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0—2020年千岛湖流域蒸散发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解析
1
作者 董颢 杜军凯 +2 位作者 俞发康 仇亚琴 吕向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912,共12页
为探究淡水湖库及其所属流域蒸散发演变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蒸散发的影响规律。以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人工湖和重要的水源地--千岛湖为研究对象,采用Penman-Monteith等方法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别计算千岛湖流域1960-2020年潜在蒸... 为探究淡水湖库及其所属流域蒸散发演变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蒸散发的影响规律。以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人工湖和重要的水源地--千岛湖为研究对象,采用Penman-Monteith等方法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别计算千岛湖流域1960-2020年潜在蒸散发(ET_(0))与实际蒸散发(ET_(a)),分析二者年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采用偏微分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对ET_(0)的敏感性和贡献度;采用归因分析法分析突变前后气象因子对ET_(a)变化的贡献度,并利用蒸发表面水分指数(EM_(1))解析流域蒸发互补关系。结果表明:ET_(0)与ET_(a)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1.7和857.5 mm,整体皆呈减少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77和-1.03 mm/a,二者均在1980和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ET_(0)对相对湿度变化最为敏感,ET_(0)增加的月份主要是由于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的正贡献,风速呈负贡献但相对较小,ET_(0)减少的月份主要是由于日照时数和风速的负贡献,平均气温呈正贡献但相对较小;ET_(a)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驱动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为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气温;流域整体存在“蒸发悖论”现象,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是引起ET_(0)近年来下降的主要原因;EM1愈趋近于1时,反映流域ET_(0)和ET_(a)取值愈加接近,蒸散发互补理论在千岛湖流域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蒸散发 气候变化 互补关系 千岛湖 新安江水库
下载PDF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热力学状况及热力分层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明亮 吴志旭 +3 位作者 何剑波 沈旭 高玉蓉 虞左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7-454,共8页
利用2012年1 12月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6个点位的每月一次的水温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周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库水温逐月变化、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了温跃层特征量(温跃层深度、厚度、强度)与表层水温、水体透明度... 利用2012年1 12月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6个点位的每月一次的水温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周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库水温逐月变化、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了温跃层特征量(温跃层深度、厚度、强度)与表层水温、水体透明度的关系.新安江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与气温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又以表层水温线性关系最好,而下层水温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下层水温受气温的影响很小,全年处于相对恒温状态.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逐月变化明显,呈现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层水温最高值出现的季节较表层水温明显后延,下层水温没有明显的逐月变化和季节变化.水温垂直分布显示,4个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跃层和温度分层现象,其中水深最深的大坝前水温分层最明显.小金山、三潭岛和大坝前3个典型点位从春季的4月份到冬季的2月份温跃层深度由1.61±0.47 m逐渐增加至39.37±5.35 m,而温跃层厚度和强度则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温跃层深度与水体透明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表层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并基于透明度和表层水温建立温跃层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 垂直分布 温跃层深度 热力分层 透明度
下载PDF
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殷燕 刘明亮 +3 位作者 王明珠 何剑波 高玉蓉 虞左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3-723,共11页
通过对2013年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53个站点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光谱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总颗粒物吸收系数ap(λ)、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ad(λ)和浮游藻类光谱吸收系数aph(λ)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除... 通过对2013年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53个站点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光谱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总颗粒物吸收系数ap(λ)、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ad(λ)和浮游藻类光谱吸收系数aph(λ)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除西北河流区上游段外,其他各站点均呈现出明显的浮游藻类吸收特性,反映新安江水库总颗粒物中浮游藻类贡献较高.全库ap(440)在0.068 ~0.629 m-1之间变化,西北河流区总颗粒物吸收系数显著大于其他水域,而湖泊区与西南河流区则显著小于其他水域.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随着波长增加大致呈现出指数函数衰减的规律,其光谱斜率Sd均值为8.52±1.62μm-1,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但整体偏低,与新安江水库无机颗粒物含量低有关.ad (440)与浮游藻类色素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表明夏季新安江水库非藻类颗粒物可能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降解.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在440和675 nm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aph(440)和aph(675)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与浮游藻类色素浓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 非藻类颗粒物 浮游藻类 浮游藻类色素浓度 吸收光谱 Xin' anjiang reservoir(lake qiandao)
下载PDF
千岛湖库区柑桔园土壤养分现状分析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潘兰贵 余启新 +3 位作者 汪末根 胡红明 杨佩贞 徐高福 《中国林副特产》 2013年第2期16-18,共3页
2010~2011年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千岛湖库区柑桔园78个样点0~40cm的土壤营养现状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显示:58.97%土壤是pH值<4.8的偏酸性土,只有19.7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90.79%土壤碱解氮、32.05%土壤速效磷、65.79%土壤速效... 2010~2011年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千岛湖库区柑桔园78个样点0~40cm的土壤营养现状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显示:58.97%土壤是pH值<4.8的偏酸性土,只有19.7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90.79%土壤碱解氮、32.05%土壤速效磷、65.79%土壤速效钾等含量均呈极缺和缺乏状态,44.87%土壤速效磷、5.26%土壤速效钾等含量均呈超量状态,因此建议今后土壤管理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酸碱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柑桔品质和产量,促进千岛湖库区柑桔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库区 柑桔园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千岛湖消落带植被重建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5
作者 徐高福 余梅生 +1 位作者 何竣 余明华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4期13-14,23,共3页
以千岛湖消落带植被重建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红外相机对消落带植被区内的主要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8台红外相机累计738个总有效监测日共拍摄个体独立照片83张,全部为省级一般保护动物其中野猪(Sus scrofa)照片81张,鼬獾(Melog... 以千岛湖消落带植被重建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红外相机对消落带植被区内的主要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8台红外相机累计738个总有效监测日共拍摄个体独立照片83张,全部为省级一般保护动物其中野猪(Sus scrofa)照片81张,鼬獾(Melogale moschata)2张。千岛湖库区消落带植被重建后为地栖兽类活动增加了栖息空间,与自然针阔混交林相比没有差异,而在无植被的库区消落带则没有拍摄到野生动物,消落带植被重建效果初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消落带 植被重建 地栖兽类 千岛湖库区
下载PDF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湖泊区夏季热分层期间垂向理化及浮游植物特征 被引量:49
6
作者 吴志旭 刘明亮 +2 位作者 兰佳 何剑波 虞左明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0-465,共6页
2010年7月对亚热带特大型水库——新安江水库湖泊区水体的垂向物理、化学参数以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应用Water-PAM对水体浮游植物垂向光合作用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库湖泊区在水下10~20 m处形成明显的温跃... 2010年7月对亚热带特大型水库——新安江水库湖泊区水体的垂向物理、化学参数以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应用Water-PAM对水体浮游植物垂向光合作用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库湖泊区在水下10~20 m处形成明显的温跃层,垂向pH值、溶解氧及浊度的变化同叶绿素a浓度呈现高度一致;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水体表层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主,表层以下其它各层均以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为绝对优势种,垂向分布表现为5~10 m区间为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温跃层以下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下降,水温分层可能是决定浮游植物垂向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浮游植物最大光合效率从表层向下层逐步降低,实际光合效率最大值出现在垂向10 m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 浮游植物 垂向分布 Water-PAM 湖泊区
下载PDF
浅析闲林水库在千岛湖引水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杜强强 朱航威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4年第6期66-69,共4页
结合千岛湖引水工程实例,本文论证了在长距离大流量引水工程中设置调节水库的必要性。对工程沿线潜在调节水库,从地理位置、库容、水质和水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闲林水库是引水工程的最优调节水库,并阐述了闲林水库作为调节水库... 结合千岛湖引水工程实例,本文论证了在长距离大流量引水工程中设置调节水库的必要性。对工程沿线潜在调节水库,从地理位置、库容、水质和水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闲林水库是引水工程的最优调节水库,并阐述了闲林水库作为调节水库在千岛湖引水工程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与若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引水工程 调节水库 地位 作用
下载PDF
千岛湖库区农地土壤磷的固定与释放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崇书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3-1107,共5页
农田土壤中磷的流失与磷的积累及其吸附/释放特性等有关。为了解千岛湖库区土壤中磷素积累对农地土壤磷流失的潜在影响,本文选择了10个代表性土壤,采用等温吸附与室内加磷培养及化学提取等试验,探讨了库区代表性农地土壤对磷的固定和释... 农田土壤中磷的流失与磷的积累及其吸附/释放特性等有关。为了解千岛湖库区土壤中磷素积累对农地土壤磷流失的潜在影响,本文选择了10个代表性土壤,采用等温吸附与室内加磷培养及化学提取等试验,探讨了库区代表性农地土壤对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同时采样评估了库区内140个农田土壤有效磷积累状况及其磷素释放的潜力。结果表明,千岛湖库区农地土壤最大磷吸附量有较大的差异,在214.5~745.2 mg kg-1之间变化,平均最大磷吸附量:红壤>石灰岩土>水稻土>紫色土。土壤最大磷吸附量主要与粘粒和游离氧化铁含量有关。加磷培养试验表明,水溶性磷水平随土壤磷的积累呈显著的增加,当土壤有效磷(Olsen P)达45 mg kg-1左右时,土壤磷的释放潜力明显增强。对库区代表性农田磷素积累研究表明,约有19.8%的样点土壤有效磷在45 mg kg-1以上,存在一定的磷流失风险。研究建议加强千岛湖库区农田土壤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减免因农田土壤中磷素的过度积累而增加对水体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库区 农田土壤 磷吸附 磷释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