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diagenesis:its effect on pore evolution of the Fuyu oil reservoir in the north Qijia region 被引量:4
1
作者 HAO Guoli SHAN Xuanlong +1 位作者 LIU Wanzhu WANG Qingbi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5期770-777,共8页
From observing cores of 18 wells,identifying 175 ordinary thin sections and 61 thin casting sections,energy spectrum analyses of 37 samples,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of 11 samples,we d... From observing cores of 18 wells,identifying 175 ordinary thin sections and 61 thin casting sections,energy spectrum analyses of 37 samples,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of 11 samples,we determine the types of diagenesis and pores of the Fuyu oil reservoir in the north Qijia region.We classified the pores and measured their plane porosity using CIA 2000,the software of rock image analysis,calculat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diagenesis on porosity,studied the controlling actions of diagenesis to pore evolution quantitatively,combined with burial history,thermal history and their diagenetic environments.Our results show that mechanical compactio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 are the major destructive diagenesed,developed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stages.The reduction in porosity by mechanical compactio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 are about 25% and 8%,while the destructive intensity of siliceous cementation and clay mineral cementation is relatively much smaller,i.e.,the reduction of porosity is about 2% and 0.2% Dissolution is constructive diagenesis,the increment of porosity is about 6%.There are four diagenesis evolution stages,during which the porosity reduced from 30%~38% to 2%~20%.Mechanical compaction and early cementation are the main diageneses in the early diagenesis stages,when porosity was reduced to 2%~10%.Dissolution is the main diagenesis of an A I substage of the middle diagenesis stage,when porosity increased 1%~8%.The dissolution of the A Ⅱ substage of the middle diagenesis stage affected by late cementation,raised porosity 1%~5%.The porosity varied slightly during the middle stage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扶余油层 美国中央情报局 胶结作用 图像分析软件 早期阶段 温度测量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安来 李贤庆 +4 位作者 熊波 王铁冠 冯子辉 孔庆云 李少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28,共3页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该区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 4.1%。嫩二段—嫩五段烃源岩显微组分以高等植物陆源输入占绝对优...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该区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 4.1%。嫩二段—嫩五段烃源岩显微组分以高等植物陆源输入占绝对优势 ,贫惰性组、富含镜质组、相对发育壳质组 ;嫩一段烃源岩腐泥组分含量较高 ,具有混合生源的特点 ,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藻类体是该区低熟油的重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孢子体荧光参数 ,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为未成熟、低成熟两个阶段 ,二者界线所对应的镜质组反射率为 0 .5 % ,孢子体相对荧光强度为 2 .2 ,埋深为 10 5 0m。图 4表1参 4(马安来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齐家古龙地区 烃源岩 有机岩石学 研究 显微组分 热演化 镜质组反射率 荧光参数 石油地质
下载PDF
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以承德市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4 位作者 张薇 岳晨 陆川 黄起伟 欧小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50-1959,共10页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初步查明燕山中部大地热流特征及浅部-深部岩层热物性特征,填补了大地热流值测量空白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热结构概念模型,估算其深部地温分布。研究得出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值变化较大,平均约57 mW/m^2,与周边温泉水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七家-茅荆坝地热田大地热流值较高,为74.9 mW/m^2。通过深部地温分布计算得出七家—茅荆坝地区居里面埋深为21.5~22.8 km,莫霍面温度约815℃,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本文所建立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七家-茅荆坝地热田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居里面
下载PDF
重力测量在七家地区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明 祁程 +2 位作者 刘波 李英宾 孟凡兴 《矿产与地质》 2020年第2期317-321,共5页
七家地区地热资源主要类型为断裂对流型,查明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的准确位置对本区地热勘查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七家地区开展重力测量,选取滑动窗口平均法进行局部重力异常分离,利用斜导数法进行边界增强计算,确定了断裂构造的位置。推... 七家地区地热资源主要类型为断裂对流型,查明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的准确位置对本区地热勘查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七家地区开展重力测量,选取滑动窗口平均法进行局部重力异常分离,利用斜导数法进行边界增强计算,确定了断裂构造的位置。推断认为NE向的两家-锦山断裂是主要控热、导水断裂,其与次级构造交汇部位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区段。后经钻探验证,在该部位发现了丰富的地热资源,证明了使用重力测量进行地热勘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勘查 重力测量 位场分离 边界增强计算 七家地区
下载PDF
齐家—鸳鸯沟地区5条主要断裂对沙二段的控藏作用
5
作者 李文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断裂发育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裂与油气分布及成藏条件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了齐家—鸳鸯沟地区的5条主要断裂对沙二段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_1、f_2断裂直接连接了东侧深部洼槽的沙三段、沙四段源岩和上覆西侧的... 在断裂发育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裂与油气分布及成藏条件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了齐家—鸳鸯沟地区的5条主要断裂对沙二段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_1、f_2断裂直接连接了东侧深部洼槽的沙三段、沙四段源岩和上覆西侧的沙二段,是油成藏的主要输导通道,f_3、f_4、f_5断裂仅对沿不整合面或砂体侧向运移油气起输导作用;5条主要断裂在沙二段发育多个转换带,转换带处发育的砂体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储集砂体;5条主要断裂侧向封闭能力强,为油气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f_3、f_4、f_5断裂成藏期后活动强度小,附近有油气聚集,而f_1、f_2断裂活动强度大,附近无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鸳鸯沟地区 沙二段 主要断裂 油气聚集 控制作用
下载PDF
甘肃临潭县磨沟遗址出土齐家文化铜器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璐 梅建军 +4 位作者 陈坤龙 毛瑞林 钱耀鹏 王辉 谢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95,共25页
前言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洮河西南岸的一-处台地上(图一,10),1980年调查时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宋代的遗存。2008~201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对... 前言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洮河西南岸的一-处台地上(图一,10),1980年调查时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宋代的遗存。2008~201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对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沟遗址 齐家文化 铜器技术 区域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