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Dominant Reservoir Series Analysis of Es_3 in the Qibei Area of Qikou Sag 被引量:2
1
作者 PU Xiugang HAN Wenzhong +2 位作者 HUA Shuangjun ZHANG Wei CHEN Chang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data such as core observation, rock slices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propert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logging data etc., 16 factors of sedimentation, diagenesi...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data such as core observation, rock slices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propert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logging data etc., 16 factors of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fluid pres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sedimentation is the intern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property, diagenesis is the external and final decisive factor and abnormal fluid press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preserving the deep reservoir property.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diagenesis indicates that compaction and dissolution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cementation and they respectively cause porosity change of-23.6% and 7.7% and -6.2%. Through optimizing 11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onstructing reservoir evaluation index (REI) according to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and reservoir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The studies show that Es~ SQ4 consists mainly of class I and II, while Es~ SQ6 is mainly of class III and II; the favorable zone is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 of Qibei sub-sag and the Liujianfang fault-nose.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the Qibei area verifies the advanced, practicable method of less artificial factor is suitable for the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factor analysi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comprehensive and quantitativereservoir evaluation Shahejie Formation qibei area Qikou sag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岩相特征及含油性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蒲秀刚 马超 +6 位作者 郭彬程 周可佳 卞从胜 马建英 周素彦 曾旭 张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9,I0004,I0005,共17页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段)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分析不同岩相含油性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富含石英、黏土和碳酸盐矿物,w(TOC)平均为1.08%,发育纹层状、薄层状和块状3类层理沉积构造,沙三上亚段细粒岩划分为纹层状页岩相、层状页岩相、块状页岩相、钙质页岩相和粉砂岩相5类岩相,不同岩相储层内部含油性不同,长英质矿物质量分数及沉积构造类型对页岩油含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纹层状和层状页岩相内部发育大规模由有机质、矿物纹层和薄层控制的孔—缝网结构,为页岩油提供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具有高可动油含量特征;块状和钙质页岩相生烃潜力较差且储层结构相对致密,储集性能较差,具有低可动油含量特征。该结果为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段页岩油勘探选区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岩相 含油性 沙三上亚段 歧北次凹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北凹陷古近系构造坡折带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向雪梅 王华 +2 位作者 王家豪 肖敦清 蒲秀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4-320,共7页
应用三维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歧北凹陷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研究区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歧北凹陷斜坡区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两种构造坡折带类型。坡折带的发育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早期为断裂坡... 应用三维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歧北凹陷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研究区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歧北凹陷斜坡区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两种构造坡折带类型。坡折带的发育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早期为断裂坡折带,晚期为挠曲坡折带。不同类型坡折带层序构成样式及内部体系域构成不同,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三角洲砂体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发育,而挠曲坡折带除了对砂体有控制作用外,更突出地表现为对地层超覆以及岩性圈闭发育的控制。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北凹陷 构造坡折带 层序构成样式 非构造圈闭
下载PDF
超压地层中镜质组反射率的计算 被引量:22
4
作者 肖丽华 孟元林 +5 位作者 张连雪 韦阿娟 李军 张文才 殷秀兰 王志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超压可以抑制镜质组的热演化、增加反应活化能.在EASY%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超压调节化学动力学反应活化能,建立了超压条件下镜质组热演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Pa%R.,并根据黄骅坳陷歧北洼陷受超压抑制和未受超压抑制的R.实... 已有的研究表明,超压可以抑制镜质组的热演化、增加反应活化能.在EASY%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超压调节化学动力学反应活化能,建立了超压条件下镜质组热演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Pa%R.,并根据黄骅坳陷歧北洼陷受超压抑制和未受超压抑制的R.实测资料,确定了有关模拟参数.歧北洼陷港深48井明显超压(压力系数1.2~1.6),用Pa%R.模型所预测的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时间与用EASY%R.模型预测的明显不同,超压对R.的抑制可达0.1%~O.3%,可使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推迟1~4.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镜质组反射率 成岩作用 烃源岩 盆地模拟 黄骅坳陷 歧北洼陷
下载PDF
板桥和歧北凹陷沙河街组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7
5
作者 陈纯芳 赵澄林 李会军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共4页
对黄骅坳陷板桥和歧北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 ,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在横向上受砂体微相控制 ,在纵向上受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 ,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板桥和歧北凹陷中 ,沙二、沙三段深层碎... 对黄骅坳陷板桥和歧北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 ,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在横向上受砂体微相控制 ,在纵向上受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 ,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板桥和歧北凹陷中 ,沙二、沙三段深层碎屑岩的有利储集相带与有利沉积相带及碎屑组分的溶解作用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深部异常高压带、烃类的早期侵入和有利的储层埋藏史对于深层碎屑岩储层具备良好的储集空间及含油气性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北凹陷 沙河街组 深层碎屑岩 储层物性特征 影响因素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复杂岩性地区的应用——以歧北凹陷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洪忠 刘化清 +1 位作者 苏明军 牛海青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40-44,共5页
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在歧北凹陷沙二段滨4油组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针对研究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差异小以及自然伽马值差异明显的特点,开展相对波阻抗约束下的测井参数反演工作来获取岩性数据体。同时... 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在歧北凹陷沙二段滨4油组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针对研究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差异小以及自然伽马值差异明显的特点,开展相对波阻抗约束下的测井参数反演工作来获取岩性数据体。同时,结合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地层切片进行地震沉积学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测井参数反演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研究区的复杂岩性,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生成的一系列地层切片识别出了滨4油组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中不同的沉积单元,准确反映了其物源方向、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复杂岩性 测井参数反演 歧北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古近系沙二段复合三角洲内部结构及空间演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鲁超 焦养泉 +1 位作者 吴立群 吕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对歧北凹陷三角洲进行分尺度研究。首先,通过各种地震属性的应用、地震相的追踪和砂分散体系的分析,发现复合三角洲分为西部三角洲和迁移的东部三角洲。然后,利用地震相的追踪能识别出歧北凹陷沙二段三角洲具有类似"s"型前积... 对歧北凹陷三角洲进行分尺度研究。首先,通过各种地震属性的应用、地震相的追踪和砂分散体系的分析,发现复合三角洲分为西部三角洲和迁移的东部三角洲。然后,利用地震相的追踪能识别出歧北凹陷沙二段三角洲具有类似"s"型前积的反射特征,这是三角洲朵体侧向迁移的地震反射特征。在发现的侧向迁移现象基础上,对地震剖面上侧向迁移的每一个同相轴进行平面上追踪,控制每一个期次的迁移的朵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最终获得多个期次朵体的平面展布及演化,发现东部三角洲在沙二段低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6次;在沙二段湖扩-高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4次。西部三角洲持续垂向加积。侧向迁移现象的存在使得东部三角洲存在不同于其他三角洲的非均质性特征,砂体呈正韵律和反韵律的交互。东部三角洲的孔隙度整体相对较低,平均值14%,低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24.4%;该沉积类型的总平均渗透率较低,为0.017 2×10-3μm2,低于西部三角洲的0.037 5×10-3μm2;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3.5%,高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三角洲 内部结构 沙二段 歧北凹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地质体精细刻画 被引量:7
8
作者 石先滨 李红香 +4 位作者 黄传炎 蒲秀刚 曾清斌 陈思 任培罡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6-544,共9页
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黄骅坳陷目前的勘探热点地区——歧北次凹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段,即沙一下亚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和8个五级层序,建立了沙一下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属性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 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黄骅坳陷目前的勘探热点地区——歧北次凹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段,即沙一下亚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和8个五级层序,建立了沙一下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属性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对歧北次凹目标层内单个地质体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细刻画,研究其空间展布,并剖析其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地质体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物源供给、断裂陡坡带及断裂转换带对地质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提炼出地质体发育模式,为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体 精细刻画 隐蔽油气藏 歧北次凹 沙一下亚段
下载PDF
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地层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20
9
作者 周立宏 李洪香 王振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6期31-35,124-125,共5页
歧北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的大型挠曲缓坡,由于该斜坡构造圈闭不发育,按照构造找油思路在该斜坡区勘探成效甚微。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控砂机理和油气成藏内在规律研究,确定勘探潜力目标区。针对目标区开... 歧北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的大型挠曲缓坡,由于该斜坡构造圈闭不发育,按照构造找油思路在该斜坡区勘探成效甚微。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控砂机理和油气成藏内在规律研究,确定勘探潜力目标区。针对目标区开展分砂组精细地层对比、内幕层精细构造解释、砂体精细刻画、精细油藏分析、滚动优化部署与实施等研究,发现了亿吨级的优质储量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实现了老区精细勘探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地层对比 歧北斜坡 岩性油气藏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西部歧北凹陷东一段储层砂体的空间配置与成因解释
10
作者 吕琳 焦养泉 +3 位作者 吴立群 鲁超 顾元 荣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69-2280,共12页
运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北凹陷东一段储层砂体空间配置进行研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镜下微观特征和古生物组合等资料,对砂体成因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发育4个砂组,自下而上分别位于东一下段高位体系域的下... 运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北凹陷东一段储层砂体空间配置进行研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镜下微观特征和古生物组合等资料,对砂体成因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发育4个砂组,自下而上分别位于东一下段高位体系域的下部、东一下段高位体系域的上部、东一上段低位体系域和东一上段高位体系域;这4个砂组均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成因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前缘泥,且Ed1x-HST(L)和Ed1s-LST砂组还发育水下重力流沉积;Ed1x-HST(L),Ed1x-HST(H)和Ed1s-LST砂组发育3条水下分流河道,而Ed1s-HST砂组仅发育2条水下分流河道;各砂组河口坝和前缘泥空间展布特征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特征较相似,水下重力流沉积位于南大港断层下降盘区域;Ed1x-HST(L),Ed1x-HST(H)和Ed1s-HST砂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最好,为该区域最主要的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配置 成因 砂组 东一段 歧北凹陷
下载PDF
歧北凹陷东营组地震地层学分析
11
作者 向雪梅 白云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9年第10期198-201,共4页
应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黄骅坳陷中区岐北凹陷东营组进行地震地层学分析,通过该区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地震相等的研究,识别三级层序界面,并将东营组划分为四个(SQEd1s、SQEd1x、SQEd2、SQEd3)三级层序,并总结出歧北凹陷东营组的缓... 应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黄骅坳陷中区岐北凹陷东营组进行地震地层学分析,通过该区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地震相等的研究,识别三级层序界面,并将东营组划分为四个(SQEd1s、SQEd1x、SQEd2、SQEd3)三级层序,并总结出歧北凹陷东营组的缓坡破折型和断裂陡坡型两种层序构成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岐北凹陷 地震层序 层序构成样式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北斜坡油气成藏机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国猛 陈冬霞 +5 位作者 马建英 王梓颐 董晓伟 高思航 邹磊落 王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6-1653,共18页
挠曲坡折带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已成为陆相湖盆中的勘探开发与研究热点。由于古地貌或古构造的差异造成多阶挠曲型斜坡地层发生多个折曲变形,同时,由于斜坡结构及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烃源岩特征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复杂的油气分布和... 挠曲坡折带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已成为陆相湖盆中的勘探开发与研究热点。由于古地貌或古构造的差异造成多阶挠曲型斜坡地层发生多个折曲变形,同时,由于斜坡结构及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烃源岩特征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复杂的油气分布和油气成藏过程。以多阶挠曲型斜坡——黄骅坳陷歧北斜坡为例,通过研究斜坡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古地貌和断层耦合下的斜坡结构和构造特征、输导体系、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动力等特征,揭示了多阶挠曲斜坡的油气成藏机制。结果表明,歧北斜坡长轴和短轴方向上的古地形、断层及组合样式、砂体成因类型与延伸范围、与烃源岩接触关系、油气运移动力与路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长轴方向具有以下特点:以挠曲坡折构造为界,高、中、低斜坡分异;大型断层不发育且三角洲砂体范围局限,中、低斜坡以近源砂体输导为主,砂体连通性好;形成了坡折背景的"缓坡—双边断脊优势—源控型"成藏模式。短轴方向特点为:以滨海断层、港东断层、南大港断层为边界,发育近东西走向的断层坡折构造,次级断层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呈多种组合方式;水下扇砂体连通性好,与一系列断层形成阶梯状输导路径;形成了"近源—阶梯状输导—断控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曲型斜坡 歧口凹陷 歧北斜坡 输导体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歧北次凹深陷区沙河街组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玉善 高天 +3 位作者 王金荣 赵晓颖 赫云兰 房金伟 《非常规油气》 2014年第3期6-10,共5页
歧北次凹深陷区沙河街组发育两套岩性油气藏,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次生孔隙、残余原生孔隙、混合孔隙三大类,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孔为主。铸体薄片、图像分析、阴极发光及孔渗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孔隙的形成... 歧北次凹深陷区沙河街组发育两套岩性油气藏,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次生孔隙、残余原生孔隙、混合孔隙三大类,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孔为主。铸体薄片、图像分析、阴极发光及孔渗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孔隙的形成与长石及岩屑的溶蚀,黏土矿物的脱水,沉积相及烃源岩的空间组合,深层异常高压等有关。高含量的岩屑和长石为次生孔隙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生成的酸性流体溶蚀了紧邻烃源岩的砂体,为次生孔隙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黏土矿物脱水释放的层间水为有机酸运移提供了载体。异常高压为酸性流体的运移提供了动力,扩大了溶解作用发生的范围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北次凹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储层 异常高压
下载PDF
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41
14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8 位作者 蒲秀刚 时战楠 韩国猛 吴佳朋 韩文中 张伟 高欢欢 马建英 汪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3-657,共15页
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湖泛期细粒沉积发育、烃源岩品质好、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湖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的带动下,落实其勘探前景势成必然。为探究歧北次凹沙三段页岩油的地质特... 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湖泛期细粒沉积发育、烃源岩品质好、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湖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的带动下,落实其勘探前景势成必然。为探究歧北次凹沙三段页岩油的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依据F39X1井、QY10-1-1井等多口井的岩心、分析化验、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对沙三段页岩层系的地质特征、页岩油类型与富集模式、甜点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开展了综合研究。歧北次凹沙三段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灰质白云质页岩、长英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及微晶白云岩、亮晶生屑白云岩、粉砂岩等;烃源岩的总有机碳(TOC)含量主要分布在1%~3%,以Ⅱ型干酪根为主且指示热演化成熟度的镜质体反射率(R_o)普遍高于0.7%;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孔、晶间孔、生物体腔孔、有机孔及层理缝、构造(微)缝等;页岩油的超越效应明显(油饱和度指数平均为116.3 mg/g)、荧光显示良好。在歧北次凹沙三段中识别出单一型和夹层型2类页岩油,构建了高TOC滞留型页岩油和低TOC运移型页岩油2种富集模式,并建立了基于油饱和度指数、TOC和脆性指数等多参数的甜点定量评价方法及标准。针对甜点区部署了QY10-1-1水平井,其初期的折算产油量达103.5 t/d,预计可形成亿吨级增储新领域。勘探发现证实歧口凹陷的沙三段细粒岩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页岩层系 沙河街组三段 歧北次凹 歧口凹陷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超压背景下异常高孔带成因分析与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10
15
作者 肖丽华 张阳 +4 位作者 吴晨亮 杜虹宝 孟元林 高煜婷 王志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7-1134,共8页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分布,首先应用储层实测数据研究了储层异常高孔带在纵向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然后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Es下1储层的成岩阶段,结合前人沉积相和...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分布,首先应用储层实测数据研究了储层异常高孔带在纵向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然后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Es下1储层的成岩阶段,结合前人沉积相和超压的研究成果,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歧北凹陷在2 300~2 740m、3 000~3 400m、3 600~4 200m及4 400~4 950m的深度范围内,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其成因为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以及超压对成岩作用的抑制;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且有砂体发育的区域,或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2亚期但有超压发育,超压可使地史时期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下来的砂体发育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这些地区位于港东断裂的东部和马棚口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致密砂岩 超压 孔隙演化动平衡 歧北次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