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Zone from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被引量:11
1
作者 Biao Guo JiuHui Chen +1 位作者 QiYuan Liu ShunCheng L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The Qilian Orogen Zone(QOZ), located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key area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s process of Tibet. Numer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been c... The Qilian Orogen Zone(QOZ), located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key area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s process of Tibet. Numer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eformation and uplift; however, the detailed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style of the Qilian Orogen Zone have remained uncertain due to poor geophysical data coverage and limited resolution power of inversion algorithm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Zone, obtained by applying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technique to P-wave arrival time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The seismic tomography algorithm used in this study employs sparsity constraints on the wavelet representation of the velocity model via L1-norm regularization. This algorithm can deal efficiently with uneven-sampled volumes, and can obtain multi-scale images of the velocity model. Our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s strongly inhomogeneous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etting. Significant low-velocity anomalies exist in the crust of northeastern Tibet, and slight high-velocity anomalies exist beneath the Qaidam Basin and Alxa terrane.(2)The Qilian Orogen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by the Laji Shan Faults: the northwestern part with a low-velocity feature,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with a high-velocity feature at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3) Our tomographic images suggest that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Qilian Orogen Zones have undergone different tectonic processes. In the northwest Qilian Orogen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has extended to the Heli Shan and Beida Shan region by northward overthrusting at the upper crust and thickening in the lower crust. We speculate that in the southeast Qilian Orogen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were of strike-slip style at the upper crust; in the lower crust, the evidence suggests ductile shear extrusion style and active frontage extension to the Alxa terrane.(4) The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technique provides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sparse constraints, which has allowed to us obtain stable, high-resolu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 OROGEN zone CRUSTAL structure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2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Study of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被引量:1
3
作者 LAI Xiao-ling(赖晓玲) +3 位作者 ZHANG Xian-kang(张先康) FANG Sheng-ming(方盛明)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This study deals with complexity, frequency spectrum an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in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based on PmP waveform dat... This study deals with complexity, frequency spectrum an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in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based on PmP waveform data from two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passing through the area. It reveals that Moho has stable tectonic features in Ordos and Lingzhong basins, where crust and mantle are coupled as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Moho shows obvious signs of activity in Haiyuan seismic region and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Bayanhar block and Qaidam block. Crust and mantle in these two areas are coupled as complicated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consisting of multiple laminae with alternate high and low velocities, totaling 20 km in thickn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ho of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reflects heterogeneity of the coupled crust-mantle zo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ne structures of Haiyuan seismic region and Maqin fault zone reflects different deep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two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zon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tectonic units haiyuan seismic region Maqin fault zone
下载PDF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2016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and its effect on the Tianzhu seismic gap
4
作者 Yanbao Li Weijun Gan +4 位作者 Yuebing Wang Weitao Chen Shiming Liang Keliang Zhang Yongqi Zha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4期230-236,共7页
On January 21, 2016, a strong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Ms6.4 occurred at Menyuan, Qinghai Province of China. In almost the same region, there was another strong earthquake happened in 1986, with similar magnitud... On January 21, 2016, a strong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Ms6.4 occurred at Menyuan, Qinghai Province of China. In almost the same region, there was another strong earthquake happened in 1986, with similar magnitude and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active fault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precise locations of aftershocks, as well as GPS crustal deformation, we inferred that the Lenglongiing active fault dips NE rather than SW as suggested by previous studies. Considering the facts that the 2016 and i986 Ms6.4 Menyuan earthquakes are closely located with similar focal mechanisms, both of the quakes are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 and adjacent to the fault, and the fault is dipping NE direc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fault should b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two events. The Lenglongling Fault, as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well-known Tianzhu seismic gap in the Qilian-Haiyuan active fault system, is in a relatively active state with frequent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implying a high level of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a high potential of major event.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Lengiongiing Fault and its adjacent fault, the Jinqianghe Fault in the Tianzhu seismic gap, are rupturing simultaneously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 Tianzhu seismic gap qilian-haiyuan fault system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祁连—海原断裂带闭锁程度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雷 朱良玉 +2 位作者 季灵运 庄文泉 刘传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8,共11页
利用2015—2021年GPS速度场,采用负位错程序反演祁连—海原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及滑动亏损速率,结合断层面小震分布特征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震前异常特征,综合分析该断裂带各段的地震危险性,并根据跨断层GPS剖面获取断裂带滑动速率... 利用2015—2021年GPS速度场,采用负位错程序反演祁连—海原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及滑动亏损速率,结合断层面小震分布特征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震前异常特征,综合分析该断裂带各段的地震危险性,并根据跨断层GPS剖面获取断裂带滑动速率,对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2022年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处于强闭锁状态,并且闭锁深度在15 km,滑动亏损速率也较大,小震分布也相对较少,这些特征与中强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金强河断裂、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段现今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深度深,滑动亏损速率大,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进一步结合小震分布和2022年门源地震前闭锁特征,认为未来需关注托莱山东段的中强地震危险性。祁连—海原断裂带现今走滑速率为3.9~4.3 mm/a,说明该断裂带整体运动一致性较好,挤压速率从西段的2.9 mm/a向东逐渐减小为1 mm/a,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的地壳形变主要以祁连山上的地壳短缩和祁连—海原断裂带上的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海原断裂带 门源M_(S)6.9地震 断层闭锁 地震危险性 地壳变形
下载PDF
2016年以来门源2次6级地震的应力触发及其对祁连-海原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指示
6
作者 石富强 熊熊 +4 位作者 王朋涛 苏利娜 单斌 朱琳 邵志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30-3241,共12页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推挤和阿拉善地块的东向运动.前人动力学模拟指出,该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可低至0.05,远小于通常在库仑应力计算及相关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采用的0.4.本文基于库仑应力理...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推挤和阿拉善地块的东向运动.前人动力学模拟指出,该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可低至0.05,远小于通常在库仑应力计算及相关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采用的0.4.本文基于库仑应力理论讨论了2016年门源6.4级对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的应力触发,并讨论了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危险性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随着有效摩擦系数降低,断层面最大库仑应力加载可达0.013 MPa,表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可以增加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库仑应力随着有效摩擦系数的降低而增加,暗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低有效摩擦系数可以促进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对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的应力触发.本文同时给出了祁连—海原断裂带两个库仑应力增强的区域,即西段的托莱山断裂和中段的天祝空段,这两个区域同时也是历史大震破裂空段和断层高闭锁段,预示着这两个断层段未来地震危险性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库仑应力 地震危险性 祁连—海原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门源M_(s)6.9地震序列及祁连山地震带余震序列的统计特征研究
7
作者 张成军 严武建 康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3,共8页
基于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余震序列数据和祁连山地震带24次5.0级以上地震余震序列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门源M_(s)6.9地震震源机制与余震序列类型,以及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性、余震序列类型及分布规律、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关... 基于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余震序列数据和祁连山地震带24次5.0级以上地震余震序列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门源M_(s)6.9地震震源机制与余震序列类型,以及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性、余震序列类型及分布规律、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关系及余震序列类型与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门源M_(s)6.9地震为主余型类型地震;该地震带5.0级以上中强地震存在3个丛集活动阶段且持续时间约为4 a,门源M_(s)6.9地震的发生意味着祁连山地震带进入了中强地震活跃阶段;以主余型余震序列类型为主,震群型和孤立型余震序列为辅,具有显著的分区特性,且主余型序列类型主震震级与1 a内最大余震震级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余震序列主震与主震断层类型以主震破裂滑动型为主,占比达到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祁连山地震带 序列类型 最大余震震级 主震断层性质
下载PDF
基于褶积滤波的山丹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异常特征分析
8
作者 李娜 冯建刚 +1 位作者 高曙德 张丽琼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0-956,共7页
利用褶积滤波法对山丹地电阻率进行去除降雨校正处理,再分别对原始数据和去降雨后数据在进行归一化月速率分析前作不同处理方式组合的结果进行映震效能统计,从而选出归一化速率分析前数据最优处理方式。结果显示,NS测道适用于去倾、去... 利用褶积滤波法对山丹地电阻率进行去除降雨校正处理,再分别对原始数据和去降雨后数据在进行归一化月速率分析前作不同处理方式组合的结果进行映震效能统计,从而选出归一化速率分析前数据最优处理方式。结果显示,NS测道适用于去倾、去周期处理,EW测道和NW测道均适用于去周期处理,且去除降雨后各测道映震效能均优于去降雨前,说明降雨对山丹地电阻率异常提取有较大干扰。由于2022年祁连山地震带表现空前活跃,至8月逐渐恢复平静,因此选择2014~2022-08祁连山地震带及其附近中强地震活动前山丹地电阻率表现出的速率超限异常总结映震指标,利用2022-08~12山丹地电阻率的速率超限异常对逐渐平静的祁连山地震带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分析山丹观测站附近地震活动水平是否真的降低,结果显示,山丹地电阻率观测值仍然存在速率超限异常,说明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仍然存在,地震活动水平并未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丹地电阻率 褶积滤波 归一化月速率分析 祁连山地震带
下载PDF
祁连-海原断裂带库仑应力演化及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琳 戴勇 +1 位作者 石富强 邵辉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3-236,共14页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和阿拉善地块的东西向运动。已有地震地质和数值模型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目前存在几个强震破裂空段且其上应力积累显著、断层闭锁程度高,2022年1...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和阿拉善地块的东西向运动。已有地震地质和数值模型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目前存在几个强震破裂空段且其上应力积累显著、断层闭锁程度高,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地震即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断层高闭锁、应力积累显著的破裂空段。为进一步认识祁连—海原断裂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本文收集整理了青藏高原北部的强震破裂模型,并基于分层黏弹性流变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北部1900年以来的强震对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加载。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木里—江仓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以及中段的金强河—老虎山断裂应力增强显著,最大库仑应力加载可达1 MPa以上。显著的强震库仑应力加载、强震破裂空段与已有数值模型给出的高应力积累区域和断层高闭锁区域吻合,这表明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木里—江仓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以及中段的金强河—老虎山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高,亟需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海原断裂带 库仑应力 震后黏弹性松弛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祁连—海原地震带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分布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立明 王振亚 +1 位作者 程建武 殷志钢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研究了 1 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 1 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 ,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该带的 1 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 44%为主震型 ,5 6 %为孤立型 .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 研究了 1 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 1 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 ,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该带的 1 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 44%为主震型 ,5 6 %为孤立型 .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 ;1 0 1°~ 1 0 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 ;99°~ 1 0 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 ;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 .将上述结果应用于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MS5 .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 ,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海原地震带 地震序列类型 空间分布 震后趋势判定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方盛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结合带莫霍面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壳幔耦合为复杂的高、低速相间的多层壳幔过渡带 ,总厚度达到 2 0多千米 .不同构造单元的莫霍面差异性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耦合层的非均匀特征 ;海原地震区和玛沁断裂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差异 ,则反映了两个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壳幔过渡带 构造单元 海原地震区 玛沁断裂带
下载PDF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前瞻性预测验证及震后趋势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秦四清 薛雷 +1 位作者 李国梁 泮晓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60-1868,共9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于2013年7月21日对海原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该地震区较大地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其前瞻性强震四...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于2013年7月21日对海原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该地震区较大地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其前瞻性强震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前瞻性预测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强震预测案例,2000年景泰MS5.9级震群事件是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区 锁固段 预测方法 甘肃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_S6.4强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对“天祝地震空区”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彦宝 甘卫军 +4 位作者 王阅兵 陈为涛 张克亮 梁诗明 张永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2-796,829,共6页
在综合分析区域活动断裂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GPS观测数据,推断冷龙岭断裂倾向NE,而非部分早期研究推测的倾向SW。考虑到2016年和1986两次门源MS6.4强震相似的震源机制与冷龙岭断裂的位置关系以及冷龙... 在综合分析区域活动断裂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GPS观测数据,推断冷龙岭断裂倾向NE,而非部分早期研究推测的倾向SW。考虑到2016年和1986两次门源MS6.4强震相似的震源机制与冷龙岭断裂的位置关系以及冷龙岭断裂倾向NE等事实,可推测判定这两次强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冷龙岭断裂;冷龙岭断裂处于祁连-海原活动断裂系内著名的破裂空段"天祝地震空区"的西段,该地震空区内部的金强河断裂可能为一个次级的地震空区,未来存在6级左右强震危险;冷龙岭断裂目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说明该段的应力、应变积累水平较高,未来存在大震可能,且不排除冷龙岭断裂与金强河断裂同时破裂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天祝地震空区 祁连-海原断裂系
下载PDF
广义海原断裂带断层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关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慧玲 苏鹤军 +1 位作者 张慧 李晨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8-284,共7页
根据广义海原断裂带断层气汞、氡浓度现场测量结果,对该断裂带不同段断层气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整体分布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该区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b值空间扫描,深入探讨断层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 根据广义海原断裂带断层气汞、氡浓度现场测量结果,对该断裂带不同段断层气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整体分布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该区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b值空间扫描,深入探讨断层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断裂带断层气浓度强度分段性明显,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现今深部流体地球化学活动方面的证据,也为今后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海原断裂 断层气 地震活动性参数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祁连—海原断裂带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令媛 张竹琪 +1 位作者 周龙泉 臧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3-565,共13页
研究祁连—海原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自1920年海原M_S8.5地震后至今发生的6次M_S≥7.0强震间的相互触发关系,基于Burgers体构建粘弹性介质模型,模拟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的演化过程;进一步针对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及六盘山... 研究祁连—海原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自1920年海原M_S8.5地震后至今发生的6次M_S≥7.0强震间的相互触发关系,基于Burgers体构建粘弹性介质模型,模拟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的演化过程;进一步针对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及六盘山断裂带3条主要断裂带,分别计算自1920年至今6次强震在这3条断裂带上近百年尺度的应力累积。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M_S8.0地震受到1920年海原M_S8.5地震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的共同加载,1954年民勤M_S7.0地震和1990年共和M_S7.0地震均受到之前发生强震的库仑应力的累积加载影响;西秦岭北缘断裂位于6次强震震后的综合累积应力卸载区,六盘山断裂带则位于累积应力加载区。研究强震间库仑应力演化特征及其对周围断裂带的较长时间尺度的累积影响,需要合理考虑粘弹性松弛效应下的震后库仑应力的累积作用,也可结合地震活动性进一步为明确危险断层段提供合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海原断裂带 粘弹性松弛 Burgers体 库仑应力演化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地震短期综合预报分类系统在祁连山及海原地震带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莹甄 王海涛 龙海英 《内陆地震》 200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报分类系统”,建立祁连山及海原地震带3个区的以预报未来3个月最大地震为目标的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能预测出5级以上地震,给出的有效重叠震级区间的模型在祁连西段、祁连中东段检验情况较好,而... 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报分类系统”,建立祁连山及海原地震带3个区的以预报未来3个月最大地震为目标的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能预测出5级以上地震,给出的有效重叠震级区间的模型在祁连西段、祁连中东段检验情况较好,而在海原断裂带应用检验较差。另外对较低震级的检验情况一般要好于较高震级。对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山丹间6.1、5.8级地震进行了实际的应用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分类系统 地震活动性 短期综合预报 祁连山地震带 海原地震带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下载PDF
地震的丛集性与断裂间的相互作用:兼论祁连山东段的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文彬 徐锡伟 刘百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从地震丛集的大量实例出发 ,讨论了地震丛集与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基本规律、机理问题及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祁连山断裂带东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认为 1 92 7年古浪 8.0级地震的发生对此区断裂的地震潜势产生... 从地震丛集的大量实例出发 ,讨论了地震丛集与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基本规律、机理问题及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祁连山断裂带东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认为 1 92 7年古浪 8.0级地震的发生对此区断裂的地震潜势产生深刻影响 .它可能暗示 :此区内的未来大震与 1 92 7年古浪地震分属两个地震丛集期 ;古浪地震的发生使得作为危险段落的金强河 毛毛山断裂上的挤压应力显著增大 ,从而延迟了未来大震的发震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丛集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面波速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珊 杨立明 +2 位作者 周龙泉 张辉 王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3-430,共8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前5—6月相对于3—4月,临潭—宕昌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波速降低的现象,而震后8—9月相对于5—6月波速逐渐恢复升高,这说明在岷县漳县地震前两个月出现了波速低值异常,并且在低速异常区域的边界处发生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 背景噪声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临潭—宕昌断裂带 波速低值异常 祁连山中段
下载PDF
河西—祁连山东部地区北东向构造形变特征及其地震活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庆良 《内陆地震》 1992年第1期46-53,共8页
近20年来河西-祁连山东部地区三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在区域垂直形变图上反映明显。因受区域应力场强度的控制,其垂直形变表现出随时间波浪状演化式。区域垂直形变图像与莫霍面等深线相似,说明这几条北东向构造带的深部成因机制。... 近20年来河西-祁连山东部地区三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在区域垂直形变图上反映明显。因受区域应力场强度的控制,其垂直形变表现出随时间波浪状演化式。区域垂直形变图像与莫霍面等深线相似,说明这几条北东向构造带的深部成因机制。它们对区内的中强地震起着很强的控制作用,与北西西及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构成了本区的控震构造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祁连山 地震活动性 构造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