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0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Multiplication Table in the Tsinghua Collection of Bamboo Slips
1
作者 Feng Lisheng LüXi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Among the bamboo slips dating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475-221 BCE),stored 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re is an aggregate of 21 specially shaped slips that are painted with red lines on the obverse side.Numbers are ... Among the bamboo slips dating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475-221 BCE),stored 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re is an aggregate of 21 specially shaped slips that are painted with red lines on the obverse side.Numbers are written on 20 slips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rules,and on one slip without numbers there are 20 round holes and residues of ribbon.These slips,after being compiled as a whole,serve as a practical calculator in the form of a table,which is designated as Suan Biao算表(the multiplication table).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Suan Biao are discussed by comparing it with other ancient multiplication tables.Specifically,it is noted that the core of the Suan Biao is a multiplication table comprising the numbers 9 to 1 and their products 81 to 1;the other parts are an extension of the core.The Suan Biao employs the decimal place value system and manifested the author’s knowledge of the commutative law of multiplication,the distributive law of multiplication over addition,and fractions.Not only is this tabl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the multiplication of two-digit numbers,but also to division.In addition,certain computations regarding 1/2 or fractions containing 1/2 can be conducted using this table,and it may also be used for extracting roots.The Suan Biao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search on ancient mathematics,and its discovery is enormously valuable for studies on arithmetic methods and computational tools in early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ICATION TABLES bamboo slips Tsinghua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下载PDF
临水之亭与东汉临湘地区的水路管理
2
作者 王猛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06-116,M0006,共12页
五一简所见东汉临湘地区的临水之亭,既包括㢕亭、庾亭、阳马亭、西市亭、南亭等在内的正式设立的亭,也有沂口例亭、楮溪例亭、溪例亭、横溪例亭、欣例亭与漻例亭等灵活设置的例亭。临水之亭沿湘水与临湘内河分布,其中例亭所临河流基本上... 五一简所见东汉临湘地区的临水之亭,既包括㢕亭、庾亭、阳马亭、西市亭、南亭等在内的正式设立的亭,也有沂口例亭、楮溪例亭、溪例亭、横溪例亭、欣例亭与漻例亭等灵活设置的例亭。临水之亭沿湘水与临湘内河分布,其中例亭所临河流基本上为临湘内河,这样的分布格局是由湘水水道与临湘内河不同的治安环境决定的。临水之亭的水路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检查登记、维护治安与协助征税3个方面,在东汉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一简 临湘县 临水之亭 水路交通
下载PDF
楚简诗类文献与孔子删《诗》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峰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初对诗歌进入《诗》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甚至删削,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和《周公之琴舞》等都启示这一点。其次,《诗》传到孔子时,整体框架等与今本《诗》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说法有不合事实之处;“诗三百”不是专指孔子所删之《诗》而言,它与《诗》的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大体一致的。总之,孔子并未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调整篇次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孔子 删《诗》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字考 被引量:1
4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80,共12页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期汉墓遣策记载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襲”在服饰名称、穿戴动作及礼仪方面有规范的用法;《制衣》中“襲”为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结合遣策、文献典籍记载,证明其为真实存在的;“襲”衣的形制、用途、使用人群在秦代、西汉初期至西汉中晚期经历了快速变化;“襲”字在“裼襲礼”中的使用有吉丧之分,结合遣策推测,在丧礼中“襲”衣为地方官府所赠裞衣,用以抚恤已故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 《制衣》 “襲” 遣策 三礼
下载PDF
清华简与夏史重建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勇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 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提出了风靡一时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把夏代历史说成是传说的堆积,虚妄的伪造。然其论说证据不密,逻辑不畅,经不起新旧文献尤其是清华简中夏史材料的验证,无法支撑疑古派建立的学术大厦。上古史研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兰克史学那套摒弃传说资料的研究方法未必适用。不管传说性文献形成的时间早晚如何,也不管它存在多少问题,其中具有客观历史的质素、事实真相的颗粒,不是仅凭主观怀疑就可以彻底否定的。坚持文献与考古资料相须为用,其归一揆,才能真正重构出“充实而有光辉”的夏代文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夏史重建 疑古派 传说史料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聚落与移民、水渠关系研究——以敦煌出土文献记载大穰里为中心
6
作者 郑炳林 魏迎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 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大穰里的得名有祈求丰收之意,另外还有可能该里是由南阳郡穰县移民建立,因而得名。此外,敦煌文献记载敦煌东部有大壤渠、大让渠、大让庄,其名称来源可能都是源自西汉大穰里,并且唐宋时期的大壤渠、大让渠可能也是继承自西汉时期。足见西汉敦煌郡所建立的聚落与水渠在唐宋敦煌地区还仍旧发挥着作用,大穰里等村落的得名是西汉移民文化的标志,而这些地名或渠名能够延续至唐宋时期继续使用,亦可彰显出西汉移民实边政策及由此形成的移民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穰里 西汉 敦煌郡 悬泉汉简 移民
下载PDF
试论安大简与上博简《曹沫之陈》异文及其启示
7
作者 张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6,共10页
安大简与上博简《曹沫之陈》异文主要有用字不同异文和字词增减异文,用字不同异文又可分为音近异文、义同或义近异文、讹书异文。安大简整理者对有些异文的释读,还有可商之处。如安大简24和上博简38“勿兵以克”的“勿”,似应读为“忞”... 安大简与上博简《曹沫之陈》异文主要有用字不同异文和字词增减异文,用字不同异文又可分为音近异文、义同或义近异文、讹书异文。安大简整理者对有些异文的释读,还有可商之处。如安大简24和上博简38“勿兵以克”的“勿”,似应读为“忞”,训为勉,或直接读为“勉”。安大简30“弗危地”的“”疑读为“舍”;上博简63作“”,疑读为介,训为舍。安大简34“测斯度伤”的“斯”,疑读为“澌”或“”,训为死;上博简51作“”,“斯”字异体,也应如此读。安大简35“既战将■”的“■”,整理者读为“搏”,训为击;上博简32作■,疑释为,读为击。安大简36“乃■其■”,疑读为“乃逸其虏”;“■”上博简52作■,疑“鱼”字讹书,读为虏。通过对安大简与上博简《曹沫之陈》异文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二者当是来自同一祖本,但安大简讹书异文较多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上博简 《曹沫之陈》 异文
下载PDF
“卞”字构形补议
8
作者 魏宜辉 李雨萌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卞”“弁”均是晚出的字形。有学者将“卞”字的形体与战国楚文字中出现的“鞭”之古文“■”一类形体相联系,认为“卞”由这类字形的分化省简而来,也有学者认为“卞”为“弁”之俗体或省文。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字形,认为“卞”形出现... “卞”“弁”均是晚出的字形。有学者将“卞”字的形体与战国楚文字中出现的“鞭”之古文“■”一类形体相联系,认为“卞”由这类字形的分化省简而来,也有学者认为“卞”为“弁”之俗体或省文。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字形,认为“卞”形出现于东汉前后,楚简中的“■”类字形与后世“卞”的字形并无关联,只是偶然造成的局部同形而已。而“弁”形的出现则要晚至约后赵时期,是隶书楷化的结果。隶、楷书中的“卞”与“弁”字,应均由早期隶书中的“■”形分化演变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构形 汉简 碑刻 “卞” “弁”
下载PDF
“通课”与汉初官吏的迁调机制——以新出张家山汉简《功令》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吴方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通课”是指对两种以上官吏功劳的共同考课。西汉初,“通课”的条件是,其官吏一般不高于六百石,且处于相同的秩级。因情况不同,“通课”的程序也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通课”可以处理不同的“二千石官”所属... 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通课”是指对两种以上官吏功劳的共同考课。西汉初,“通课”的条件是,其官吏一般不高于六百石,且处于相同的秩级。因情况不同,“通课”的程序也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通课”可以处理不同的“二千石官”所属官吏之间、侯国官吏与“汉吏”之间的共同考课迁调问题。汉初有些官吏的任职所在地距离隶属地较远,其考课迁调也由“通课”途径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功令》 “通课” 官吏迁调机制
下载PDF
简牍文献的病害类型及相应保护修复对策
10
作者 魏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80,共10页
竹木简牍是纸张普遍使用以前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由于地下埋藏环境复杂、竹木材质易朽、发掘过程及出土后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简牍往往带有较多病害。综合一线简牍保护实践、文献调研结果与对大量简牍实物的观摩,对简牍文献的病害类... 竹木简牍是纸张普遍使用以前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由于地下埋藏环境复杂、竹木材质易朽、发掘过程及出土后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简牍往往带有较多病害。综合一线简牍保护实践、文献调研结果与对大量简牍实物的观摩,对简牍文献的病害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梳理。简牍文献的病害可分为字迹模糊、软腐、蚀斑病、饱水、糟朽、酥粉、变色、变形、炭化等共计29种。文章还对各种病害类型相应的保护修复对策做了简要梳理。科学归纳总结简牍文献病害类型及相应保护修复措施,对于科学认识简牍保存状况,明确简牍保护修复的薄弱方向,推动出台专门针对简牍文物的病害分类及保护修复行业标准,进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简牍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牍文献 病害类型 保护修复对策
下载PDF
说古书中“夷”的一种特殊用法
11
作者 沈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9,共9页
古书中“夷”的用法很多,大多数都比较明确,较为复杂的是所谓“发声”的“夷”(郑玄说)或“语助”的“夷”(王引之说)。近年清华简等材料中也出现了少数难以理解的“夷”,有的学者就沿用“发声”或“语助”的成说来说明其用法。对此加... 古书中“夷”的用法很多,大多数都比较明确,较为复杂的是所谓“发声”的“夷”(郑玄说)或“语助”的“夷”(王引之说)。近年清华简等材料中也出现了少数难以理解的“夷”,有的学者就沿用“发声”或“语助”的成说来说明其用法。对此加以重新检讨,并结合于鬯《香草续校书》对相关用例的理解,补充上博简相关通假用例,可知这些所谓“发声”或“语助”用法的“夷”都应当读为“逮”,表示“及”的意思。这样,《周礼》《孟子》以及清华简当中相关用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 虚词 古汉语语法 清华简 《周礼》 《孟子》
下载PDF
周平王东迁的时与地再探
12
作者 王红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43,213,共16页
《史记》中有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之说,古今学者罕有异议,以至成为定论。但详细考察《史记》此说的史料来源,发现其本之于《秦记》,而后者仅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至于周东徙洛邑事,虽在周幽王十一年之后,至于具体... 《史记》中有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之说,古今学者罕有异议,以至成为定论。但详细考察《史记》此说的史料来源,发现其本之于《秦记》,而后者仅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至于周东徙洛邑事,虽在周幽王十一年之后,至于具体在何年,《秦记》并未明确。实际上,《史记》中的这一说法基于司马迁个人的推断,未有可靠资料凭据。根据清华简《系年》等文献可知,平王东迁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一个过程:平王元年东迁的地点是成周,即考古所发现的韩旗成周;再结合《左传》《国语》等文献中的记载可知,平王三十三年之后又从韩旗成周迁至洛邑,即考古所发现的涧河王城。《史记》将这一过程笼统地说成平王元年东迁洛邑,并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系年》 平王东迁 韩旗成周 涧河王城 《史记》
下载PDF
秦基层政治生态管窥:以“尉史‘文’詈‘赵’案”为中心
13
作者 董飞 纪佳琪 《唐都学刊》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尉史‘文’詈启陵乡‘赵’”一案发生于公元前219年的秦迁陵县启陵乡。启陵乡啬夫“赵”鉴于“文”作为军事系统吏员的特殊地位,将棘手的“送鸟”事务交予其完成。但由于责任重大、且迁陵县同年在处理同样发生于启陵乡的“送马”案时... “尉史‘文’詈启陵乡‘赵’”一案发生于公元前219年的秦迁陵县启陵乡。启陵乡啬夫“赵”鉴于“文”作为军事系统吏员的特殊地位,将棘手的“送鸟”事务交予其完成。但由于责任重大、且迁陵县同年在处理同样发生于启陵乡的“送马”案时存在严重不公,故“文”拒绝执行指令,并对“赵”进行威胁与辱骂,遭到“赵”的关押。以此管窥,一方面,迁陵县等新占领地的统治权力正在从军吏逐渐转移到文吏手中,文官制度逐步确立;另一方面,权势的有无、大小是影响秦基层政权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形单影孤或者失势的吏员更容易遭受权力的滥用与不公正的对待。中央集权制度下,如这些缺陷难以得到弥补与修正,则会孕育帝国新的统治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秦简 迁陵县 基层政治生态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衣研究
14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412,共9页
“襲”衣在近两千年的“裼襲”礼辩中一直未被准确定论,致使部分学者质疑“襲”衣的存在。随着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出世与解译工作的开展,其中有关“襲”衣的记载证实其真实性。结合《制衣》所记载的“前襲”尺寸与制法,以及... “襲”衣在近两千年的“裼襲”礼辩中一直未被准确定论,致使部分学者质疑“襲”衣的存在。随着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出世与解译工作的开展,其中有关“襲”衣的记载证实其真实性。结合《制衣》所记载的“前襲”尺寸与制法,以及对相关文物、遣策及典籍文献展开研究,将“襲”衣的形制分为“前襲”“反襲”,色彩分为了“素襲”“彩襲”,特征分为了“襌襲”“复襲”,并对“襲”衣的“反襲”形制进行推测与讨论,认为可能为“外削服”“内削服”、“正缝”“反缝”或“正图腾”“反图腾”3种类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藏秦简《制衣》 襲衣 前襲 三礼
下载PDF
简牍所见战国秦至汉初“内史”及其沿革
15
作者 吕利 邓家欣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内史”一职西周已有,春秋战国以降秦因之,一度作为位次丞相的中央职官参与国家立法,掌治国家财政、上计等事务。秦统一前后,“内史”作为京畿地区治民长官的职能不断加强,“内史”职能或经拆分,将仓廪谷货部分析出,别置“治粟内史”... “内史”一职西周已有,春秋战国以降秦因之,一度作为位次丞相的中央职官参与国家立法,掌治国家财政、上计等事务。秦统一前后,“内史”作为京畿地区治民长官的职能不断加强,“内史”职能或经拆分,将仓廪谷货部分析出,别置“治粟内史”。汉兴,“治粟内史”职权重归“内史”,直至高后执政后期,因现实需要,才又重新析为两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史” “治粟内史” 秦汉 睡虎地秦简
下载PDF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札记
16
作者 汤志彪 李惠平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2中的“区区”当读作“䧢䧢”,形容郑邦人民心情不安,“君己”则理解作“君记”或“君志”,与典籍的“帝籍”相当。简10中的“忍”当读作“牣”,“志”则如字读,指心智,而非志向。简16的“付孙”可读作“付选...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2中的“区区”当读作“䧢䧢”,形容郑邦人民心情不安,“君己”则理解作“君记”或“君志”,与典籍的“帝籍”相当。简10中的“忍”当读作“牣”,“志”则如字读,指心智,而非志向。简16的“付孙”可读作“付选”,指“付授”而言的。简17—18的“畜孤而作”当读作“督孤而助”,即言督察郑庄公且辅助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郑武夫人 孺子 传世文献
下载PDF
秦汉简牍算书“径田术”新探
17
作者 周序林 马永萍 龙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径田术”是秦汉简牍算书中的一种简便算法,用于计算广、纵均大于或者广、纵之一大于240步的矩形田面积.此术目前见于四种秦汉简牍算书文献,学界对“径田术”有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中有合理成分,但由于部分术文晦涩难懂等客观原因,这... “径田术”是秦汉简牍算书中的一种简便算法,用于计算广、纵均大于或者广、纵之一大于240步的矩形田面积.此术目前见于四种秦汉简牍算书文献,学界对“径田术”有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中有合理成分,但由于部分术文晦涩难懂等客观原因,这些结论还有可商榷之处.分析学界对“径田术”几种代表性观点,指出其中的合理成分和可商榷之处,在分析术文文意的基础上提出理解“径田术”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简牍算书 径田术 简便算法
下载PDF
清华简《保训》释义
18
作者 马文增 《现代语文》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以整理者的严式释文为底本,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重新释读清华简《保训》。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周易》《尚书》《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与《保训》相比较,又征引马王堆帛书《老子》、清华简《五纪》等出土文献与《保... 以整理者的严式释文为底本,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重新释读清华简《保训》。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周易》《尚书》《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与《保训》相比较,又征引马王堆帛书《老子》、清华简《五纪》等出土文献与《保训》相印证,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来发掘《保训》的真义,并将之作为章句训诂的依据。《保训》是周文王的临终遗训,文王追述了黄帝之质朴、舜之良善、微之理智、汤之义勇,并将自己所秉持的诚实、公正、宽容、不懈之道传给武王,叮嘱武王要心存敬畏、勤政用贤。《保训》对于中国上古史尤其是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保训》 周文王 遗训 释义
下载PDF
海昏汉简《诗经》研究三题
19
作者 陈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学术界广泛认可海昏汉简《诗经》为《鲁诗》。从已经公布的部分文本内容来看,海昏汉简《诗经》符合“故”的文本特征,因此,疑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鲁故》。海昏汉简《诗经》目录简的编连,应符合古书正文在小题前而小题又在大... 学术界广泛认可海昏汉简《诗经》为《鲁诗》。从已经公布的部分文本内容来看,海昏汉简《诗经》符合“故”的文本特征,因此,疑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鲁故》。海昏汉简《诗经》目录简的编连,应符合古书正文在小题前而小题又在大题前的通例,标题简应当置于末尾而不当在前。据海昏汉简《诗经》目录简中“予其惩而八”可知,《周颂·小些》“予其惩而些后患”当断句为“予其惩而,些后患”,与《毛诗》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汉简 《诗经》 《鲁故》 编连 予其惩而毖后患
下载PDF
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20
作者 刘兴隆 王一童 +1 位作者 陈丽平 刘进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本书含细辛方组成药物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分类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等,结合方剂主治,对含细辛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总结、提炼。结... 目的:探讨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本书含细辛方组成药物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分类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等,结合方剂主治,对含细辛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总结、提炼。结果:本书15首含细辛方共配伍药物39味,累计运用9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三味药为蜀椒与桂各11次、姜9次。按功效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最多的为温里药,其使用总频次为41次;使用频率排第二的药类为化痰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各使用7次。按药性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药物药性以温热类药物为主,共使用63次。结论:本书含细辛方配伍规律是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异类药物相反相成运用为辅。“细辛-花椒-桂-姜”的配伍结构辛温散寒、通痹止痛,既切中病机,又针对症状,是本书细辛方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的配伍规律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 细辛方 细辛-花椒-桂-姜 组方配伍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