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3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inting of Rahula of The Qing Period ——Collections of Tibet Museum
1
作者 NYINGGYIGYIA 《China's Tibet》 2002年第6期34-34,共1页
Among the collections of the Tibet Museum is a cloth tangka painting produced in the 51st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Measuring 82.5 cm long and 53.5 cm wide, it depicts Rahula. As one of the ... Among the collections of the Tibet Museum is a cloth tangka painting produced in the 51st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Measuring 82.5 cm long and 53.5 cm wide, it depicts Rahula. As one of the 10 major disciples of Sakyamuni and one of the 16 Arhats, Rahula was a son of Sakyamuni before he entered Buddhism. When Sakyamuni became a Buddha, Rahula was asked to take in charge of Buddhist affairs at Qinglan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PEROR Collections of Tibet Museum Painting of Rahula of The qing period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of an Urban and Rural Market Network in the Ming- Qing Period and Its Significance
2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关键词 qing period and Its Significance
原文传递
On the Trend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Early Qing Period
3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4期108-119,共12页
关键词 On the Trend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Early qing period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s in the Public Sphere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Duringthe Late Qing Period
4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关键词 Developments in the Public Sphere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Duringthe Late qing period
原文传递
CHINESE LADY'S DAILY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5
作者 包铭新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1年第3期9-21,共13页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ormal or ceremonial costumes such as wedding dress will also beincluded.This study will use 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 from many museums to fill in theblanks left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It will alsous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find the original names of these items and to illustrate a general conceptof their usage on different occasions.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omen’s wear will b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①robes orcoats;②jackets;③waistcoats or vests;④skirts;⑤pants and leggings;⑥shoes and socks;⑦headdresses;and⑧others.Of every category,the textiles,decoration,cut,form,style,colourand motif will be discussed.The way in which these items were combined will also be discussed.The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s wear and men’s wear,women’s and children’s informal andformal dress will be give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First,the Manchu and Han style coexisted and mixedwith each other and were worn by both Manchu and Han women.Second,the basic silhouettesand cu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conventional,while the decorations and details(openings,fasten-ings,pleats,vents,collars and hemlines)were different.The former represented accepted socialstandards while the latter could be a matter of personal taste.Third,women’s wear in that periodwere highly stylized,miscellaneous,elaborate,detailed,multicolored and multi-th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men’s garments DAILY wear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 period
下载PDF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Kunming Temple Garden i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6
作者 Qin LIU Yi LI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3期67-70,共4页
Being based on preliminary study of Kunming famous templ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bout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layout of waters,characteristic of structure and plant... Being based on preliminary study of Kunming famous templ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bout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layout of waters,characteristic of structure and plant furnishing in Tanhua temple,Black Dragon Pool,Masijid of Shuncheng,Haiyuan temple and Golden Shrine which are famous temple garden in Kunming. A simple interpretation was drawn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emple garden in Kunm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ia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n man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garden of Dynasties of Ming and Qing. Then we have reviewed the elemental traits of temple garden built at that time,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ose temple garden now still exist in Kun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ming The period of qing and Ming dynasties TEMP
下载PDF
档案文献所呈现的清前期在台湾地区设立土司之议
7
作者 邹建达 张雷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6,共9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统一台湾地区后的六十余年间,闽台官员先后五次提出仿照施行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在台湾地区“番族社会”设立土司,其中康熙朝两次,雍正朝两次,乾隆朝一次。前三次均为“私议”,第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统一台湾地区后的六十余年间,闽台官员先后五次提出仿照施行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在台湾地区“番族社会”设立土司,其中康熙朝两次,雍正朝两次,乾隆朝一次。前三次均为“私议”,第四次为南澳镇总兵许良彬的奏请,虽直达“天听”,但均未纳入清政府决策程序加以讨论。乾隆九年,福建布政使高山奏请在台湾地区“熟番”中设立土司,则经过户部议准、乾隆帝允行,再到闽浙总督马尔泰等提出反对并获乾隆帝支持的反复,前后历时近一年,最终被否决,相关讨论由此画上句号,此后再无人提及在台设立土司之事。本文拟通过档案文献厘清这一历史过程,并从雍正朝西南边疆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的发展变化,结合同时期川西北“番族社会”设立“流职土司”情形,审视高山奏议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特殊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台湾地区“番族社会” 土司土官 流职土司 私议
下载PDF
僧诗总集与晚明清初的丛林习诗热潮——以稀见文献《珠林风雅》为典型
8
作者 李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213,214,共11页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录了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及僧众十余人的诗作一百余首。戒显入选最多,其中的《题武昌黄鹤楼》不仅当时“天下传颂”,而且逐渐流传为两种版本。版本差异显现了清代政治规训力量的强悍,也显现了僧诗在诗坛的影响。其他僧人也大半编有自己的诗集,但对入选仍极为热心,他们不仅期待借助传播性更强的诗歌总集传世不朽,也希望跻身为寺院文化的塑造者。晚明清初僧诗文献大量存世,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已远远超过前代,却很少受到学界关注。这一存世文献与研究成果极不对应的现象,提醒研究者重新审视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僧诗总集 《珠林风雅》 徐增 晦山戒显
下载PDF
晚清使臣西洋观剧再考
9
作者 尹德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4-76,共13页
晚清使臣和他们的随员在西洋“看戏”,实为中国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的重要史实。因缺乏语言能力或文化基础,他们的观剧录往往成为令人费解的“天书”,因之被学界长期忽略。运用国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综合考析,可知晚清使臣李凤苞所观西洋剧... 晚清使臣和他们的随员在西洋“看戏”,实为中国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的重要史实。因缺乏语言能力或文化基础,他们的观剧录往往成为令人费解的“天书”,因之被学界长期忽略。运用国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综合考析,可知晚清使臣李凤苞所观西洋剧为《睡美人》,张荫桓所观为《迷娘》《不可告人》《科西嘉弟兄》等三部剧,张德彝所观为《地狱中的俄耳甫斯》《恶魔》《新欢旧爱》《罗蕾莱》《穷汉乔纳森》《圣女贞德》《蚱蜢的报复》等七部剧。这些事实的揭出,可以补足19世纪中西文学关系史中缺位的中国人面向,富有学术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使臣 西方戏剧 李凤苞 张荫桓 张德彝
下载PDF
新疆时期艾青的文学交往活动研究——以口述史、回忆录、书信为中心
10
作者 吴新锋 朱君岩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在近年来作家史料研究的整体进展下,回忆录、书信、口述史等资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作家研究的深入发展。艾青流寓新疆时期,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与外界沟通,成为他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通过细致梳理记载艾青文学交往的回... 在近年来作家史料研究的整体进展下,回忆录、书信、口述史等资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作家研究的深入发展。艾青流寓新疆时期,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与外界沟通,成为他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通过细致梳理记载艾青文学交往的回忆录、书信和口述史,能够再现艾青新疆时期的文学交往活动,揭示他与交往对象之间的交流内容。在交互式的信息沟通中,可以充分挖掘艾青新疆时期的文学观点、创作观念以及心路历程。这些文学交往活动不仅提供了探究艾青新疆时期文学创作的新视角,而且开辟了艾青研究的新路径,进一步呈现更加丰富立体的艾青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新疆时期 文学交往 文学思想 精神走向
下载PDF
明清之际文化转型中的经世实学——兼谈《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一书的新探索
11
作者 李振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文化转型 经世实学 虚实之辨
下载PDF
晚清民国常武地区针灸医家挖掘和整理
12
作者 吴辛甜 李晗 +1 位作者 郑涵 张建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4期6-8,共3页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灸医家的故事,研究其对针灸发展的主要贡献,丰富常武地区针灸学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常武地区 针灸医家
下载PDF
从儒家经典到课本选文:清末民初读经科向国文科的转化与融入
13
作者 张心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成功,主要原因是:读经科改变了形式,顺应了现代教育(国文)的变化,教育目的由培养臣民转为培养公民,教育形式由私塾中的单个点拨到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国文教材形态由专书变为选文,考试文体由八股变为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读经科 国文科
下载PDF
洛阳民间神庙临时戏台考述——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
14
作者 唐霞 程峰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作为戏曲的演出场所,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之分,两者长期并存。由于缺少实物证明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对于临时戏台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洛阳民间神庙搭建临时戏台之风持续存在,其因循民间... 作为戏曲的演出场所,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之分,两者长期并存。由于缺少实物证明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对于临时戏台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洛阳民间神庙搭建临时戏台之风持续存在,其因循民间神庙不同的地形地势需求而搭建以降低成本,其作为固定戏台的有益补充,临时戏台发挥着娱乐、社会教化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神庙 临时戏台 清至民国 碑刻资料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
15
作者 洪振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7-94,共8页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方列强,对落后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导致中国利权外溢,产生严重民族危机,具有“经世忧国”精神的中国人奋发图强,既积极学习西方,仿行西法,又反省自身落后,积极展开竞争,谋求改良、发展,其中,蕴涵了忧患、危机、反省意识及竞争、发展观念,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富强。这样的民族主义具有追赶性、内向性、开放性特征,且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虽有过急追求发展的一面,但其价值目标及立足自身的方法取向是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博览会事业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晚清民国报刊《滕王阁序》拟作考论
16
作者 管新福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术上未有突破和创新,但其书写新的时代,关注新的题旨,批判不良现象,对传统旧体文学的表达空间有所拓展,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报刊 《滕王阁序》 拟作
下载PDF
《全清词·嘉道卷》辑补47首
17
作者 陆勇强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0-69,共10页
今从总集、别集、诗话、曲本、地方志、书画录等文献中,辑得《全清词·嘉道卷》未收之作品47首,既有《嘉道卷》已收作者的佚作,也有《嘉道卷》未及收录的作者及词作,涉及归懋仪、改琦、黄安涛、马锦、周叙、黄本敏、黄浚、麟桂、吴... 今从总集、别集、诗话、曲本、地方志、书画录等文献中,辑得《全清词·嘉道卷》未收之作品47首,既有《嘉道卷》已收作者的佚作,也有《嘉道卷》未及收录的作者及词作,涉及归懋仪、改琦、黄安涛、马锦、周叙、黄本敏、黄浚、麟桂、吴镐等29位作者。凡新增的作者,略考其姓氏、字号、里籍、科第、仕历、著述及其他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清词 嘉道卷 辑考
下载PDF
易代之际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评张兵等著《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
18
作者 张毓洲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探究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张兵教授等撰著的《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一书高度关注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学生态,有力推动了学界对易代之际诗歌研究乃至明清文学研究的进展。该书在时... 探究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张兵教授等撰著的《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一书高度关注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学生态,有力推动了学界对易代之际诗歌研究乃至明清文学研究的进展。该书在时段定位、选题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特征明显,值得关注。该书在邓之诚、严迪昌等前辈学者的启示下,吸取和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聚焦明清之际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既能与学界研究该问题的热度相吻合,又具有鲜明的前沿意识,且能因时间定位的准确具体而使研究内容细致深入。书中聚焦具体的历史事实和诗歌文本,深入细致地探究了诗人心态的变化如何严重影响了诗歌创作和诗风走向。本书采用文艺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将明清之际的诗坛看作一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生态系统,关注历史事件、文学社团、诗人群体、诗歌创作、诗学批评等要素,在具体研究中又能将宏观和微观、群体和个案结合起来,进而凸显鲜明的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之际 文学研究 新成果 《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
下载PDF
贞烈演绎:明清女诗人的绝笔诗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倚含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蔚为大观。绝命诗作为特殊时期文本,对于研究女性心态及贞烈风气意义非常。女诗人面对离乱场景时投江、投崖、投井,毁容、自刎、投缳等行为选择说明了女性的主观贞烈心态,而这些文本的保存又彰显着被动的社会需... 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蔚为大观。绝命诗作为特殊时期文本,对于研究女性心态及贞烈风气意义非常。女诗人面对离乱场景时投江、投崖、投井,毁容、自刎、投缳等行为选择说明了女性的主观贞烈心态,而这些文本的保存又彰显着被动的社会需求。从女性绝命诗的书写主题可以看到她们向完美的“贞烈才媛”靠拢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馈了女作家们对于贞烈的定义。绝命诗的不断流传与社会需求桴鼓相应,与妇教闺训彼此滋养,加固了明清社会的妇德教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女诗人 明清闺秀 绝笔诗 贞烈
下载PDF
鄂省报刊与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以《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周承智 郝祥满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 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大胆探索,提出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新策略。针对农业改良中的现实问题或不足之处,报刊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另外,通过对近代农学理论和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增强了国人改良农业的信心和能力。鄂省报刊的舆论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报刊 农业振兴 农业改良 改良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