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热理血汤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齐金羚 王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清热理血汤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 目的探究与分析清热理血汤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康妇炎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理血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性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评分降低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RP、IL-6及TNF-α水平均降低;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降低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时间流速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每周性生活频率升高、性唤起时间缩短、获得高潮时间缩短、性生活满意度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清热理血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缓解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瘀结型 盆腔炎性疾病 后遗症 疗效 炎性因子 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概况 被引量:6
2
作者 黄越 王昕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8期108-109,共2页
抗心磷脂抗体可使子宫内膜呈分泌不足状态,干扰受精卵着床以致不孕或自然流产,是导致复发性流产原因之一。肾虚导致冲任不固,系胎无力;脾虚则气血不足,胎元失养。肾虚元气不足或脾虚中气不足则运血无力,瘀血内阻,胎失所养而胎元不固。... 抗心磷脂抗体可使子宫内膜呈分泌不足状态,干扰受精卵着床以致不孕或自然流产,是导致复发性流产原因之一。肾虚导致冲任不固,系胎无力;脾虚则气血不足,胎元失养。肾虚元气不足或脾虚中气不足则运血无力,瘀血内阻,胎失所养而胎元不固。西医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强的松、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合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脾肾两脏虚损为本,血瘀、热毒为标,补肾、健脾、活血、清热、解毒,补肾益气方可明显提高活产率,大补元煎明显降低流产率,参芪归芍汤可使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全部转阴,消抗地黄汤促进体液免疫,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血小板聚粘附性,抗凝血,改善微循环,恢复胎盘血运以充分供血供氧,补肾消抗汤补益脾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标本兼顾。中西医治疗各有优势,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降低西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又具备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还需从基础理论及药理学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滑胎 抗心磷脂抗体 补肾 健脾 解毒 辨证论治 补肾益气方 大补元煎 参芪归芍 消抗地黄 补肾消抗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强的松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光荣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9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将40例门诊患者辨证分型治疗。肝郁血虚,疏郁补血汤(柴胡10g,香附18g,鸡血藤30g,川芎6g,天麻10g,女贞子、蔓荆子各12g,当归15g,白芍30g,甘草6g);阴虚阳亢,滋阴潜阳汤(石决明15g,钩藤20g,牡丹皮...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将40例门诊患者辨证分型治疗。肝郁血虚,疏郁补血汤(柴胡10g,香附18g,鸡血藤30g,川芎6g,天麻10g,女贞子、蔓荆子各12g,当归15g,白芍30g,甘草6g);阴虚阳亢,滋阴潜阳汤(石决明15g,钩藤20g,牡丹皮12g,~川牛膝10,地黄~生24g,天麻、白芍各12g,羚羊^(粉分冲)2g,甘草6g,栀子、夏枯草各13g);痰热内扰,清热祛痰汤(天竺黄10g,菊花15g,半夏~清、蔓荆子、僵蚕各12g,黄芩10g,全蝎8g,橘红、茯苓、栀子各12g,枳壳10g,竹茹13g,甘草6g);寒凝血瘀,散寒祛瘀汤(川芎12g,蔓荆子15g,全蝎8g,白芷6g,吴茱萸2g,丹参24g,赤芍13g,甘草~炙6g);1剂/d,水煎400mL,200mL/次,早晚温服,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疼痛程度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4周),判定疗效。[结果]平均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1)。伴随症状积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风 肝郁 阴虚阳亢 内扰 寒凝 疏郁补 滋阴潜阳 祛痰 散寒祛瘀 疼痛程度评分 头痛发作次数 头痛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评分 中药复方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