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调理阴阳跷脉联合百会穴压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孙慧琳 张琦 +4 位作者 孟祥蕾 薛媛 郭晓 谈太鹏 刘双岭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2期1795-1800,共6页
目的研究针刺调理阴阳跷脉联合百会穴压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方法选择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西药组和中医组,每组40例。西药组采取常规西药... 目的研究针刺调理阴阳跷脉联合百会穴压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方法选择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西药组和中医组,每组40例。西药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刺调理阴阳跷脉联合百会穴压灸。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脑动脉血流速度、睡眠潜伏时长(SOL)、觉醒时长(WASO)、睡眠总时长(TST)及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西药组的72.50%(P<0.05)。治疗前,两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四肢倦怠、头晕目眩、神疲食少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四肢倦怠、头晕目眩、神疲食少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大于西药组(P<0.05)。治疗前,两组SOL、WASO、T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SOL、WASO均低于西药组,TST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与西药组(2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DA、Hcy、GSH-Px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MDA、Hcy水平均低于西药组,GSH-Px水平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调理阴阳跷脉联合百会穴压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更为理想,可促进患者症状快速消失,并改善其睡眠情况,使其脑动脉血流速度恢复,不良反应少,同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两虚型失眠 针刺 阴阳跷脉 百会穴压灸 睡眠质量 丙二醛 同型半胱氨酸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金荞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探讨
2
作者 曾庆涛 吴红彦 +2 位作者 王雅乐 黄海 兰美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1期68-73,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金荞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潜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设定筛选主要药物成分条件为口服利用度≥30%、类药性≥0.18,筛选出金荞麦15种主...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金荞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潜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设定筛选主要药物成分条件为口服利用度≥30%、类药性≥0.18,筛选出金荞麦15种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登录GeneCards、OMIM等库检索AD的核心靶标。利用Cytoscape构建金荞麦治疗AD的“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将共同关键核心靶点导入至String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拓扑参数分析。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探究金荞麦抗AD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金荞麦15个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异鼠李素等主要有效成分;对用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6、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MYC原癌基因(MYC Proto-Oncogene,MYC)、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等;获取信号通路,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肿瘤抑制蛋白p53、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可对金荞麦的药效进行全面认识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实验与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网络药理 阿尔茨海默病 有效成分 靶点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下晋荞麦3号的生长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张广峰 陈喜明 +2 位作者 韩云丽 李晓峰 白洁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10-14,共5页
为了探索不同供氮水平对晋荞麦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到在晋北地区甜荞种植的最适施氮量。设置了7个供氮水平:0 kg/hm^(2)(N0)、对照45 kg/hm^(2)(N 45)、90 kg/hm^(2)(N 90)、135 kg/hm^(2)(N 135)、180 kg/hm^(2)(N 180)、225 kg/hm^... 为了探索不同供氮水平对晋荞麦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到在晋北地区甜荞种植的最适施氮量。设置了7个供氮水平:0 kg/hm^(2)(N0)、对照45 kg/hm^(2)(N 45)、90 kg/hm^(2)(N 90)、135 kg/hm^(2)(N 135)、180 kg/hm^(2)(N 180)、225 kg/hm^(2)(N 225)和270 kg/hm^(2)(N 270),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下晋荞麦3号的物候期、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性状以及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会延长晋荞麦3号的生育期;随着供氮量的增加,株高、茎粗、一级分支数、主茎节数和叶面积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3个产量性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晋荞麦3号的产量在供氮量为180 kg/hm^(2)时最高达到1672.5 kg/hm^(2),比供氮量为45 kg/hm^(2)的对照增产35.6%;随供氮量的增加,品质指标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膳食纤维以及总黄酮含量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综合所有试验结果得出,180 kg/hm^(2)为晋荞麦3号的最适供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荞麦3号 供氮水平 生长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旗 樊蕴辉 +1 位作者 田福玲 伊红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40-2144,共5页
目的:观察"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实验组采用"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即泻阴补阳蹻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8天,... 目的:观察"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实验组采用"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即泻阴补阳蹻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8天,应用Ashworth量表,对首次治疗前0.5 h,治疗后0.5、1、2、4、8 h和28天分别测定患者的下肢肌痉挛,并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82.4%,对照组75.6%;首次治疗后0.5 h痉挛改善最明显(P<0.01或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1 h痉挛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28天痉挛改善均明显(P<0.01或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在近、远期内有效的降低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 烧山火、透天凉 蹻脉
下载PDF
复方苦荞麦对糖尿病大鼠胰岛功能与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艳萍 张正浩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苦荞麦对糖尿病大鼠症状、血糖、胰岛功能的影响,以阐明其降糖效果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46只造模,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复方苦荞麦高剂量组、复方苦荞麦低剂量组、消渴丸组、病理... 目的观察复方苦荞麦对糖尿病大鼠症状、血糖、胰岛功能的影响,以阐明其降糖效果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46只造模,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复方苦荞麦高剂量组、复方苦荞麦低剂量组、消渴丸组、病理对照组4组,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满测空腹血糖(FBG)、血浆胰岛素(Insulin)、胰高糖素(Glucagon),并做胰腺病理形态观察。结果复方苦荞麦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症状,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浆胰高糖素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的β细胞,抑制α细胞异常增殖。其降糖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复方苦荞麦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症状,有效降糖,其机制可能是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细胞异常增殖及过度分泌胰高糖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胰腺功能试验 复方苦荞麦
下载PDF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8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郑瑞芳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19期34-35,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1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康复治疗及平衡针刺治疗,观察组68例联合跷脉穴位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改良Ash-wo...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1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康复治疗及平衡针刺治疗,观察组68例联合跷脉穴位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1.68±0.41)分,高于对照组的(1.17±0.36)分,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促进痉挛状态缓解,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平衡针 跷脉穴
下载PDF
针刺调跷脉合维脉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成双 李慧丽 +4 位作者 邢静 宗元娟 肖胜燕 王大洪 蒋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眼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结合常规取穴的针刺法,对照... 目的观察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眼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结合常规取穴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23/2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0/2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牵偏视 动眼神经麻痹 跷脉 维脉 目偏视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改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艳红 黄志成 《四川中医》 2020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在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大鼠肌张力的改善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长沙中医药大学健康SD大鼠100只,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分析与探究。对照组为假手术组。观察组为电针阴阳跷脉腧... 目的:观察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在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大鼠肌张力的改善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长沙中医药大学健康SD大鼠100只,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分析与探究。对照组为假手术组。观察组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变化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肌张力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神经缺损情况及肌张力情况,充分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阴阳跷脉腧穴 脑卒中 肢体痉挛 肌张力
下载PDF
跷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五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绪银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年第8期449-449,456,共2页
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 ,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 ,寒湿阻跷 ,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 ,实则祛邪 ,虚则补跷。
关键词 跷脉病 辨证施治 阴跷病 阳跷病 奇经八脉病症
下载PDF
奇经跷脉名实考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君豪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5-632,共8页
跷脉,古作“蹻脉”,属奇经八脉,因其相关理论处于经络学术研究的边缘地位,故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先秦出土文献及《黄帝内经》经脉理论体系中体现的各类医学流派的思想交融状... 跷脉,古作“蹻脉”,属奇经八脉,因其相关理论处于经络学术研究的边缘地位,故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先秦出土文献及《黄帝内经》经脉理论体系中体现的各类医学流派的思想交融状态,考蹻脉名实。本团队认为,蹻脉的形成是中原医学长期探索运用导引按蹻术的结果,与导引按蹻术从“病筋调筋”到“由筋引气”的实践发展和临床思维相吻合。蹻脉之名应源于按蹻术之手足四肢抚按、伸展、抬举等各类肢体动作的含义,蹻脉原始的生理功能在于主导人体运动,生理层次应定位于人体之筋。而在《黄帝内经》时期的经脉理论与脏腑医学交融后,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不断交叉、混淆,蹻脉的定位和功能日渐模糊,这种认知混乱是蹻脉理论发展与应用长期受滞的根本原因,也提示《黄帝内经》理论研究应对先秦各种医学理论体系进行充分甄别、剖析和还原,以正本清源不同来源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蹻脉 奇经 黄帝内经 导引按蹻
原文传递
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雪萍 吴旭丽 +1 位作者 彭礼 郗亚薇 《现代中医临床》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观察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 目的观察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14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Z=-2.006,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2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FDIP、FDIS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2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FDIP、FDI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提高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结论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 跷脉 根溜注入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基于肌骨超声观察“交通跷脉”针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下肢肌肉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阮传亮 陈若蓝 +1 位作者 林子涵 林海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qu...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针法,穴取患侧风池、然谷、照海及风府,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分别进行足内翻角度测量、Holden功能步行分级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厚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足内翻角度、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前两组健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患侧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P<0.01,P<0.05),观察组健侧厚度治疗前后相当(P>0.05),而对照组健侧厚度较治疗前增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与健侧相当(P>0.05),观察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5)。结论:"交通跷脉"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足内翻角度、步行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其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肌肉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内翻 “交通跷脉”针法 肌骨超声 肌肉形态
原文传递
胃病则阳跷穴满所致失眠的理论分析和临床运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任建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0,共3页
探讨胃病则阳跷穴满导致失眠的机制以及以跷脉穴为主治疗失眠的临床运用。从经络学上看,通过承泣等胃经腧穴使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跷脉对于寤寐之所主,主要是由于它与目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相连。由于足阳明胃经在目内眦睛明穴与足... 探讨胃病则阳跷穴满导致失眠的机制以及以跷脉穴为主治疗失眠的临床运用。从经络学上看,通过承泣等胃经腧穴使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跷脉对于寤寐之所主,主要是由于它与目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相连。由于足阳明胃经在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又与阴阳跷脉在目下及口角之旁分别交会,所以,一旦胃的功能失调,胃失和降,就会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使阳跷脉气机失调而导致失眠。同时举例说明选择相应的胃经及阳跷脉穴位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跷脉 胃病 失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