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寻宝之旅”——《文史通义》的六大学术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1
作者 陈其泰 张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 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其思想渊源的原则,《文史通义》体现出六大学术特色,即针砭繁琐考证,预示学风转变;探索历史哲学,阐发深邃哲理;改革历史编纂,影响后世;以“性”“情”言教育,倡导独立思考;彰显审美情趣,学术美文翘楚;辩证分析高手,直抵事物本质。《文史通义》凸显了章学诚独树一帜的治学风格和历经坎坷凿“千年未凿之窦”的使命担当精神,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章学诚学术推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史通义》 经世致用 乾嘉考证学风 历史编纂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乾嘉考据学与中国古典学的接续和转变
2
作者 赵贤莲 张兵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中国古典学的相对范畴,很难以清晰的文献边界划分,宜于从统一的方法层面着眼。在时间维度上,乾嘉考据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对其治学门径的探讨,可知其对前人的择善而行和在后世的延续发展,从而激活其治学方法在中国古典学这一领... 中国古典学的相对范畴,很难以清晰的文献边界划分,宜于从统一的方法层面着眼。在时间维度上,乾嘉考据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对其治学门径的探讨,可知其对前人的择善而行和在后世的延续发展,从而激活其治学方法在中国古典学这一领域的应用。在空间维度上,透视乾嘉考据学与西方古典学的核心方法论--语文学的异同,有助于突破传统意义上对训诂与义理关系思考的局限,从而在世界性与本土性的双重角度下,建立适合中国古典学的治学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学 乾嘉考据学 语文学 治学路径
下载PDF
清乾嘉《汉书》研究的总成绩与检讨
3
作者 袁法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98,共7页
清乾嘉时期的《汉书》研究,是乾嘉学术乃至整个清代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乾嘉诸儒以考据入史学,既援经入史,又以史证经,围绕《汉书》的纪、表、志、传“四体”及史汉异同作了全面研究与总结,不仅产生了大量相关专门论著,在通释性研究、... 清乾嘉时期的《汉书》研究,是乾嘉学术乃至整个清代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乾嘉诸儒以考据入史学,既援经入史,又以史证经,围绕《汉书》的纪、表、志、传“四体”及史汉异同作了全面研究与总结,不仅产生了大量相关专门论著,在通释性研究、表志校注及史汉异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涌现出大量文集笔记,成为对《汉书》专门性论著的有益补充,并在整体上呈现出集大成式的多元化、多样性研究面貌。可以说,清乾嘉《汉书》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注重纵横结合、通断比较,坚守中有突破,综合中有创新。对于清乾嘉《汉书》研究面貌、特征与成绩进行严谨科学的梳理辨析,有助于对清代学术乃至整个中国史学史研究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并提供一定借鉴。而对于中国传统“《汉书》学”而言,清乾嘉《汉书》研究是登堂入室的拐杖与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乾嘉诸儒 以考据入史学 经荣史荣
下载PDF
乾嘉学术对政治的反拨——以凌廷堪、焦循、阮元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法周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9,共9页
凌廷堪、焦循和阮元都是乾嘉之际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旨趣与政治理念颇多相同。他们专注于学术考据,也热切关注社会现实,多以注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他们提出的情欲自然论、礼治论、仁恕论等主张,含有平实、通达、宽容... 凌廷堪、焦循和阮元都是乾嘉之际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旨趣与政治理念颇多相同。他们专注于学术考据,也热切关注社会现实,多以注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他们提出的情欲自然论、礼治论、仁恕论等主张,含有平实、通达、宽容、开放的思想意蕴,是特定历史境况下对乾隆皇帝构建的皇权专制政治与极权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拨。他们这种富于人性化的政治理念,旨在为现实中的僵硬政体注入一丝活力。凌、焦、阮学术中体现出的政治理念与现实关怀,折射出乾嘉考据学的另一种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学术 情欲自然论 礼治论 治道观 皇权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