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歧路灯》与“春秋决狱”渊源关系研究
- 1
-
-
作者
李丽平
-
机构
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语言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基地
-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
基金
2017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清前期世情小说士人涉讼研究”(项目批准号:TJZWQN17005)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长篇小说《歧路灯》写到谭绍闻因参与赌博而涉讼,导致对簿公堂,但官员在审案时多忽略法律条文,依据儒家纲常伦理或涉案人的身份等来判决,小说中官员审案方式与汉代董仲舒等人“春秋决狱”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出现在清代小说中,究其根源,和“以儒释法”、科举制度以及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相关,从侧面说明儒家思想对社会运转的多方面影响。
-
关键词
《歧路灯》
儒家经义
春秋决狱
-
Keywords
qilu lantern
Confucian Classic Doctrines
Judicial Decision Based on Ethics and Morality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歧路灯》小说语言的民俗文化特色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刘畅
-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
文摘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堪称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也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通俗性和个性化特征。
-
关键词
《歧路灯》
语言艺术
民俗文化
-
Keywords
qilu lantern
the language art
the folk culture
-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歧路灯》传播与接受之难溯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畅
-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期143-145,46,共4页
-
文摘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阶段,长期以来,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名不见经传,虽为一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生成于《红楼梦》之前和《儒林外史》之后,但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歧路灯》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竟几成为一大憾事。从传播与接受角度解析《歧路灯》,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
关键词
李绿园
歧路灯
传播接受
研究史
-
Keywords
Li Luyuan
qilu lantern
Spread and accept
Study history
-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歧路灯》中的饮食习俗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杨萍
侯旭
-
机构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
-
出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0-93,共4页
-
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题的研究成果(200533)
-
文摘
长篇世情小说《歧路灯》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清初社会的婚丧嫁娶、礼仪往来、饮食习俗,记录了大量的社会掌故,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提供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州地区的社会风俗画,为研究清代社会风尚和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
-
关键词
《歧路灯》
民俗
饮食习俗
-
Keywords
qilu lantern
folk custom
diet custorn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