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探析
1
作者 刘雯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101,168,共15页
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有羌管合奏、唢呐合奏、羌笛与口簧合奏等形式,作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后认为: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是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器乐化再现;乐手们先学基本腔调再学其他腔调,先学哼唱配合再学乐器配合,凸显出羌族人的有... 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有羌管合奏、唢呐合奏、羌笛与口簧合奏等形式,作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后认为: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是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器乐化再现;乐手们先学基本腔调再学其他腔调,先学哼唱配合再学乐器配合,凸显出羌族人的有序传习理念;从羌族口簧乐曲《婆媳对话》中多声部思维的萌芽,羌笛的双管中隐射的“双音”思维,到羌管乐手明确的高低音相互交替的“波浪交替式”多声结构观念,及羌族唢呐乐手立足本族群的多声音乐观念去吸收、涵化外来音乐文化的历程,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羌族传统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历史;羌族与相关族群中的相近音乐观念、相似乐器、同宗音调等,正是各族群在长期的交融互动中形成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传统器乐 多声部音乐 羌笛 羌管 口簧
下载PDF
族群记忆的影像重构——羌村镜语:从《羌笛颂》到《尔玛的婚礼》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力 吴瑜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羌笛颂》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描述了有关民族解放的族群记忆。以金坦密、沙格甲为代表的羌族民众与以董永珍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构成了被拯救者—拯救者、拯救者—被拯救者的互补关系。而21世纪初拍摄的...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羌笛颂》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描述了有关民族解放的族群记忆。以金坦密、沙格甲为代表的羌族民众与以董永珍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构成了被拯救者—拯救者、拯救者—被拯救者的互补关系。而21世纪初拍摄的《尔玛的婚礼》却把民族解放经典叙事消融在族群个体生命体验之中,讲述了当下一位羌族女孩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全球化经济大潮对羌族文化的冲击和羌族人民对族群文化环境的忧虑与困惑。两部电影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的叙事嬗变中,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族群记忆和个体体验的不同向度上,同质异构或异质同构地展示出古老的羌民族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民族习俗和族群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笛颂》 《尔玛的婚礼》 羌族 族群记忆 个体体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