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40多年的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时兴合 李凤霞 +3 位作者 扎西才让 达成荣 贾红莉 傅生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利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40多年来年季平均气温平均增温幅度为0.3~0.6℃,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多数季节增温具有非对称性,并且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40多年来年季平均气温平均增温幅度为0.3~0.6℃,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多数季节增温具有非对称性,并且20世纪90年代四季增暖最为明显。夏季和冬季降水略有增加,而过渡季节降水变化基本呈减少趋势。年均和秋、冬、春、夏四季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分别为0.48、0.57、0.692、0.337、0.373℃/10a。冬、夏季降水变化的倾向率为0.442、4.672mm/10a;而秋、春季了水变化的倾向率为-2.304、-0.022mm/10a。冬季降水量和累计积雪量的缓慢增加容易导致该地区地表积雪的积累,极易形成雪灾或低温冻害。春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发生的频次将增加;秋、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比较大,将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繁殖,加重病虫害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冬季 增温 病虫害 东部 越冬 四季 海西 气候变化 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近2000年湖泊气候记录及全球联系 被引量:7
2
作者 徐海 盛恩国 +2 位作者 蓝江湖 刘斌 郁科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掌握青藏高原东缘气候变化历史对认识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动力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们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缘获取的湖泊记录,并汇总他人研究成果,探讨了高原东缘近2000年气候变化历史。我们的工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北部(N-ETP)和... 掌握青藏高原东缘气候变化历史对认识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动力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们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缘获取的湖泊记录,并汇总他人研究成果,探讨了高原东缘近2000年气候变化历史。我们的工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北部(N-ETP)和南部(S-ETP)近2000年水文气候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N-ETP 地区中世纪总体温暖湿润,小冰期寒冷干燥,近100-200年温暖湿润,表现为“暖湿-冷干”气候模式;而S-ETP地区中世纪温暖干旱,小冰期寒冷湿润,近100-200年温暖干旱,表现为“冷湿-暖干”气候模式。对比分析表明,N-ETP地区气候模式与东亚夏季风广泛区域气候模式相似;而S-ETP地区气候模式与多数印度夏季风地区气候模式相似。我们怀疑这样大尺度的水文气候差异可能与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差异以及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变化及其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强度及位置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海湖 洱海 程海 泸沽湖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Fisher判别法在青海湖东地区不同草地类型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立业 吴建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87-1791,共5页
为了研究青海湖东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生境地不同草地类型微量元素变化状况,在夏、秋、冬3季对7个主要草地类型的混合牧草中Cu、Mn、Fe、Zn、Mo和Se 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费歇法判别分析,对普氏原羚生境地不同季... 为了研究青海湖东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生境地不同草地类型微量元素变化状况,在夏、秋、冬3季对7个主要草地类型的混合牧草中Cu、Mn、Fe、Zn、Mo和Se 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费歇法判别分析,对普氏原羚生境地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牧草作了定量分析,找出代表草地类型变化的主要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判别方法真实有效,除冷蒿(Artemisis frigida)草地外,Mo元素是代表草地类型变化的主要微量元素,所建立模型可以作为与其他地区相同草地类型的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歇法判别法 微量元素 草地类型 青海湖东地区
下载PDF
青海湖东不同沙障处理对披碱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阿啟兰 张燕 +2 位作者 刘勇 刘文辉 魏小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第6期23-27,共5页
本研究以青海湖东羊场治沙试验区设置的三种沙障内种植的披碱草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对各沙障和裸沙地内的披碱草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障内披碱草和裸沙地的披碱草在高度、盖度、干草产量、根系生物量上差异显著,三种沙障内的... 本研究以青海湖东羊场治沙试验区设置的三种沙障内种植的披碱草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对各沙障和裸沙地内的披碱草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障内披碱草和裸沙地的披碱草在高度、盖度、干草产量、根系生物量上差异显著,三种沙障内的披碱草明显优于裸沙地;不同沙障对披碱草高度、盖度、干草产量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均不同,相比较石块沙障和草方格沙障,沙砖沙障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年限的增长,草方格沙障和石块沙障内的披碱草生长状况变化不稳定,沙砖沙障内的披碱草长势随着年限的增长基本呈现增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东 沙障 披碱草
下载PDF
Regional Moisture Source Changes Inferred from Late Holocene Stable Isotope Records 被引量:3
5
作者 Zhonghui LIU Andrew C. G. HENDERSON Yongsong HU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21-1028,共8页
Qinghai Lake, China, is located near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thus is an ideal region for studies of past monsoonal changes. However, isotope records from this region reflect th... Qinghai Lake, China, is located near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thus is an ideal region for studies of past monsoonal changes. However, isotope records from this region reflec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climatic factors, and make climatic interpretations difficult. The authors use multi-proxy records, generated from the same sediment core from Qinghai Lake, to disentangle these multiple effects in isotope records and to infer EASM variability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Records of leaf wax (C2s) δD, lake carbonate 5180 and the Dunde ice core δ18O all indicate a millennial-scale depletion of mean isotopic values at -1500-1250 years before present. Compared with independent lak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record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is depletion of long-term mean isotopic values must have resulted from changes in moisture sources in this region. In contrast, the authors attribute high-frequency (centennial timescale) C2s δD and ice core δ18O variability dominantly to a temperature effect. The multiproxy records provide a coherent picture in that many aspects of this regional climate (temperature, dryness, and moisture source) are strongly linked to the EASM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qinghai lake hydrogen isotopes Late Holocene
下载PDF
围栏封育对青海湖湖东地区沙化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喇臣梅 杨占武 陈武生 《青海农林科技》 2012年第1期23-25,50,共4页
选择青海湖湖东地区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的青海固沙草草地为研究对象,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围栏内外青海固沙草草地的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特点。结果表明:多年围栏封育使围栏内外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围... 选择青海湖湖东地区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的青海固沙草草地为研究对象,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围栏内外青海固沙草草地的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特点。结果表明:多年围栏封育使围栏内外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围栏内为青海固沙草+裸花碱茅群落,围栏外为青海固沙草+赖草群落,且每个小样方中的物种数围栏内大于围栏外。围栏内外青海固沙草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达0.7。围栏外自由放牧区域的青海固沙草种群优势地位有所加强,其重要值也大于围栏内的青海固沙草。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围栏外大于围栏内,而均匀度指数则是围栏内大于围栏外。围栏封育后群落地上生物量发生变化,地上总生物量和禾草类生物量均为围栏内大于围栏外,而杂类草和豆类毒杂草则是围栏内小于围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东地区 沙化草原 围栏封育 群落特征
下载PDF
晚第四纪青海湖高湖面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向军 赖忠平 +4 位作者 David B. Madsen 李国强 于禄鹏 黄昶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6-1178,共13页
中国西北地区众多封闭湖泊湖岸堤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大湖"存在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MIS 5)或者更早,而不是MIS 3阶段。由于高湖面测年结果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对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气... 中国西北地区众多封闭湖泊湖岸堤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大湖"存在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MIS 5)或者更早,而不是MIS 3阶段。由于高湖面测年结果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对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也随之改变。本研究对青海湖周边的湖岸堤、湖相沉积物、冲积和风成沉积物进行光释光测年,重建了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湖面演化历史,得到以下结论:1)最高湖面(拔湖26~66 m)出现在MIS 5时期;2) MIS 3c时期湖面高出现在约13~17 m,但是在MIS 3a阶段湖面下降至接近于中全新世湖面高度;3)全新世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约5.1 ka,湖面至少高出现在9.1 m,之后在约2 ka前再一次出现高湖面,高出现在湖面约8 m。青海湖高湖面的拔湖高度从MIS 5a到MIS 3时期,再到全新世是依次降低的,使得早期的湖岸堤没有被后期高湖面破坏而较好的保存了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海湖 高湖面 OSL测年 东亚夏季风
原文传递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季风环流因素 被引量:24
8
作者 丁之勇 鲁瑞洁 +1 位作者 刘畅 段晨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基于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59—2015年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分析、Morlet连续小波变换、Pearson相关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的年、季变化... 基于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59—2015年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分析、Morlet连续小波变换、Pearson相关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的年、季变化特征及其季风环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该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和降水总体上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秋季和冬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速率以及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速率最为明显。(2)气温和降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突变现象,气温突变时间普遍在1986年左右,而降水突变时间在2002年左右;研究区气温普遍存在2~3年的短周期,8~10年和30~32年的中长周期变化,而降水则存在着3~4年、6~7年的短周期和30~32年的长周期变化。(3)东亚夏季风指数对研究区秋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印度夏季风主要影响了研究区春季气温和降水;北极涛动指数(AO)对研究区秋季和冬季气温的上升影响最大,对春季、夏季和冬季降水的影响也明显高于其他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研究区气温影响较小,NAO主要影响夏季和冬季降水,而ENSO主要影响秋季降水。(4)研究区年均气温和年降水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说明研究区气温和降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以上升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M-K检验 R/S分析
原文传递
青海湖湖东沙区风季起沙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乐春 张登山 +1 位作者 汪海娇 吴海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7,共7页
风向风速矢量统计、输沙势计算以及风况风能环境分类是研究沙区风沙地貌动力学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青海湖湖东沙区为研究对象,使用2006、2009、2012及2015年3、4、5月的逐时风速风向数据,计算起沙风、输沙势的数值及方向,分析评估风季研... 风向风速矢量统计、输沙势计算以及风况风能环境分类是研究沙区风沙地貌动力学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青海湖湖东沙区为研究对象,使用2006、2009、2012及2015年3、4、5月的逐时风速风向数据,计算起沙风、输沙势的数值及方向,分析评估风季研究区风沙活动特征及风能环境,结果表明:1)青海湖湖东沙区起沙风以西风组为主,东风组几乎没有起沙风。2)青海湖湖东沙区的输沙势以W、WNW、WSW、SW,4个方向为主,各月各方向输沙势值均在16.9VU以下,各月合成输沙势RDP低于30VU,4年风季输沙势值均低于65VU,年输沙势值小于200VU,属于低风能区。3)合成输沙方向RDD全部位于ENE、E、ESE这3个方向上,该沙区属于单峰或者窄双峰风况,潜在输沙方向比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输沙势 风况 湖东沙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错鄂钻孔更新世早期古气候变化周期及其气候-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盛昌 朱照宇 闫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8-1702,共15页
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构造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巨大,因此研究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古气候重建研究多集中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阶段,而更新世早期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错鄂... 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构造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巨大,因此研究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古气候重建研究多集中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阶段,而更新世早期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错鄂钻孔(CE)揭露了整套第四纪地层,其中岩芯124.6~174.4 m地层连续,古地磁年龄约为1.8~2.6 Ma,是进行青藏高原更新世早期古气候变化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良好材料。本研究使用Acycle软件对错鄂钻孔1.8~2.6 Ma的425个样品磁化率(χ)、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3个磁学指标进行频谱分析。频谱分析结果显示3个磁学指标均表现出100 ka和22 ka的周期。其中,100 ka周期可能是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说明在更新世早期,东亚季风可进入高原内部影响错鄂湖区的气候变化;22 ka周期可能是源于印度季风的影响。全球冰量在这一时期对东亚季风和错鄂湖区气候环境变化影响较小,因此错鄂钻孔中没有记录到41 ka的周期。2.2 Ma时岩芯磁化率100 ka周期滤波振幅变大,结合前人孢粉记录显示这一时期存在一次气候干旱事件,推测2.2 Ma时青藏高原发生局部构造活动导致印度季风对错鄂湖区的影响减弱,并发生干旱事件。这也使得错鄂湖区在2.6~2.2 Ma气候变化主要受印度季风影响,在2.2 Ma之后转变为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错鄂 更新世早期 旋回地层学 古气候周期 东亚季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