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Dominant Reservoir Series Analysis of Es_3 in the Qibei Area of Qikou Sag 被引量:2
1
作者 PU Xiugang HAN Wenzhong +2 位作者 HUA Shuangjun ZHANG Wei CHEN Chang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data such as core observation, rock slices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propert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logging data etc., 16 factors of sedimentation, diagenesi...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data such as core observation, rock slices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propert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logging data etc., 16 factors of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fluid pres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sedimentation is the intern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property, diagenesis is the external and final decisive factor and abnormal fluid press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preserving the deep reservoir property.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diagenesis indicates that compaction and dissolution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cementation and they respectively cause porosity change of-23.6% and 7.7% and -6.2%. Through optimizing 11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onstructing reservoir evaluation index (REI) according to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and reservoir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The studies show that Es~ SQ4 consists mainly of class I and II, while Es~ SQ6 is mainly of class III and II; the favorable zone is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 of Qibei sub-sag and the Liujianfang fault-nose.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the Qibei area verifies the advanced, practicable method of less artificial factor is suitable for the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factor analysi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comprehensive and quantitativereservoir evaluation Shahejie Formation Qibei area qikou sag
下载PDF
大港油田滨海地区钻井地质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2
作者 聂芬意 姜宁宁 +3 位作者 李敏 王博 赵子豪 何成山 《录井工程》 202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为确保大港油田滨海地区钻井安全,并最大限度提升钻井时效,从该地区已钻井发生的钻井复杂情况入手,分析引起该区域钻井风险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表明:(1)研究区新近系馆陶组地层埋深较浅,岩石结构松散,底部... 为确保大港油田滨海地区钻井安全,并最大限度提升钻井时效,从该地区已钻井发生的钻井复杂情况入手,分析引起该区域钻井风险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表明:(1)研究区新近系馆陶组地层埋深较浅,岩石结构松散,底部发育不整合面,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埋藏较深,原始地层压力高,气油比高,这些地质特征导致该区钻井风险较高;(2)研究区钻井复杂情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漏失型,主要是井漏,二是溢出型,包括气侵、溢流和井涌等;(3)研究区漏失型钻井复杂情况的地质风险主要是馆陶组底部弱固结的砂砾岩及馆陶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溢出型钻井复杂情况的地质风险主要是沙一段异常高压和丰富的含气量;(4)应对漏失型钻井复杂情况地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排查馆陶组底部砂砾岩的空间分布,应对溢出型钻井复杂情况地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测试地层压力,并据此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调整钻井液密度。该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地区及地质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的钻井施工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风险 钻井复杂 井漏 溢流 井控安全 应对措施 歧口凹陷 滨海地区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斜坡区重力流沉积与致密油勘探 被引量:65
3
作者 蒲秀刚 周立宏 +7 位作者 韩文中 陈长伟 袁选俊 林常梅 柳飒 韩国猛 张伟 姜文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9,共12页
在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及样品化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关的致密油形成条件和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主要有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和经典的浊流沉积。含泥砾块状砂... 在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及样品化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关的致密油形成条件和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主要有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和经典的浊流沉积。含泥砾块状砂岩多为砂质碎屑流成因,泥质碎屑流沉积为含有较多砂质团块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正递变层理是识别传统浊积岩的重要标志。受多物源供给、地形坡-折、不同触发机制、湖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斜坡区中低部位—主凹区形成多级远岸水下扇扇体,可识别水下主水道、水下分流水道、水道侧缘、水道间泥及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5种沉积微相。多期多级重力流沉积造成湖盆区"富泥又富砂",平面上优质烃源岩、致密储集层大面积分布,纵向上源、储紧邻,形成多套"三明治"式生储盖组合,为湖盆深水区致密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勘探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水下分流水道与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微相为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型致密油勘探的两个主要沉积类型,是歧口凹陷斜坡区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致密油 沙一段 斜坡区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31
4
作者 史集建 付广 +3 位作者 吕延防 李丽丽 安振月 朱娜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依据单井以及气藏资料,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综合评价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盖层的厚度普遍较大且连续性好,有较强的微观封闭能力;但北大港潜山构造带和板桥凹陷北部地区较高的储层压力系数与盖层内断裂的垂直断距较大造... 依据单井以及气藏资料,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综合评价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盖层的厚度普遍较大且连续性好,有较强的微观封闭能力;但北大港潜山构造带和板桥凹陷北部地区较高的储层压力系数与盖层内断裂的垂直断距较大造成偏小的断层岩排替压力不利于盖层对天然气保存。基于盖层厚度、排替压力、气藏压力系数与断层垂向封闭特征等4个参数建立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歧口凹陷盖层封气能力评价标准,对盖层的封气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在歧口凹陷大部分地区均具有封闭中、低储量丰度气藏的能力,在凹陷区具备封闭高储量丰度气藏的能力,评价结果与目前气藏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气能力 储量丰度 有利区 区域盖层 沙河街组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沿岸带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5
5
作者 祁鹏 任建业 +1 位作者 史双双 卢刚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0-905,共6页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斜列式走滑变形带,体现为一系列阶梯状展布的张扭断层,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滑塌浊积体发育;中部的宽缓挠曲变形带,构造样式简单,地层只有微弱变形,但仍然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北部的复杂断裂褶皱带是受基底走滑断层影响而形成的古近纪重力滑脱断层和新近纪花状构造的有机结合体。总体上,沿岸带复杂的构造组合特征是受到深部向北隐没的新生代右旋基底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是渤海湾盆地内兰聊断裂通过歧口凹陷时的构造表现。歧口凹陷沿岸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也造成了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带 新生代 构造特征 形成机制 基底走滑 歧口凹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碎屑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56
6
作者 蒲秀刚 周立宏 +8 位作者 王文革 韩文中 肖敦清 刘海涛 陈长伟 张伟 袁选俊 卢异 柳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8,共13页
为了查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碎屑岩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寻找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对歧口凹陷中深层开展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构造背景、物源、沉积体系、储集性能综合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具有多凹多坡... 为了查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碎屑岩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寻找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对歧口凹陷中深层开展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构造背景、物源、沉积体系、储集性能综合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具有多凹多坡的地质特点,各类斜坡区占全凹陷面积70%以上;来自盆内外物源的多个大型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重力流砂带与多类斜坡区匹配,为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油气有效储集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中深层碎屑岩埋深一般大于2 500 m,主要为岩屑长石类砂岩,以次生孔-缝储集空间为主。歧口凹陷中深层碎屑岩整体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该阶段跨越深度范围较大,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可以通过数学地质的方法识别出9项,虽其总体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但较高的沉降速率、中等地温场、高流体压力、高长石含量、较高溶蚀率、早期烃类充注等有利因素促使中深层碎屑岩发育纵向延伸上千米的3~4个异常高孔隙带,均是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中深层碎屑岩 油气储集层 成岩演化 古近系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坡折体系聚砂控藏机制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周立宏 蒲秀刚 +6 位作者 周建生 肖敦清 陈长伟 王书香 侯志 林常梅 夏彦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7,共7页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影响。类似于沉积体系,歧口凹陷坡折体系中各种类型坡折带平面上匹配,垂向上共生,其分布达歧口凹陷平面面积的70%以上。坡折带既是物源水下供给通道又是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造就了斜坡及洼陷区的砂体十分富集,砂体分布具有"物源供砂,沟槽输砂,坡折控砂,源型聚砂"的内在机制。广泛发育的储集体使得歧口凹陷古近系油气分布具有满凹含油,叠合连片,优势富集,匹配控藏的典型特征,由此指出了歧北斜坡、滨海斜坡、板桥次凹等的坡折带与洼陷区是目前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坡折带 坡折体系 岩性地层油气藏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斜坡区油气成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30
8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2 位作者 肖敦清 蒲秀刚 姜文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9,共9页
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已经进入高勘探阶段,寻找大规模构造油气藏的难度越来越大,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成为勘探的重点。在凹陷整体研究解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缓坡区地质分异特征,提出了缓坡区高、中、低三分性的新... 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已经进入高勘探阶段,寻找大规模构造油气藏的难度越来越大,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成为勘探的重点。在凹陷整体研究解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缓坡区地质分异特征,提出了缓坡区高、中、低三分性的新认识,高、中、低斜坡生储盖组合配置不同,油气运聚与分布差异明显。高斜坡沟槽控砂,优势运移汇聚相富集;中斜坡坡折控砂,优势构造岩性相富集;低斜坡远扇控砂,优势源储耦合相富集。大型斜坡、砂体、烃源岩的有效配置决定了斜坡区具有形成大面积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条件。经勘探实践,在歧口凹陷埕北、歧北和板桥三个斜坡区均获重大发现,并实现了规模增储,证实了斜坡区是断陷湖盆内油气预探突破与规模增储的主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岩性油气藏 油气成藏 高油低气 古近系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歧南地区坡折带特征及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正平 袁淑琴 +2 位作者 王书香 潘仁芳 么景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1,152,共4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南地区沙河街组构造复杂、断裂发育等地质特征为背景,以进一步认识沉积砂体分布规律为目的,进行坡折带对沉积作用控制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沉积等相关资料,将歧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坡折带按成因... 以渤海湾盆地歧南地区沙河街组构造复杂、断裂发育等地质特征为背景,以进一步认识沉积砂体分布规律为目的,进行坡折带对沉积作用控制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沉积等相关资料,将歧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坡折带按成因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发现,坡折带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坡折带控制沉积物的供给,坡折带控制沉积相展布,坡折带控制沉积砂体的富集。该研究为砂体预测和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类型 控沉作用 沙河街组 歧南地区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付广 王宏伟 +1 位作者 韩国猛 浦秀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00-1708,共9页
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先统计研究区已知井点砂体地层砂地比值,将最小比值作为能储集油气砂体的所需最小值,圈闭出能储油砂体分布区;再通过计算得到砂体地层顶面古构造脊分布,将二者叠合部位确定为沿砂体... 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先统计研究区已知井点砂体地层砂地比值,将最小比值作为能储集油气砂体的所需最小值,圈闭出能储油砂体分布区;再通过计算得到砂体地层顶面古构造脊分布,将二者叠合部位确定为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断裂输送油气路径;然后计算圈出断裂侧向封闭部位,将其与能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叠合,该叠合部位即可判定为断砂配置圈闭油气部位。笔者建立了预测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有利部位的方法,既将输送油气路径和断砂配置圈闭油气耦合部位预测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预测中。预测结果显示,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源聚集有利部位主要有2处,均分布在赵北断裂西部,与目前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西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源外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外斜坡区 断裂 油气聚集 有利部位 预测方法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一下鲕粒发育特征与重力流沉积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 柳飒 韩文中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4期599-607,共9页
沙一下沉积时期,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海斜坡和歧北低斜坡滨海地区主要沉积类型为重力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沧县隆起。同时在滨海地区CT16×1等井沙一下部分取样薄片中发现鲕粒的存在。通过对歧口凹陷300余口井沙一下亚段薄片等... 沙一下沉积时期,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海斜坡和歧北低斜坡滨海地区主要沉积类型为重力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沧县隆起。同时在滨海地区CT16×1等井沙一下部分取样薄片中发现鲕粒的存在。通过对歧口凹陷300余口井沙一下亚段薄片等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滨海地区沙一下层段中的鲕粒为异地鲕粒,其来源主要为板桥斜坡及滨海斜坡,以上地区在沙一下沉积时期虽然仍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但在某些短时段内,存在"暖、清、浅"的区域性欠补偿的高钙清水沉积,发育含鲕粒的碳酸盐岩,形成的原地鲕粒在后期重力流滑塌等事件活动的作用下,沿着滨海、港东断层等输送通道被搬运至滨海地区。通过此次鲕粒来源分析,一方面重新梳理了歧口凹陷两大盆外物源(北部燕山、西部沧县隆起)的波及范围,深化了对歧口凹陷沙一下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发展形成了利用地震相、测井相、岩芯相和薄片相"四相合一"的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四相合一 沙一下 滨海地区 歧口凹陷 天津
下载PDF
歧口凹陷板桥成熟区地质结构及勘探意义
12
作者 石倩茹 付东立 +3 位作者 王锦程 张绍哲 唐鹿鹿 周宁 《城市地质》 2020年第4期432-437,共6页
板桥斜坡是歧口凹陷主要勘探区块之一,该区经过50余年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高勘探阶段,如何持续获得高效优质储量,是油田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鉴于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增储上产的需求,针对斜坡区构造成因、沉积储层、油藏特... 板桥斜坡是歧口凹陷主要勘探区块之一,该区经过50余年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高勘探阶段,如何持续获得高效优质储量,是油田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鉴于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增储上产的需求,针对斜坡区构造成因、沉积储层、油藏特征等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地区沙河街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滨浅湖砂坝主体为最有利的沉积相带,在滨Ⅰ中、滨Ⅰ下等有重大勘探突破,证明该区仍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板桥斜坡 成熟区勘探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成藏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斯赫 韩国猛 +4 位作者 汪晓敏 陈长伟 王锦程 付东立 王旭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9,I0001,I0002,共11页
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碎屑岩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岩心观察、测录井数据、轻重矿物特征、砂地比统计数据等,分析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体系、物源体系,明确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并探讨成藏效应。结果表明:歧口凹... 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碎屑岩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岩心观察、测录井数据、轻重矿物特征、砂地比统计数据等,分析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体系、物源体系,明确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并探讨成藏效应。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期存在沧县隆起、燕山隆起、港西凸起3个物源区,其中沧县隆起和燕山隆起为主要供源区,港西凸起供源能力较弱;研究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沧县隆起周缘发育扇三角洲,燕山隆起南部及港西凸起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研究区东部发育湖泊相,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地区;断层附近沙二段砂体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燕山隆起南部大面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湖相泥岩交互发育,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该结果为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物源体系 成藏效应 沙二段 板桥-滨海地区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歧口凹陷马东地区深层油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明 房金伟 +2 位作者 赵佳丽 姚志奇 王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9,共8页
歧口凹陷马东地区油气勘探已经向凹陷深部进发,但凹陷深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不明确,勘探风险较大。利用钻井资料、油藏流体分析测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等,通过油气藏流体特征分析、油气藏解剖、三维地震属性提取和地层切片等研究手段,... 歧口凹陷马东地区油气勘探已经向凹陷深部进发,但凹陷深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不明确,勘探风险较大。利用钻井资料、油藏流体分析测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等,通过油气藏流体特征分析、油气藏解剖、三维地震属性提取和地层切片等研究手段,对歧口凹陷马东地区深层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并预测了凹陷深部油气成藏潜力区。结果表明:研究区为超深、高温、异常高压油气藏,原油性质为挥发油;油气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或岩性油气藏,高部位为岩性-构造油气藏、低部位为岩性油气藏,储层呈现为层状,构造低部位油水系统相对复杂,具有多套油水系统,构造高部位未见统一油水界面;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油气供给较好,后期断裂活动相对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凹陷深部油气藏受控于砂体的展布。凹陷深部有利砂体分布在扇体主体部位边缘的滑塌透镜体,主要发育在板Ⅱ和滨Ⅰ油组内,是歧口凹陷马东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马东地区 滑塌透镜体 主控因素 潜力区
下载PDF
歧中北—沙西火成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武强 王应斌 +1 位作者 张中巧 于喜通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67-471,共5页
受渤海西部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歧口凹陷歧中北—沙西地区火成岩大面积分布,其分布主要受控于NNE和NW向一组共轭走滑断层。平面上火成岩整体呈环形分布,火山口—近火山口地区呈条带状分布,表明火山喷发呈现整体中心式喷发和火山口附... 受渤海西部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歧口凹陷歧中北—沙西地区火成岩大面积分布,其分布主要受控于NNE和NW向一组共轭走滑断层。平面上火成岩整体呈环形分布,火山口—近火山口地区呈条带状分布,表明火山喷发呈现整体中心式喷发和火山口附近裂隙式喷发的特征。通过研究火成岩的厚度、平面分布及发育期次,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歧中北—沙西地区火成岩的发育特征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东部俯冲挤压作用相关,在挤压作用影响下,上地幔局部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侵入地壳,喷溢出地表,形成受走滑断裂带控制的火山喷发;同时,受板块俯冲速度变化的影响,形成了该区2次火山喷发活动。由于火成岩不同岩相带物性变化较大,其中以火山口—近火山口区域物性较好,因此在火山口—近火山口区域易于形成火成岩油气藏;而火成岩远源区由于物性较差,限制了油气向上运移,则形成良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成因机制 共轭走滑断层 地质意义 歧中北—沙西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歧口凹陷东北环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强 王应斌 +1 位作者 祝春荣 江涛 《海洋石油》 CAS 2011年第4期43-47,共5页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生气凹陷,存在石炭—二叠系和古近系沙河街组两套生气层系,凹陷东北环紧邻歧口凹陷主洼,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物质基础。在古近纪沉积时期受三个方向物源的影响,储盖组合较发育,沙河街组的超压又较好的保...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生气凹陷,存在石炭—二叠系和古近系沙河街组两套生气层系,凹陷东北环紧邻歧口凹陷主洼,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物质基础。在古近纪沉积时期受三个方向物源的影响,储盖组合较发育,沙河街组的超压又较好的保存了储层物性。通过对构造特征、沉积体系和油气运移条件分析,认为凹陷东北环深层构造圈闭、沙垒田凸起西翼倾没端地层圈闭和深层岩性圈闭是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超压 物性 勘探领域 歧口凹陷东北环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斜坡区油气运聚特征及岩性油气藏分布模式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洪香 高勇 +3 位作者 李会慎 王义柱 付东立 王国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8-583,共6页
通过对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该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攻关的主要对象。根据斜坡的位置、形成特点和展布特征,将歧口凹陷斜坡进一步划分为盆缘断控陡坡、坡折型缓坡、断阶型缓坡和凹陷中断裂斜坡。在歧口凹... 通过对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该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攻关的主要对象。根据斜坡的位置、形成特点和展布特征,将歧口凹陷斜坡进一步划分为盆缘断控陡坡、坡折型缓坡、断阶型缓坡和凹陷中断裂斜坡。在歧口凹陷成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所划分的4类斜坡的特点展开控砂模式、疏导体系及烃源岩演化程度等的分析,分别总结了4类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勘探实践进行了验证,指出了歧口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地层岩性油气藏 斜坡区 烃源岩
原文传递
歧北斜坡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 被引量:13
18
作者 韩国猛 司维柳 +3 位作者 石倩茹 张莉华 周可佳 王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4-600,共7页
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发育多种沉积体系,砂体类型多样,油气资源丰富。从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特征及成藏过程等方面研究了歧北斜坡油气成藏条件,明确了坡折控砂机制。认为歧北斜坡具有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并建立... 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发育多种沉积体系,砂体类型多样,油气资源丰富。从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特征及成藏过程等方面研究了歧北斜坡油气成藏条件,明确了坡折控砂机制。认为歧北斜坡具有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并建立了坡折带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带,指出了岩性油气藏为研究区今后有利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北斜坡 成藏条件 岩性油气藏 有利区带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沙河街组砂岩输导层分布特征及控藏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海涛 孙雨 +3 位作者 刘海涛 袁苗 姜文亚 闫百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60-1568,共9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为重点解剖区,探究沙河街组各砂岩输导层平面分布特征、垂向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基于连通概率与砂地比(砂岩厚度/地层厚度)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沙一中亚段、沙一下亚...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为重点解剖区,探究沙河街组各砂岩输导层平面分布特征、垂向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基于连通概率与砂地比(砂岩厚度/地层厚度)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沙一中亚段、沙一下亚段、沙二段及沙三2亚段等主要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油气显示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控制了研究区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为优势输导砂体类型,砂体连续性的差异性引起不同层位连通程度的差异性,砂体分布的不均一性引起优势输导通道分布的差异性。通过砂岩输导层的刻画,可以预测平面上油气富集的可能范围,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斜坡区 砂岩输导层 优势输导通道 量化表征 沙河街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