济效益并为工业化实施区提供后期的调整技... 齐40块莲Ⅱ油层于1998年10月开展4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实验,2003年7月开展7个井组的蒸汽驱扩大实验,目前齐40块蒸汽驱试验区共有11个汽驱井组,均处于蒸汽驱开发末期的突破阶段。为了提高蒸汽驱经济效益并为工业化实施区提供后期的调整技术选择,运用数值模拟对试验区蒸汽驱后期进行了转热水驱的研究,设计了注水温度、注入速度等参数,现场应用后见到明显效果,油汽比由0.13上升到0.15,为蒸汽驱后期合理的调整模式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 蒸汽驱 热水驱 油汽比
下载PDF
欢喜岭油田齐40块蒸汽驱开发蒸汽腔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范世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4,155,共3页
为确保辽河油田齐40块中深层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需对蒸汽驱的蒸汽腔运作进行有效监控,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实现蒸汽有效驱替。针对该块油藏的地质特点,通过对监测资料、蒸汽驱开发动态信息、数模跟踪信息、油藏工程计算数据等分析研究... 为确保辽河油田齐40块中深层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需对蒸汽驱的蒸汽腔运作进行有效监控,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实现蒸汽有效驱替。针对该块油藏的地质特点,通过对监测资料、蒸汽驱开发动态信息、数模跟踪信息、油藏工程计算数据等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了蒸汽腔波及形态的5种模式、热连通及驱替阶段的主要驱替特征、汽驱不同开发阶段的蒸汽扩展速度等规律,并计算出了蒸汽和热水的波及体积范围。该研究更加直观细致地介绍了蒸汽驱的波及程度,为进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相似区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 中深层稠油油藏 蒸汽驱 蒸汽腔扩展 蒸汽波及模式 波及体积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齐40块蒸汽驱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薇薇 时光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5期106-109,158,共4页
以齐40块蒸汽驱为例,应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蒸汽驱基础模型,研究了各因素对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正韵律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变异系数超过0.7后采出程度和油汽比减小;采出程度和... 以齐40块蒸汽驱为例,应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蒸汽驱基础模型,研究了各因素对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正韵律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变异系数超过0.7后采出程度和油汽比减小;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反韵律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逐渐减小;截止到蒸汽突破时,采出程度随倾角的增大逐渐减小;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隔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无论油藏有无隔层情况下,射开下部1/3位置时,开发效果最好;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越强,开发效果越差;分层注汽级数越多,开发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 蒸汽驱 数值模拟 开发效果
下载PDF
汽驱动态调控技术及在齐40块井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高博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1期84-86,90,共4页
在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第一批工业化转驱的65个井组实施过程中,为使65个井组能够高效、良性的开发,在充分借鉴试验区经验的同时,对65个井组的温度和汽腔进行研究,分别从温场、井网、纵向吸汽和汽腔四个方面对65个井组进行动态调控,取... 在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第一批工业化转驱的65个井组实施过程中,为使65个井组能够高效、良性的开发,在充分借鉴试验区经验的同时,对65个井组的温度和汽腔进行研究,分别从温场、井网、纵向吸汽和汽腔四个方面对65个井组进行动态调控,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块后转驱的74井组调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动态调控 数值模拟 40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驱热能综合利用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范世通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242-245,共4页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热采方式。在蒸汽驱过程中,通过注入蒸汽,将热量释放到油层中;在热能影响下,原油流动性增强,在一定注采压差下,不断流向周围生产井并被采出。蒸汽驱油藏热能利用率越高...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热采方式。在蒸汽驱过程中,通过注入蒸汽,将热量释放到油层中;在热能影响下,原油流动性增强,在一定注采压差下,不断流向周围生产井并被采出。蒸汽驱油藏热能利用率越高,汽驱开发效果就越好。文中分析了大量的蒸汽驱监测资料,结合汽驱过程的动态开发规律,对高干度蒸汽注入注汽井筒直至油藏释放热量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相关热能计算公式,量化了蒸汽驱过程中热能的实际利用情况,同时针对不同油藏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为指导汽驱跟踪调控、深化蒸汽驱开采机理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驱替 波及程度 热利用率 热损失 40
下载PDF
辽河油田齐40块渗流屏障研究
10
作者 黄晶 闻达 黄书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辽河油田齐40块莲花油层为例,明确热采储层渗流屏障的识别方法、评价标准及表征模型,实现对全区内非取心井以及取心井未取心层段的渗流屏障的划分。研究表明,齐40块渗流屏障类型主要有沉积屏障、成岩屏障和构造屏障3类,泥岩隔夹层是... 以辽河油田齐40块莲花油层为例,明确热采储层渗流屏障的识别方法、评价标准及表征模型,实现对全区内非取心井以及取心井未取心层段的渗流屏障的划分。研究表明,齐40块渗流屏障类型主要有沉积屏障、成岩屏障和构造屏障3类,泥岩隔夹层是导致水淹形式复杂的主要地质因素,封闭性断层是最主要的渗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40 渗流屏障 泥岩夹隔层 封闭性断层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驱高温调剖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沙川 曲金明 +1 位作者 郎成山 姚帅旗 《当代化工》 CAS 2019年第6期1190-1193,共4页
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目前已经进入蒸汽驱后期,纵向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蒸汽单方向突破日趋严重。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蒸汽驱高温调剖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研制了蒸汽驱高温调剖体系,其配方为:拟树脂浓度15%~20%+交联剂浓度8%~10%... 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目前已经进入蒸汽驱后期,纵向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蒸汽单方向突破日趋严重。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蒸汽驱高温调剖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研制了蒸汽驱高温调剖体系,其配方为:拟树脂浓度15%~20%+交联剂浓度8%~10%+无机物浓度15%~20%,以高温调剖剂工作液黏度70~100m Pa·s来控制体系的加水量。经室内和现场实验相结合,分析了调剖体系作用机理,提出了适用于辽河油田齐40块的现场施工参数。应用研制的蒸汽驱高温调剖体系在辽河油田齐40块现场施工7井次,成功率100%。仅1年时间就累计增油9 593 t,收到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40 蒸汽驱 高温调剖 应用
下载PDF
多约束条件下的相控建模技术——以塔中40井区CⅢ油层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佘凌峰 欧阳传湘 王萌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3-47,共5页
针对塔中40井区CⅢ油层砂体展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运用Petrel建模软件,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块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属性模型,其中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采用了四种约束机制,并利用上述模型对... 针对塔中40井区CⅢ油层砂体展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运用Petrel建模软件,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块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属性模型,其中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采用了四种约束机制,并利用上述模型对地质储量进行复算。结果表明,塔中40井区CⅢ油层的主力储油微相为高能前滨沙坪微相,研究区第3小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明显优于1、2小层。以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计算所得的储量值客观合理,为油田的后续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的相控建模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模型 四种约束机制 属性模型 储量复算 塔中40井区
下载PDF
云开地块西北缘三堡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尚宇 黄锡强 +4 位作者 农军年 何芝慧 孙明行 李伟 谢植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博白‒岑溪断裂带位于云开地块西侧,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有限应变测量、运动学涡度分析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定量查明了其北东段岑溪市三堡镇一带的韧性变形特征。研究表明三堡韧性剪切带付林指数K为0.07~0.60,罗德参数ν为0.25~0.... 博白‒岑溪断裂带位于云开地块西侧,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有限应变测量、运动学涡度分析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定量查明了其北东段岑溪市三堡镇一带的韧性变形特征。研究表明三堡韧性剪切带付林指数K为0.07~0.60,罗德参数ν为0.25~0.86,变形强度Es为0.34~0.73,属平面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Wk为0.75~0.95,属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古差应力值σ为16.7~122.0 MPa;是在印支早期(231.9±2.2 Ma)造山环境,绿片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具右行走滑‒逆冲性质的剪切带。这一成果为研究云开地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块 韧性剪切带 有限应变 运动学涡度 40^Ar-39^Ar年代学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储集层微观变化——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曙上台阶齐40块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朋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27-135,共9页
在高温高压强碱性蒸汽的长期作用下,辽河油田莲花油层受到了较大的损伤,导致总体产量下降。以齐40块为例,从岩石骨架场、孔喉网络场和黏土矿物三个方面分析了储集层内部微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汽的注入孔隙形态向着利于油气... 在高温高压强碱性蒸汽的长期作用下,辽河油田莲花油层受到了较大的损伤,导致总体产量下降。以齐40块为例,从岩石骨架场、孔喉网络场和黏土矿物三个方面分析了储集层内部微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汽的注入孔隙形态向着利于油气驱出的方向发展;与蒸汽驱前相比,距注气井40 m范围内的储集层宏观物性变好,颗粒点-线接触关系减少;喉道半径增加,孔喉连通性变好,喉道分选程度提高。随着注采井距的增加,储集层孔渗性能逐渐变差。井距达到120 m时,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差于汽驱前,颗粒点-线接触大面积增加,蒸汽对孔隙连通性和喉道半径呈破坏作用。黏土矿物形态变化情况为高岭石由汽驱前的蠕虫状转变为汽驱后的零乱片状并堵塞喉道,影响了油气的运移。根据储集层蒸汽驱前后的微观变化规律,提出了调整井位井网的布置,以减小储集层伤害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40 稠油油藏 蒸汽驱 孔喉网络场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驱11井组开发后期间歇注汽研究与试验
15
作者 陈加华 覃青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齐40块莲Ⅱ油层于1998年10月和2003年7月先后开展11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目前处于蒸汽驱开发末期。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蒸汽驱经济效益,运用数值模拟对试验区蒸汽驱后期进行了间歇注汽的研究,设计了间歇方式、间歇时间、注汽... 齐40块莲Ⅱ油层于1998年10月和2003年7月先后开展11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目前处于蒸汽驱开发末期。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蒸汽驱经济效益,运用数值模拟对试验区蒸汽驱后期进行了间歇注汽的研究,设计了间歇方式、间歇时间、注汽速度等参数,现场应用后已见到明显效果,油汽比由0.14上升到0.20,高温气窜井减少,经济效益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间歇注汽 油汽比 40
下载PDF
齐40块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配套工艺技术
16
作者 李博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1期119-119,134,共2页
本文对齐40块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40 蒸汽驱 中深层 稠油开发 配套工艺
下载PDF
稠油水淹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以欢喜岭油田齐40块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翟营莉 《国外测井技术》 2008年第4期26-31,4,共6页
本文以齐40块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块地质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采油动态资料分析研究,总结出稠油水淹在不同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利用激发极化电位、地层测试、碳氧比测井技术特征,有效进行水淹层识别及解释,... 本文以齐40块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块地质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采油动态资料分析研究,总结出稠油水淹在不同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利用激发极化电位、地层测试、碳氧比测井技术特征,有效进行水淹层识别及解释,为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的解释评价提供有效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 稠油油藏 水淹层 电阻率 测井响应特征
下载PDF
蒸汽驱开发后期热空气泡沫复合驱油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影 刘永建 +1 位作者 范英才 谢建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8-122,共5页
为改善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开发后期的开发效果,利用罗氏泡沫仪评价了泡沫体系的耐温性、抗盐性、抗油性,通过一维填砂模型驱替实验确定最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及注入方式,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因素对热空气泡沫复合驱... 为改善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开发后期的开发效果,利用罗氏泡沫仪评价了泡沫体系的耐温性、抗盐性、抗油性,通过一维填砂模型驱替实验确定最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及注入方式,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因素对热空气泡沫复合驱油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优选0.5%十二烷基二甲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发泡剂以及耐温性较强的亲水性二氧化硅作为泡沫体系的稳泡剂,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和抗油性能;泡沫体系气液比的最佳应用范围为1∶1~2∶1;气液混注封堵效果优异,气液交替注入的频率越高,阻力因子越大,泡沫驱油效果越好,热空气泡沫复合驱油比单项蒸汽驱的驱油效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研究认为,热空气泡沫复合驱油可有效改善蒸汽驱开发后期汽窜以及平面动用不均等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在低于地层破裂压力下,应尽量提高注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蒸汽驱 热空气 性能评价 阻力因子 40
下载PDF
大型稠油油藏整体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远乐 马德胜 +1 位作者 马新民 胡尚柱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2-35,共4页
文章介绍了NUMSIP模型软件的分块计算和区域分解并行计算功能 ,提供了一套大型整装油藏整体注蒸汽热采数值模拟的方法 ,包括整理数据、建立模型、拟合代表块确定基础参数、分块计算和整体并行计算等过程。并用该方法研究欢喜岭油田齐 4 ... 文章介绍了NUMSIP模型软件的分块计算和区域分解并行计算功能 ,提供了一套大型整装油藏整体注蒸汽热采数值模拟的方法 ,包括整理数据、建立模型、拟合代表块确定基础参数、分块计算和整体并行计算等过程。并用该方法研究欢喜岭油田齐 4 0块莲Ⅱ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 ,利用NUMSIP模拟软件进行大型整装油藏整体注蒸汽热采模拟的方法已基本成熟 ,利用该方法可以通过拟合整个油藏的动态历史来获得当前剩余油分布 ,并且可信度高、费用相对较低 ,为剩余油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数值模拟 NUMSIP模型 分块计算功能 蒸汽驱 40块莲Ⅱ油藏
下载PDF
蒸汽驱动态调控方法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洪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1-72,82,共3页
运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手段,从实现蒸汽驱操作条件的界限出发,提出了蒸汽驱不同阶段的动态调控方法:吞吐引效法、注采平衡法、驱替均匀法、注汽调整法、汽窜控关法。根据生产特征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这些方法的调控基准。该方法在齐40块... 运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手段,从实现蒸汽驱操作条件的界限出发,提出了蒸汽驱不同阶段的动态调控方法:吞吐引效法、注采平衡法、驱替均匀法、注汽调整法、汽窜控关法。根据生产特征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这些方法的调控基准。该方法在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中应用后见到了显著效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动态调控 动态分析 数值模拟 4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