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脾脏重量及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边疆晖 曹伊凡 +1 位作者 吴雁 景增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2-249,共8页
动物的免疫功能不仅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而且可能在种群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从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逐月捕获根田鼠,测定其脾脏... 动物的免疫功能不仅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而且可能在种群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从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逐月捕获根田鼠,测定其脾脏重量及二硝基氟苯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冷季1(2006年9-10月)个体的脾脏指数及迟发性超敏反应与暖季(2006年4-8月)个体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冷季2(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和冷季3(2007月2~4月)个体脾脏指数、以及冷季3个体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均显著低于冷季1和暖季个体,表明根田鼠免疫功能随冷季而显著降低。此外,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间的脾脏指数呈显著差异。我们认为,青藏高原冷季低温是影响根田鼠免疫功能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对根田鼠种群自动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根田鼠 脾脏 迟发性超敏反应 季节
下载PDF
D型肉毒梭菌生物毒素防治青海田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生庆 张西云 +7 位作者 胡国元 范玉霞 刘生财 李志宁 李秀平 王亭亭 黄荣 刘怀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7-300,共4页
采用霍恩氏法测得D型肉毒梭菌毒素对青海田鼠的灌胃半数致死量LD_(50)=5.01万MLD/kg体重,95%可信限为3.08~8.14万MLD/kg体重,表明D型肉毒灭鼠剂对青海田鼠敏感;实验以小麦做基饵,测得青海田鼠对小麦基饵的D型肉毒灭鼠剂有选择适口性良... 采用霍恩氏法测得D型肉毒梭菌毒素对青海田鼠的灌胃半数致死量LD_(50)=5.01万MLD/kg体重,95%可信限为3.08~8.14万MLD/kg体重,表明D型肉毒灭鼠剂对青海田鼠敏感;实验以小麦做基饵,测得青海田鼠对小麦基饵的D型肉毒灭鼠剂有选择适口性良好,摄食系数为0.92;无选择适口性很好,摄食系数为1.15;再遇适口性良好,摄食系数为1.15。该项试验研究为利用D型肉毒梭菌生物毒素进行大面积青海田鼠的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肉毒灭鼠剂 青海田鼠 半数致死量 再遇适口性
下载PDF
建巢行为提高雄性根田鼠的个体发育和存活(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平 熊建利 +2 位作者 朱文文 赵新全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为研究建巢行为对室内繁育根田鼠的可能影响,共设计两个实验:(1)选择30对配对根田鼠分成两组,即15对建巢根田鼠(建巢组)和15对不建巢根田鼠(不建巢组),每对根田鼠提供5.3g左右的棉花作巢材,持续30d。记录两组有无实验动物时的巢内、巢... 为研究建巢行为对室内繁育根田鼠的可能影响,共设计两个实验:(1)选择30对配对根田鼠分成两组,即15对建巢根田鼠(建巢组)和15对不建巢根田鼠(不建巢组),每对根田鼠提供5.3g左右的棉花作巢材,持续30d。记录两组有无实验动物时的巢内、巢上温度变化情况。(2)记录24窝后代的出生时体重、断奶时体重、杀婴的数量和日龄。结果表明,建巢组巢内温度显著高于不建巢组巢内温度,相反的是,建巢组的巢上温度比不建巢组的巢上温度低。两组间后代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没有显著差异但断奶时的体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2~14日龄间,建巢组和不建巢组雄性后代体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建巢组的杀婴数量极显著低于不建巢组的杀婴数量。因此,建巢行为可以显著提高雄性后代的个体发育和后代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田鼠 建巢行为 适合度 青藏高原 热调节 杀婴行为
下载PDF
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最大代谢率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玉山 王德华 王祖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01-608,共8页
采用He O2 混合气体诱导方法测定了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的最大代谢率 (MMR)。高原鼠兔的最大代谢率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 5 93 (体重为 118g)和 6 3 3 (体重为115 8g)mlO2 / g·h ,而根田鼠... 采用He O2 混合气体诱导方法测定了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的最大代谢率 (MMR)。高原鼠兔的最大代谢率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 5 93 (体重为 118g)和 6 3 3 (体重为115 8g)mlO2 / g·h ,而根田鼠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 12 70 (体重为 2 7 8g)和 18 2 9(体重为 17 5g)mlO2 / g·h,并且根田鼠的最大代谢率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原鼠兔 ,存在种间差异。MMR季节变化的不显著性来源于动物环境温度在夏季较低 ,而在冬季为越冬亦采用行为调节等其它机制。栖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和根田鼠同时受到低温和低氧的胁迫 ,而两者对最大代谢率作用相反 ,导致两种动物的最大代谢率与各自期望值相比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根田鼠 最大代谢率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尸蓝蝇虫卵的分子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5
作者 张学勇 简莹娜 +9 位作者 李志 马怡隽 王永顺 刘佳 张青 王威 朵红 郭志宏 沈秀英 付永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63-168,共6页
为鉴定田鼠源蝇类虫卵,通过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该虫卵样本的COⅠ基因和28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COⅠ基因和2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与GenBank上的C.mortuorum核苷酸参考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23%和9... 为鉴定田鼠源蝇类虫卵,通过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该虫卵样本的COⅠ基因和28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COⅠ基因和2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与GenBank上的C.mortuorum核苷酸参考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23%和99.56%以上,蝇类虫卵鉴定为尸蓝蝇Cynomya mortuorum;利用GenBank中其他蝇类的COⅠ和2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该蝇类虫卵与已鉴定的C.mortuorum聚在同一微小分支上,而与其他蝇类所属分支相距较远。本研究首次在分子水平上鉴定了青海田鼠源C.mortuorum,可为青藏高原地区C.mortuorum区系分布调查与分子溯源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蓝蝇 分子鉴定 遗传进化 田鼠 青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物种的分子鉴定
6
作者 赵贤贤 李邦 +4 位作者 林恭华 马万军 巨海兰 苏建平 张同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Cyt b)为分子标记,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和遗传距离统计(JC遗传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从16个样点共采集到189个田鼠样品,成功获得所...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Cyt b)为分子标记,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和遗传距离统计(JC遗传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从16个样点共采集到189个田鼠样品,成功获得所有个体的Cyt b全序列,长度为1 143 bp,共检测到248个变异位点和65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将65个单倍型分为3组(G1-G3),分别与已知的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和高原松田鼠(N.irene)聚为单系群,支持率都为100%。遗传距离统计显示,G1、G2、G3组内两两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09%-3.04%、0.09%-0.70%、0.18%-1.95%;同时,G1与柴达木根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2与青海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3与高原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61%-2.49%、0.53%-0.97%、1.77%-2.22%。结合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本研究中采集到的田鼠个体可以鉴定为3个物种:柴达木根田鼠(n=135)、青海松田鼠(n=30)和高原松田鼠(n=24)。其中,柴达木根田鼠分布最广(10个地点),青海松田鼠(4个地点)和高原松田鼠(3个地点)的分布区则相对狭小;3种动物在分布区上重叠度很小,仅河南县同时发现有柴达木根田鼠和青海松田鼠分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至少有3种田鼠分布,种间遗传界限清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分布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这一地区的田鼠类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鼠 分子鉴定 青藏高原 系统发育 遗传距离
下载PDF
2023年青海省玉树市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调查
7
作者 贺耿城 吴树声 +12 位作者 秦香兰 马吉龙 余庭俊 宋成玺 莫筱瑾 马霄 巴建峰 郑贵荣 姜斌 田添 杨诗杰 张颋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 了解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率,为进一步开展棘球蚴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月,于青海省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牧场分别随机设置1~2处50 m×50 m样方,每个样方内放置300个板式鼠夹(... 目的 了解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率,为进一步开展棘球蚴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月,于青海省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牧场分别随机设置1~2处50 m×50 m样方,每个样方内放置300个板式鼠夹(12.0 cm×6.5 cm),每日10:00—18:00捕捉小型啮齿类动物,持续4 d。对捕获的啮齿类动物进行鉴定、剖检,对疑似棘球蚴感染的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PCR法扩增棘球属绦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1)基因,并与Gen 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以鉴定虫种,以邻接法构建棘球绦虫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36只,其中上拉秀乡捕获青海田鼠65只(占56.0%)、高原鼠兔51只(占44.0%);隆宝镇捕获青海田鼠62只(占51.7%)、高原鼠兔58只(占48.3%),两地小型啮齿类动物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4,P> 0.05)。剖检共发现7只高原鼠兔和12只青海田鼠疑似感染棘球蚴,病理学检查可见疑似棘球蚴感染动物肝脏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排列紊乱。PCR扩增疑似棘球蚴感染病灶组织DNA,发现7只青海田鼠感染石渠棘球蚴,均捕获自上拉秀乡。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捕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所感染棘球蚴cox1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2023年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以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为主,存在石渠棘球蚴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石渠棘球绦虫 高原鼠兔 青海田鼠 细胞色素c氧化酶1 玉树市
原文传递
Lasiopodomys fuscus a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host for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isolation and phylo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rasite 被引量:2
8
作者 Qi-Gang Cai Xiu-Min Han +4 位作者 Yong-Hai Yang Xue-Yong Zhang Li-Qing Ma Panagiotis Karanis Yong-Hao H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275-284,共10页
Background: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causes 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and is widely prevalent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where a number of different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hosts.However,limited information ... Background: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causes 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and is widely prevalent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where a number of different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hosts.However,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Qinghai vole(Lasiopodomys fuscus),which is hyper endemic to Qinghai Province and may represent a potential intermediate host of E.multilocularis.Thus,L.fuscu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endemicity of AE in the area.Methods:Fifty Qinghai voles were captured from Jigzhi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 for the clinical identification of 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 via anatomical examination.Hydatid fluid was collected from vesicles of the livers in suspected voles and subjected to a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PCR assay based on the barcoding gene of cox 1.PCR-amplified segments were sequenced for a phylogenetic analysis.E.multilocularis-infected Qinghai voles were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and subjected to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to confirm their identities.Results:Seventeen of the 50 Qinghai voles had E.multilocularis-infection-like vesicles in their livers.Eleven out of the 17 Qinghai voles presented 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which was detected by PCR and sequencing.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11 positive samples belonged to the E.multilocularis Asian genotype.A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E.multilocularis-infected Qinghai voles confirmed that all captured animals were L.fuscus.Conclusions:L.fuscus can be infected with E.multilocularis and plays a potential role in the life cycle and epidemiology of E.multiloculari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qinghai voles Lasiopodomys fuscus PCR SEQUENC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