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认识
1
作者 周满生 《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第2期3-8,共6页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建议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了解国内外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为提升我国学生创造力、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钱学森之问 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型教师 创造力培养
下载PDF
将破解“钱学森之问”融入“大思政课”:意涵、挑战与路径
2
作者 魏崇辉 朱丽莎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大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大思政课”的基本使命。阐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价值是“大思政课”首先需要面对的。基于此,“大思政课”要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意涵、基本挑战和基本... “大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大思政课”的基本使命。阐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价值是“大思政课”首先需要面对的。基于此,“大思政课”要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意涵、基本挑战和基本实践。只有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道理,才能有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大思政课 科学家精神 讲道理
下载PDF
对高等教育数学改革的思考
3
作者 杨义川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第6期72-80,共9页
文章首先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拿破仑之答,思量数学与创新、国家求存图强和个人求真务实的联系。继而找寻“钱学森之问”的新中国之答,思索高等教育数学在培养大师过程中应担之责。最后,正视中国高校数学育人普遍存在的诸如几何代数偏... 文章首先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拿破仑之答,思量数学与创新、国家求存图强和个人求真务实的联系。继而找寻“钱学森之问”的新中国之答,思索高等教育数学在培养大师过程中应担之责。最后,正视中国高校数学育人普遍存在的诸如几何代数偏弱,科研高水平教授本科低年级学生评教得分偏低,学分标准不一、班级容量大、缺习题课等具体问题,思考高等教育数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学改革 “李约瑟之谜” “钱学森之问” 学生评教 习题课
下载PDF
从钱学森看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4
作者 周刚 汤俊 王浩森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人才,其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收集钱学森相关生平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索出了杰出人才培养的四点关键要素:文化底蕴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宗师引路是杰... 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人才,其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收集钱学森相关生平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索出了杰出人才培养的四点关键要素:文化底蕴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宗师引路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求真是杰出人才培养的途径,学科交叉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支撑。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回答“钱学森之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要素
下载PDF
浅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被引量:4
5
作者 段孟常 吴建华 +3 位作者 李建平 宋松和 陆彦文 沈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年第B11期72-74,共3页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钱学森之问"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者的关注。本文详细研究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理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斯芬克斯之谜”的四大谜题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明 王春春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9,共4页
钱学森之问被称为"世纪之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斯芬克斯之谜"。从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要素与结构的视角,钱学森之问可以分解为四对玄机与谜题,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复合性的矛盾、思维结构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钱学森之问被称为"世纪之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斯芬克斯之谜"。从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要素与结构的视角,钱学森之问可以分解为四对玄机与谜题,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复合性的矛盾、思维结构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矛盾、学术结构的学与术的矛盾、教育结构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从高等教育学学科视角明确和分辨这四对玄机与谜题,既是中国高教学界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务和时代责任,也是从高等教育内部进一步探讨危机形成与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斯芬克斯之谜 专业结构 思维结构 学术结构 教育结构
下载PDF
超越因材施教 被引量:39
7
作者 卢晓东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7,共15页
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对因材施教的古老教学原则予以反思,指出在古代社会因材施教存在逻辑缺陷。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实际既无可能,也必定无效。正是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力以及自我持续一生的学习和追求,为其赋予... 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对因材施教的古老教学原则予以反思,指出在古代社会因材施教存在逻辑缺陷。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实际既无可能,也必定无效。正是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力以及自我持续一生的学习和追求,为其赋予了最终意义。教师对学生之材的判断局限于教师的经验和想象力,刻板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成为我们所要培养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创新的人。去除框架而不去判断学生之材,学生不同的、生机勃勃的生长目标才会出现。因材施教蕴含着潜台词——学生和教师并不平等,教师是先行的觉悟者、知识和真理的掌握者,真理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超越因材施教则认识到学生在逐渐发展,教师即使年纪较大、经验丰富,但教师也在发展中,教师并不完全掌握真理。学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师生完全平等。超越因材施教朝向学生变化的、超越想象力的未来,教师努力给予学生足够挑战。因材施教意味着规训,超越因材施教呈现出宽容,包括对学生不同于教师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宽容、对失败的宽容,对学生不同于教师和家长发展目标的宽容。因材施教需要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教什么不再那么重要,学生选择学习什么更加重要,因为选择基于学生现在的内在动因,可能生发出超越想象力的意义,因而教师持续支持学生偏离常规的自我学习。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培养出完全超越自己的学生、具备并将创造力发展出来的学生,这是新的教学成功观念。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为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做准备、为学生必然将逐步变化做准备,而非将学生当作固定人才因材施教。国家教育系统也需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在不同教育系统间、在不同学校间逐步选择、变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钱学森之问 教学原则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翻转课堂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卢静 侯彬 王海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36期217-218,共2页
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引出了现在普遍的教学现状:"老师教,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教学不应本末倒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翻转课堂... 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引出了现在普遍的教学现状:"老师教,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教学不应本末倒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翻转课堂得到翻转学习的理念并提出了几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形式:构建主义教学形式,"发现教学"及"启发教学"等,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 钱学森之问 翻转课堂
下载PDF
试答钱学森之问:加强高校师生互动——基于控制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万圆 《教育与考试》 2011年第3期76-80,共5页
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考虑师生互动这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支撑,也得到了实践证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作为影响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外部指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反映师生互动的效果。"985... 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考虑师生互动这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支撑,也得到了实践证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作为影响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外部指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反映师生互动的效果。"985高校"作为培养杰出人才的领头羊,其与美国顶尖大学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借鉴美国顶尖大学办学经验,结合学校现状,985高校应缩小生师比、控制班级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师生互动 生师比 班级规模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以“Good Idea”重塑学术文化范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梳理“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背景和复杂意蕴,指出其诘问的核心就是呼唤“Good Idea”即卓越学术新思想、新观念之诞生。真正的“Good Idea”,应该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象征,也是作为“新思想孵化高地”的大... 梳理“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背景和复杂意蕴,指出其诘问的核心就是呼唤“Good Idea”即卓越学术新思想、新观念之诞生。真正的“Good Idea”,应该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象征,也是作为“新思想孵化高地”的大学学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外显。凡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催生和创造“Good Idea”这根精神主轴而予以深度的渐次展开,即要建设弘扬真理、学术本位、原创至尊的大学学术文化之信仰,营造人格自立、个性自由与思想自主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建设科学公平、多元开放、珍视创新的学术文化之生产制度(包括学术评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Good Idea” 重塑 学术文化范型
下载PDF
什么是ETA物理认知模型 被引量:20
11
作者 穆良柱 《物理与工程》 2020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将物理认知规律总结为ETA物理认知模型,即完整的物理认知过程由实验物理(Experimental Physics)认知、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认知、应用物理(Applying Physics)认知构成,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 ETA物理认知模型 物理认知规律 物理方法 物理精神 物理文化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评价论视阈中的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帅军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作为知识形态的"钱伟长之问"、"拆除四堵墙"理论和"三制三自"制度是钱伟长先生在治学经验和治校实践中关于我国高等教育...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作为知识形态的"钱伟长之问"、"拆除四堵墙"理论和"三制三自"制度是钱伟长先生在治学经验和治校实践中关于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不断反思和理论创造。"学会学习"思想和"转识成智"理念是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的智慧表达。在反思和创新中践行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就要把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意志,还要不断地对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进行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伟长 高等教育思想 评价 批判 钱伟长之问
下载PDF
论研究生培养中的两种利益取向——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答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敦国 安怡 《教学研究》 2020年第1期36-41,共6页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利益取向是比较明显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选择等,主要着眼于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前景。研究生的考核评价和毕业条件的设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唯论文论或论文至上论。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刊...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利益取向是比较明显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选择等,主要着眼于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前景。研究生的考核评价和毕业条件的设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唯论文论或论文至上论。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也有要求。这种外在利益取向不仅不利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和培养杰出人才,而且还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内在利益是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感和满足感。内在利益是不可化约的,是为他性与自为性以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直接统一。内在利益取向应当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价应当增加内在利益的权重,完善对课题研究失败的考核评价机制。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利益取向问题,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在利益 内在利益 研究生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社会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基础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顺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12,共12页
从社会形态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与秘密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60年... 从社会形态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与秘密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60年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把改革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动力的论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最后,通过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极化及全球生态危机的国际环境及国情基本不变和快速发展的国内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工程 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 钱学森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下载PDF
经济起飞的周期、等级与后发优势——中国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可能性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权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3期42-51,共10页
目前,中国掌握了很多现代科技知识,同时也具有研发诸多领域前沿科技的能力。但是,中国还不是站在科研开发前沿的国家。本文在回顾历次产业革命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目前,中国掌握了很多现代科技知识,同时也具有研发诸多领域前沿科技的能力。但是,中国还不是站在科研开发前沿的国家。本文在回顾历次产业革命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同时,考察解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不足,提出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参考意见;并讨论"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为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和提高"社会能力",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起飞 后发优势 社会能力 李约瑟之谜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破解杰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评价困境——从“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谈起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尧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5,13,共6页
古代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时公认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近代中国科技每况愈下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尽管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根本问题之一,杰出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是“读书做... 古代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时公认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近代中国科技每况愈下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尽管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根本问题之一,杰出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是“读书做官”价值观及其主导的“知识评价”制度。因此,培养杰出人才的根本措施,是转变弥漫于古今教育的“读书做官”价值观,改革“知识评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杰出人才 知识评价
下载PDF
从政府与大学关系之视角试解答“钱学森之问”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陈筛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4期11-13,共3页
通过提出"钱学森之问",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就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给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即要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变政府"全能"为"有限",还权于大学,改革高校投资... 通过提出"钱学森之问",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就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给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即要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变政府"全能"为"有限",还权于大学,改革高校投资体制和经费拨付制度,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对杰出人才培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大学 服务型政府
下载PDF
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思想文化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爱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85-90,共6页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追问与思考。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当代也不乏获诺贝尔奖的中国海外华人,为什么我国与西方国家会出现近现代...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追问与思考。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当代也不乏获诺贝尔奖的中国海外华人,为什么我国与西方国家会出现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反差呢?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是从语言文字、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人性理论、价值取向等思想文化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 科技发展 思想文化因素
下载PDF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与思维方式转型进路——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孟杰 《龙岩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21-126,共6页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都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而思维方式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类比、模糊与整体,西方思维方式重演绎、精确与分析;二者的差异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都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而思维方式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类比、模糊与整体,西方思维方式重演绎、精确与分析;二者的差异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解决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变革思维方式,变革的当务之急为融会中西思维方式,长期展望则需占领认知科学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钱学森之问 创新人才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导师制视域的杰出人才培养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焜茂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3年第8期87-91,共5页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杰出人才培养途径的反思。导师制证明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培养杰出人才应当是一流大学的追求。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导师制 杰出人才 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