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
1
作者 Li Yong,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Zhu Lidong,Shi He,Li Xianghu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58-359,共2页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Jinshajiang suture belt and Bangong—Nujiang suture belt and an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 in the north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is foreland basin is E—W e...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Jinshajiang suture belt and Bangong—Nujiang suture belt and an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 in the north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is foreland basin is E—W elongated basin with 800km in length and 200km to 300km in width. Both margins of the basin are large suture belt and linked to thrusting of large suture belt, so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belongs to composite foreland basins according to Jordan’s classificat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1988). The foreland basin is filled with 5000~8000m thick late Triassic to Cretaceous marine sediments. The spacial changes of the stratigraphy indicates that the basin texture looks like a symmetric body, and i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geomorph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such as northern basin, center uplift, and southern basin. The depth in the north varies from 5000 to 8000m,the depth in center uplift varies from zero to 1000m, the depth in the south varies from 5000 to 7000m, Which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Mesozoic filling stratigraphy are thicker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basin, but thinner in the center uplift of the basin. There are two center of subsidence of the basin, both of them are located in south and north foredeep belt, lying in the front of suture belt. The basin is one of common foreland basins between suture belt and belongs to typical symmetric foreland basin.This kind of basin geometry allows large thickness of synsedimentary molasse sediments to be preserved and related to basement uplifts and thrusts in the cratonic edge of the mountain belt.From late Triassic to Cretaceous the foreland basin is filled by four tectonic sequences, including late Tri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1),early Jur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2),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TS\-3) and middle to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 (TS\-4).A tectonic Sequence is a body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isolated by unconformity ,deposited in a basining stage responding to a thrusting episode. Late Tri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1) is bounded by Ta and Tb and composed of the Xiaochaka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than 2500m in depth, it is a coarsing\|upward tectonic sequence,the lower is fan delta sediments with debris conglomerate,the middle is carbonate ramp sediments,the upper is delta sediments; early Jur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2) is bounded by Tb and Tc and composed of the Nadigangri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than 1000m in depth, it is a thinning\|upward tectonic sequence,the lower is fan delta sediments with debris conglomerate,the upper is subaquatic detrital sediments;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TS\-3) is bounded by Tc and Td and composed of the Quemocuo formation,Buqu formation, Xiali formation, Suowa formation and Xueshan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than 3000m in depth; middle to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 (TS\-4) is bounded by Td and Tf and composed of the Abushan formation, it is a thinning—upward alluvial fan sediments with more than 1000m in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 ,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 ,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 ,为楔形沉积体 ;在垂向上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 ,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 ,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 ,为楔形沉积体 ;在垂向上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 ,上部构造层序以磨拉石建造为特征 ,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盆地具双物源和双古流向体制 ,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具有不一致 ,显示其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周缘前陆盆地 ,从而确定了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的成因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在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和确定的蛇绿岩的最小年龄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年龄 ,本文根据下部构造层序复理石的年龄、前缘隆起的形成年龄、冲断带隆升成为地貌高地的年龄、下部不整合面的时代和前缘隆起型碳酸岩缓坡的形成时间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下限 ,根据上部构造层序磨拉石的年龄、上部不整合面的年龄、花岗岩和构造碎裂岩成为物源的年龄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 ,表明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事件为卡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金沙江缝合带 晚三叠世 沉积盆地 羌塘盆地 碰撞作用 花岗岩 构造层序 磨拉石
下载PDF
西藏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充填样式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7,共11页
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为处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的周缘前陆盆地 ,其中充填了厚度大于 2 5 0 0m的晚三叠世肖茶卡群 ,自南向北可分出 4个沉积相带 ,显示为北厚南薄的楔形沉积体 ,具双物源、双古流向以及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性等特... 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为处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的周缘前陆盆地 ,其中充填了厚度大于 2 5 0 0m的晚三叠世肖茶卡群 ,自南向北可分出 4个沉积相带 ,显示为北厚南薄的楔形沉积体 ,具双物源、双古流向以及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性等特点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分为 2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诺利期复理石建造为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前陆盆地 充填样式 构造层序 晚三叠世 金沙江缝合带 西藏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贾建称 吴新国 +2 位作者 王根厚 张妙逢 张维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99-1004,共6页
羌塘盆地东部基底由前石炭纪吉塘岩群组成,沉积盖层为晚古生代一白垩纪地层。其中,中生代海相地层在盆地内分布广泛,沉积体系多样,构造古地理转换频繁。中生代盆地包括南羌塘坳陷、唐古拉山隆起带、北羌塘坳陷等3个构造单元,内部又可以... 羌塘盆地东部基底由前石炭纪吉塘岩群组成,沉积盖层为晚古生代一白垩纪地层。其中,中生代海相地层在盆地内分布广泛,沉积体系多样,构造古地理转换频繁。中生代盆地包括南羌塘坳陷、唐古拉山隆起带、北羌塘坳陷等3个构造单元,内部又可以划分出不同时期多个次级凹陷和凸起。盆地的发展和演化既受南、北两侧板块结合带控制,又受盆地内部被分划性断裂带围限的各断块差异性活动约束,依次经历了晚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北羌塘”早-中侏罗世伸展裂陷盆地发育阶段,多玛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盆地发展阶段、晚期前陆盆地阶段,晚白垩世南羌塘山间压陷盆地演化阶段。实质上,该盆地是不同时期原型盆地有序叠加而构成的大型叠复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构造演化 叠复型盆地 前陆盆地 裂陷盆地 羌塘东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被引量:56
5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4 位作者 伊海生 石和 林金辉 朱利东 李祥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7,共8页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 ,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 ,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 ,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 ,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 5个阶段 ,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 ,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 ,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 ,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 ,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 ,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前陆盆地 充填模式 中侏罗世 早白垩世 青藏高原 构造层序 幕式沉积
下载PDF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25
6
作者 高春文 贾庆军 魏春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8-206,共9页
:通过系统地对羌塘地区晚三叠世盆地的区域构造格架、岩石大地构造及沉积建造研究,对晚三叠世盆地的原型盆地性质进行探讨。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盆地形成于新特提斯分支洋盆孕育阶段,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板内拉张环境,盆地中央隆起和... :通过系统地对羌塘地区晚三叠世盆地的区域构造格架、岩石大地构造及沉积建造研究,对晚三叠世盆地的原型盆地性质进行探讨。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盆地形成于新特提斯分支洋盆孕育阶段,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板内拉张环境,盆地中央隆起和南北凹陷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多数地质事实不支持前人比较公认的该盆地为前陆盆地的观点。将该区晚三叠世盆地的盆地性质确定为准克拉通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晚三叠世 原型盆地 前陆盆地 准克拉通盆地
下载PDF
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37
7
作者 黄继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8-66,共9页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沉积盆地 ,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沉积盆地 ,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 ,羌塘盆地系不同类型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为克拉通裂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为前陆盆地、白垩纪—第四纪为挤压抬升阶段 ,形成山间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前陆盆地 特提斯构造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南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构造转换与烃源岩 被引量:4
8
作者 汪正江 王剑 +2 位作者 尹福光 陈明 熊国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85-1291,共7页
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和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沉积-构造转换过程分析,是探讨沉积体系时空演化的重要思路。通过沉积-构造转换的分析,指出羌南地区在侏罗纪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夭折前陆,最后隆升剥蚀的演化历史;初步厘定了南羌塘地区烃源岩... 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和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沉积-构造转换过程分析,是探讨沉积体系时空演化的重要思路。通过沉积-构造转换的分析,指出羌南地区在侏罗纪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夭折前陆,最后隆升剥蚀的演化历史;初步厘定了南羌塘地区烃源岩形成环境。在经历4次海侵的过程中,相应发育了两个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在这4次沉积-构造转换过程中,发育3套黑色页岩沉积:分别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烃源岩和前陆盆地两个阶段烃源岩,是南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油气评价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南羌塘盆地 沉积-构造转换 被动大陆边缘 夭折前陆 烃源岩
下载PDF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57
9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7,79,共7页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其中中央隆起是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前陆盆地共有的前陆隆起 ,显示为对称型复合前陆盆地 ;该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 ,并持续发育至早白垩世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复理石和磨拉石 ,具有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 ,以不整合面可将其划分为 5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晚三叠世瑞替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 ,早侏罗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初始逆冲推覆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中白垩世构造层序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与金沙江缝合带冲断抬升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前陆盆地 复合型前陆盆地 构造层序 中生代 金沙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