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琴审美活动中的“材美”观念
1
作者 江渝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3-65,共3页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材美 《溪山琴况》
下载PDF
江南席氏的藏书与刻书
2
作者 李雅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1期88-93,共6页
席氏家族是江南的一个名门望族,绵延千余年。席氏家族以经商起家,家境殷实,但其子弟博雅好古,嗜好收藏,从明至清出现了多位藏书家,营造了一方浓厚的书香氛围。席氏在藏书之外亦从事刻书事业,它所创办的扫叶山房历经数百年,是江南重要的... 席氏家族是江南的一个名门望族,绵延千余年。席氏家族以经商起家,家境殷实,但其子弟博雅好古,嗜好收藏,从明至清出现了多位藏书家,营造了一方浓厚的书香氛围。席氏在藏书之外亦从事刻书事业,它所创办的扫叶山房历经数百年,是江南重要的民间出版机构之一。本文试图以席氏家族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从席氏藏书的代表人物入手,分析席氏家族藏书的特点,继而围绕扫叶山房探讨席氏家族刻书事业的发展,揭示出席氏家族这个江南望族在推动文献收藏和传播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氏家族 藏书 刻书 扫叶山房
下载PDF
论阎锡山在察哈尔抗战期间的政治态度
3
作者 王英维 《琼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96-103,共8页
在抗日同盟军筹组之先冯玉祥曾派专人与阎锡山取得过联络,阎锡山对此是有一定支持的。抗日同盟军成立之后,阎锡山收集各方信息,认为冯玉祥没有好的办法,虽然表示同情,但基本上采取了观望态度。为避免抗日同盟军势力蔓延至晋绥两省,阎锡... 在抗日同盟军筹组之先冯玉祥曾派专人与阎锡山取得过联络,阎锡山对此是有一定支持的。抗日同盟军成立之后,阎锡山收集各方信息,认为冯玉祥没有好的办法,虽然表示同情,但基本上采取了观望态度。为避免抗日同盟军势力蔓延至晋绥两省,阎锡山对其还有相当的破坏活动。在中央方面,蒋介石希望阎锡山能够担任察绥军事指挥之责,以减少冯玉祥势力的扩大,但却被阎锡山所拒绝。何应钦曾命令傅作义部攻击抗日同盟军,阎锡山向傅作义有所暗示,拒绝了何应钦的命令。后来察省问题的解决许多调解人都宣告失败,蒋、何遂把希望寄托在阎锡山身上。对于阎锡山的中立观变态度,蒋介石和冯玉祥双方都对其不满。但晋系势力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失,可谓保存了自己,也维护了华北地区的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锡山 冯玉祥 蒋介石 何应钦 察哈尔抗战
下载PDF
《溪山琴况》琴乐审美之“大雅”及其溯源
4
作者 杜凤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7期9-12,共4页
该文以徐青山《溪山琴况》音乐美学思想中之“大雅”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横向对比的方式分析明末雅俗之辨中其与任心美学和市民趣味的审美的不同;其次从文本中的“雅”出发解读“大雅”与各况的关系,以及其中对前辈琴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该文以徐青山《溪山琴况》音乐美学思想中之“大雅”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横向对比的方式分析明末雅俗之辨中其与任心美学和市民趣味的审美的不同;其次从文本中的“雅”出发解读“大雅”与各况的关系,以及其中对前辈琴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最后以纵向的历史溯源方式,从“空谷之响”之典故谈起,对琴之雅俗观念在不同时代中所呈现出的功能论特点、雅俗与时古的范畴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山琴况》 古琴美学 雅俗
下载PDF
再论秦直道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绍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由于原始文献缺载,学者们在研究上出现了争议,主要有西线秦直道说和中线通塞中路说。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呼韩邪单于第一次入汉朝拜往返秦直道的可能性最大。遵循中国史书撰写"常事不书"的原则,第...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由于原始文献缺载,学者们在研究上出现了争议,主要有西线秦直道说和中线通塞中路说。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呼韩邪单于第一次入汉朝拜往返秦直道的可能性最大。遵循中国史书撰写"常事不书"的原则,第二次出入汉庭及第三次偕昭君出塞的路线没有发生变化,故不再详载。汉成帝河平元年,复株累单于派遣右皋林王伊邪莫演到汉朝奉献朝拜,返程所经的"蒲反"之路,是他图谋降汉的反常之举,并不能反推昭君出塞走的是通塞中路。所谓昭君出塞走秦直道更为迂回曲折,环境更加恶劣,安全难以保障,而走通塞中路气候温润适宜等说辞带有相当的主观想象成分。民间传说的产生更多表现的是人们心灵的期冀与情感的表达,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秦直道仍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秦直道 通塞中路 常事不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