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戎、吐蕃、羊同之汉藏对音新讨论
1
作者 意西微萨·阿错 久西杰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3年第4期60-70,共11页
羌、戎(尤其西戎)、吐蕃、羊同等是汉语古代文献中指称青藏高原和西北一带古族群名或古国名的词语。前辈学者们从藏语藏缅语乃至古代羊同语等民族语言出发考察这些族群名和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同时也有不少存疑的地方。国内外学界在... 羌、戎(尤其西戎)、吐蕃、羊同等是汉语古代文献中指称青藏高原和西北一带古族群名或古国名的词语。前辈学者们从藏语藏缅语乃至古代羊同语等民族语言出发考察这些族群名和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同时也有不少存疑的地方。国内外学界在研究汉语“吐蕃”一词的来源、古藏文对音方面发表的论文达数十篇。除主张“吐蕃”直接来自藏语,也有来自其他民族,或来自藏语又通过其他民族为中介说等,迄今难有定论。尤其是要妥帖解释“吐蕃”的“吐”字也颇为不易。另外,汉语“蕃”字本身,中古读入声韵还是阳声韵等也有不少争议。这些族群名和国名的民族语“本字”问题,首先是民族语与汉语,尤其是汉藏古音对音,亦即属于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问题。本文利用学界关于汉语上古音和古藏语语音的研究为基础,梳理前贤相关对音和本字研究成果,并尝试提出新的思考。与流行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汉语“吐蕃”与古今藏族自称的■(bod)和藏族本土宗教■(bon)无关,论证“吐蕃”在古藏语中应为■(dbon),即侄甥国;而“羊同”即■(zhang zhung)是舅父国,两者是相互联姻的“甥舅”国关系。论证上古汉语的“羌”古藏语应为5(sgang),戎古藏语应为■(rong)或■(lung),羌、戎为高岗与谷地,亦即牧人部落与农人部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甥舅 羊同 吐蕃 语音对应规律
下载PDF
浅论宋代以前古羌族的民族融合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娟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79-83,共5页
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 ,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 ,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 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 ,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 ,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融合、消亡的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以前 古羌族 民族融合 民族迁移 民族发展 羌族史
下载PDF
论四川西北部的羌族及其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东晨 周五龙 《青海师专学报》 2008年第4期51-55,共5页
羌族源于西戎,活动在黄河上游,中心在河湟之域(今青海东部及甘肃部分地区),以羊为图腾,由土著戎族结合三苗(蛮人)与华夏族人而形成,尊奉炎帝为祖先。其本族的祖先为戎人无弋爰剑,后形成较多的种落。秦献公派军西征,无弋爰剑之孙卬率羌... 羌族源于西戎,活动在黄河上游,中心在河湟之域(今青海东部及甘肃部分地区),以羊为图腾,由土著戎族结合三苗(蛮人)与华夏族人而形成,尊奉炎帝为祖先。其本族的祖先为戎人无弋爰剑,后形成较多的种落。秦献公派军西征,无弋爰剑之孙卬率羌落避难而西迁。战国末期,"河湟"的羌落又有南迁于岷江上游的蜀族地区(今四川广元、绵阳、德阳、阿坝、广汉地区)者,后形成白马、牦牛、冉駹等羌。历沧桑,至明清或近代,羌族除少数仍称羌外,大都演变为藏、珞巴、彝、纳西、白、基诺、哈尼、普米、傈僳、怒、阿昌、拉祜、缅、景颇、独龙、门巴等族(今四川有羌、藏、彝等族)。川西北羌人等皆尊奉炎黄和禹为祖先,多已汉化。羌族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弋爰剑 川西北民族
下载PDF
论四川大禹故里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东晨 《阴山学刊》 2008年第2期60-65,75,共7页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方土著人)的华夏民族集团,定都于中原,称四边的土著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集团。黄帝的五代孙鲧及其子禹生于石纽、兴盛于嵩山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商周时期氐、羌成为西戎民族集团的主要成分,氐族一直定居农耕,分布于今甘肃东部;羌族原为定居农耕部族,在商代由半耕半牧转为畜牧为生,分布于今甘肃洮河流域以西至青海省东部,后向西方及南方迁徙。至秦献公后,羌族的部分人又迁入今四川嘉陵江上游与岷江流域,秦汉形成白马羌等种落。羌民亦称黄帝后裔禹为祖先,羌族也成为汉朝的属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 西戎 羌族 石纽 民族
下载PDF
三代宗法文化向西北少数民族传播论
5
作者 廖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9-74,共6页
夏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和戎族,他们的社会分化与中原王朝通过征伐战争等措施推进其强势宗法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有关。在中原王朝强势文化的作用下,包括羌族和戎族在内的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接受华化(或汉化)已成为其社会... 夏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和戎族,他们的社会分化与中原王朝通过征伐战争等措施推进其强势宗法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有关。在中原王朝强势文化的作用下,包括羌族和戎族在内的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接受华化(或汉化)已成为其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 西北少数民族 羌族 戎族 宗法文化
下载PDF
略论顾颉刚的“羌戎”研究及其对中华民族整体性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文斌 敬川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共6页
顾颉刚对羌、戎民族史的关注和研究,既是其批驳伪古史建构新古史的学术过程,也是通过史学研究因应民族危机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思考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史学实践。西北地区的考察与行走,让顾颉刚获得了新的身体和知识体验,而这又影响... 顾颉刚对羌、戎民族史的关注和研究,既是其批驳伪古史建构新古史的学术过程,也是通过史学研究因应民族危机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思考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史学实践。西北地区的考察与行走,让顾颉刚获得了新的身体和知识体验,而这又影响着他的民族史研究,使其在羌戎研究中更加注重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顾颉刚对羌人地位的关注和强调,为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羌戎 中华民族整体性 多元一体
下载PDF
用堆积法制备新型MPOF
7
作者 刘天保 张永强 于荣金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8年第1期32-34,共3页
微结构聚合物光纤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了蜘蛛网包层结构聚合物光纤的典型结构,阐述了实验室微结构聚合物光纤的制备过程。
关键词 微结构聚合物光纤 蜘蛛网状结构空心光纤 预制棒 堆积法 拉丝塔
下载PDF
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治疗1570例膝石病的临床疗效报道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福寿 包希福 +2 位作者 李红梅 杨福美 陈吾金 《中药与临床》 2011年第5期53-5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治疗膝石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整理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对患者膝关节部位进行手法处理后,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配合内服传... 目的:回顾性分析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治疗膝石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整理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对患者膝关节部位进行手法处理后,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配合内服传统羌药方疏通管道中的细石的方法治疗膝石病1570例的临床资料(1993年~2006年)。结果: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治疗膝石病的优良率为89.17%。结论: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内服羌药方治疗膝石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石病 羌医手法 绒塔尔王骨痛膏 石病诊治学
下载PDF
先秦德性世界的基本价值理念:强、容、和
9
作者 曾小五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89-93,共5页
先秦道德哲学描绘其德性世界的基本价值理念有三,即"强、容、和"。它们源于《易经》三种原初的基本哲学意象,即"阳、阴、生"。它们成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以及"贵和重中"的伦理品格... 先秦道德哲学描绘其德性世界的基本价值理念有三,即"强、容、和"。它们源于《易经》三种原初的基本哲学意象,即"阳、阴、生"。它们成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以及"贵和重中"的伦理品格,同时,也是先秦儒道两家描绘自己德性世界的"三原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道家 德性世界
下载PDF
清华简“奴卢之戎”试考
10
作者 史党社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0,154,共9页
清华简《系年》所记商周之际的"奴卢之戎",与秦封泥中的"奴卢"、《汉书》所记河西"罗虏"可以对读,本属于西北地区的羌系人群。从先秦到秦代的"奴卢"、汉代的"罗虏",再到唐代作为彝... 清华简《系年》所记商周之际的"奴卢之戎",与秦封泥中的"奴卢"、《汉书》所记河西"罗虏"可以对读,本属于西北地区的羌系人群。从先秦到秦代的"奴卢"、汉代的"罗虏",再到唐代作为彝族先民的西南乌蛮一部的"卢鹿",以及近代的"罗罗"(彝族),可能存在源流关系。结合秦封泥及其他历史资料分析,"奴卢之戎"是秦奴婢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奴卢之戎 罗虏 卢鹿 罗罗 彝族
原文传递
故事的跨地域流布与古史的“层累”造成--试论20世纪前半期顾颉刚古史考辨路径之推进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政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学界多认为,顾颉刚将传统古史中的帝王故事还原为神话传说后,没有或较少去追溯这些神话传说的来源;他对古史"层累"造成的分析,也多是着眼于东周秦汉间"时势"推演的历时性或线性分析。不过,这主要是顾颉刚早期著述... 学界多认为,顾颉刚将传统古史中的帝王故事还原为神话传说后,没有或较少去追溯这些神话传说的来源;他对古史"层累"造成的分析,也多是着眼于东周秦汉间"时势"推演的历时性或线性分析。不过,这主要是顾颉刚早期著述中的特点。到20世纪30年代,他已经开始追溯传统古史学说的来源,后来更提出"整整齐齐的一大套中国古史"多源于西方羌戎宗教故事的说法。与此同时,他对传统古史源流演变的分析,也不再仅是着眼于宏大"时势"的历时性或线性分析,而是更多地体现出"故事跨地域流布"视角,即故事在跨地域流布过程中,会被多元地域文化层层附着,出现共时性多元文化向历时性一元叙事的转化。这样,顾颉刚在其古史考辨中,不仅追溯了古史传说的源头,其方法路径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层累”说 “故事跨地域流布” 羌戎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