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祁连县汉语方言的格标记形式
1
作者 雷雨 段晨曦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祁连县位居青海省东北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其方言虽然属于汉语中原官话,但有虚化的、粘附的、功能固定的后置格标记系统。文章以调查所得的自然语料为基础,描写分析了祁连方言宾格、与格、位格、从格、止格、比格和工具—伴随格七种格... 祁连县位居青海省东北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其方言虽然属于汉语中原官话,但有虚化的、粘附的、功能固定的后置格标记系统。文章以调查所得的自然语料为基础,描写分析了祁连方言宾格、与格、位格、从格、止格、比格和工具—伴随格七种格标记形式。这些格标记的使用存在省略或者格标记和前置词共现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祁连 方言 格标记
下载PDF
贵德县上刘屯话音系记略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梦玲 赵君 +1 位作者 闵斌 乔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61-164,共4页
本文描写贵德河西镇上刘屯话音系,归纳其特点,同时简略探讨了上刘屯话的方言归属。
关键词 上刘屯话 音系 方言特点
下载PDF
青海汉语方言SOV句式宾格标记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静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7-69,共3页
绝大多数SOV语言都有格标记,其功能主要用来区别施受关系,根据施受关系的显豁程度,本文探讨了青海汉语方言SOV句式宾格标记的隐现规律,并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宾格标记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青海汉语方言 SOV句式 宾格标记
下载PDF
青海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接触现象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梦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0-122,共3页
青海地区多民族聚居,族群的互动促进了语言的接触和交融,使这一地区的各种语言呈现出不同于本来系属语言的特点。本文从青海境内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接触入手,分析论述了青海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下语言接触后产生的复杂现象。
关键词 多元文化 语言接触 青海汉语
下载PDF
青海方言中“可”的语法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梦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7-109,共3页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方言 “可” 语法特点
下载PDF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 被引量:1
6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除了有与汉语普通话词缀“头”相同的特点外,还能够放在动词词根和形容词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名词,表示某事是否值得做或必要性的主观评价,也可以指对象或状态;这种方式构成的名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存在...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除了有与汉语普通话词缀“头”相同的特点外,还能够放在动词词根和形容词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名词,表示某事是否值得做或必要性的主观评价,也可以指对象或状态;这种方式构成的名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存在于具体语境之中。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用法的起源,并与其它方言中的词缀“头”作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话 词缀 主观评价 语境
下载PDF
青海汉语方言中的民族语言成分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成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0-92,共3页
本文讨论了青海汉语方言中的民族语言成分,提供了如何挖掘这些成分的例证,并且从深入研究社会语言学、汉语和普通语言学的需要论述了深入挖掘民族语言成分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青海 汉语方言 挖掘 民族语言成分
下载PDF
青海方言蕴涵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孔祥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4-108,共5页
青海方言是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体,是青海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通过对青海方言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本文从语音、词汇(包括地名)、语法等方面尝试分析了青海方言的语言特征,进一步挖掘了青海各民族创造的多彩... 青海方言是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体,是青海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通过对青海方言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本文从语音、词汇(包括地名)、语法等方面尝试分析了青海方言的语言特征,进一步挖掘了青海各民族创造的多彩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方言 语音 词汇 地名 文化
下载PDF
简论语言的隐喻性特征——以青海方言词语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梦玲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45-147,共3页
本文根据卡西尔有关语言哲学理论,从语言是符号化代表的人类文化特点入手,将语言和神话体现出的隐喻性特点与青海方言词语的表达联系在一起,探讨了青海方言词语的隐喻性特征,认为该方言中的词语表达具有诗意,是语言本质的体现。
关键词 青海方言 隐喻性 语言
下载PDF
对比语言学视域下的区域性语言变体研究——以青海方言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4-97,共4页
本文以青海方言为例,在充分论证青海方言与英语具备较强可比性的基础上,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语言层面与英语做共时对比研究,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寻求两种语言间的对应性和差异性,以期达到指导青藏地区英语教育和翻译实践工作... 本文以青海方言为例,在充分论证青海方言与英语具备较强可比性的基础上,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语言层面与英语做共时对比研究,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寻求两种语言间的对应性和差异性,以期达到指导青藏地区英语教育和翻译实践工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区域性语言变体 青海方言 青藏地区
下载PDF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贞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8-120,共3页
本文利用现代青海方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相比较的方法,对青海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俗语词做了考释。并认为,作为语言的活化石,青海方言古俗语词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青海方言 古俗语词 考释
下载PDF
《元朝秘史》中“行”的用法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都兴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文章对“直译体”代表作《元朝秘史》译文中作为语法化后位成分“行”表示方位处所和表示受事、对象的两种特殊用法进行了分析 ,并以此为一力证探讨了汉语青海方言与蒙古语的关系。初步结论为 :蒙古语的影响渗透是现代青海方言语法特点... 文章对“直译体”代表作《元朝秘史》译文中作为语法化后位成分“行”表示方位处所和表示受事、对象的两种特殊用法进行了分析 ,并以此为一力证探讨了汉语青海方言与蒙古语的关系。初步结论为 :蒙古语的影响渗透是现代青海方言语法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秘史》 语法化 青海方言 蒙古语
下载PDF
近代汉语词语杂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都兴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9-102,共4页
本文以现代青海方言话的语料为依据 ,考释了近代汉语中一些常见词语的意义 ,以期为近代汉语专门词典及大型词典的编纂与完善提供资料。
关键词 近代汉语 词语 青海方言
下载PDF
青海汉语方言词汇来源浅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孔祥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2-134,共3页
青海汉语方言词汇包罗万象,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本文从古语遗留、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其他方言渗透、群众自造等4个方面考察了青海方言词汇的来源问题。
关键词 青海汉语方言 词汇 来源
下载PDF
青海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评价意义分析
15
作者 李鸿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69,共3页
重叠是现代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及语法手段,长期以来得到了极其细致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方言中的这类用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功能语法学家马丁的评价理论,尝试性地分析了西宁方言中形容词重叠... 重叠是现代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及语法手段,长期以来得到了极其细致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方言中的这类用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功能语法学家马丁的评价理论,尝试性地分析了西宁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评价意义,认为西宁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用法是说话者表达评价的丰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评价理论 评价意义
下载PDF
语言接触中的汉语青海方言词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晞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语言接触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产生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青海方言词的产生就与周边民族语言的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汉语 青海方言词
下载PDF
论青海方俗语汇的民族特色
17
作者 李晓云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35-138,共4页
世居青海的藏、回、撒拉、土、蒙古以及汉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其中一部分文化凝聚和积淀在了各自的方俗语汇之中。本文从高原各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民族联想等三方面探讨了青海方俗语汇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青海 方俗语汇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民族联想
下载PDF
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述评
18
作者 张成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本文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具有从无到有的开创性质,参加人数不算少、论著数量也不算少、内容涉及面也不算窄,但比起兄弟省市来看,相当滞后。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具有从无到有的开创性质,参加人数不算少、论著数量也不算少、内容涉及面也不算窄,但比起兄弟省市来看,相当滞后。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培养后继队伍的问题;缺乏方言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专门研究机构问题;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研究 青海汉语方言 述评
下载PDF
兼收并蓄的青海方言——以缝补类用词为例
19
作者 贾爱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4-120,共7页
青海方言主要指河湟地区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其语音独特,词汇丰富。其中有不少民俗语词,在不少汉语其他方言中都能找到对应,究其根源往往是一个历史词汇。从汉代开始,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的人陆续迁居河湟地区,他们的语言也被吸... 青海方言主要指河湟地区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其语音独特,词汇丰富。其中有不少民俗语词,在不少汉语其他方言中都能找到对应,究其根源往往是一个历史词汇。从汉代开始,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的人陆续迁居河湟地区,他们的语言也被吸收保存下来,因此青海河湟地区语言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青海汉语方言。本文以青海方言的代表西宁话中的缝补类用词为例,从历史和地域寻求其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方言 缝补 词语
下载PDF
青海方言中的分音词探析
20
作者 贾爱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汉语词汇中,从上古开始就有把一个字缓读成两个音节,用两个字记录的语言事实,由此而形成的词语古人叫反语或反切语。这种词语经过发展演变保留在汉语方言中,尤其在北方方言中常见,这就是分音词。本文试就青海方言中的分音词作了梳理和... 汉语词汇中,从上古开始就有把一个字缓读成两个音节,用两个字记录的语言事实,由此而形成的词语古人叫反语或反切语。这种词语经过发展演变保留在汉语方言中,尤其在北方方言中常见,这就是分音词。本文试就青海方言中的分音词作了梳理和来源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方言 分音词 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