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著述学“识味”--涉其角色、行当、笔意
1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8,171,172,共16页
大抵仰慕钱锺书著作的“文化昆仑”峰值的人,大多慨叹其述学文体之厚味也独步今世。可以从“识味四步曲”来体认钱著述学之厚味。第一步,先界定钱著述学意味之“厚”,是“厚”在著者将其豪贤式“人格自期”渗入其文体,大凡述学既要“本... 大抵仰慕钱锺书著作的“文化昆仑”峰值的人,大多慨叹其述学文体之厚味也独步今世。可以从“识味四步曲”来体认钱著述学之厚味。第一步,先界定钱著述学意味之“厚”,是“厚”在著者将其豪贤式“人格自期”渗入其文体,大凡述学既要“本位”,又敢“出位”,此谓“异量之美”。第二步,这就决定钱著述学之“角色”系复合型,既守其鉴赏家“本位”,始终重视“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又敢“出位”当第二类美学家,因深究文学之美而涉足文论暨文艺史。第三步,若谓“角色”指著者对其学科的身份认同,“行当”当指著者对其“角色”的专业依托且执行。这就驱使著者将浩瀚的实例考证即显性“我注六经”,巧妙地安置到其精微精妙的“六经注我”的隐性框架,此框架即著者的理论发现暨史论建模。第四步,就史论而言,最能体现钱著述学之“厚味”构成的经典莫过于《宋诗选注》。这诚然不是所有专家能一瞥即辨的教材式书写,故只有难得的别具慧眼者方能体认即“识味”。可将能觉知钱著述学“厚味”的慧眼称作“变焦”视角(如王水照),以区别于学界惯常流行的、难以识别钱著述学“厚味”的“单向度”视角(如郑朝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著述学 识味 角色 行当 笔意 钱锺书
下载PDF
诗话的顶峰——钱钟书《谈艺录》的历史地位和治学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洲良 王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9-71,共3页
钱钟书的《谈艺录》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不仅在内容上 ,更在方法论上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钱钟书的《谈艺录》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不仅在内容上 ,更在方法论上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钱氏渊雅浩博的学力和洞微烛隐、老吏断狱的眼力为他从事“打通”式研究提供了可能。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敢向历代名家论短长的学术魄力 ,更体现了钱学独有的魅力。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颇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谈艺录 历史地位 治学启示 学力 眼力
下载PDF
关于《沈园二首》的次序及异文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祖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的改动,而严长明又当是本于周密《齐东野语》中的相关记载。二诗位置的前后置换,使原作结构更加完美;而"非"改为"无",却使声音效果较原作略为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长明 钱钟书 沈园二首 改动
下载PDF
奇才何以成为奇才?——天分之外的钱钟书
4
作者 朱亚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2年第4期42-47,111,共7页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顶尖人文学者,也是具有深广世界影响的人文大师。钱钟书学贯中西,其作为一代奇才的才学为学界公认,而天分之外的钱钟书特别值得研究。一代奇才钱钟书,志趣高远,为学勤勉,博览勤记,治学得法,其所示范的传统的治学方法,...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顶尖人文学者,也是具有深广世界影响的人文大师。钱钟书学贯中西,其作为一代奇才的才学为学界公认,而天分之外的钱钟书特别值得研究。一代奇才钱钟书,志趣高远,为学勤勉,博览勤记,治学得法,其所示范的传统的治学方法,对当下高校学生乃至大学学者仍有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治学 方法
下载PDF
钱锺书《谈艺录·〈锦瑟〉诗解》申说
5
作者 孙桂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73-77,共5页
钱锺书《谈艺录》主张《锦瑟》"略同编集之自序"能够自圆其说,但不足采信。对"以史证诗"的不满导致钱锺书轻视了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有价值的解诗线索。钱锺书之前的文人,已经用"诗史互证"法对许多... 钱锺书《谈艺录》主张《锦瑟》"略同编集之自序"能够自圆其说,但不足采信。对"以史证诗"的不满导致钱锺书轻视了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有价值的解诗线索。钱锺书之前的文人,已经用"诗史互证"法对许多古诗做过正确的解释,钱氏所论并不能否定"以诗证史"作为具体解诗方法的实践价值。在张采田、程千帆解诗的基础上,《锦瑟》全诗都可以解释成与李德裕有关:该诗主要为李德裕贬死崖州及归葬事而写,李商隐并由此感喟"万古良相"政治人生的浮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锦瑟》 李德裕 崖州 归葬
下载PDF
悖论式思维与钱钟书文学创作
6
作者 黄志军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4-78,共5页
悖论式思维是钱氏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整体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钱氏运用它来揭示悖论,探索人生真相,还原生活本真。钱氏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悖论式思维进行解构写作,呈现在文本语言运用、主旨建构及人物创设等诸方面。
关键词 钱钟书 文学创作 悖论式思维 解构
下载PDF
钱钟书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7
作者 赵鹏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关注点在于其提出的"化境"一说,而却往往忽略了先生提出的"诱"、"讹"的翻译理念。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系统地解读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旨在让广大读者对先生以及他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关注点在于其提出的"化境"一说,而却往往忽略了先生提出的"诱"、"讹"的翻译理念。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系统地解读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旨在让广大读者对先生以及他的"化境"说有更深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 化境 诠释
下载PDF
多重话语权力交织下的文学史写作——对钱钟书为何没能写出一部文学通史的探求
8
作者 刘志 王北平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20世纪30年代初期,钱钟书写下两篇相互印证的论文《中国文学小史序论》(1933年)和《论复古》(1934年),前者对传统和时下的文学观、历史观以及文学史观予以质疑,后者是这种质疑在遭遇"文学进化论"时表现出来的反驳、抵抗。通... 20世纪30年代初期,钱钟书写下两篇相互印证的论文《中国文学小史序论》(1933年)和《论复古》(1934年),前者对传统和时下的文学观、历史观以及文学史观予以质疑,后者是这种质疑在遭遇"文学进化论"时表现出来的反驳、抵抗。通过对二者的梳理和分析,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钱钟书没能写出一部文学史通史?由此而展开对文学史写作的探讨,认为文学史写作是多种话语权力交织冲突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文学史书写 文学进化论
下载PDF
钱锺书的李贺诗歌四论
9
作者 孙文刚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4-27,共4页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李贺诗歌 总体特点 艺术特色 思想特点 创作风格
下载PDF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比较研究
10
作者 叶蕾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70-76,共7页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的统摄下,两部选本构成互相阐发、此唱彼和的唐宋诗歌选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选注》 《钱锺书选唐诗》 钱锺书 诗歌选本
下载PDF
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新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军平 赵睿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5,共4页
钱锺书的"化境"理论,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思想,该理论中"讹"与"化"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钱氏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钱氏看来,翻译中"讹"不可避免,"化"却难以企及。因此,翻... 钱锺书的"化境"理论,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思想,该理论中"讹"与"化"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钱氏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钱氏看来,翻译中"讹"不可避免,"化"却难以企及。因此,翻译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失本成译,讹化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化境 译者创造性
原文传递
从“讹”的视角谈汉英口译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江春 《中国科技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文将我国著名翻译家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诱"、"媒"、"讹"、"化"中的"讹"用于分析口译实例,进而提出在处理口译中冗赘的礼貌用语、不必要的信息、典故以及延长思考时间等方面,"... 本文将我国著名翻译家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诱"、"媒"、"讹"、"化"中的"讹"用于分析口译实例,进而提出在处理口译中冗赘的礼貌用语、不必要的信息、典故以及延长思考时间等方面,"讹"是促生口译策略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翻译思想 口译中的“讹” 口译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